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笔书法概述
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与毛笔书法的视觉区别在于笔画的粗壮或纤细,有如去其肉筋存其骨质。

但其成像的原理和运动技巧有很大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

探究其起源和发展,以及与软笔书法的关系,可以窥见一二。

一、硬笔书法的产生
(一)硬笔书法的起源
硬笔是相对软笔而言的,是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笔。

有人力图将硬笔书法的历史追溯到甲骨文、金文时代,但由于那时的方式主要是“刻”而很少是“写”,况且现在所谓的硬笔在那时还未产生。

将其划归“刻字”较为妥帖。

早在20世纪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国西部发现过十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而成的硬笔,本书第二章已经叙述。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发现芦苇管笔,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发现竹管笔。

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极为相似。

都用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

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尔湖东南岸汉代高望燧遗址中,一名矿工发现了一枚汉代觚、二枚铜箭镞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竹锥笔,时间已有近两千年。

据此,有人断言,在西汉毛笔书法到来之前,中国书法史上还有一个先秦硬笔时代。

中国专家的新近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钢笔存有渊源关系,从笔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呵以看出,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关系密切,至少是它的“远祖”。

随着毛笔的广泛运用和纸的发明,在中国的书法领域毛笔书法终于一统天下,一度出现过的“先秦硬笔时代”也就销声匿迹了。

随着西方钢笔在19世纪的传人和使用,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毛笔在实用中逐渐退居“二线”,才使硬笔书法得以萌芽。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一些有识之士的探索,终于开启了钢笔书法的发端期。

一些讲解钢笔字写法的专著和字帖相继问世,为硬笔书法的普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硬笔书法的产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逐渐萌芽。

据说,著名书法家吴大徵在大清光绪己丑年曾书就一幅对联,以硬笔书篆体,可谓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又有人说,首先用钢笔写中国字的勇士是苏曼书大师,20世纪初翻译《文字因缘》一书即用钢笔,且先生信札也用钢笔,笔致动人、妩媚绝俗,一如其人;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先驱、干将,如鲁迅、巴金、丁玲等也喜欢硬笔写作。

1935年,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应该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本钢笔字帖,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其主要的基调是实用和便捷。

1939年,黄若舟出版了有关钢笔的汉字通行书写字体《通书》,后来根据此书进行整理加工的《汉字快写法》很快风靡全国。

1947年邓散木、白蕉合著《钢笔字范》问世,用钢笔对线条的表现力进行了充分的尝试,评者云前者书作“秀逸疏朗,绝俗超群”,后者“气象万千,亦刚亦柔”。

两人本身都是书法名家,传统书法艺术修养毋庸置疑,二人为钢笔书法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极为巨大。

这是现代钢笔书法发展史上第一次对钢笔书写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艺术化尝试,也为钢笔书法的后来者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1 《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书影
(三)硬笔书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期。

上海的黄若舟先生将《汉字快写法》修改更名为《怎样快写钢笔字》再次出版,自1978年首次推出后一版再版,印数很快超过了1200万册。

这个惊人的数字,表明钢笔书法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1980年庞中华《淡谈学写钢笔字》出版,许多人评价这是一本对于中国现代硬笔书法具有开创奠基意义的字帖。

1983年初,梁锦英的《钢笔书法》出版。

同年,庞中华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推出《钢笔书法讲座》,钢笔书法第一次与全国媒体结缘,使得庞中华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成为硬笔书法的代名词。

不管现代硬坛如何评价庞体,但庞中华对于硬笔书法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他推动了空前的硬笔书法高潮,难怪日本硬笔书法界称之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1985年钢笔书法的专业性刊物《中国钢笔书法》在杭州创刊,这份刊物直到今天也还是硬笔书法界最为专业、最为权威、影响面最广的期刊之一。

同年,杂志社联合多方力量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对于硬笔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意义,获奖的仇寅、任平等人几乎成了当时青年的偶像,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歌星影星。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硬笔书法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潮,全国习字热潮风起云涌,各类硬笔赛事此起彼伏,硬笔书法艺术概念不断演变。

期间,各种硬笔书法培训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华硬笔书法函授中心、湖北武汉三川钢笔书院等等,为硬笔书法的普及、研究、学习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93年,庞中华先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这个由民政部注册、文化部承认的国家一级社团,为推动硬笔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组织上的基础。

图2 梁锦英的《钢笔书法》书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于硬笔书法的热度开始慢慢冷却,一些早年取法古帖而崭露头角的硬笔书法先行者因为硬坛的冷寂而逐渐转向了毛笔创作;继续对硬笔书法抱有兴趣和热情的书法人开始审视自我,进入对硬笔书法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虽然有点沉寂,但相对普遍的艺术化倾向却开始发展,为硬笔书法的艺术化积聚了力量。

