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波动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的顺周期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金融危机史表明金融部门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

由于银行业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金融体系的顺周

期性行为更多的表现为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特别是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微观原因。

危机后,各国金融当局和国际组织对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全面反思,普遍认识到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存在,而缺乏逆周期

调控的机制和手段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框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内在的顺周期性。传统的以实现低通胀和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并不

一定能保证金融稳定,以保证单个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微观审慎监管也不足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这都需要一种新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和金融监管模式。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协调,缓解金融顺周期性、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

中国商业银行同样也存在顺周期的现象,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为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上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提高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能力的趋势,中国也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在十三五国民经济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目前学术界对银行业顺周期存在性的研究较多,但对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具体特征、顺周

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同时,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框架构建、政策工具设计、政策协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选择“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为主题进行研究,在梳理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宏观审慎政策等文献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和实证计量等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特征,从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特征以及外部监管制度等方面探讨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研究中国商业银行顺周期性效应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必要性,并在总结和借鉴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的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从结构上看,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如下: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以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为切入点,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贷款损失准备要求和资本充足率水平等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性行为。

第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为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是商业银行顺周期性最直接的表现。从我国1996年以来的三个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关系可以看出:经济上行期,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标准,信贷投放不断扩张,导致信贷膨胀和经济进一步过热;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逐步暴露,银行倾向于提高贷款门槛,信贷投放不断收缩,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

第二,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从利润或收入中提取的占贷

款余额一定比例的款项,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征,因此,贷款损失准备也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从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来看,贷款损失准备是对贷款损失的事后弥补,因此,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我国目前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存在内在的顺周期性。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2002-2007年我国处于经济上行阶段,也是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大幅提高,呈逆周期效应,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对过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的“补提行为”;2008-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也随之逐年增加,呈显著的顺周期效应。第三,资本充足率法定要求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及其他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发展水平来看,2003-2007年,我国经济处于上行阶段,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也大幅提高,这主要是源于政策性坏账剥离、政府注资、上市融资等外部因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得到较大扩充;2008-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阶段,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仍持续提高,资本充足率制度呈现顺周期性,一方面体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第四章主要是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简化的Tanaka(2003)、戴金平(2008)理论模型基础上,嵌入贷款损失准备函数和监管当局惩罚函数,构建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微观机制模型。

并选取我国70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周期性问题以及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

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即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显著,并且经济下行阶段比上行阶段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更为明显;第二,从导致商业银行周期性行为的制度因素来看,不论是在经济上行或下行阶段,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显著负相关,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显著,从而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经济的波动,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表现并不显著;第三,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来看,经济下行期,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行为更为明显,考虑到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经济下行时,如何在兼顾风险的同时,适当降低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监管容忍度,发挥大型商业银行助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当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五章主要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金融危机、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探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必要性。

第六章在梳理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第二,明确中央银行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核心地位;第三,建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体系;第四,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第七章,文章从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开发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