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窑洞民居的文化旅游魅力_尚海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窑洞民居开凿几乎停止,但是陇东高原上农民 居住窑洞还很流行。
4000 年沧桑巨变,庆阳人民从来没有离开过窑 洞民居,他们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漫长的自然变迁中庆阳窑洞之文化魅力体现在了哲 学、艺术学和民俗学、美学等方面,对未来建筑学 也有启发与 借 鉴 作 用。但 近 年 来,经 济 高 速 发 展, 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废弃窑洞越来越 多,庆阳窑洞正面临着走向消失的命运。如何让窑 洞民居及其文化存留一些历史面貌,这是一个值得 我们深思的问题。试图挖掘窑洞民居的文化价值与 产业效益,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与创造的行列。笔 者以新的视角展现底蕴深厚的庆阳窑洞民居之文化 魅力,让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得到补 充、引申与发展,让绿色、环保、节能、健康的窑洞 民居能有强大生命力。
·8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6 期
世界上没有 灾 害,没 有 战 争,没 有 疫 病。”与 此 同 时,庆阳窑洞还表现出强烈的儒家“长幼有序”的伦 理思想。[7]窑洞 的 修 建,注 重 主 窑 大 于 边 窑,正 窑 大于侧窑。正面崖上的中间一孔窑洞叫主窑,是祭 祖、接待客 人 和 长 辈 居 住 的 地 方。主 窑 旁 边 的 窑 洞,除左面的一孔安灶做厨房,其他窑洞用于小辈 们居住,表现了庆阳先民们崇拜祖先和尊重长辈的 传统美德,也是儒家“长幼有序”伦理思想在窑洞民 居中的集中反映。窑洞民居启示居家长幼有序,出 门处事和睦。这在现代人处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 系方面,尤其重要。
随着环境的变迁,西汉窑洞设计的进步,内部 更适合人居住,烟囱、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 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职能明确分工,许多家 庭都有了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粮食窑等,暗 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也诞生了。明清时代,窑洞以 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黄土塬上出现了小城 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 兵荒和盗贼。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新中国 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土、木、砖混结构和框架 混凝土结 构 的 房 屋 逐 渐 增 多,当 代 新 农 村 不 断 出
2012 年 6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源自文库
Jun. ,2012 Vol. 31 No. 6
庆阳窑洞民居的文化旅游魅力
尚海龙,刘海琴,张文芬
(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庆阳窑洞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变迁中形成的穴居形式,这种民居是反映革命老区文化的一个
庆阳窑洞民居与《周易》八卦。八卦是我国古代 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 表之一。窑 洞 民 居 的 椭 圆 形 围 屋,按 八 卦 布 局 排 列,体现了祖先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 和文化传统。修窑洞前,请懂《周易》真谛的阴阳先 生根据“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原理 确定 桩 基 的 位 置、大 小,确 定 动 土、开 工 的 吉 日, 主人敬神灵的方位与时刻,还有水井与茅厕的位置 等。只有如此,主人才能生活幸福安康,家业恒久 兴旺; 否则家人就会遭遇灾难或者生病。这种信仰 虽然有很大的迷信成分,但《周易》八卦文化有着深 沉的文化底蕴,影响也是深远的。
洞文化走向现代化,对窑洞民居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窑洞民居; 自然变迁; 文化魅力; 红色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970( 2012) 06 - 0082 - 05
收稿日期: 2012 - 02 - 10
作者简介: 尚海龙( 1981 - ) ,男,甘肃宁县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
