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论文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解析
【摘要】“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所谓“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来探讨的。而文学创作,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很重要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之思也”,说明了想象是可以不受作家自身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构思到下笔成文,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只有做足了材料的储备,感情的酝酿等行文的准备,才会有一片好文章的诞生。
【关键词】刘勰神思文心雕龙文学构思
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环节了,可是仅仅有了好的构思,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构思到形成文章的距离还是很远的,因此往往在写作当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本文将着重探讨《神思》中刘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力图对现在的创作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本质特征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阐述了艺术思维是不受身体的约束和限制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神思全面展开时,就表现出如下特征:
1、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神与物二元素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审美情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着神思的方向,推动着神思的发展。作家创作首先要有冲动于心的审美感情,审美感情促动艺术家进行丰富奇妙的想象。所以,刘勰说神思是“情变所孕”。
2、神思具有虚拟性。神思过程也就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渡的过程,即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从《文心雕龙·神思》来看,刘勰主张“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开篇就提出了“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就是指为文运思,驰骋想象,可无往而不达。可见,在刘勰看来,“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想象”与“虚构”又几乎是同义词。接下来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都不是现实中的现象,而只有在文学想象与虚构中才能实现。之后,刘勰又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就是指作家用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按照自己所想的来写作,也即“虚构”。刘勰的这一“虚构”观确定了文学的价值,文学描写的内容不能等同于生活,不能完全客观地摹仿生活。因此,艺术家神思必须突破艺术表象的局限性,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艺术虚构,虚构虚拟性是神思的又一重要特征。
3、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骛的特征。神思是一种积极活跃、自由无拘的心理活动,神思全面展开时,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事实上,神思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活动的自由性,若无这种思维活动的自由,没有对现实时空的超越,艺术家很难创造出特异独出、姿态不俗的审美意象。艺术家神思时,总要打破时空限制,自由舒展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审美意象的天国。
艺术家大开记忆之门,调动一切记忆表象,发动思维,展开思路,作上下千古之思,纵横万里之想,艺术家的思维无所不达,无处不至,艺术家对所积累的艺术表象进行充分地“内视”、“妙观”,“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通过这种“荡思八荒,神游万古”的逸想,艺术家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铸造出精彩动人的审美意象。
二、构思从何而来
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主要运用想象,《神思》中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又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正是现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概念的特点。刘勰所说的“神思”,也就是我们现在创作中讲的灵感,主要从哪里而来呢?当然就是想象,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将,刘勰的“神思”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想象。而刘勰所说的想象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文学创作是一种凭借虚构从而产生像的精神生产,这种生产的完成,必须通过特殊的精神活动,也就是“想象”。没有必要的想象和联想,就不能产生艺术创造。因而,在艺术创造中,想象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成败得失。刘勰强调在文学创作中“心”的主观能动性,标举“虚静”的心理状态,可见刘勰在创作中主要重视灵感的作用,这一点上颇与柏拉图的“灵感说”相似,但是刘勰不是“唯灵感说”,“虚静”是以顿悟的方式贯通神理和心性,但是其中折衷顿悟和渐悟的意识在《神思》篇中却同样运用得十分充分。
然而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在论想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他认为在构思中想象不能凭空产生,也不是离开客观事物的主观空想,而是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一种互相渗透,物我交融。“神与物游”抓住了构思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精神始终与外物一起活动。这种“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当作家在“神思方运”之时,就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三、表达或行文时会遇到的问题
不过,在有了构思之后,作家在进行的创作的时候,却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得表达不能“言尽其意”,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词不达意”,刘勰也意识到了仅仅只有想象,亦即“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的,“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无论思绪在脑海中怎样翻飞,波涛汹涌,但是要付诸笔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万途竞萌”之时,却“难归于一”,或者“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使心折”的现象。下笔之前踌躇满志,等作品出来之后觉得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