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层医院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的分析

合集下载

不典型心肌梗死总结分析(全文)

不典型心肌梗死总结分析(全文)

不典型心肌梗死总结分析(全文)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并不困难。

在基层医院由于心肌酶检测不方便,而使用心电图方便快捷,故一般首先根据症状和心电图做初步诊断,而无病理性Q波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小的透壁性心肌梗死往往就容易漏诊、误诊。

我院收治多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是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及微小变化,后来查心肌酶或肌钙蛋白T而确诊的。

现总结我院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一些不典型心电图改变,供同行参考,以便日后提高诊断,减少误诊机会。

1 等位性q波的出现1.1 小q波深度q波<后继R波1/4,宽度≥0.04s,q波有钝性切迹,不光滑,窄而深的Q波可能无意义。

1.2 V1、V2导联rS之前出现q波提示室间隔梗死,正常人偶有QS及QR波,须除外右室肥厚左前支阻滞。

右室肥厚:在V3R、V4R呈QS型,向左渐变,电轴右偏。

左前支阻滞:导联球在第3肋间则Q波加深,降至第5肋间Q波消失。

1.3 V3~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深、宽超过了下一导联,QV3>V4,QV4>V5,以此排列。

2 R波振幅的变化R波振幅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1)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因为没有前后对照易漏诊,注意导联位置须一样,同时伴ST-T动态变化则诊断更有价值。

(2)胸前导联R波逆向递增,主要为V1~V3,RV1>V2>V3>V4等某一R波消失,可能为室间隔梗死。

(3)V1、V2 R波振幅增加,可能为正后壁梗死。

(4)QRS波起始部钝锉、切迹。

3 束支阻滞合并心梗的心电图表现(1)ST抬高取决于梗死部位,与QRS主波方向无关;(2)梗死抬高的ST呈凸面向上,而束支阻滞则呈凹面向上;(3)梗死抬高的ST幅度大,抬高幅度与R比可大于1;(4)有ST-T动态变化。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0例患者中,12例死亡。

其中,心源性休克5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肺部感染并感染性休克2例。

结论需加强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知识。

老年人缺乏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和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以早发现、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内科急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约有32%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者容易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影响疾病的预后。

为更好掌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现对2003年5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13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0例中,男85例,女45例,年龄48~85岁,其中60岁以上105例。

1.2 临床表现无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85例;以突发性左心衰竭为主45例;胸闷、呼吸困难、慢性左心衰竭突然加重35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15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20例;以头晕、晕厥为首发症状者10例;异位痛5例。

1.3 心肌酶谱130例患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均符合心肌梗死的心肌酶谱衍变过程及规律。

1.4 心电图改变梗死型Q波形成,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及T波倒置,并且有规律性动态演变70例。

无明显ST段抬高25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10例。

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5例,仅ST-T变化,无Q波10例,5例心内膜下,5例下壁再梗。

频发性室性早搏26例,房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 VB)12例,Ⅱ度A VB 9例,Ⅲ度A VB 4例。

不典型心梗的临床分析

不典型心梗的临床分析

不典型心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

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诊治的40例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镇痛,给予阿司匹林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4~48h,对于疑有血栓的给予溶栓治疗,溶栓失败的可以给予支架置入术。

结果 40例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经过治疗有28例溶栓成功,12例溶栓未成功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行冠脉造影PTCA+支架术,40例患者经过2~14个月的随访,患者症状缓解,无冠脉狭窄情况发生。

结论对于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要掌握心电图变化和心肌酶学的变化,及时给予溶栓治疗,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171-01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但是对于症状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1],容易误诊,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为探讨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诊治的40例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9月诊治的40例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24例,占60.0%,女16例,占40.0%,男女之比为1.5:1,年龄36~87岁,平均66.7岁。

主要症状:表现为心律失常9例,表现为心力衰竭11例,休克4例,以肩周、左上肢疼痛2例,以消化系统为表现的12例。

40例均为心肌酶、肌酸激酶升高,27例肌钙蛋白、肌红蛋白阳性,36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心电图符合动态演变37例,心律失常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动态ST-T改变7例,对应导联R波增高2例。

