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_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所决定, 因为仅通过历史遗存是无法深入到文化架构中的, 深入文化架构还应由人类学者通过实地、 资料、 遗存等多角度 马林诺夫斯基将自己的研究法称为 “参与观察法” 在此 : “ 社区或社群中, 研究者能对当地的所有人有新认识, 能够研究 当地生活习俗具体的体察, 能够用当地话来进行调查, 而超越 一般的印象。 这些重在的是超越, ” 只有超越才能把握。马林 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主张必须包容三大类素材: 第一类是有 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面貌的概观; 第二类素材是对观察到的 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 这实际就是人类学者的田野工 作笔记; 第三类素材是一系列的民族志说明及对被研究社区 的人们的叙说风格、 典型的口语表述等的说明。他认为这些 素材的收集有助于证明文化对活动的影响和个人对规则的操 纵, 和这两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被研究者思维中的位置。 他的另一观点认为人类学不应该以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 和规则来研究人, 而是应注重它们的行为; 第三个观点认为如 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并已将其放在一定场合 中考察的话, 他们就会发现 “野蛮人” 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 有理性, “野蛮人” 因为 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的机会。 社区是田野工作中的一个认识论单位, 也是一个极为重 他学派来说 “社区” 是解释社会与文化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马 林诺夫斯基认为只有在对理想型社区的长期直接的考察, 并 将其社区内的经济、 宗族、 政治等行为放在社区这个整体中才 能对文化行为进行合理解读。 而社区的设计对于调查也有重 乎所有行为中去, 或与行为进行触碰从而有效把握结构。而 这是在一个无范围或不完整的环境中所难以做到的。 因为大 的环境难以对场景进行把握, 在对文化进行整体分析也较难。 社区的论证又常会遇到某些因自身理论或方法特性难以克服 的缺陷, 比如在历史研究中区域史与地方史的写作往往能以 对局部的论证引申到国家或民族的解释。 但区域或地方毕竟 是难以超过。 三、 小结 在西方历史人类学发展历程中各种理论方法对于其发展 对人类学进步的完善。它的运用还存在某些缺陷, 但相信随 着时间的进展, 它必将更加成熟起来。正如某些史学家所认 为的那样 “史学的发展必将被其他社会科学所带动并更加完 善。 ”
结构人类学是注重对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结构剖析、 深入现场, 而这又是历史学影响下的进化论与传播论所缺的。
定, 而历史中所指的 “过程” 又多是在一个单一平面上所发生, 要的概念, 因为对于功能学派或在理论上依附功能学派的其
上述的缺陷。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 人类学者不应把物质文化、 要影响。 在合理型的社区中人类学者能切身参与到社区的几
求间的关系, 而人类学者赖以理解这种关系的工具是 “功能” 只是局部, 即使在大的历史范围具有很大典型性, 整体问题还
义” 过于注重社会的整体性而忽视了历史进程对其的影响, 与成熟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 田野调查方法出现和发展其实是
2008 年第
5期
安徽文学
385
一、 脉络 早期的人类学发展中, 进化论与传播论等理论占据了重 要的位置。 斯宾塞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盛行的功能主 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社会理论有两大原则:1) ( 社会超有机 论; 2) ( 社会进化论。他认为社会进化可与生物进化类比, 但 又是一种 “超有机体” 的进化, 社会进化发生的过程在集中与 分化中进行, 而不是在简单的进化或退化如生物体般进行。 泰勒和摩尔根也是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三者观点不尽相同, 但 其共同特点可表现为: (1)过于注重对人类整体性的进化分 析, 而忽略了作为某一局部或某一时期进化的分析。 单线 (2) 进化论未能综合考察人类发展的局部差别性, 或进化受自然 条件或民族心态的影响, 受此观点影响将各种文化罗列为高 低顺序进行分析。 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具有一致性, (3) 能力 的高低或进化的先后对文化的进化具有决定作用。 传播派的理论认为, 文化主要以地理位置的传播为主要 途径, 由此形成多个中心, 从中心区域传播到其他区域并带动 当地文化发展。套用传播论者拉采尔的话 “因为所有的历史 事件都是在在空间中发生的, 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度量历 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来度量历史事件的时间流变, 或可用 地球的钟来度量时间。 ” 在美国的人类学当中历史和心理学派具有代表性。 历史 学派反对地理或其他因素决定论, 认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 极其复杂的过程, 绝非某个别因素所能决定, 文明的发展往往 是合力的结果。 因此, 文明只能用文化现象自身进行解释, 这 也意味着历史学派是反理论的、 反归纳的。某些异域文化现 象又只能通过解读自身来进行解读。心理学派则认为, 文明 的形成是由社会中多数人的性格的一致性所形成; 同时, 处于 心理学派认为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 素。 应该说, 马林诺夫斯基创立的功能学派是人类学发展的 里程碑, 尽管在此之前, 斯宾塞、 涂尔干等社会学家们的理论 已为功能学派的创立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铺垫, 但功能学派 第一次明确地强调文明与其现象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此以前 的人类学往往多是从历史的过程与遗留中来解释, 未能走出
参考文献: [1]王铭铭.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 华夏出版社, 2002. [3]杨念群, 黄兴涛, 毛丹. 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 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3. [4]黄平, 罗红光, 许宝强. 当代西方社会学、 人类学词典. 吉林人民 出版社, 2003.
