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轮纹病发生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轮纹病发生调查报告
篇一:苹果轮纹病研究现状及综合防治
苹果轮纹病研究现状及综合防治
摘要:苹果轮纹病可同时危害苹果树的枝干和果实,是世界上影响苹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的各大苹果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侵染苹果枝干和果实,引起枝干表皮的结瘤和开裂、果实的腐烂,并造成贮藏期的苹果腐烂,给苹果生产和储藏造成巨大损失。
苹果轮纹病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下的三个种: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 B. obtusa,其中B. dothidea 是主要类群,和为偶发类群。
通过各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可以控制苹果轮纹病的传播。
关键词:苹果轮纹病;综合防治;Botryosphaeria dothidea
ABSTRACT:Apple ring rot is an important apple disease in the world, which is on trunks, branches and fruits of apple tree. And it occurred in the major apple-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It can infect limbs and fruits, cause limb epidermis crevices,nodulation and fruit decay, and cause fruit rot during storage, so it takes serious loss to apple production both in field and in storage. Pathogen of apple ring rot consists of
three Botryosphaeria species: B. dothidea, B. obtusa and B. malicola, so the species B. dothidea is the predominance group in apple production areas. Its spread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taking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measures. KEY WORDS: Apple ring rot;integrated control;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苹果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栽培,其中以亚、美、欧三大洲为主,是一类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水果。
在我国,苹果的生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XX 多年前。
自1992年中国苹果产量超越美国以来,中国苹果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适宜苹果栽种,其中陕西省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公认的苹果优生区。
(刘英杰 XX)。
近些年,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成为陕西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品牌产品(宿素云和张娣杰 XX,曹咏 XX)。
然而,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陕西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是苹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智利、美国等地也有报道。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将其称为白腐病。
在我国,苹果轮纹病最早于 1982 年在辽宁发现,近
年来随着富士等质优但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栽种及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果农放松对轮纹病的防治,该病害在我国的危害面积逐
年上升,在我国各苹果产区普遍发生,逐渐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玲等 XX;国立耘等 XX)。
XX 年,国立耘等(XX)对我国陕西、山东、山西及河南等 7 个苹果主产省市苹果轮纹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轮纹病总体发病率达 77% 以上,且有随着树龄的增大危害加重的趋势。
该病害在山东、北京、河南等省的危害相对较重,而在山西和陕西相对较轻。
连续 3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的主要苹果产区 10 年生以上果园的病园率达 100%,轮纹平均病株率达 60%,严重果园可达90%以上,给苹果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林月莉 XX)。
苹果轮纹病主要危害苹果树枝干和果实,偶有侵染叶片的现象。
枝干受害后,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棕褐色小斑点,随后病斑不断扩展形成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时间发展,病斑中部向上拱起呈瘤状,多数情况下周围裂开并翘起呈马鞍状。
翌年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
以病斑为中心连年向外扩展,形成大斑,同心轮纹状,树势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导致枯枝,树木死亡。
该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因此田间幼果被侵染后一般不表现症状,多数在果实临近成熟时或储藏期才发病。
病斑起初也是以皮
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随时间而逐渐向四周扩展直至整个果实软腐。
典型病斑的表面具有明显的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发病部位一般不下陷,常常伴有酸臭味。
后期病斑上逐渐产生散生黑色小点,即子实体。
(李美娜和王金友1997;张愈学等 1995;康玲等 XX) 1 病原分析轮纹病菌最早的报道来自 1907 年的日本兴津园艺试验场,病菌来源于梨上,是一种半知菌;1921 年,锹家喜久治发现苹果上也有轮纹病的发生。