1.2治疗方法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镇痛,给予阿司匹林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4~48h,对于疑有血栓的给予尿激酶30min内静脉滴注100万~150万u;或冠状动脉内注入4万u,继以每分钟0.6万~2.4万u的速度注入,血管再通后用量减半,继续注入30~60min,总量50万u左右。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尽量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容易出现的漏诊及误诊减少,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治愈率有效提高。

方法: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有100例,分析观察其病案。

结果:在进行病例分析时,因为疼痛的部位不典型从而将其误诊为其它疾病,比如呼吸系统、脑血管系统、口腔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

经过将心肌酶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史询问相结合,最后得到确诊。

在确诊后就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此使病死率能极大降低。

结论:对于老年人出现的不确定部位的疼痛,一定要引起警惕,并结合一系列的检查结果进行确诊,降低漏诊误诊的几率。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症状非常多,特别是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并且还有发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等情况出现。

因此,针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我院本次研究当中,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有50例,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比如溶栓、营养心肌、吸氧、抗凝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方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

以下为结果汇报。

1.资料分析1.1一般资料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例60例,女性病例40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0.2士2.1)岁;依照患者的体征及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结果相结合,以此使WHO 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所有患者均被高度或确诊为心肌梗死。

1.2治疗方法针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必须要尽早发现,因为尽早治疗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重要步骤。

在治疗中,一般都采用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1]。

而对合并的病症进行相对应的治疗。

将110-160万链激酶给予确诊的溶权指征者,在1小时内要将静脉滴注滴完。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探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探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其具体病情,给予相应检查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治疗后治愈81例,治愈率为90.0%,9例死亡,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脏骤停。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样化,病死率高,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误诊和漏诊率,这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163-01 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导致冠脉血流中断,继而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缺血、坏死,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病情凶险,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3.0%~34.5%,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度[2]。

本研究中,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针对其具体病情,给予相应检查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6.0~82.0岁。

1.2 临床症状:1.2.1 休克:当前壁心肌细胞出现广泛性梗死时,表明心肌细胞出现大面积梗死灶,临床上表现为体循环低灌注量,肺循环淤血等症状,突出表现为泵衰竭的休克症状,共9例。

1.2.2 急性左心衰竭:当心肌梗死面积>25%时,尤其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现胸闷、气喘、大汗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症状,此时,应动态监测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根据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尽早确诊、尽快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临床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于2019年2月-2022年11月收治的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归纳其特点,并分析治疗方法及效果。

结果:35例患者中,16例(45.71%)患者无胸痛症状;10例(28.57%)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及咳嗽等,约占33.33%;2例(5.71%)患者出现头晕。

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各种类型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或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呈现无痛及异位疼痛等不典型表现,对于可疑患者应联合检查心电图、心肌酶、心电图肌钙蛋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特点;效果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逐年增加。

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不断下降,加上合并高血脂病、高血压病,在发病状态下,打破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发生缺血、缺氧等,直接影响患者心脏功能[1]。

由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现不显现,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或者漏诊,进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本文现选择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来源于我院自2019年2月-2022年11月,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临床资料较完整;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试验中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试验者;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存在明显肝肾功能障碍者;发病到距离入院时间大于6小时;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58.61±2.47)岁。

其中20例患者有反复胸闷发作史,有心电图ST-T改变,17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史,14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史。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检查,当患者确诊后,转为上级医疗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_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_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51例,死亡9例。

死亡者中死于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骤停1例,室颤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致阿斯综合征1例。

结论临床医生要对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病,临床约有32%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者,其临床症状多样性及病死率高,很容易误诊和漏诊。

为提高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认识,现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6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86岁,其中60岁以上56例。

1.2 临床表现无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45例;以突发性左心衰竭为主12例;胸闷、呼吸困难、慢性左心衰竭突然加重6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5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7例;以头晕、晕厥为首发症状者5例;异位痛(牙痛4例、咽痛4例,左上臂肌肉痛2例)。

