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PPT

合集下载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阐释学PPT..

阐释学PPT..

四、代表人物
(1)乔治·斯坦纳 (2)安托瓦纳·贝尔曼 (3)迦达默尔 (4)施莱尔马赫 (5)马丁· 海德格尔
乔治· 斯坦纳
(1)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 英、法、德三种语言, 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 理论。 (2)代表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1975年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析

1. 哲学背景: 1)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所谓“回到 事物本身”,并不是指回到我们经验中的客观事物本身, 相反,胡塞尔恰恰认为,经验事实是不可靠的。 回到事物自身,首先必须排除对客体的自然态度,将超 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放进“括号”里,以便使外部世 界变成我们自身意识的内容,在纯意识中把握“纯粹现 象”,把握“意向性客体”。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尧斯与伊塞尔: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接 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 接受美学(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 代在联邦德国展开对文学割裂社会历史的批评, 形成了这一理论。60年代的文学挑战了已有的 文学形式,提高了读者的介入力度。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故事的叙述由受述者决定: The function of the narratee: It is hard to find the narratee while reading, sometimes from minor characters, or from some unimportant “signals”. In this case, the telling of the story is somewhat decided by the narratee ( like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 叙述活动本身生成读者:The narratives produce their own “readers”, “listeners”, who may or may not coincide with actual readers.

《考点阐释》PPT课件

《考点阐释》PPT课件
可以删去的是________
答案(4)(8)不可删 (2001春招)
2021/8/17
5
防止“苟简”
上海吊车厂——上吊厂 男式皮鞋——男牛 女式皮鞋——女牛
2021/8/17
6
题型示例
2.学会区分歧义,确保语意明确 知识讲解: (1)歧义产生的原因
(2)消除歧义的方法
2021/8/17
7
第一、 歧义产生的原因
2021/8/17
29
诗词排序
首先从押韵角度考虑:找出押韵的句子,然后将 押韵句子排在偶数句,有的也可放在第一句, 不押韵的放在奇数句;其次是根据对偶特点排 序:凡能形成对偶关系的要结合起来,对偶句 应放在三、四句或五、六句位置(律诗),也 可放在一、二句或三、四句(绝句);然后再 考虑意义关系。词的排序和嵌入主要是记住初 高中所学的几首词的基本格式,如共有多少句, 每句多少字等;然后根据词句的意义关系来排 序嵌入。
2021/8/17
23
多层定语的排序
句子成分排列是否合乎规定是重要测试项目。 句子成分排列是否合乎规定主要是多层定语和多 层状语的排列是否合乎规定。
多层定语的排列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词最 远的算起):
a.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 (表示“谁的”)
b.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答案】A 2021/8/17
42
下课啦!

《荷花淀》教学阐释课件

《荷花淀》教学阐释课件

二、教材阐释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品析抗日军民形象 2.研讨探究,了解作家创作风格 3.学练结合,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梳理归纳,品析抗日军民形象 教学难点:学练结合,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三、教法阐释
1、朗读法:以朗读为抓手,对读具体指导,配合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兴趣。主要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既有兴趣,又能从中品读出人物、环 境、细节等方面的特点,丰富了对作品深层内蕴感知:比如,品读动作、语言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你总是很积极的”, 隐藏着水生嫂怎样的情感,有何丰富的内涵,应该如何读出这种情感。通过集体读, 个别读,带感情的反复朗读,学生们一步步深入文本内部,了解了特定时代人们的 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结束
本堂课第一个学习活动“拾取战争记忆”设计了一个情境任务:以导游的身份, 结合《荷花淀》具体内容,在“孙犁纪念馆”向游客讲述关于荷花淀的故事。这个 任务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梳理文本,归纳概括故事内容。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入情 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既是对文本的感知,又是深入学习的开始。
六、课堂教学程序阐释
五、学法阐释
1.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这篇作品篇幅相对较长,要使学生细致地品读到作品 的魅力,需要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要把文本读透。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 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 的习惯。
新教材更加突出探究性学习,而且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每单元的单元研 习任务都很重视“活动”和“探究”。单元研习任务不是练习题,也不是转化成练习 题让学生去做作业,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去阅读课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3
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的幻觉性的、臆想性的客 体,是创造性想象的构成物,是现象地和意向地存 在的,审美对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而 是意向性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交互的产物,是 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悬搁‛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就是把实在臵于括 号之中,把外部世界悬搁起来,排除对存在和历史 的信仰,也就是把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臵起来, 世界仍然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抛弃对 世界的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中止对世界的判断, 存而不论。
8
现象学经由英伽登、海德格尔的发展为 60年 代德国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 壤。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加达默尔于 1960 年出 版了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作品《真理与方法》,标志 着哲学阐释学的形成,也包含了文学艺术阐释学思 想。接受美学也就在这样的语境中酝酿了出来,形 成了西方文艺理论从作品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 移,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6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那里找到 了继承者,但是海德格尔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 转换,对存在本体论、阐释学以及语言的核心地位 而倍感兴趣,其所谓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学界耳熟能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具有 物质性的,但是艺术的真理是对物性的超越,走向 存在的敞亮。希特勒上台后,现象学运动转移到法 国。法国 40 年代形成了以萨特、庞蒂等为代表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潮流,50年代的法国还催生出杜夫 海纳这样一位出色的现象学美学家。
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这部分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阐释学放在一 起介绍,是考虑到存在主义、阐释学均是在现象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然,这三种文艺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 着力点。
1

