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传播学课后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概论
一、传播与信息、符号
1、“信息爆炸”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答:所谓“信息爆炸”,是人们对信息的急速膨胀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强有力影响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其表现有1)信息量巨大;2)信息增长速度极快;3)信息传播载体日新月异;4)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信息爆炸”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利: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媒体监督等也使得普通老百姓有了知情权和申述渠道;弊:1)信息超量。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量过大,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也超出了受众的基本需要和承受能力,引起了传播者预料之外的其他后果。2)信息污染。主要包括色情、暴力信息和虚假信息两大类。色情、暴力信息是对社会和公众危害最大的一种信息污染,它会导致社会公德沦丧,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诱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信息爆炸同样会带来虚假信息,因为激烈竞争中必然会出现某些人为了利益而制造虚假信息,或者把关不严产生虚假信息。
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第一,指代功能。我们已经知道传播本质上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来传递信息的,本来传递的应该是信息,但因为信息没法直接传递,于是“指代”一种可以进行传递的符号来代替。我们不管使用口语符号还是文字符号,目的都在于指代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内容。第二,交流功能。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在于交流信息所包含的意义。但是,意义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外化形式——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是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3、举例阐述编码和译码过程。P19
4、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试举例。
答: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共通意义的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只有双方在有了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进行意义的交换和信息的互动,提高信息在传播中的效率、有效传递性和真实性,使得信息能够以最真实的展现在接受者的一方,更便利与信息在社会的互动交换。
例子:现代社会里有各行各业但是在一个总的前提下总能达成共识,尤其是同一行业中更是有很多行内的专属名称专属名词和业内俗语,行内的交流可以是简易的形式也可以几个业内暗语就可以完成,而且在交流工作的时候信息的准确性效率是相当高的,能够很快的传递业内相关的有效的信息,从而促进生产创造财富,为什么呢?就是在这些行业中达成了相通点,而这个相通点就是在交流中他们的达成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能够使得双方在传递信息时的有效值达到最高值,把信息最完整的传达给对方。
共同意义空间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共同意义空间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共同意义空间越大,传授双方的了解程度和相互理解能力就越强,更有利于传播的实现。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图比较)
5、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互动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我们把那些将传播过程标示为沿着一个方向直线性流动的传播模式称为直线模式。包括:(1)拉斯韦尔5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丹斯模式(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区别:1.传播者与受传者不同;2.传播模式的重点不同;3.传播模式的方向不同。
6、什么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定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播和借助于媒介的间接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交流性、反馈性显著;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7、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8、什么是大众传播,它与网络传播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
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联系: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9、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1)个性化。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的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选择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
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与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不同,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交互性包括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
3)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5)即时性。网络传播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更新上具有即时性特点。
6)超文本。超文本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信息检索得以在时间、空间上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
第二篇大众传播
三、控制研究:传播者
10、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
答: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应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产生背景:17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
自由主义的主要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许可。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有营业。4.在观点公开的市场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同样得到保证。
11、简析“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2)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谓“观点的公开市场”的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非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这个理论谈论的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活动。(3)主要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12、社会制度是如何控制媒介的?
答:社会制度往往从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文化控制、四个方面,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
政治控制:(1)规定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传播。(4)积极支持或援助。
经济控制:(1)大型媒介集团的控制。(2)党派集团通过自己的影响,干预媒介经营和信息制作。(3)广告上的控制。受众监督控制:(1)受众的选择权对媒介的控制。(2)个人的信息反馈。(3)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4)诉诸法律。
文化控制:(1)价值评判标准。(2)文明开放程度。
13、什么是把关?大众媒介把关标准是什么?
答:把关: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真实性和新闻价值1)新闻信息本身的特征决定着其能否被选择。2)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括的能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是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2)新闻传播法规和政策。(3)市场价值。包括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性、故事性、冲突性和戏剧性、反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