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2-1 19
六经、《论语》、《孟子》这些经典所记
第四段
载的,如果不是史官过分褒扬的话,那也 是臣子们极力赞美的话。如果不是这样, 那就是迂腐的门徒、糊里糊涂的弟子们, 回忆老师所讲过的,有头无尾,得后漏前, 随其所见,记载下来的。后来的学者没有 认清这一点,便说这些经典都出自圣人之 口,一定要把它们视为经典,谁知这些经 典当中竟有大半不是圣人所说的。
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 义。
24
2013-12-1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
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 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 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 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 一个文学的观念。
2013-12-1
25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
2013-12-1 3
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 景。 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 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 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 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 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 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 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 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 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2013-12-1 18
既然这样,那么虽然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被假 人所埋没而不为后世所知道的,难道还少吗?这 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是出于 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存,那么一般俗儒所讲的道 理就不会流行,闻见之知也不会成立。没有一个 时代没有文章,没有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一样创 造出的体裁不是文章。诗不一定选古代的读,文 章不一定先秦的就好。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再发 展是近体诗、传奇、院本、杂剧,以及《西厢记》 《水浒传》,甚至如今的应试八股文,都是古今 的好文章,而不能以时代的先后来评价文章的好 坏。由此我感到有童心自然能成文,还说什么六 经,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2013-12-1 17
第三段
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那 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而来的,并非 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 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 真的人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很高兴;把假事情 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假 人也很高兴。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 什么不高兴的,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 又怎么能分辨得出来呢?
但是,正统派儒家学者,尤其是程朱一派 的学者,则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如明末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 智以及王夫之等。 《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 说:“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 《藏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 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
2013-12-1 20
即使它们真的出自圣人,那一定也是圣人
有目标而发的,不过是对症下药,随时处 置,来挽救这些糊涂弟子、迂腐门徒们的 罢了。用药来医治假病,很难有一个固定 不变的药方,而经典难道就可认为是万世 不变的定论吗?既然这样,那么六经、 《论语》、《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 的借口,是假人聚会的地方而已,它们绝 对不是出自童心,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呜 呼!我又在哪里能够找到没有失却童心的 真正的圣人,并与他们谈论一下文章呢?
《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 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2013-12-1
26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
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 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 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 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 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 是天下之至文。
7
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 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 出个体原则的意图。 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 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李贽去世以后,他的著作屡遭禁毁,但 书愈禁而名愈高。 他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明末思 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8
2013-12-1
2013-12-1 4
二、作者简介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
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 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 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
2013Biblioteka Baidu12-1
5
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
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1580), 辞姚安知府。李贽辞官后过了二 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 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 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 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2013-12-1
1
童心说
——李贽
2013-12-1 2
一、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 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 的影响。 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 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 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 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 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2013-12-1 9
2013-12-1 27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
他主张自然为美。 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 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 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2013-12-1
28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
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 “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 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 难容的文人。
2013-12-1
23
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 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 接触, 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 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 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 伪的世风。
2013-12-1 29
2013-12-1
30
2013-12-1
31
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
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 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童心一旦遭到 蒙蔽,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衷;从事政事, 则政事没有根基;写文章,则辞不达意。 (其为人)并不内在地具有美德,也不是 因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要他说出一句有 德之言,最终也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 的童心已经遭到蒙蔽,反而以外界接触的 所见所闻和道理为其心了。
2013-12-1
10
这些不同的评价,表现出明代后期社
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传统观念、旧 有价值体系遭到撼动时,思想界不同 立场斗争的情况。
2013-12-1
11
三、翻译理解
2013-12-1
12
第一段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 处说:“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 心就行了。”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了,那就是认为真心不 可保留了。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 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2013-12-1 6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2013-12-1
2013-12-1 21
四、主旨探讨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
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 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 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2013-12-1
22
五、思考辩论
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
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 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 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013-12-1 15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2013-12-1 16
2013-12-1 13
第二段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
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心最初 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 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失呢?