1.3 心电图本组60例患者入院后经常规心电图检查,其中12例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余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行心肌酶学检查后确诊为心肌梗死,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均给予AMI常规处理,病情好转后出院。

1.4 诱因无诱因者32例;有诱因者28例,其中情绪波动16例,疲劳6例,饱餐、饮酒6例,用力排便2例。

合并糖尿病52例,高血压38例,脑梗死13例,老年痴呆5例,肺心病5例。

1.5 误诊情况误诊为消化疾病22例,其中为急性胃炎14例,胃肠痉挛3例,急性胆囊炎3例,急性胰腺炎1例,外科急腹症1例;误诊为呼吸疾病10例,其中为急性支气管炎3例,支气管哮喘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例,慢支肺气肿急性发作2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明确诊断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病情缓解97例,死亡23例,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12例,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4例。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要有足够认识,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

对于不典型的心电图表现要注意识别,追踪复查,严密监测,减少AMI的漏诊或误诊。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特点;误诊;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临床上较为多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

因老年AMI发病时症状多不典型,易发生延迟就诊及误漏诊,使梗死面积不断扩大,病情不断恶化,故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为提高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水平,减少不典型AMI的误诊、误治。

现对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无痛性心肌梗死120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门诊或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经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确诊。

符合AMI诊断标准。

其中男75例,女45例。

年龄55~84岁,发病到住院时间平均(42±8)h。

1.2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22例,胸闷、心悸95例,胸骨后烧灼感28例,头晕65例,上肢麻木不适42例,心源性休克20例,急性左心衰竭25例,发热2例,头昏、黑矇12例、昏厥30例。

1.3 诱发因素和既往病史无诱因者42例;有诱因者78例,其中情绪波动45例,疲劳20例,饱餐、饮酒7例,用力排便6例。

糖尿病75例,高血压72例,脑梗死21例,老年痴呆5例,肺心病8例,长期卧床6例。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逐年增长,全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全国死亡率的15%,留给医护人员的压力非常大。

而少数AMIs发生在非典型病史、非典型体征或非典型实验室检查,发病率占总体的约8%,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运用综合分析,结合基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诊断技术,准确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实际上,对于非典型AMI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受到误诊、漏诊等因素影响,并且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非典型AMI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误诊、漏诊进行研究分析。

我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担任医生一段时间后,参与了一些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进行客观诊断后,发现这类病人的误诊和漏诊率相对较高,并且存在一些特点,以下是我所感受到的: 首先,关于误诊,它以“假”性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其次是将心肌梗死诊断为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从而未能正确诊断,导致患者晚期治疗落后,影响治疗质量和效果。

其次,漏诊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未能及时进行,从而导致治疗障碍。

漏诊也有其特点,往往是由于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诊断情况,急性病情发展,医生们疏忽了患者的体征表现而发生的漏诊。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有以下几点:首先,应做好病史采集,准确把握病人病史,特别是要深入了解个人病史,比如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以期发现潜在性心血管病因素,从而准确诊断。

其次,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对于对于潜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早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辅助检查,及早发现心肌梗死。

最后,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妥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及时开展抗凝治疗,减轻病情并促进心肌再灌注,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误诊、漏诊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及早发现心肌梗死病人,尽快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病情,减少死亡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方法对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3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首诊误诊为胃炎4例、胆囊炎2例、消化性溃疡1例、胃穿孔1例、后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下壁梗死6例,后壁梗死3例,前壁梗死1例;以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喘息、双肺干湿啰音为主要特征误诊为支气管哮喘5例,左心衰竭2例;以急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肺炎10例;误诊颈部痛、咽喉痛2例;咳嗽、喘息、休克为表现而无任何疼痛症状2例;心悸为表现心律失常1例。

结论临床医生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常规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避免診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

标签:不典型心肌梗死; 误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症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可发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其病死率很高。

