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雷达成像第三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方位高分辨和合成孔径

要得到场景的二维平面图像,同时需要距离和方位二维高分辨,这一章主要讨论方位高分辨。

雷达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距离测量的探测系统,容易获得高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是比较差的。方位分辨率决定于雷达天线的波束宽度,一般地基雷达的波束宽度为零点几度到几度,以窄一些的波束为例,设天线波束宽度等于0.01弧度(即约0.57°)为例,它在距离为50公里处的横向分辨约为500米,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场景成像的要求。需要大大提高方位分辨率,即将波束宽度作大的压缩。

天线波束宽度与其孔径长度成反比,如果要将上述横向分辨单元缩短到5米,则天线横向孔径应加长100倍,即几百米长。这样长的天线,特别要装在运动载体(如飞机)上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对固定的场景可以用合成孔径来实现。

3.1 合成阵列的概念

3.1.1 合成阵列与实际阵列的异同

现代天线阵列常用许多

阵元排列组成,图3.1示用许

多阵元构成的线性阵列,阵列

的孔径L 可以比阵元孔径D

长得多。

图3.1的阵列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合成”的。所谓合成是指不是同时具有所有的阵元,而一般只有一个阵元,先在第一个阵元位置发射和接收,然后移到第二个阵元位置同样工作,如此逐步右移,直到最后一个阵元位置,如果原阵列发射天线的方向图与单个阵元相同,则用一个阵元逐步移动得到的一系列远场固定目标(场景)信号与原阵列各个阵元的在形式上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将在下面讨论),条件是发射载波频率必须十分稳定。

下面通过分析证实上述结论。设发射载波信号为02()c j f t e πϕ+(0ϕ是起始相位,...

...D L 图3.1线性阵列

是我们故意加上去,说明初相的影响),利用2.2节中三种时间(即全时间t ,慢时间m t 和快时间t )的概念,设在m t 时刻在第m 个阵元发射包络为()p t 的信号,则发射信号为

02()(,)()c j f t t m s t t p t e πϕ+= (3.1)

式中快时间m t t t =- 。

若在场景中有众多的散射点,设它们到第m 个阵元相位中心的距离分别为

mi R ,子回波幅度为i A (1,2,i = )

,则第m 个阵元的接收信号为 022[()]2(,)()mi c R f t mi c r m i i R s t t A p t e c πϕ-+=-∑ (3.2)

若用发射的载波02()0()c j f t s t e πϕ+=与接收信号作相干检波,得基频信号为

*022()(,)(,)()

2 ()mi c b m r m R j f mi c i i s t t s t t s t R A p t e c π-==-∑ (3.3)

上式中没有全时间t ,又由于目标是固定的,不随慢时间m t 变化,所以只要

阵元位置准确,什么时间测量都是一样的。再强调一下,条件是发射载波在全过

2sin ⎥⎦⎤⎢⎣⎡x x

实阵列合成阵列

单程双程双程

图3.2 实际阵列和合成阵列的方向图的比较

程必须十分稳定,在作(3.3)式的相干检波时消去t 和m ϕ隐含着这一条件。

从以上讨论可知,合成阵列的工作方式与实际阵列还是有区别的,它不像实际阵列那样作为整体工作,而是各个阵元自发自收。为比较两者的特性,最好用天线的主要指标,如方向图、波束宽度等作比较。假设各阵元等强度辐射,则实际天线的收或发的单程方向图为(sin /)x x ,其收发双程方向图为2(sin /)x x ,它们的 分别为0.88/L λ和0.64/L λ,其中L 为阵列长度。为了对场景成像,须作广域观测,即窄波束的阵列接收天线要用数字波束形成覆盖全域,并采用宽波束发射、多个窄波束接收的方式,即实际阵列天线的波束由接收单程波束决定,合成孔径阵列则不一样,阵元是宽波束的,阵元为收发双程,从(3.2)式可见,阵元间的相位差为单程时的两倍,其方向图为sin 2/2x x ,其3dB 波束宽度为0.44,即合成阵列的有效阵列长度比实际阵列大一倍,而波束宽度只有实际阵列的一半。

合成阵列可以在地面上移动实现,而在飞机、卫星一类运动载体上更易于实现,飞机上安装一个一般的天线,相当于阵元,沿直线平稳飞行,在飞行过程中以重复周期p T 发射和接收信号,于是在空间形成了长的合成阵列。

3.1.2 合成阵列的孔径长度和横向分辨率

对于实际天线,若孔径长度为D ,工作波长为λ,则其3dB 的波束宽度近似为

BW K D λ

θ= (3.4)

式中K 为加权展宽系数,前面已经提到,当天线为均匀辐(照)射时0.88K =,实际天线为降低波束副瓣电平,总要对沿阵列的辐射作锥削加权,从而使BW θ有所展宽,在后面的讨论里我们近似取1K =。

有时我们还要用到波束第一对零点之间的宽度nn θ

22nn BW D

λθθ== (3.5) 前面曾提到,合成阵列由于阵元自发自收,其波束宽度为实际阵列的一半,近似为

2SBW L λθ=

(3.6)

由此可算出其横向分辨单元长度a ρ 2a SBW R R L λρθ==

(3.7) 式中R 为场景中点目标到阵列相位中心

的距离。

为提高横向分辨率,即减小a ρ,应

加大合成孔径长度L ,但L 的加长是有

限制的,如图3.3所示,若实际阵列横向

孔径为D ,则在距离R 处的照射宽度R

L 为

R BW L R R D λ

θ==① (3.8) 从图3.3可见,对于场景中心线上的任一点A ,只有在实际天线波束照射期间才有回波被接收。因此,虽然飞机一直沿直线飞行下去,而有效的最大合成孔径只有R L ,将它代入(3.8)式,得最小横向分辨单元长度aM ρ

/2aM D ρ= (3.9)

上式表明,能得到的横向分辨率与目标距离无关,这是容易理解的,由于距离越远,则有效合成孔径越长,从而形成的波束也越窄,它正好与因距离加长而使横向分辨单元变宽的效应相抵消,可保持横向分辨单元的大小不变。

(3.9)式的结果还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图3.3中的飞机从上向下飞行,雷达对A 点的视角是变化,以B 和C 表示波束在场景中心线上的两端,波束从上向下扫描,首先是其下端点B 接触A 点,扫过R L 长度后,上端点离开C 点,上述视角的变化为BW θ。利用第一章转台目标横向分辨的结果[见(1.6)式] /2a BW ρλθ=∆,以/BW D θλ=代入,得/2a D ρ=,其结果与(3.9)式相同。这可以解释为在视角转动过程中,横向位置不同散射点子回波的相位历程变化的过

① 这里的BW θ为单程波束宽度,似用双程的更为合理。但过去的文献均采用单程的,两者有一定的差别但不大,且此式为近似式。也可解释为BW θ为- dB 的双程波束宽度。

R C A B θBW R L

图3.3 最大合成孔径长度的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