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将相和

教材简析:

本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2、研读“负荆请罪”,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十八课《将相和》,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再

次走进将相和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我们已经扫除了字词障碍,这些词语相信你一定能读准。

2、(出示生字词)点名读(3人)

无价之宝和氏璧召集蔺相如理直气壮化装上大夫渑池鼓瑟击缶上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削弱乘机战袍荆条同心协力

3、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老师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三个部分,那你知道这些词语是按什么

来划分的吗?(生回答:按文中的三个故事)对,这些词语分别出自于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大家一起说,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过渡导入:这三个小故事一起组成了一段曲折的“将相和”的故事。这里的“将”指

的是?“相”指的是?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到“和好”,那“和”之前一定有一个“不和”的过程,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段文字直接写出了两人的不和?

二、深入研读,感受“不和”

1、(学生回答),(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不服、不满、不服气、气愤)

(2)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3)“爬到我头上去了”是什么意思?

(由上大夫升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蔺相如本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是靠嘴皮子得到赵王的宠爱而升官的)

(4)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点名读、齐读)

2.(读得非常好,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怨气与不满的廉颇)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一路平步青云真的仅仅靠的是只是“一张嘴“吗?(不是)别急着否定人家的言论,说话得有根有据。拿起你的笔,再次回到前两个故事,勾画出能证明他不仅“靠一张嘴”的句子,读一读,在空白处简单写写对蔺相如的评价。(可以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很快找到相关语句,并且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从这番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勇敢)

b、为什么说他勇敢?(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人人都知道去秦国就可能去死,所以别人都不愿意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说:我愿意!多么简单的三个字,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c、谁来读一读蔺相如的这段话?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a、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品质?

b、他真的要撞吗?(如果秦王歩步相逼,带不回和氏璧,他就完不成自己的使命,所以他可能真的会去撞,但同时他把握了秦王的心理,以此来威胁他。他的这一举动,既是冒死一搏,同时也是成竹在胸。表现他的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c、谁来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蔺相如的这句话?(非常好,整个教室里面都回荡着大家读书的声音,当时的蔺相如就是这么的有气势,可能他说完这句话以后,秦国的朝堂之上也回荡着他理直气壮的声音。)

(3)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a、读读这段话,读完后告诉我你读出了什么?(舍身救主、忠君爱国)

b、这句话有没有哪个关键字更能体现出他的这种精神?(拼)

c、他为什么能不怕死,为什么能说出“我就跟您拼了“?

(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赵国,此时蔺相如心理想的就只有维护赵国的尊严,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勇敢行为的背后正是有着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啊!)

是啊,蔺相如的话掷地有声,一个“拼”彰显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来!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课文中运用语言的方法,多多斟酌字句,通过一些精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传达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

※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蔺相如一次次不顾个人生死,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我们再来看看,廉颇是怎么评价他的?(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靠的更是他的机智勇敢和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总结:是啊,蔺相如虽然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惊心动魄;虽然没有

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四、角色体验,深化认识

1、蔺相如官居上卿当之无愧,可是他听说了廉颇的话,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赶集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2、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会怕廉颇吗?他怕的是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迅速找到这段文字。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点名读)

(1)“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的对吗?文中哪儿可以证明他说的是对的?

生:14自然段: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侧面描写,体现出廉颇的能征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正是两人相辅相成,才维护了赵国的和平与安定。所以,他为什么处处避让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从蔺相如的话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3、导入:是啊,蔺相如想到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国家利益。他的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4、引导学生看插图,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古时候,背荆条请罪是最能表达诚意的请罪方式,廉颇背着荆条给他不看好的蔺相如请罪,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课本上对于这个场景是这样描述的:“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此时此刻,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这感人的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廉颇的真诚、蔺相如的热情,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学习文章中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语替作者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并在草稿纸上设计出两人对话。(如果老师的提示语限制了你的想象,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写。)

5、学生写作,交流。

•廉颇来到相府门前,双手抱拳,“扑通”一声,跪下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蔺相如赶忙向前扶起廉颇。

•廉颇深深地叹了口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蔺相如深情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完,蔺相如、廉颇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负荆请罪时人物可能说过的话,很好地还原了这段千古佳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更看到了廉颇这位老英雄的另一面。(知错就改)此时他的心里对蔺相如的成见或许并没有解除,他上门请罪,为的是将相和平相处,考虑的是赵国的安危。

6、总结:同学们,一位叱咤风云的老将军,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气魄啊!他们一个宽容大度,一个知错就改,这都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五、明白因果,理清条理

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发现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