随后野濑直毅发现其有性世代,并命名为 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学者小金泽硕城研究指出应该用Botryosphaeria 替代 Physalospora。
随后小金泽硕城和佐久间勉进一步研究提出苹果轮纹病菌是干腐病菌( de Not)的一个专化型,并定名为 de Not (Nose) Koganezawa et Sakuma。
在当时,这一命名得到了日本等亚洲学者的认同,但现在已不常被用到。
而欧美一些真菌学家并不接受这一命名,他们认为
是 (Moug.) Ces. & De Not.的异名,应该用 B. dothidea 来作为苹果轮纹病原菌的病原学名(Sutton 1980;Brown and Britton 1986)。
Alves 等(XX)和 Slippers 等(XXa)采用 rDNA-RFLP 技术和多基因序列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
这一观点现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国内学者同样对引起我国苹果轮纹病的病原菌进行了
大量研究。
一些研究认为我国苹果
轮纹病的菌源有两种:即干腐病菌与轮纹病菌(牟惠芳等 1989,唐欣甫 1996)。
黄春燕等(XX)、张星耀等(XX)利用 RAPD 方法对干腐病菌与轮纹病菌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亲缘关系近但仍存在差异、能够相互区分。
余仲东等(XX)采用 RFLP标记技术揭示了干腐病菌与轮纹病菌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二者均具有 120 bp 的特异性条带,而轮纹病菌具有 210 bp 的特异性条带。
而张星耀等(XX)采用 ISSR 标记技术却无法很好区分干腐病菌与轮纹病菌。
苹果轮纹病的无性阶段最早归为Macrophoma 和Dothiorella,1980 年后不再用
Macrophoma 作为其无性阶段,全部采用 Dothiorella。
目前苹果轮纹病菌()的无性阶段归为 Fusicoccum aesculi Corda,这一提法现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Slippers XX)。
而孙鑫垚(XX)对陕西省苹果主产区的347份标本进行了ITS 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陕西省苹果轮纹病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下的三个种:Botryosphaeria dothidea、B. malicola 和 B. obtusa。
% 的菌株分布在 B. dothidea 种,%的菌株分布在 B. malicola 种,%的菌株分布在种。
B. dothidea 是主要类群,B. malicola 和
B. obtusa 为偶发类群。
2 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
首先应当保持适当的枝果比,若枝果比过小会导致果树负载量过大,从而增加轮纹病发生的概率;当枝果比为(5~6) :l时,病情指数较低,且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高艳敏等 XX)。
其次要合理修剪,主要目的是打开光路。
对于盛果期大树,树高应保持在2.8~3 m,主枝4~6个,使树体内相对光强稳定在4O% ~50% 。
再次,应实行平衡施肥,不断增强树势,在秋季施基肥的基础上,配合进行生长期追肥和叶面喷肥。
另外,施肥水平比正常量增加或倍,不但有利于减轻轮纹病的发生,而且产量显著增加(李军帅XX)。
及时刮除枝干上的病斑也是防治轮纹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可在发芽前进行。
也可参照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在病原菌飞散高峰期,对病树进行“重刮皮”。
化学防治
根据轮纹病主要在幼果期侵入、在果实生长期间不断有再侵染的特点,可于花谢后10 d左右,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第一次喷药,然后采用双层袋法及时进行果实套袋,其防治效果一般可以达到100 %(董朝治 XX)。
其后可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在发芽前、发芽后、花前、花后、幼果期、套袋前、套袋后和除袋后分别进行用药。
可选用下列药剂:5O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5%乙磷铝可溶性粉剂、1 :3:220波尔多液、7O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
另外,每年春、夏、秋三季用5°Be石硫合剂涂抹果树主干及主枝基部3次,可预防苹果轮纹病的发生,还能有效防止苹果树腐烂病等其他病害的并发。
采前喷1—2次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降低果实带菌率。
入库或入窖前严格剔除病果,发现病果,及时捡出处理,以减少病害发生。
注意控制温湿度,低温贮藏,5℃以下贮藏,基本不发病,0—2℃贮藏,可完全控制发病(王欣和张富和XX)。
所以,低温贮藏是贮藏期防治的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
王东昌等(XX)研究表明拮抗菌株AT9706对苹果腐烂病和枝干轮纹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和%。
应用% 低聚糖素800倍液于苹果轮纹病病果发病初期每隔10 d左右喷施1次,共5次,并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可将病果率控制在2 %以下,较常规药物的防治效果高出约4~9倍(王顺建等 XX)。
生防微生物能产生抗菌蛋白是其防病的重要机制。
地衣芽孢杆菌 W 10 对苹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病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分泌的主要抗菌物质为一种的糖蛋白(纪兆林等 XX)。
王贵章在XX年得到了β-1,3-葡聚糖及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这对于今后利用转基因手段来获得抗性植株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通过基因手段防控苹果轮
纹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Alves A, Phillips A J L, Heiques I, Correia
A. XX. Evaluation of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 as a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ryosphaeria speci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s, 245(2): 221-229.
[2] Brown E A and Britton K O. 1986. Botryosphaeria diseases of apple and peach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Plant Disease, 70: 480-484.