现就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2~82岁,平均62岁。

无明显发病诱因者20例,有诱因者15例(其中情绪激动8例、劳累3例,暴食2例,用力排便2例)。

既往史:高脂血症22例,动脉粥样硬化症12例,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26例,肺心病3例,心律失常2例,慢性胃炎2例。

1.2 临床表现以急性呼吸困难或气短、咳嗽、胸闷、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者15例;以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8例;以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喘息、双肺干湿啰音为主诉者7例;以低血压休克为明显异常体征者3例;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者2例;1.3 心电图改变无明显ST段抬高15例,其中下壁AMI 6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1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3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作者单位:5308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韩献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

方法分析本院收治4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

结果46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9例,死亡7例。

死于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骤停1例,心室颤动1例。

结论加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以提高警惕性。

标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导致向前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缺氧而致坏死。

典型的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心肌梗死由于隐匿性强,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贻误疾病的治疗。

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就2006年1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0~86岁,其中60岁以上43例。

1.2 临床表现无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19例,以突发性左心衰竭为主10例,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慢性左心衰竭突然加重6例,心悸或心律失常2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者3例,以头晕、晕厥为首发症状者3例,异位痛(牙痛2例、咽痛3例、左上臂肌肉痛1例)6例,出冷汗、休克为主3例,烦躁不安为主2例。

1.3 诱发因素和既往病史无诱因者20例,有诱因者26例,其中情绪波动11例,疲劳5例,饱餐、饮酒4例,用力排便各3例,糖尿病30例,高血压22例,脑梗死9例,老年痴呆2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3例,长期卧床2例。

1.4 心电图改变梗死型Q波形成,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及T波倒置,并且有规律性动态演变34例,无明显ST段抬高7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1例,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1例,仅ST-T变化,无Q波1例,1例下壁再梗,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Ⅲ度A VB 1例。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诊断探讨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诊断探讨
■ 缉 窦蕊
3 讨 论
韧带缩短并 固定 于宫颈前 , 并对 阴道 的前后壁 进行修 复 , 在 改 善子宫位置 以及 固定主韧带 时 , 缩 短主韧带 长度 , 有利于 维持 子宫的前倾位 , 治疗效果显著 。阴道前后壁修补 术可将阴道前 后黏膜 充分 切除 , 之后实施缝合 以及 固定 阴道 口, 有 利于延 长 会 阴体 , 应用安全可靠 , 可有效减少疾病复发[ 3 1 。同时叮嘱产妇
合并症 , 可于体检 时发 现 ; 部分 I 度子 宫脱 垂患者会 出现部分
阴道壁膨出 ,Ⅱ度脱 垂患者会 感觉阴道 口有块状肿物脱出 , 且
全方便 , 可显著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 值得推广。
参 考文献
多合并 腰骶 部下坠感 或不适疼痛感 , 多合并直肠 以及膀胱膨 出 等, 会对产妇 的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 当前 , 临床 治疗轻
【 3 】 李艳茹 . 子 宫脱垂伴张力性 尿失禁 2 0 0例l 临床分析 [ J ] . 基层 医学论
坛, 2 0 0 7 , 1 1 ( 1 8 ) : 7 7 9 - 7 8 0 .
( 收稿 日期 : 2 o 1 4 一 l O 一1 0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 死急诊诊 断探讨
宋 虹, 陈 洪喜 朱 书胜
右肩胛 区痛 1 例。 ⑤服头孢类药物后过量饮酒出现双硫仑样反 应诱发 A M I 3 例。 1 . 2 . 3 梗死部位 : 前 间壁 1 6 例, 前壁 5例 , 广泛前壁 8例 , 下壁 9例, 高侧壁 3 例, 前壁加高侧壁 2例 , 下壁加广泛前壁 1 例, 非s T段抬高型 3 例, 右室 1 例。 1 . 2 . 4 既往 有高血压病 1 0例 , 冠心病 1 2例 , 肺心病 3例 , 2型糖 尿病 6例 , 脑梗死 2例 , 高脂血症 5例 , 癫痫 2例 , 既往

