针织工艺与设备培训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针织工艺与设备》
第一章针织概述
本章知识点
在学习了本章之后,应该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针织、线圈和针织物的概念,针织工艺的差不多术语;
2.针织物的要紧参数与性能指标;
3.针织机的差不多结构与分类;织针的种类;
4.针织机机号概念,机号与所加工纱线的关系;
5.针织物形成的差不多方法。
第一节针织与针织物
一、针织
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再将其相互串套起来形成织物的一种方法。
(一)针织的分类
按形成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经编和纬编
1.纬编:纱线沿纬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2.经编:纱线沿经向喂入织针进行编织形成织物。
(二)针织的起源
1.手工编织
2.机器针织:起源于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第一台针织机。
3.中国针织工业起源:1896年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针织厂。
(三)针织进展现状
1.针织加工的优点
(1)工艺流程短;
(2)原料适应性强、产品应用范围广;
(3)机器噪音小、占地小、能源消耗少;
(4)能够进行成形产品的生产。
2.针织产品的进展方向
(1)产品从服用向装饰、产业用领域扩展,在发达国家三类纺织品各占三分之一;
(2)服用从内衣向外衣扩展;
(3)内衣从一般内衣向舒适、保健和卫生等功能性内衣扩展;
(4)原料从棉、毛向多样性进展。
二、针织物
(一)针织物
1.针织物:由相互串套的线圈组成的织物。
2.纬编和经编针织物
(1)纬编针织物:每一横列由一根(或几根)纱线组成。
(2)经编针织物:一根纱线在一个横列只形成一个(或两个)线圈。
3.单面和双面针织物
(1)单面针织物:采纳一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一面全为正面线圈,另一面全为反面线圈。
(2)双面针织物:采纳两个针床编织而成,织物两面均有正面线圈。
(二)线圈
1.线圈:组成针织物的差不多结构单元。
由圈干和沉降弧组成。
圈干包括针编弧和圈柱。
2.线圈横列和线圈纵行
(1)线圈横列(C):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行列.
(2)线圈纵行(W):线圈沿线圈纵向相互串套所形成的行列.
3.圈距和圈高
(1)圈距(A):沿线圈横列方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2)圈高(B):沿线圈纵行方向,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4.线圈的正面和反面
(1)正面线圈:线圈的圈柱覆盖在圈弧之上,外观呈纵条纹状。
(2)反面线圈:线圈的圈弧覆盖在圈柱之上,外观呈纵圈弧状。
三、针织物的要紧物理机械指标
(一)线圈长度
1.定义:组成一个线圈所需要的纱线长度,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
2.意义
(1)决定织物的密度;
(2)阻碍针织物的性能;
3.测量
(1)机上测量:采纳手持式或固定式测量仪器,测量喂入的纱线长度。
(2)机下测量:通过拆散法,测量一定个数线圈(如:100个线圈)所用的纱线长度。
4.操纵
(1)采纳积极送纱;
(2)实时监控。
(二)密度
1.横密PA:沿线圈横列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纵行数。
PA=规定长度/圈距
2.纵密PB:沿线圈纵行方向,规定长度(如50mm)内的线圈横列数。
PB=规定长度/圈高
3.密度对比系数C:纵密和横密的比值,反映了线圈在织物中的形态。
C=PA/PB=B/A
(三)未充满系数(δ=l/f)和编织密度系数CF=√Tt/l 1.未充满系数δ: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粗细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阻碍。
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来表示。
δ=l/f
式中:
δ-未充满系数
l-线圈长度(mm)
f-纱线直径(mm)
2.编织密度系数CF: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线密度对针织物稀密程度的阻碍。
用线圈长度与纱线线密度(Tt)平方根的比值来表示。
CF=√Tt/l
式中:
CF-编织密度系数
l-线圈长度(mm)
Tt-纱线线密度(tex)
(四)单位面积干燥重量
1.单位面积干燥重量(Q)用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重量克(g)来表示,又称平方米克重。
2.计算公式Tt=Q’/LX10
Q’=LXTt/1000
L=1000X1000XPA/50XPB/50Xl/1000=0.4PAPBl
Q’=0.0004PAPBlTt(1-y%)
式中:
Q’-平方米重量(g/m2)
PA-横密(纵行数/50mm)
PB-纵密(横列数/50mm)
L-线圈长度(mm)
Tt-纱线线密度(tex)
y-织物加工时的纱线损耗
Q=Q’/(1+W)
式中:
Q-单位面积干燥重量(g/m2)
W-针织物的回潮率(%)
3.测量:用圆剪刀剪出一定大小的圆形试样,在烘箱中烘干后称重。
(五)脱散性
脱散性:针织物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分离的现象。
(六)卷边性
卷边性: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由线圈中弯曲的纱线段在内应力作用下力图伸直所引起的。
(七)延伸性
1.定义:针织物在受外力拉伸时的伸长特性。
2.计算公式
X=(L-L0)/L0╳100% L0
式中:
X-延伸率(%) L
L0-试样原长(mm)
L -试样拉伸后长(mm)
(八)弹性
1.定义: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以后,针织物形状恢复的
能力。
2.计算公式
E=(L-L1)/(L-L0) ╳100%
式中:
E-弹性恢复率(%)
L0-试样原长(mm)
L -试样拉伸后长(mm)
L1-试样恢复后长(mm)
(九)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和断裂伸长
1.断裂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2.顶破强力: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被顶破时针织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3.断裂伸长率: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作用下,至断裂时针织物所伸长的长度与织物原长的百分比。
(十)缩率
1.定义: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尺寸变化的百分率。
2.计算公式
Y=(H1-H2)/H1╳100%
式中:
Y-缩率
H1-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前的尺寸
H2-织物在加工或使用后的尺寸
(十一)钩丝与起毛起球
1.钩丝:织物中的纤维或纱线被外界物体钩出在表面形成丝环。
2.起毛:当织物在穿着、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摩擦而使织物的纤维端露出在织物表面。
3.起球:起毛后的纤维端不能及时脱落而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球状小粒。
第二节针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