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环境的疏散避难空间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建筑环境的疏散避难空间设计摘要:校园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类型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功能,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易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在5.12地震后,校园建筑的安全受到各方关注。校园空间的避难场所设置与防灾、疏散、避难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校园建筑的安全性。本文分别就校园室外环境中的避难场所和建筑内部的疏散空间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校园建筑防灾疏散避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2)08(c)-0060-02
校园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类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校园建筑特殊的功能性质决定其具有人员密集,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当灾害发生时,校园建筑是城市建筑中最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等严重后果的建筑类别。在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会引起巨大的省会负面影响,因此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的安全问题及灾害防御、避难系统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为国民敲响了警钟。这次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受损学校带来的巨大伤亡更加使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大约有13779间学校受损,造成此次地震中最大群体的伤亡。
在地震灾区某些学校严重受损甚至坍塌,而某些学校则几乎无
损,学校师生全部撤离到安全的避难场所。上述事实可以说明,同样作为校园建筑,在平时正常的情况下均可以满足师生们的使用需求,但在灾害发生时,这些建筑所带来的结果却是身份不同的,此次地震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建筑的关注。
因此,校园的环境安全以及防灾避难系统的设计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的结构及施工问题,还应按照学校类型、校园规模、选址特点等科学地设置校园建筑与环境中的疏散空间及避难空间,综合提高校园建筑的安全性和防灾能力。
1 室外环境中的避难场所
在校园建筑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防灾空间的设置,防灾空间作为校园中的特殊载体,它必须具备与其他空间所不同的特征特性。综合分析校园室外防灾空间有以下几种形式:
1.1 校园内部道路空间
校园道路空间不仅具备满足师生日常交通的使用需求,它还作为防灾救灾通道成为校园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应具有便捷的出入,并满足集散、停车等交通功能。在灾害来临时,对道路的承载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验。防灾救灾通道系统可依托校园原有的道路规划,进行优化配置,选择合适的道路作为防灾救灾通道。
防灾救灾通道根据不同的功能可分为救援通道、避难通道、特殊隔离通道以及替代性通道。
1.1.1 救援通道
救援通道首先应满足大型救灾机械设备进出的需求。此外,还
应满足救援半径的要求。例如,具有消防功能的救援通道,满足消防车进出需求的同时,满足消防半径的要求,避免产生消防死角。
(1)避难通道。避难通道是连接危险地点与安全场所的纽带。避难通道要求,当人们感到有危险需要逃离时到安全场所的步行时间要小于1小时,同时应考虑心理学、人体工学、周围环境等对人行为的影响。要求至少有两条避难道路与避难场所相连。
(2)特殊隔离通道。特殊隔离通道是用于把传染病人、危险品、有毒物质运输至安全地点的通道,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对外的传播和污染。特殊隔离通道不能与一般的交通系统混合使用,而应该是单独的系统。同时要考虑运输时间和运输路径。
(3)替代性通道。替代性通道是在由于灾民和运输车辆过多的情况下,救援通道和避难通道完全瘫痪时起替代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救灾的最后一道屏障。
1.2 校园运动场地、绿地等开敞空间
绿地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平衡生态系统、提供休憩娱乐场所,而且校园绿地在防灾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定面积规模的绿地能够阻止火势的蔓延、防止飞火延烧,阻隔传染病菌。许多绿化植物均是很好的防火树种。
绿地空间与运动场地等开敞空间在救灾中共同承担着以下作用:
(1)救灾物资集散地。城市统一调拨的救灾物资在分发完毕前,需要有一个足够大且交通便利的地点存放,校园内绿地与广场面积
较大,且交通方便,便于救灾物资的运送。
(2)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灾难发生后,为保证救灾人员的工作顺利进行以及临时医院的搭建,需要较大场地来进行,并且能够有效的安排组织伤员。
(3)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重建灾后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倒塌建筑垃圾,在交通还未恢复的情况下,绿地和广场承担了垃圾临时堆放的作用,如此就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为城市的重建打好了基础。
(4)灾民的临时住所。灾后由于建筑物的损毁,致使灾民无家可归。此时,临近的绿地和广场则充当临时住所,将灾民集中,统一提供生活必需品及医疗援助,防止次生灾害对灾民的影响。
1.3 建筑内部的疏散空间
灾害发生时建筑内部空间的安全性是人身安全最有效的保障,而疏散安全更作为灾后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一点被提出。
在设计中,走廊和疏散楼梯的布置是重点,走廊的设计宽度应符合国家规范,并且根据每层走廊中教室的个数和承担的承担的疏散人数计算核定。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走廊和楼梯交汇处的设计,此处人流易发生拥挤,在设计中应根据情况适当放大空间。另外在校园建筑中,有很多建筑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扩展其原有功能。
运动场馆:运动场馆由于其建筑特性,都具有结构性能良好的特性,在灾害发生时,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并且在一定情况下,运动场馆还可以作为灾害发生时的临时指挥中心。
校医院:在紧急时期,成为整个校园片区避难场所的医疗急救服务中心,为避难民众服务
以日本校园建筑中的校医院建筑为例,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非常注重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及在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功能。这些特点在校园建筑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以人为本的设计,以及对生命的尊重都可以在建筑的设计中体现出来。日本校园建筑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朴实大方,并且注重设计:
(1)小学、中学中都配备有体育场馆,为灾害发生时提供避难休息的场所
(2)一般学校中都备有放在仓库,为灾难发生时提供淡水、干粮等食物以及手电、燃料等应急物资。当灾难发生时,这些储存在仓库中的物资就是保证生命存活的重要工具
(3)走廊通道进行加宽处理,灾难发生时,有利于人员的疏散,在平时,宽敞的走廊可以作为展示学生作业的场所,丰富了校园的空间使用
(4)防护网的使用,确保学生更加安全
(5)建筑中的管道设备由软管进行连接,防止在灾害发生时造成大量破坏
(6)建筑中除使用的管道接口外,预留管道接口,以备不不时之需
(7)每个建筑内均能见到标有“避难出口”、“避难通道”等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