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文人画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
文同文人画观研究
万毅锋西安美术学院
摘要:北宋以文治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绘画方面也在历代帝皇的支持下有了长足发
展,名家辈出。北宋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文人画实践与理论
体系,文同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开拓者,他与苏轼的交往直接影响着宋代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走向。通过对
文同生平、作品、绘画思想等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文人画观的基本特点,把握宋代文人画体系的发展脉络,为
当下中国画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同墨竹图文人画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39-02
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起就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推崇文治,以士大夫治天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烽火,在客观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内部环境。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名家辈出,经典不断。此时,文人们提出了自身的艺术诉求与思想,在鼎盛的院体工笔画之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文人画艺术观。
由于北宋历代帝皇“性好文艺”,重视包括绘画在内的文艺发展,且身体力行的推动宫廷画院的建立,中国画在此时有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院体画方面,在漫长的中国画史中达到全盛,如北宋早期以黄家为基础,中期催白对徐熙的继承与发扬,后期宋徽宗写生的至精至理等。而另一方面,在院体工笔之外又发展出水墨形态的“士人画”,这一时期画家队伍逐渐向文人倾斜,那种高尚情志的“隐逸”思想所主导的艺术感受,使北宋文人的绘画开始进入水墨的表现,为元代以水墨为主体的文人画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北宋士人画主要代表有文同墨竹的意气俊发、苏轼“枯木怪石”的委婉表述、米芾的“墨戏”等。士人是指士大夫、贵族、大臣等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着经天纬地的治国追求,文人则更多的指代以诗文见长的知识分子,士人画在后期逐渐发展为现在所说的文人画,他们以文人的艺术思想主导中国画创作,注重以水墨的表现语言体现、抒发、传达其思想感受、境界等。文人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张衡、蔡邕虽无作品留存但皆都有画名,魏晋南北朝,作为文人的觉醒时期,姚最提出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观点成为文人
画的中心论调,充分体现了文人画家区别于画工的自
娱心态,与米芾的“墨戏”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代“诗佛”王维,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被尊为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而北宋
作为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苏轼评价、肯定文同墨
竹的人品画品论为实践与理论的根源,以肯定其传统
笔墨功力的扎实、文化底蕴的深厚、内在品德的高尚为
基础,形成了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继承传统又
开拓创新的文人画观。
文同,自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梓州永泰人,梓州即今四川省盐亭县,他出生在一个“儒服不仕”
的家族,宋仁宗时期参加科考,在五百名考生中名列第五,中进士,被任命为邛州军事判官,最后卒于去湖州
任太守的路上。文同是“湖州竹派”的宗师,年长苏轼
18岁,与苏轼是表亲及师生关系,两人相识于苏轼官
任凤翔时。文同作为北宋文人画发展的重要人物,品行
高洁、才学过人,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画家。苏轼就在
文同的悼文中赞其才学极高,如“亡友文与可有四绝:
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苏轼还称赞文同“孰能悙德
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
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孰能齐宠辱、忘得丧如与可之安而轻乎?”①司马光也曾言:“与可
襟韵游处之壮,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②
这正是对文同人品、才干、学识方面的高度赞扬,也是
文人画家画品与人品相符的理论支持。众所周知,苏轼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诗作名满天下,且以艺
39
Yi Shu Ping Jian
Yi Shu Ping Jian
术鉴赏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艺术素质及睿智,以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敏锐的感知、透彻的理性,提出了诸多的艺术观点、艺术评论,形成了北宋文人画的理论核心。苏轼对文同的评价大多成为了后世文人画家的理论依据,可见文同在北宋文人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同现存于世的作品极少,其中可考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绢本以及一幅纸本的墨竹图。《墨竹图》轴为绢本,画面构图呈“S”形,竹枝倒垂而下,主干弯曲生长而末尾向上翘挺,如龙走天际,傲然挺拔而又秀寓其中。小枝细密硬朗,竹叶没有后世典型的“个”或“介”字程式特征,更显生动随性。笔法严谨,细微处亦不失竹之特征,明显受到了宋代院体画“写真”思想的影响,然相对严谨法度之中饱含洒脱、放肆、淋漓的情绪特点。《墨竹图》页为纸本水墨,是另一幅展现文同文人意气的作品,画面左侧有署款“文同”二字,字体娟秀。这幅作品区别于《墨竹图》轴以浓淡墨分叶之阴阳的技法,竹叶皆以重墨一笔绘成,笔法更为随性、快意,书写感与枝叶摆布的疏密关系更强于《墨竹图》轴,毛笔于宣纸上的飞白效果,更增加了趣味性,也是较早探索纸本水墨中国画的代表作。文同墨竹图,在体现宋代绘画精细入微、严谨写真的同时,更体现了文人画以墨作画的笔墨情怀、以书入画的书法意趣、画富诗意的诗画结合、意气俊发的书生意气,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文同的墨竹图作为宋代文人画发展关键节点的典型代表作品,反映文同的绘画思想与宗旨,作品所体现的文人画观对苏轼文人画理论的形成以及后世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墨竹图》轴在整体布局上大气俨然,虽竹枝曲生却不失挺拔傲气,《墨竹图》页亦是如此,主干区生,竹节亦曲生,然整体刚健有力、正气不阿,有着北宋文人开阔胸襟的特点。枝、叶皆以中锋运笔,饱满中正,缓、疾有度,有着传统儒家特有的阳刚气息。文同笔下的墨竹体现了宋人“写真”的绘画整体特点,与竹本身的生长结构相吻合而又高度概括,画面中不对竹枝、竹叶勾勒处理,而是顺应走势一笔画成,以线条的粗细、疏密、转折,表现竹的生理结构,与传统院体工笔有显著差异,是一种形神兼备与抒情表现的完美结合。《墨竹图》轴以浓、淡墨区分竹叶之阴、阳,是文同首创,深谙道家阴阳之理,对后世影响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文同墨竹图笔法在体现传统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书写性,这种“书法用笔”是文人画的一大特征。文人大多以书入画,相较于院体画少了三烘九染的繁复制作,更多了一些饱墨淋漓、疏朗豪迈的士大夫气息充实于画面。并且,文同绘竹,不仅仅是画其形,更多的是写其性、书其意、绘其神、描其骨、醒其气,这种对于竹之性、意、神、骨、气的表现高于绘形,是文同作为文人画家自觉的在绘画精神层面上的表达,他赋予了竹高尚的人格与不屈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文人的一种自我修养与共鸣。
文同师法自然,以诗文赞竹、颂竹,以绘画写竹之精神,抒自身胸意,他的竹“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他及其所创的“湖州竹派”影响深远,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一道促进了北宋文人画的发展、成熟,他的文人画思想对北宋知识分子阶层影响极大,当时诸多社会名流趋之若鹜,形成了一个士大夫阶层的文艺思想圈,以致影响到宋徽宗赵佶的艺术观,赵佶的《写生珍禽图卷》就是充分的证明。作为北宋文人画的开拓与创新者,绘画于文同不像院体画家及画工、画匠以之为谋生手段,他作墨竹是其个人情感的寄托与抒发,他是以绘画的形式鸣其心志,是一种精神信仰于绘画上的外现,这种对于竹之脱俗、清雅、隐逸、刚正等内在品质的追求是文同自身高尚品德素养的必然。苏轼就曾言:“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③可见文同积学深厚,诗、辞、书、画皆能,然最终成就他的是其“德”。这也反映了文人画家更为重视自身内在修养的基本观念,也是我们当下从事中国画创作所要坚守的宗旨。
注释:
①③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②《二十四史·百衲本·宋史》卷444“文苑列传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2页。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花鸟画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