( 一) 窑洞住宅与中国哲学 庆阳窑洞民居在发展进步中深深地表现出道教 的风土观和儒家的伦理思想。道教自魏晋南北朝进 入庆阳,很快为庆阳人民认同,在修建住宅及生产 生活方面 多 有 渗 透。建 新 庄 将“风 水 ”看 作 头 等 大 事,讲究“背实眼阔”,即背面要靠实,对面要眼界 开阔,厨房、水井要安排在东面( 上首) ; 上下通道 不讲究“正 ”,而 要 根 据“风 水 ”作 一 些 走 向 上 的 调 整。院落的 布 局 在 风 水 好 的 前 提 下 才 考 虑 统 筹 安 排、具体规划。住宅整体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 自然为美,窑洞系统看似一个封闭的体系,但从其 功能来看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调和关系,反映了庆 阳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正如《太平经》中主张的那 样: “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 公平、和 平 的 世 界,人 人 都 安 居 乐 业,颐 养 天 年,
二、展现: 庆阳窑洞民居的文化魅力
“远来君子 到 此 庄,莫 笑 土 窑 无 厦 房。虽 然 不 是神仙洞,可 爱 冬 暖 夏 又 凉。”[6]这 是 清 代 惠 登 甲 赞美庆阳窑洞的一首诗。长期以来,庆阳居民继承 先民的居住习俗,聚落连片、以族为村、邻舍之近、 居宅和睦。依山、川、塬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向 阳、利水、避风、近田等地利,运用周易文化修建 住宅,具有节省资源,封闭安全; 经济适用,省工 省力; 防火、防暗、防噪; 冬暖夏凉,优雅清静,利 于养生等特点,有“神仙地府”之美誉。所以窑洞民 居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魅力。
《诗经·大雅·绵》记载周人迁岐以前,“陶复 陶穴,未 有 家 室 ”。周 人 迁 岐 后,《史 记 · 周 本 纪 》 云: “太王古公亶父贬戎狄之 俗”而“营 筑 城 郭 家 室”。这就清楚地说明周人住窑洞是在庆阳豳地一 带。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 业生产,创造了灿烂文化。他们在积极推广农耕文 明的同 时,还 改 进 了 庆 阳 原 始 居 民 的 住 宅 形 式。 《甘肃省 通 志 》记 载 在 不 窋 执 政 时,鞠 陶 负 责 挖 窑 洞,他使上古陇东人从“穴居”式的居住环境转移到 地面窑洞居住。《诗经·大雅·绵》记载的“陶复陶 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 的窑洞。有了窑洞这个农耕家园,人们开始了定居 生活,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天人合一 ”哲 学 思 想 的 渗 透。“天 人 合 一 ”的 思想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哲学思想体 系,并由此构 建 了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体。“天 地 与 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人 就是宇宙,人头为天,脚为地,天圆地方,顶天立 地。庆阳人脚踏黄土,头顶蓝天,在宁静平和中与 窑洞、黄土共生。蓝天、黄土、窑洞、人融合一体。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赢得了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享受 到了窑洞生活的丰衣足食。喜怒哀乐都在天地包容 万物的境 界 里 消 失 了,融 化 在 黄 土 地 与 窑 洞 民 居 里。天地中有我,我生在天地间,天地、物我两相 忘,天地物我相融合。
上窗花、门花、炕花、床花,此外还有纸缸花、灯笼 花、喜花、寿花、礼花等,把一个普通的农家屋舍 打扮得五彩缤纷,雅俗共赏。在不大的炕头窗前和 灯光下,传承着祖传的剪纸艺术。香包以装饰功用 为目主,供观赏和佩戴,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它就是劳动人 民在窑洞民居这种安定的环境中由于财富积累、物 质满足,有了休闲时间才创造出来的。在佳节、喜 庆或农闲时节,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义务倾情演出, 皮影技艺的精美与道情说唱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窑 洞民居孕育的民间艺术之生命力。庆阳民间艺术无 不与窑洞民居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经验、勤 劳和智慧打造了庆阳的民间艺术。它与民风民俗、 黄土地、黄土情和黄土窑洞是和谐统一的。
( 二) 庆阳窑洞与民间艺术 堪称陇东“四绝”的“刺绣、皮影、剪纸、道情” 的民间艺术和窑洞民居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 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创造剪纸,而香包又因剪 纸艺术而 产 生。同 时,由 穴 居 派 生 出 了 窑 洞 皮 影 戏,在窑洞中支亮纸表演,唱腔慷慨激昂,也叫吼 塌窑。其中,庆阳剪纸是庆阳广大劳动妇女抒发感 情的创造艺术,每逢娶媳嫁女和重大节庆,女人们 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打扫窑洞房屋、装整环境,贴
大约 20 万年前,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生存 繁衍。窑洞这种原始穴居建筑,经过庆阳人长时期 的改进发展,成为此地传统的居住形式。人类由穴 居到住窑洞,反映了认识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从 以下史料可窥见庆阳人窑洞民居的变迁。