阐释学

阐释学

阐释学派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 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 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贝蒂和 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目的是达到 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 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 后者则是一种可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到伽 达默尔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 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它设定的出发点恰 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的。
阐释的步骤
吸收(incorporation)
译本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 素进行安置。 引进原文的行为都会使整个本土结构潜在地错位或重 新定位。没有哪一种语言、传统象征组合、文化团体 在引入新血液的同时不冒着被改变的风险。 通过翻译,译语可以变得更加丰富,但也有可能被原 语俘虏过去,而丧失译语的本色。 (吸收是指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将原文意义吸 纳到本土文化中,而在引进的过程中,译入语可能变 得丰富,也可能将源语同化。异化和归化的矛盾。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翻译是不平衡的。译者频繁地介入:他要么加入太多—— 填充资料,润色渲染,曲解附会;要么省略太多——草率 从事,删减内容或截去棘手难译的部分。能量从源文流出, 同时流入接受者,不仅对两者都有改变,而且还改变了整 个系统的和谐。因此,补偿就有进行的必要性。 尽管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斡旋的过程(补偿)可能繁琐冗长, 拐弯抹角,但是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补偿。原文内容 出现短缺的时候,真正的翻译会自觉地使原文的长处更细 致的凸显出来。
阐释的步骤
补偿(restitution)
阐释运作的第一步骤信赖首先使我们失去了平衡,我们 向自己面对的文本“倾斜”(向原文亲近),在认知层 面上进行包围、入侵,归来时满载着从“他者”那里带 回的东西,再次失去平衡,从“他者”身上攫取并为自 身添加新成分导致失衡状态,这时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 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 (信赖使得译者接近原文,使原文和译文之间产生不平 衡,经过入侵这一过程,译者得到了新的意义,再次造 成原文和译文的不平衡。只有作出补偿才能恢复先前被 打破的平衡,才能尽力达到理想的翻译。)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ppt课件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ppt课件

1.接受美学:
1)伊塞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伊塞尔(German literary scholar)认为,文学研 究应该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文 本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促使作品的审美 对象得以形成”。
“作品”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相遇和交流过程中, 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
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公认的海德格尔最出色的后继者。 《真理与方法》(1960) 他认为,对于所有历史流传物的阐释都是现在与过去的
“对话”。 两个“视界”:一个是阐释者自身的“成见”(海德格
尔的“先结构”)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判断, 也称“个人视界”;另一个则是作品本身置于其中的 “历史视界”,它是文本在和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 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做出的一 系列阐释。
(批评不是去探究作者的意图,而是去感悟,去 意识作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情感,使作品得到理解和 阐释。这种阐释带有批评者主观的意识。使批评者 的主观意识与作者的相互融合,进行沟通。)
伽达默尔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永远是相对的, 它不可能为作者的意图所穷尽,而总是由阐释 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的历史所决定。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的挑战》(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文本接受问题, 强调对文学文本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读者 阅读经验中具体化的实现过程。
伊塞尔:从具体的阅读活动入手,强调文本 与读者在阅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斯坦利·费什
而“意向性客体”是靠对于意识活动本身和对客体具体 经验事实中不变成分的双重“洞察”获得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第四讲:读者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赫伯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沃尔夫冈·伊塞尔:接受美学。 60年代后期,在德国康斯坦泽学派,从事接受 美学和效果美学的研究。
尧斯:《文学史作为想文学理论的挑战》 (1967)
伊塞尔:《文本的召唤解构》(1970)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
二、主旨
不相信作者,不相信文本,不相信客观的确定性 (No belief in the author, no belief in the text, no belief in the objective certainty);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是一种现代唯心主义哲学, 在方法上是理想主义的。一方面,它要维护 一个可知的世界,追求一种永恒不变的恒定 本质;另一方面又否定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主体在认识过 程中的中心地位,把人变成了先验主体。
2)狄尔泰(德国历史主义学者家,1833-1911)
建立在人类自身历史中按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可变性来 理解人的哲学;
读者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三、与接受理论相关的观点
1)艾柯(Umberto Eco,Italian novelist and semiotician, literary critic, 1932):
《读者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Reader (1979) “开敞的文本”:Some texts are open,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依赖于参照系,观察者 将参照系带入客观的理解之中。 (the explanation of Gestalt psychology)
在观察认识的过程中,观察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 动的。(The perceiver is active not passive in the act of perception.)