文明中的个人或群体的性格又往往由该文明所塑造。至少, 意识到的真正结构。人们一般能认识到的社会现象, 不是社
384
2008 年第
源自文库
5期
安徽文学
理 论 新 探
构对于全部人类文化具有适用的意义, 即从表层结构—社会 文化现象中抽象出来。 剥离, 而不注重田野调查。他们认为田野调查未能系统地把 握 “结构” 而更多是局部性地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分析, , 这并不 利于结构人类学 “思辨性” 地揭示文化整体的深层结构。 二、 历史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 提到田野调查, 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具有开 创之功。在他之前的人类学发展过程中, 对于资源的收集还 未脱离历史遗留这个范畴, 而当这些资源并不能帮助人类学 更完全揭示文化本质时, 马林诺夫斯基适时提出了整体性的 田野调查方法, 因为人类学家发现, 在对历史遗留进行整理 时, 人们难以进行场学的描述, 从而难以对文化延续进行追 述, 而对于场学的寻找对于人类学来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因 为没有场学就难以寻找到象征或仪式, 更难以挖掘社会的 “深 层结构” 也就难以实现对文化本质的把握。 , 而人类学与历史 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对人类本位的探寻是通过对历史 的追述还是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把握。 在对历史遗留的分析中, 从中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个不连 续的片段, 而不是一个过程, 这当然是由历史学的性质所决 对于历史脉络的把握会因为这种 “单一性” 而缺乏立体多角度 的特性。 历史遗留的另一缺陷表现在历史资料的不可复制和 有限性, 这也为历史学发展乃至人类对文化本质的探寻增加 了难度, 人类学家所倡导的田野调查方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人类行为、 信仰与现实分割开来进行研究, 而应把其放在 “文 化事实” 或所谓的 “分立群域” 的整体中考察, 展示它们的互动 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传统的历史方法论并不能将其放在 整体中考察, 而其田野工作却能达此目的。他把人类学的研 究对象划分为 “文化” “人的基本需求” 人类学的使命就在 和 , 于通过田野调查理解人的文化性、 制度性活动与人的基本需 的概念。 尽管功能学派的产生发展对当时的人类学发展产生了巨 大影响,但它仍然难于避免解释上的缺陷,即过于“实用主 过于强调文化功能与个人需求而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特殊性与 某些难以用功能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 此外对人的情感等因 素在社会变化中的作用未给以足够重视。 “实用主义” 有其合 理性一面,功能” “ 也能在文化发展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但马林 诺夫斯基忽略了处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特殊性在某些方面是 难以用其理论加以解释的。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中, 他都在反复论证着自己 提出的三个观点。第一, 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 面分割开来, 而应把文化不同方面放在其实际用途的背景下 考虑, 进化论与传播论的缺陷在于将文化分割再把它们用一 定人为架构连接起来。 当然这种所谓的 “缺陷” 也是由其方法
理 论 新 探
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
——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
◎赵昀峰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近代以来历史人类学的部分理论的阐述与田野调查的介绍分析, 以达到对其发展脉络的梳 理, 同时论述历史人类学发展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田野调查 功能学派 文化 文明
历史的范围。 “文化, 即工具的整体及社会群体, 人类思想、 信 仰及风俗的规章构成了人赖以更好地对付在其满足需要的过 程中适应环境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伟大器具。马林诺夫斯 ” 基认为, 文明的特质首先应从文明所具有的功能深入分析, 而 功能产生于人对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人类文明发 展过程中, 人的生存或社会需要是文明发展的源头, 因此文明 应用其具有的 “功能” 去分析。 而同时期与马林诺夫斯基具有 同样影响力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强调文化现实功能的同时 更强调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的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涂 尔干的学说, 强调结构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的形 成往往就决定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而社会的功能也能在一定 形式上维持社会的结构。功能、 结构与形式三者在一定程度 上保持着密切联系, 因此其理论被称为 “结构-功能主义” 它 , 更强调在文化中注重对整体社会结构的分析。 这一时期的人 类学研究已逐渐摆脱视西方社会为文明中心的论点, 而逐渐 开始将异文化纳入视野, 将异文化视为与本文化具同等的地 位并试图从对异文化的探究中寻找本文化的特质与不足。 在二战后, 法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另一著名学派, “结 即 构人类学” 代表人物是列维-施特劳斯。 “结构” 派, 他的 不同 于布朗的 “结构” 并不是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指的也 , 不是一种经验实体或社会现实而是指在经验实体下存在的一 种模式。 也就是说结构是从不同社会的丰富文化现象中总结 归纳出来并能运用与解释任何社会。 结构分析的方法由两部 分组成: 一是结构模式的划分; 二是结构层次的转换。 他把社 会结构分为有意识模式和无意识模式, 有意识模式指当地人 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向人类学家提供情况, “家乡 或称 式” 无意识模式是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当地人没有 会的真正结构, 真正结构是人们认识不到的须经人类学家进 行分析概括而察知的模式。 结构人类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 种 “无意识模式” 而描写它就需运用 , “转换定律” 。转换前提 认为所有民族的语言都有共同句法规则, 即深层结构, 转换是 将表层转换为深层结构。 从结构人类学的理论和句法可看出 结构人类学注重从多元的文化中抽象出人类文明共有的框 架, 此框架并非社会事实或经验, 而是深层次的 “结构” 此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