随着地 壳 运 动 和 气 候 变 化,古 庆 阳 原 始 先 民 在抵御自然灾害和与猛兽毒虫斗争的同时,他们创 造了适合 自 身 生 存 发 展 的 居 住 形 式,出 现 了“穴 居”。现今庆阳记录在案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 达 900 处,普遍存在着以“穴居”为基本形式的窑洞 居住雏形。1981 年在甘肃省宁县阳洼仰韶文化遗址 中,就有一处窑洞式居址,距今约 5000 年,这正是 陇东窑洞最早的雏形,也是现今发掘出最早的陇东 窑洞。[5]
重要载体。它独具的绿色、节能、健康、实用功能,融入了当代人对窑洞民居孕育的中国哲学、民间艺术、地
方传说与禁忌习俗之新内涵的思索,展现出朴素自然的文化旅游魅力。但由于其取材的缺陷、工程问题的复
杂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年久失修的窑洞民居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命运。呼唤民居文化魅力回归,做好科学保护
工作,开辟一条造福沿线民众的文化旅游专线,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树立时尚健康的绿色建筑理念; 推动窑
更新世的大风,席卷黄土,铺天盖地,覆积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6 期
·83·
厚达百余 米 的 黄 土 高 原,初 期 的 黄 土 本 身 质 地 疏 松,加上河流与洪水长期侵蚀冲刷和晚期人类活动 的影响,黄土高原逐渐解体,出现高原、沟壑、梁 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并存的地貌。在所存残 原中,董志原是保留面积最大的一块[4],这为庆阳 窑洞民居的产生奠定了自然基础。
成效的措施保护这种物质遗存和非物质特色文化, 使之在当 代 重 新 焕 发 活 力,成 为 地 方 旅 游 实 体 产 业,为经济带来商机,造福革命老区人民。
一、追溯: 庆阳窑洞民居的自然变迁
马兰黄土在我国北部分布非 常 广 泛,北 起 长 城,南至秦岭。在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除少数山岭 外几乎都被连续的马兰黄土所覆盖,与较老时代的 黄土一起形成了今天特殊的黄土地貌,成为现代黄 土塬地面的基础。[1]刘东生院士的杰出贡献,使中 国的黄土成为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 极 地冰蕊、深海沉积物与中国黄土,是解读地球史的 三大天书) 之一,陇东高原更是黄土天书光彩耀目 的一页。其黄土堆积厚度在百米以上,不仅成为这 一纬度的黄土沉积中心之一,而且在面上也是一个 厚层黄土塬。它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稳定性都有着其 他土壤不具备的特点。[2]约在 6 亿年前,甘肃有着 与今天极不相同的地质环境,大部分地区为原始海 洋覆盖,藻类普遍繁殖。距今 2. 9 亿年至 4000 万年 的二叠纪,甘肃大陆普遍抬升,甘肃古海逐渐向陆 地演变。大约在第四纪晚期,今庆阳东部的子午岭 从湖盆中上升为南北走向的长梁。残积湖水冲破南 部峡 谷,向 南 流 入 泾 河,形 成 马 莲 河、蒲 河 水 系。[3]
向为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中国·庆阳历史大观》记载,庆阳位于“东方 雄鸡”的心脏———黄土高原中部,这里古 称 北 豳, 俗称陇东。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 蕴,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中国黄 土建筑之奇迹、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这种古老 的建筑形式以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和艺术个性成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北方住宿 文明的源头。但由于窑洞取材的缺陷、拱形水平推 力较大的弊端以及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挑战,其抵抗 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 长、建筑技术的进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许多 窑洞已年久失修,变为废墟。面对趋向消亡的庆阳 窑洞民居,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窑洞本身,更重要 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为了保护遗存窑洞,发展民 居文化旅游产业,各级政府对一些有价值的窑洞和 民居民俗文化进行了挽救,比如华池县原八路军抗 大七分校窑洞校址修建,西峰区小崆峒窑洞博物馆 改造等。学 者 也 对 这 种 绿 色、生 态 建 筑 进 行 了 研 究,但力量薄弱,收效甚微。呼唤民居文化魅力回 归,抢救民俗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从 追溯庆阳窑洞民居的自然变迁与展现其文化魅力的 视角出发,唤醒人们保留这种穴居形式的历史遗存 意识。凭借国家加快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之良机, 各级政府、民间团体、游客及当地居民都能参与到 保护窑洞民居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行动之中,用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