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本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迦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
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
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 以给历史以新解,也同时开拓了我们的视域。
不足:迦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存在与意识,
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关系。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观
1.两种释义理论: ① 语法释义:暂时忘记作者,只根据某种文化上的共同的语言特 征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并通过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比较和对 照确定语言的真正意义。 ② 心理释义:又称“技术的解释”,把语言当做作者表达个性的 工具,忘记语言的共同性和中介性,通过读者与作者心理上的 同质性,用直观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含义。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二、翻译思想
①
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 性之一;
理解即是翻译:无论是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或符号学翻译,都 是不同形式的翻译。 翻译的四步骤
信任(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ncorporation) 补偿(restitution)
罗· 利科)
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 (圣· 哲罗姆) 翻译就如露天的矿,开采过后,在风中留下伤痕。
吸收(Incorporation)
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文注入新的活力。 译文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
安置,有的已经完全归化,且被文化历史视作进入本土文化的 核心,有的始终处于异化和边缘化的位置。
(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二十世纪)
(1)前阐释学阶段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于对《圣经》的
阐释。
“寓意阐释”: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释文本的内容。
“语法阐释”:坚持根据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析中去发现文本
的意义。
有阐释活动,但没有明确的自觉的阐释学科。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不系统化、理论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 的深渊。
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
1834),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生于布雷斯
(Breslau,今属波兰)。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
上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 异作为异来接受”。 这些变形倾向对“异”的影响:阻碍异的进入,即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义主 宰的译本以及超文本翻译。 正面解析:对还 “异”以本来面目的译本的分析。
详细描述了翻译中存在的12种变形倾向
补偿( restitution)
补偿是把原有的东西“物归原主”,使打破平衡之后的原文
语言、风格、句法等不可译因素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使原 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一定的平衡。
翻译是增强原文文本力量、影响的行为,通过翻译,原来可
能不为人知的著作,经翻译后可能成为经典。
过分补偿打破了基本平衡,原作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完
(3)现代阐释学阶段
文本阐释→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代表人物:狄尔泰、海德格尔、迦达默尔 两种阐释学:a.认知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
b.哲学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非历史性主义倾向,
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的反思的水平。
极端的发展了理解中的相对主义,为不可知论与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空间。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 代表作:《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
《翻译批评论:约翰·邓恩》
《异的考验》
考验的两层含义:
(1)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
(2)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迦达默尔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 迦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1.理解的历史性: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 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贡献与不足
贡献:
1)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理论的一个贡献,特别 是对汉、英互译来说,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2)他独特的角度,惊人的洞察力给予人们无限的启发,也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不足: 翻译理论从哲学入手,拒绝自然科学的引入,反对将翻译 概念化,最终陷入哲学循环阐释的死胡同。
迦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2.视界融合: 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本总是包含有作者的原有视界,而理解者具有现实的 具体氛围中形成的视界。迦达默尔主张,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 “视界融合”。迦达默尔
(1)理解的历史性使得对象文本和主题都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 “视界”指的是理
二、阐释学的分类
传统阐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 贝蒂、E· D· 赫希
(目的: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谓普遍的、有 效的阐释)
方法论
现代阐释学:尼采、海德格尔、迦达摩尔
( “否定式”的阐释学,其设定的出发点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 的)
二、阐释学的形成和发展
(1)前阐释学阶段(古希腊---十九世纪初) (2)经典阐释学阶段(十九世纪)
12种变形倾向
(1)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组句子及其次序,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 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志、状态发生变化。 (2)明晰化 (clarification):原文走向含糊隐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往强使 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可能使原文欠明确、掩藏或压抑的东西,可能将多义 变成单义。 (3)扩充 (expansion):合理化、明晰化使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东西可 能盖过原文的声音,打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 变得平直而寡淡。 (4)雅化和俗化 (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古典翻译的最高点;表面看 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更“才华横溢”,但不符合原语的说话艺术。 (5)质量受损(qualitative impoverishment ):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 代替原文,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富性。 (6)数量受损(quantitative impoverishment ):翻译中词语的丢失。扩充法添 加的冠词、关系词以及解释、修饰性的能指,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里程碑式的著作” “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翻译作为理解”,阐述理解对翻译的作用以及理解和翻译的种种
内在联系; 第二章:“语言与灵知”,探讨西方哲学史上“普通语言”的理想和追求; 第三章:“语词反对对象”,特意将“语词”与逻辑性的概念区别开来; 第四章:“理论的诉求”,评述西方语言学和哲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观; 第五章:“阐释的步骤”,讨论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的过程; 第六章:讨论各种文化的类型学。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定义及来源 二、阐释学的分类及发展
三、代表人物
一、阐释学的定义及来源
定义: 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 法论学说,它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来源:阐释学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拉丁文拼法是 Hermeneuein, 基本意思是 “通过说话来达意”,它本生就具有 动态意识,即用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词根Hernes----“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波斯诸神的使 者,宙斯的传旨者,因此他又是使节和传令官的庇护者,他主管 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等,在为众神传递消息时也有意 无意地会添上自己的“阐释”。阐释学因神的使者而得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
而是必定同时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的过
程中,迦达默尔将这种过程称之为“效果历史”。 (2)此原则的核心观 点是在历史中理解作品。这就把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充分肯定了
②
③
信任(trust)
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是严肃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一切翻译活动都始于信任。 翻译是可行的,文本是可以认识的,进而是可以理解和翻译的。 信任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洞无物,
不值一译时,信任就会动摇。
侵入(aggression)
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四项抽取出来。 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行为。 所有认知都具有攻击性,每个陈述都是对世界的侵略。(保
(2)经典阐释学阶段
阐释对象:所有文本 以把握文本意义为目的、以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
能动性和辩证性等特征的一门特殊的学科。
方法论阐释学、认识论阐释学 代表人物:阿斯特、施莱尔马赫 对阐释的历史性认识不够,只看到了文本、作者的历史性,对阐释者自身的
历史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阐释辩证性的理解不彻底。
2.两种翻译途径:异化vs归化 ① 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偏向源语)。 ②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偏向译语)。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般的文本阐释;
二、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话乃至讲话人或作者 的个性;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