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及其应用( 民治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及其应用

冯鑫

(深圳市民治中学 518131)

摘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REBT,也称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它由ABC理论发展而来,即人的情绪反应(Consequences)不是由外界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引起,而是由人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所引起。它认为人的信念有两种:一种是合理的信念;一种是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产生正常的情绪,不合理的信念则产生不正常的消极的情绪。

关键词:ABC理论;理性情绪治疗;儿童心理维护

一、情绪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

ABC理论认为, 所有困扰人类的严重情绪问题实际上都直接起源于那些非理性思想。不管个体的遗传方面有怎样的缺陷,也不管在他的早期或晚期生活中曾经遭遇何种精神创伤, 他现在对不良刺激所发生的过度或不足反应的主要原因, 都是因为他现在所持有的一些教条式的、非理性的、以及未经验证的某些信念所致。

埃利斯ABC 理论的A 是指诱发事件,B 是指个人的信念系统, C 是指事件的情绪反应。通常人们会认为, 人的情绪反应是直接由激发事件A 引起的,即A 引起C。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 而真正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激发事件A 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C)。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长此下去将最终导致情绪障碍和各种类型的神经症。

晚年,埃利斯在ABC理论中加入了D和E,指的是咨询者驳斥(Disput)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积极的理性信念的效果(Effect)。所以现在将埃利斯的ABC理论又称为ABCDE 理论。

二、不合理信念

(一)关于信念,埃利斯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曾经总结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恶,是坏人,应严厉谴责和惩罚他们。

4.当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实在可怕和可悲。

5.要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倒不如逃避来的省事。

6.人的不愉快时外界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7.对于危险的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关注和思考,而且要随时留意它可能在

发生。

8.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往往决定了现今的行为,而且这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

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自己强有力的人来让自己依附。

10.一个人要关心他人的问题,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指过分的关心和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答案,就会痛苦。

(二)在70 年代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威斯勒(Wessler)则进一步把这些主要的不合理的信念归并为以下3 大类

1.绝对化要求。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一事物必定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该信念常与“必须(must)”、“应该(should)”这类词联系在一起。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埃里斯曾经说过,过分概括化的不合逻辑,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两方面的不合理的评价 (Ellis ,1984) 。因此,他主张不要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

3.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指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抑郁、悲观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以上这些非理性信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更为强烈,他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中,就需要应用REBT的理论和技术对其加以治疗。

三、REBT疗法在儿童心理健康维护中的运用

认知疗法在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纠正儿童非理性观念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由于它的理论的简单易懂,容易被来访者接纳,很适合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疗法也是笔者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下面是一个我所遇到的真实地案例:

(一)案例

学生A是五年级的一名学生,独生女。聪明活泼,个性好强。父母对她较为宠爱,在各方面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同时对她的期望也很高。她从小学一年级起担任班里的小队长,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一直受到老师的偏爱,在同学面前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她却没进入前十名,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父母也训斥她学习不如从前,她便赌气和哭闹,上课也不愿发言,在做班级的工作中,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闹情绪,常因一些小事向教师哭诉,以至同学们都不愿理睬她。她每天下课就离开班级,独自一人到操场上玩,感觉这个班集体没人能容下她,由活泼开朗变得常常郁郁不乐,学习成绩下降。

(二)基于ABC模式的分析

显然,这名学生的抑郁情绪是由她的不合理信念所致。运用ABC理论分析可知:

诱发事件A:“期中考试没考进前十名;父母的训斥。”

个人信念B:“我必须考进前十名”、“没进前十对我来说糟糕至极”、“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困难”、“所有人都应该尊重我、对我友好”、“他们这样对我简直太可恶了,我恨他们”……

情绪及行为结果C:沮丧,自我贬低,回避,退缩,焦虑,浮躁,同学关系恶化。

首先是这名学生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造成了她在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低下,这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家庭环境和个人自身的素质等。她将行为后果同已有的自以为正确无误的信念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