书法界的权威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也成立了硬笔书法专业委员会,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展,无疑给硬笔书法界带来不小的冲击和震动。

(三)硬笔书法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硬笔书法艺术走向多元化,走向变革的时期。

1.硬笔书法学习、创作取法多元化
从第六、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参赛作品来看,取法古帖的越来越多,作品也写得越来越精彩,对于古帖的吸收和消化出现了很大的进步。

在取法古代优秀碑帖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字体,不再仅限于千篇一律的汉隶魏碑唐楷。

行书、草书、隶书、大篆、小篆、乃至印章的边款都成为取法的对象。

同时,受到毛笔书法的影响,硬笔书法流行书风风起云涌。

以武磊、贾长城、潘峰、周继中、颜晓军、邓大强等一批才情横溢的中青年硬笔书法家掀起了硬笔流行书风的浪潮。

2.硬笔书法作品创作装饰多元化
七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中已经出现注重作品装帧的倾向。

2001年的第八届大赛甚至出现了长达6米的长卷,其作者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最高奖,“九届中钢”、湖南绿天硬笔书法杂志主办的首届绿天杯大赛、湖北武汉第一回硬笔书法大展等重大赛事中注重装帧的作品越来越多,选用的纸张、色彩、书写工具等达到了无所不用,让人惊叹的地步。

有人不无担心的提出批评和警告,认为这是毛笔书发展厅效应的恶果之一,不该提倡。

但笔者认为这是硬笔书法作品艺术化的又一发展,是一个进步,是一种必然。

过去那种白纸黑字加印章的硬笔书法作品,早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

3.硬笔书法传播媒体多元化
大家所熟知的硬笔书法传统媒体浙江《中国钢笔书法》一枝独秀硬坛近二十年,1993
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成立后,会刊《中国硬笔书法报》创刊,1996湖北咸宁邹慕白先生创办了民间报纸《钢笔书法报》,不久湖南张玉波主编的《绿天硬笔书艺》又登陆硬坛,最近,湖北书法报社又出版发行了《书法报硬笔书法专刊》子报,还有许多民间小报更是多不胜数,传统纸质媒体不断涌现走向多元;东北史洪清先生创造了第一家硬笔书法专业网站,继其之后陈愁予中国硬笔书法在线、周继中中国硬笔论坛、江苏梁桂东硬笔书法论坛相继成立,其他众多的专业毛笔书法网站或者美术网站,也都开有硬笔书法的专门栏目。

广大硬笔书法家、爱好者在网络上开设“书法工作室”、“书法博客”等,传统媒体上能见到的,往上都可以见到,传统媒体上没有的,网上却有,甚至各种小道消息也随时可见。

硬笔书法的传播走向隶体,走向多元。

4.硬笔书法活动的形式走向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举办硬笔书法比赛、出版书法出版物质主要形式。

如今,硬笔书法的活动形式和空间大为拓展,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改变了整个硬笔书法世界。

网上办书发展、网上交流学习书法的心得、网上购买拍卖硬笔书法作品、网上发各种征稿启事、网友雅集等各种书法活动形式,这在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都是不可能的,而正是此,将硬笔书法推向新的可视化高潮。

二、硬笔书法的概念
什么是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定义,一直是硬笔书法界十分关注、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

回顾“硬笔书法”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钢笔字”、“钢笔书法”、“硬笔字”等概念,可逐渐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

1.钢笔字
钢笔字指用钢笔书写的体字,从广义上讲,普通民众日常使用钢笔这一工具的书写体都可以称之为钢笔字;狭义地讲,指从现代硬笔书法的启蒙期到1983年“钢笔书法”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之前的钢笔字作品或者出版物。

如陈公哲《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1935年商务印书馆)等。

1982年5月由《浙江青年》举办的中国第一次全国比赛也称之为:“第一届青年钢笔字大赛”。

2.钢笔字书法
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980年庞中华先生《谈谈学写钢笔字》。

这本字帖由中国美协主席江丰先生作序,并在其中提出这个不确切也不太科学但却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概念。

3.钢笔书法
钢笔书法是指用钢笔书写的、符合书法法度、具有美学意义、反映作者情怀的手写体文字作品。

这一科学、确切的概念在1983年庞中华的中央电视台《钢笔书法讲座》全国范围内的舆论中正式出现。

同年初,广东岭南出版社出版了梁锦英先生的钢笔字帖《钢笔书法》。

1984年浙江杭州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青年钢笔书法比赛”也采用了这个概念来命名。

4.硬笔字
硬笔字指用硬笔书写的手写体文字。

广义上泛指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工具书写的手写体文字,没有是否具有艺术性之分。