心肌梗死论文:不典型心肌梗死74例诊断分析

心肌梗死论文:不典型心肌梗死74例诊断分析

心肌梗死论文:不典型心肌梗死74例诊断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在老年患者中多见,是老年人病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其症状不典型,临床易被忽视。

本文对74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加以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殊性。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2003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74例,男52例,女22例。

年龄22—79岁,30—65岁患者48例,占64.8%。

1. 2(1)各型各种临床症状及表现。

(2)心电图有典型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

(3)血清酶学的改变。

诊断至少符合上述3条中的(1)(3)或(2)(3)条。

1. 3 治疗在诊断之后,对本组病例酌情予以硝酸甘油、丹参、尿激酶、利多卡因等。

2结果本组74例病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为24.3%,死亡原因主要为室颤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肺部感染。

其余56例患者均治愈。

3讨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诊断、治疗、分析总结出以下5型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3.1脑血管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头晕、恶心、呕吐、晕厥、昏迷、偏瘫症状,常与急性脑血管病的表现很相似。

本组病例中,此型占15例。

3.2休克型心肌梗死此型患者常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尿量减少、此型病情大多较严重。

常见于左室梗塞面积较大时,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可导致心源性休克[1]。

此型在本组病例中占7例。

3.3心力衰竭型心肌梗死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表现极度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面色青紫、不能平卧,呈肺气肿表现,上述症状多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所致。

此型在本组病例中占6例。

3.4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始终无胸痛症状,而多伴有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哮喘等,此型更多见于老年患者。

这是由于患者年迈,可能伴有植物神经衰变,对疼痛的敏感性随年龄增高而降低所致[2]。

此类患者就诊主诉常是难以形容的胸背部、或上腹部不适、或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突然发生面部苍白、出冷汗,近期内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或骤然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及抽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_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

结果本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

结论老年人为冠心病高发人群,如果合并内科疾病时,应注意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临床上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预防误诊,改善预后。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预防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且病死率较高。

我院2004年1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45~85岁。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为急腹症15例,急性胃肠炎15例,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15例,心律失常12例,合并肺心病13例,神经精神障碍5例。

本组中伴糖尿病者6例,伴高血压者10例,伴高血脂者12例。

38例中早期误诊11例。

1.2 诊断标准[1]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宜先按心肌梗死来处理,并短期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测定和肌钙蛋白测定等的动态观察以确定诊断。

1.3 心电图改变梗死型Q波形成,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及T波倒置,并且有规律性动态演变45例。

无明显ST段抬高12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8例。

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6例,仅ST-T变化,无Q波5例,3例心内膜下,4例下壁再梗。

频发性室性早搏18例,房性早搏6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 VB)15例,Ⅱ度A VB 7例,Ⅲ度A VB 2例。

1.4 心肌酶谱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除2例升高不明显外,其余均符合心肌梗死的心肌酶谱衍变过程及规律。

浅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的早期诊断

浅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的早期诊断

浅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的早期诊断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院内科医师更应该引起重视,以免误诊误治。

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测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肌梗塞达1/6~1/3。

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肌梗塞仅占20%。

本文试结合在工作中收集的23例心肌梗塞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基层医院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若干问题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5~70岁。

1.2临床表现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其中左侧胸痛及剑下疼痛7例,右肩痛1例,仅有胸闷无疼痛者4例。

腹痛患者腹部有压痛者有3例,常伴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等。

少数人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1.3误诊与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误诊2例(就诊6h内未确诊者,分别误诊为急性胆管炎、急性胃炎,收住病房后明确);疑诊3例(入院时以其他诊断入院,但注明了心肌梗死的可能);就诊时确诊12例。

ECG最终分别确诊为急性前壁心梗10例,下壁心梗5例,其中伴右室心梗1例。

急诊室死亡1例,后期死亡2例。

2讨论2.1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与症状及辅助检查的关系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临床不典型心肌梗死分析