《斯坦纳与阐释学派》课件

《斯坦纳与阐释学派》课件
和方法论指导。
02
斯坦纳的阐释理论
斯坦纳阐释理论的来源与形成
19世纪欧洲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背景
01
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文本意义的解
读,这为斯坦纳阐释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学术背景。
传统阐释方法的局限性
02
传统阐释方法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无法准确揭示
文本的真正意义,这促使斯坦纳寻求新的阐释方法。
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史研究方法
斯坦纳阐释理论强调跨学科的研 究方法,将艺术史与其他学科如 历史、文化、社会等相结合,拓 宽了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艺术史实践
在艺术史实践中,该理论注重对 艺术作品的全面研究和评价,通 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 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推动艺术
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斯坦纳阐释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深远影响。
斯坦纳还涉猎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表 03 了大量学术著作,成为阐释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之一。
阐释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01 阐释学派起源于德国,最初是对《圣经》的解读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02 该学派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注重探究作者意 图和文本意义,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产生 了广泛影响。
文本意义
该理论重视对文本意义的挖掘,鼓励深入研究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和意义。
阐释者的角色
斯坦纳阐释理论强调阐释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为当代阐释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斯坦纳与阐释学派的理论,挖掘其更深 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拓展应用
将该理论应用于更多领域和学科,拓展其应用范围和价值。

阐释学 2

阐释学 2


经典阐释学,把间距视为理解的障碍,力 求利用方法克服间距,以致于走向了对方法的 痴迷和不懈的追求。 • 现代阐释学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总存在间 距,间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克服的。间距 是理解的条件,没有间距就没有理解。因为间 距是保证正确理解的条件。作品只有通过时间 间距才能消除那些“假的前判断”,时间间距 使得历史事件脱离了它赖以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意义。 • 人们常常感觉当代史比古代史更为难写, 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人们与自己的历史之间缺少 必要的间距。
阐释学的奠基人:施莱尔马赫
• 奠定了阐释学的学科地位:“避免误 解的艺术” • 确立了心理阐释的方法:“必须自觉 地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作者的意识。” • 把心理阐释方法与“阐释学循环” 联 系起来:“我们为了理解话语,必须认 识人,而我们是从人们的话语中了解人 的。”
德意志 要么拷问世界 要么 拷打世界
德意志哲学界群星璀璨
• 德国哲学的特点:晦涩难懂 诘屈聱牙 但气势 磅礴 思想的深刻性和体系性 无别的国家能与 之比肩 • 代表人物:康德 费希特 黑格尔 • 法国哲学的特点:自由奔放 飘逸灵动 文学价 值远大于德国哲学 • 代表人物:卢梭 伏尔泰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是文与质的博弈
《圣经》的“语法阐释”
• 《圣经》文本世俗化之后,“语法阐释” 占据主要位置,主张意义的根据在于《圣经》 文本自身,是文本而不是教会传统是理解意义 的基本出发点。代表人物有丹恩豪尔 (Dannllaur)、埃内斯蒂 (JohannAugustErnesti,1707一781年)、塞 姆勒(JohannSalomoSemler,1725一1762年) 等。 • 丹恩豪尔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有阐释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本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迦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
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
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 以给历史以新解,也同时开拓了我们的视域。
不足:迦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存在与意识,
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关系。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观
1.两种释义理论: ① 语法释义:暂时忘记作者,只根据某种文化上的共同的语言特 征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并通过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比较和对 照确定语言的真正意义。 ② 心理释义:又称“技术的解释”,把语言当做作者表达个性的 工具,忘记语言的共同性和中介性,通过读者与作者心理上的 同质性,用直观的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含义。
安托瓦纳· 贝尔曼
安托瓦纳﹒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
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
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二、翻译思想