[3] Slippers B, Crous P W, Denman S, Coutinho T A, Wingfield B D, Wingfield M J. XX. Combined multiple gene genealogies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s differentiate several species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ycologia, 96(1): 83-101.
[4] Sutton B C. 1980. The Coelomycetes: Fungi imperfecti with pycnidia, acervuli and stromata [M].Commonweaith Mycological Institute, 1-696.
[5] 曹咏. XX. 对陕西苹果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新西部 (下半月), (1): 40-41.
[6] 董朝治. XX.苹果轮纹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山
西果树,(1):12-14.
[7] 高艳敏,沈永波,张恩尧,等.XX.苹果轮纹病发生规律及条件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5(3):751-754.
[8] 国立耘,李金云,李保华,等.XX.中国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和防治情况. 植物保护, 35 (4): 120-123.
[9] 黄春燕,刘开启. XX.苹果轮纹病及相关病害病菌的 RAPD 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31(2): 164-169.
[10] 纪兆林,凌筝,张清霞,等.XX.地衣芽孢杆菌对苹果轮纹病菌和炭疽病菌的抑制及其对贮藏期苹果轮纹病的防治作用.果树学报,25(2):209-214.
[11] 康玲,郝红梅,杨振英,等. XX. 苹果轮纹病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5(9): 188-191.
[12] 李军帅.2Ol2.苹果轮纹病综合防控技术.西北园艺,(8):33-34.
[13] 李美娜, 王金友.1997.苹果枝干轮纹病防治技术研究. 中国果树, (2): 14-16.
[14] 林月莉. XX. 陕西省苹果轮纹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其对果实的侵染过程研究,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5] 刘英杰.XX.中国苹果产业经济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16] 牟惠芳,刘晖,刘家魁.1989.苹果轮纹病侵染来源的调查.植物病理学报, 19(3): 16.
[17] 孙鑫垚.XX.陕西省苹果轮纹病原菌鉴定与多样性研究,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 唐欣甫. 1996. 北京地区苹果轮纹烂果病发生现状及防治建议. 中国果树, (2):42-44.
[19] 王东昌,辛玉成,郝秀青,等.XX.苹果枝干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吉林农业科学, 17(2):92-95.
[20] 王贵章.XX.抗真菌病害基因转化苹果(Malusdomestica)的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 王顺建,王向阳,孙义勇,等.XX.苹果轮纹病发生及防治研究.安徽农业科学,32
(1):82-63.
[22] 王欣,张富和.XX.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1): 276-277.
篇二: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及防治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通过对苹果的轮纹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供果农参考。
关键词:苹果;轮纹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苹果轮纹病俗称粗皮,各苹果、梨产区均有发生,随着金冠、富士等质优感病品种的推广。
苹果轮纹病已成为生产上造成烂果的主要病害,一般果园轮纹烂果病发病率为20%~30%,重者可达50%以上,并且在果实贮藏期可继续发
病,危害严重。
1症状
该病为害苹果、梨、桃、李、杏、枣、海棠等的枝干、果实,叶片受害较少。
苹果枝干发病,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扁圆形、红褐色病斑。
病斑中间突起呈瘤状,边缘开裂。
翌年病斑中央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边缘裂缝加深、翘起呈马鞍形。
以病斑为中心连年向外扩展,形成同心轮纹状大斑,许多病斑相连,使枝干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故又称粗皮病。
果实多于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病。
果实受害,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周缘有红褐色晕圈,稍深入果肉,很快形成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大,并有茶褐色的黏液溢出,病部果肉腐烂。
后期在表面形成许多黑色小粒点,散生,不突破表皮。
烂果多汁,有酸臭味,失水后干缩,变成黑色僵果。
2 病原
