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意义
(学校:XXXXXX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班级:研XXXX 姓名: XXXX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
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
然的方法论。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
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
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
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
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
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
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哲学;自然辩证法;技术创新
当今,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的核心又
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
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
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
展趋势。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作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
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
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
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由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出发,结合自身
经历和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总结出产生这种状况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并对提升我
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中国科技创新现状
虽然国家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中国的高科技和
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面对着科技创新的浪潮,我国既不是世界
知识创新大国,也不是世界技术创新大国。国家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给以了高度重视,自90年代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国家制定了“863”
计划和“火炬”计划,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创新工作也在推进,科技型企业增加了不少,但总体上创新的质量不高。根据统计,我国的发明专利是韩国的1/4,只是日本和美国的1/30。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都是相对薄弱,比较难进行技术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的原始创新。而且目前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更看重有利可图的革新,大多数企业高层对存在较大风险的科技创新较为敏感。因此,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科技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形成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2.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2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19世纪以后的数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给毕氏学派的“万物皆为数”这一古老的真理注入了新的生命。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创建了布尔代数。20世纪开始,数理逻辑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1938年,香农发表论文描述了布尔代数可以被用来表示两种状态即二进制数系。布尔代数中的变量仅有0和1,而仅有0和1两个数码的逻辑运算是很容易用电子元件实现的。香农的思想极大地推进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第一台具有现代思想的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它宣告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因此,哲学革命中概括科技成就所做出的哲学结论和科学预见,给科技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启迪。哲学家从一般哲学原理出发对客观现象或科学问题做出的推测、论断,往往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孕育着科学的胚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条件的成熟,哲学的预见就可能为科学研究证实、具体化和完善化,从而实现了认识从哲学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化。许多知名科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肯定过哲学对自然科学
的指导作用。如爱因斯坦就说过:“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收之后,它们常常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三、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是人改造自然的手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反应。技术的本质是技术系统的内部联系,它有技术系统的内在矛盾构成,是技术系统中深刻的、一般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着技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于技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为人类所拥有,离开了人,就不会有技术。因此,技术系统是由技术主体(人)、技术客体(自然界)以及技术的中介(各种工具)共同组成的。技术创新是指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它具有创新性、风险性、效益型、周期性、集群性等特点[1]。
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而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方法论[2]。创新是人类努力改变现状,构建全新事物的积极行为,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方式。在技术创新理论和经济学中,创新特指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活动。四、技术创新的动力
只有形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冲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形成这种意愿冲动的种种原因便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我们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两类:由创新主体自身的需求所产生的创新动力,称为内部动力;由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创新动力,称为外部动力。
4.1 内部动力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分为两类:创新主动力和创新被动力。创新主动力是指创新主体主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高额风险垄断的追求;(2)追求成就感和求新的精神。技术创新的被动力是指创新主体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资源奇缺和技术系统运行障碍等因素,被动地影响这些变化去进行创新的动力:(1)市场竞争的压力;(2)非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成为制约某种商品生产的“瓶颈”,企业也会为克服短缺或排除故障而进行技术创新;(3)为保持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同科技界同行争夺优先权,这会对研究与发展部门的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构成竞争压力。
4.2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