2013-12-1
14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六经、《论语》、《孟子》这些经典所记
第四段
载的,如果不是史官过分褒扬的话,那也 是臣子们极力赞美的话。如果不是这样, 那就是迂腐的门徒、糊里糊涂的弟子们, 回忆老师所讲过的,有头无尾,得后漏前, 随其所见,记载下来的。后来的学者没有 认清这一点,便说这些经典都出自圣人之 口,一定要把它们视为经典,谁知这些经 典当中竟有大半不是圣人所说的。
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 义。
24
2013-12-1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
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 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 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 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 一个文学的观念。
2013-12-1
25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
2013-12-1 3
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 景。 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 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 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 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 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 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 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 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 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2013-12-1 18
既然这样,那么虽然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被假 人所埋没而不为后世所知道的,难道还少吗?这 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是出于 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存,那么一般俗儒所讲的道 理就不会流行,闻见之知也不会成立。没有一个 时代没有文章,没有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一样创 造出的体裁不是文章。诗不一定选古代的读,文 章不一定先秦的就好。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再发 展是近体诗、传奇、院本、杂剧,以及《西厢记》 《水浒传》,甚至如今的应试八股文,都是古今 的好文章,而不能以时代的先后来评价文章的好 坏。由此我感到有童心自然能成文,还说什么六 经,说什么《论语》《孟子》呢?
2013-12-1 17
第三段
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那 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而来的,并非 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 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 真的人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很高兴;把假事情 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假 人也很高兴。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 什么不高兴的,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 又怎么能分辨得出来呢?
但是,正统派儒家学者,尤其是程朱一派 的学者,则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如明末 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 智以及王夫之等。 《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 说:“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 《藏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 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
2013-12-1 20
即使它们真的出自圣人,那一定也是圣人
有目标而发的,不过是对症下药,随时处 置,来挽救这些糊涂弟子、迂腐门徒们的 罢了。用药来医治假病,很难有一个固定 不变的药方,而经典难道就可认为是万世 不变的定论吗?既然这样,那么六经、 《论语》、《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 的借口,是假人聚会的地方而已,它们绝 对不是出自童心,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呜 呼!我又在哪里能够找到没有失却童心的 真正的圣人,并与他们谈论一下文章呢?
《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 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2013-12-1
26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
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 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 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 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 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 是天下之至文。
7
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 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 出个体原则的意图。 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 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李贽去世以后,他的著作屡遭禁毁,但 书愈禁而名愈高。 他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明末思 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8
2013-12-1
2013-12-1 4
二、作者简介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
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 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 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
2013Biblioteka Baidu12-1
5
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
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1580), 辞姚安知府。李贽辞官后过了二 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 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 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 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2013-12-1
1
童心说
——李贽
2013-12-1 2
一、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 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 的影响。 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 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 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 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 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2013-12-1 9
2013-12-1 27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
他主张自然为美。 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 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 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2013-12-1
28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
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 “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 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 难容的文人。
2013-12-1
23
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 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 接触, 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 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 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 伪的世风。
2013-12-1 29
2013-12-1
30
2013-12-1
31
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
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 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童心一旦遭到 蒙蔽,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衷;从事政事, 则政事没有根基;写文章,则辞不达意。 (其为人)并不内在地具有美德,也不是 因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要他说出一句有 德之言,最终也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 的童心已经遭到蒙蔽,反而以外界接触的 所见所闻和道理为其心了。
2013-12-1
10
这些不同的评价,表现出明代后期社
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传统观念、旧 有价值体系遭到撼动时,思想界不同 立场斗争的情况。
2013-12-1
11
三、翻译理解
2013-12-1
12
第一段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 处说:“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 心就行了。”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了,那就是认为真心不 可保留了。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 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2013-12-1 6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2013-12-1
2013-12-1 21
四、主旨探讨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
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 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 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2013-12-1
22
五、思考辩论
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
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 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 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013-12-1 15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2013-12-1 16
2013-12-1 13
第二段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
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心最初 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 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失呢?
2013-12-1
14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