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梨生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
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棍棒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
子囊壳在寄主表皮下产生,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
具孔口,内有许多子囊藏于侧丝之间。
子囊长棍
篇三:苹果轮纹病
苹果轮纹病的发生与防治
(乳山市植保站李登云高级农艺师)
苹果轮纹病分枝干轮纹病和果实轮纹病,是苹果枝干和果实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
其危害为果品生产造成重大威胁。
1、苹果轮纹病症状:
⑴枝干发病,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或小溃疡斑,稍隆起呈疣状,圆形。
后失水凹陷,边缘开裂翘起,往往与健全组织形成一道环沟,呈马鞍状翘起,成扁圆形盘状,其上生有稀疏的黑色小粒点。
多个病斑密集,形成主干大枝树皮粗糙,故称“粗皮病”。
⑵果实发病,果实受害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近圆形,小斑点迅速扩展,呈淡褐色或褐色,具同心轮纹,不下陷,其外缘有明显的淡色水渍圈,界线不清晰。
病斑发展迅速,条件适宜时数天内可全果腐烂,病部溢出茶褐色黏液,并发出酸臭气味,后期病斑中心表皮下逐渐产生黑色小粒点。
病果腐烂多汁,失水后变为黑色僵果。
2、苹果轮纹病发病特点:
此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组织中越冬,春季由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涌出灰白色孢子角。
枝干轮纹病每年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当中有三个散发病菌孢子高峰期。
分别是5月上旬(苹果谢花后)第一次降雨后、7月中旬和8月下旬。
在三次散发病菌孢子高峰期如果遇到雨天,病菌孢子就会大量爆发。
防治的时候就得遵循轮纹病的发病规律,关键时期集中防治。
5月上旬(苹果谢花后)第一次散发病菌孢子高峰对树体的影响最大,所以,一年当中,第一次散发病菌孢子高峰防治至关重要,非常关键,抓住时机及时喷药防治。
5月上旬(苹果谢花后)第一次降雨,降雨量达到10毫米以上,树皮湿润了、雨停了以后马上打杀菌剂(500倍轮纹一号)效果最好。
因为这个时候树上树下所有的病瘤、翘皮里面成熟的孢子器全都开口散发病菌孢子。
轮纹病病菌侵染果实要有条件。
幼果期,果实小的时候木栓化组织比较多,且含有单宁物质,苹果酸度大,不利于菌丝生长,病菌只在果皮潜伏。
到了7月下旬,苹果里边的木栓化组织转化成果肉细胞,酸度减小,糖分增加,单宁含量下降,条件一成熟,轮纹病菌很快就钻到了果实内部,大肆侵染,苹果轮纹病属于高糖病害,侵染前期带菌果并不发病,随着苹果糖度的增加,待近成熟期开始发病,并逐渐发病出现轮纹烂果。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富士、王林等品种高度感病,易发病。
果园周围有刺槐、杨树等,苹果轮纹病
发生就相对严重。
过去认为轮纹病菌春季就开始侵染果实,这样老早就得防治,得打很多次药。
因此5月上旬(苹果谢花后),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中旬是防治的关键时
苹果轮纹病非常顽固,一般的药物很难根治它。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是初次侵
染和连续侵染的主要菌源。
于春季开始活动,随风雨传播到枝条和果实上。
在果实生长期,病菌均能侵入,其中从落花后的幼果期到8月上旬侵染最多(过去教科书认为苹果轮纹病是一次侵染,多次发病)。
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mm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繁殖和田问孢子大量散布及侵入,病害严重发生。
果园管理差,树势衰弱,氮肥过多、偏酸性土壤上的树体易发病,被害虫严重为害的枝干或果实发病重
3、防治方法:
过去只注重果实轮纹病的防治,而忽视枝干轮纹病的防治。
⑴铲除越冬菌源
A、过去防治在(12—3月份)刮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费工费力,且对树体有一定的伤害。
结合施肥清除果园的残枝、烂果及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铲除越冬菌源。
B、现在铲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不用刮除树皮,5月上旬(苹果谢花后)第一次降雨,降雨量达到10毫米以上,树皮湿润了、雨停了以后马上打60%轮纹一号500倍液,就铲除枝干上的病瘤及老翘皮,省工省力,减少不必要的劳动。
轮纹一号有较强内吸性、高渗透性和传导杀菌功效,具有“预防+治疗+铲除”三重作用。
轮纹一号同时对苹果腐烂病、干腐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⑵生长期喷药防治
防治果实轮纹病关键在于套袋之前用药。
过去的老方法就是谢花后至套袋前连续3遍喷施药剂防治,而忽视7、8、9月份的防治,特别是对套袋果园更不注意7、8、9月份的防治,选用的药剂有50%的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43%戊唑醇等等,这些药剂对果实轮纹病效果还可以,对枝干轮纹病就不理想。
现在通过对轮纹病的重新认识,要想根治轮纹病必须从源头抓起,在防治好果实轮纹病的同时,一定防治好枝干轮纹病。
谢花后降雨达到10mm以上马上喷施60%“轮纹一号”500倍液进行防治,进入7月中旬、8500倍一次进行防治,就可以有效地防治轮纹病的发生,如果与唑类农药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混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