随着全民书法活动不断升温,加之与钢笔在书写领域具有同等实用地位的铅笔、圆珠笔、蘸水笔的书写尝试与应用以及人们对工具表现能力的要求,各种硬质性材料做成的书写工具也介入其中,书写工具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探索阶段。

日本在这种非毛笔书写艺术上大规模、有意识和方向性的研究和发展,比我们要早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仓敷硬笔书道学院等艺术团体的来华访问交流,无疑也把他们的“硬笔”及“硬笔书道”学院作为艺术等概念带入我国,启发了我们对此艺术的重新命名。

5.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是指用硬笔工具书写、符合书法要求、具有美学意义并能抒发书写者感情的汉
字书法作品,这是一个比较严谨、科学、完整的艺术概念,它要求用硬笔书写;符合书法要求;具有美学意义;是汉字作品、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反映作者的学养、情趣、追求等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五项限定的全部因素,方能称之为硬笔书法。

1985年8月22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可以说是第一次向文艺界昭示了以“现代硬笔书法”这个完整、成熟、全面、严谨、科学的艺术概念。

三、硬笔书法的类别及其特点
(一)硬笔书法艺术
硬笔书法艺术的特点,主要是与毛笔书法相比较而言的。

由于硬笔笔尖的材质比较硬,它的线条变化没有软笔--毛笔变化大;由于一般使用的硬笔,是以钢笔等为主,所以线条相当于毛笔来说要细微得多,所以字型也要小得多,甚至比毛笔的小楷还要小;由于笔的材质的缘故,硬笔比毛笔易控制。

(二)实用硬笔书法
以行书为基础,并借用部分草书写法,用以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所使用的手写体。

以钢笔为主,实用硬笔书法,主要是强调实用性,不过多强调艺术性。

实用硬笔书法,能做到易写易认即可,关键是做到书写快捷和规范,行书的特点就是易写,并能写得快捷,规范的行书也易认,所以实用硬笔书法,是以行书为主的。

四、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的关系
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谁早于谁,一直争论不断。

书法史学家朱仁夫先生认为:“人类造字就造出了笔。

因为文字胚胎是刻画符号,故笔多是简易的木棍、芦苇管等硬笔,毛笔书法前是硬笔书法。

如殷商甲骨文、西周铭文、秦刻石等”。

又根据对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两万多页硬笔写本的考证,硬笔的使用历经汉、唐、宋、元诸朝,绵延了一干二百多年,书写内容涉及文学、契卷、书信、佛经等等,使用书体包括楷、行、草,富有硬笔书法特色,显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

笔者赞同硬笔书法早于毛笔的观点,并认为硬笔书法先与毛笔书法产生,一度与毛笔书法并行,然后毛笔书法一枝独秀,再到近现代再次与毛笔书法分庭抗礼,双星并耀。

(一)从艺术关系上来说
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关系,朱仁夫先生认为:“钢笔出现以后,以它的便捷、清晰、刚健、给毛笔书法独领风骚的局面带来了挑战,给书法大厦又增添了一个大的层面。

写得好的毛笔字是书法,写得好的钢笔字同样是书法”。

朱仁夫先生认为书法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钢笔书法和毛笔书法。

因此可以说,硬笔书法应当是和毛笔书法并列的,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造型艺术,同属广义“书法艺术”的分支,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是兄弟关系。

(二)从艺术的表现力来说
虽然说硬笔书法的起源可能稍早与软笔,但古代硬笔的书写形式主要是刻画,与今天的硬笔有着很大的差距。

但是在我国古代时期,很长一个时段内,都是在使用软笔进行书写,因此软笔的表现力更为成熟和完善,五种书体的产生和发展与软笔的关系都很密切。

因此,受制于软笔的笔法形式,今天我们用硬笔进行书写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受软笔的表现力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软笔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一直影响着硬笔,很多笔法是参照软笔而来的。

(三)从发展过程来说
相比毛笔而言,钢笔使用便利、快捷,钢笔书写虽然在审美形式上、尺幅大小上无法与毛笔书法分庭抗礼,但在实用领域比毛笔耀优越的多,所以毛笔在实用的舞台上唱了几千年的主角后终于在钢笔的入侵下退出实用舞台,成为纯艺术无需赘言。

毛笔书法艺术化的过程,
确切地说应该是先实用,然后在实用中艺术化导致实用与艺术并存并最终走向纯艺术的过程。

现代硬笔传入中国只有近百年历史,但是随着电脑科技的日益发展,电脑打字又比硬笔书写快捷整齐的多,硬笔书法也必然和毛笔书法一样,最终成为一种纯艺术。

也就是说,硬笔书法要走一条和毛笔书法相同的道路:先实用,然后在实用中艺术化导致实用与艺术并存并最终走向纯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