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 性之一;
理解即是翻译:无论是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或符号学翻译,都 是不同形式的翻译。 翻译的四步骤
信任(trust) 侵入(aggression) 吸收(incorporation) 补偿(restitution)
罗· 利科)
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 (圣· 哲罗姆) 翻译就如露天的矿,开采过后,在风中留下伤痕。
吸收(Incorporation)
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文注入新的活力。 译文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
安置,有的已经完全归化,且被文化历史视作进入本土文化的 核心,有的始终处于异化和边缘化的位置。
(3)现代阐释学阶段(狄尔泰---二十世纪)
(1)前阐释学阶段
阐释活动发轫于希腊时期人们对《荷马史诗》的阅读,形成于对《圣经》的
阐释。
“寓意阐释”:以象征的方式、从先在的意蕴(精神)出发去解释文本的内容。
“语法阐释”:坚持根据文字自身,从对文本的内在结构分析中去发现文本
的意义。
有阐释活动,但没有明确的自觉的阐释学科。 阐释方法和规则:零散,不系统化、理论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学。
12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thms):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exoticization):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 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expressions and idioms)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the effacement of superimposition of languages):有的 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
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 的深渊。
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
1834),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生于布雷斯
(Breslau,今属波兰)。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
上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 异作为异来接受”。 这些变形倾向对“异”的影响:阻碍异的进入,即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义主 宰的译本以及超文本翻译。 正面解析:对还 “异”以本来面目的译本的分析。
详细描述了翻译中存在的12种变形倾向
补偿( restitution)
补偿是把原有的东西“物归原主”,使打破平衡之后的原文
语言、风格、句法等不可译因素得到某种形式的补偿,使原 文和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一定的平衡。
翻译是增强原文文本力量、影响的行为,通过翻译,原来可
能不为人知的著作,经翻译后可能成为经典。
过分补偿打破了基本平衡,原作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完
(3)现代阐释学阶段
文本阐释→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代表人物:狄尔泰、海德格尔、迦达默尔 两种阐释学:a.认知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
b.哲学阐释学,本体论阐释学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非历史性主义倾向,
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的反思的水平。
极端的发展了理解中的相对主义,为不可知论与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空间。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 代表作:《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
《翻译批评论:约翰·邓恩》
《异的考验》
考验的两层含义:
(1)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
(2)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迦达默尔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 迦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1.理解的历史性: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 存在,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
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贡献与不足
贡献:
1)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理论的一个贡献,特别 是对汉、英互译来说,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2)他独特的角度,惊人的洞察力给予人们无限的启发,也 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思路。 不足: 翻译理论从哲学入手,拒绝自然科学的引入,反对将翻译 概念化,最终陷入哲学循环阐释的死胡同。
迦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2.视界融合: 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本总是包含有作者的原有视界,而理解者具有现实的 具体氛围中形成的视界。迦达默尔主张,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 “视界融合”。迦达默尔
(1)理解的历史性使得对象文本和主题都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 “视界”指的是理
二、阐释学的分类
传统阐释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 贝蒂、E· D· 赫希
(目的: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谓普遍的、有 效的阐释)
方法论
现代阐释学:尼采、海德格尔、迦达摩尔
( “否定式”的阐释学,其设定的出发点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 的)
二、阐释学的形成和发展
(1)前阐释学阶段(古希腊---十九世纪初) (2)经典阐释学阶段(十九世纪)


12种变形倾向
(1)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组句子及其次序,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 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志、状态发生变化。 (2)明晰化 (clarification):原文走向含糊隐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往强使 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可能使原文欠明确、掩藏或压抑的东西,可能将多义 变成单义。 (3)扩充 (expansion):合理化、明晰化使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东西可 能盖过原文的声音,打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 变得平直而寡淡。 (4)雅化和俗化 (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古典翻译的最高点;表面看 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更“才华横溢”,但不符合原语的说话艺术。 (5)质量受损(qualitative impoverishment ):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 代替原文,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富性。 (6)数量受损(quantitative impoverishment ):翻译中词语的丢失。扩充法添 加的冠词、关系词以及解释、修饰性的能指,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里程碑式的著作” “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一、主要内容
第一章:“翻译作为理解”,阐述理解对翻译的作用以及理解和翻译的种种
内在联系; 第二章:“语言与灵知”,探讨西方哲学史上“普通语言”的理想和追求; 第三章:“语词反对对象”,特意将“语词”与逻辑性的概念区别开来; 第四章:“理论的诉求”,评述西方语言学和哲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观; 第五章:“阐释的步骤”,讨论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的过程; 第六章:讨论各种文化的类型学。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定义及来源 二、阐释学的分类及发展
三、代表人物
一、阐释学的定义及来源
定义: 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 法论学说,它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来源:阐释学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拉丁文拼法是 Hermeneuein, 基本意思是 “通过说话来达意”,它本生就具有 动态意识,即用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词根Hernes----“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波斯诸神的使 者,宙斯的传旨者,因此他又是使节和传令官的庇护者,他主管 商业、交通、畜牧、竞技、演说等,在为众神传递消息时也有意 无意地会添上自己的“阐释”。阐释学因神的使者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