临床不典型心肌梗死分析

三、以急性左心力衰竭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时易并发心排血量下降,心脏舒张末期
压增高,造成肺静脉淤血,引起咳嗽、咳痰、气短、
呼吸困难,就诊时因胸痛不明显,只考虑充血性心力
衰竭而误诊。另外老年人年老体弱,心脏退行性变,
在此基础上发生新的创伤时易发生左心功能不全。若
在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出现咳嗽、咳痰、气 促加重又能以慢性支气管炎解释时便不再作鉴别诊断 而造成误诊。
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可高达42%。 表现为乏力,头晕,恶心,出汗,烦躁不安,精 神错乱,低血压。
六、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可以从心电图中得到准确诊断, 但临床中却有很多不典型的心电图表现,给诊断带 来困难。临床上见过正常心电图的急性下后壁心肌
梗死,18导联心电图完全正常,每天做心电图,连
10秒以后即可发生抽搐。极易被迷惑而误诊为脑血管
病。
二、以消化道症状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这种类型以下壁心肌梗死居多,占75%,其原 因有两方面。
1. 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都定位于心脏后 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的 引起恶心、呕吐、腹痛。
2. 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脏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 注不足,造成胃肠道血液循环紊乱,容易误诊为胃 炎。 患者多数就诊于消化内科,我们每年去消化科 会诊都见到不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但这种 腹痛一般无压痛,当临床上有剧烈腹痛的患者,一 定要记住描记18导联心电图。
续15天,没任何改变。而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
死的症状,心肌标志物也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右冠状动脉近段于第一转折前闭
塞。
七、只有一个导联有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目的:观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疗经验。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嗜好史、性别、年龄、血压、血糖、心肌酶谱改变、症状等方面,统计首诊误诊率,观察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10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89:1,有吸烟史者67例(占64.4%),合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者93例(占89.4%),首诊误诊34例(32.7%),出现典型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者41例(39.4%),经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为88.5%(显效42例,有效50例),死亡6例,死亡率5.8%。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合并长期基础疾病,部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心前区特征性的疼痛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抗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效果确切。

标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特征;诊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临床类型之一[2],为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疗经验,收集近年来在我院诊疗的10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其诊疗经过,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心肌酶学动态改变、冠脉造影、特征性心电图作为确诊证据,均满足WHO规定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牙痛、心前区压榨样疼痛、颈肩痛、咽喉部阻塞感、呼吸困难、肢体活动障碍、发热、呃逆等。

患者自感不适至入院时间1~48h不等,平均入院时间为(12.5±7.8)h;104例患者中男68例,女36例;体重44~114kg,平均体重为(73.2±11.4)kg;体质指数21.5~38.2kg/m2,平均体质指数为(28.2±6.3)kg/m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总结其诊疗经验。

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嗜好史、性别、年龄、血压、血糖、症状、心肌酶谱等方面,观察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90例患者有吸烟史50例,(占66.6%)合并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者80例(占88.8%)出现典型心前区疼痛者20例(占31.1%)经常规抗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为91.9%、显效65例、有效17例、死亡8例,死亡率5.8%,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合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部分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无心前区特征性疼痛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病死率高,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不易说明的胃肠道、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症状时首先应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检测再进行其它疾病诊治,诊断后及时有效的抗心肌梗死常规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诊疗【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098-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一直以来都受到内科医生的重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常见类型之一,占急性心肌梗死接近三分之一。

是由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发生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一般表现为胸闷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有少部分患者因缺乏典型表现特征常常引起误诊或漏诊。

为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收集近几年我院诊疗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心急、烦躁、乏力、低血压、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咽部不适、呼吸困难等,以心肌酶学、冠脉造影、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作为确诊依据,9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改变,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伴R波的进行性降低,而ST降低则伴有T波倒置、增高等异常表现。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90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90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回顾我院1994年5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42例AMI患者,根据其有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典型AMI的首发症状复杂多样,除受高龄影响外,还与某些危险因素及早期并发症有关,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现将我们的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资料研究中42例AMI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

根据首发症状,凡有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症状者为典型症状组,共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65.2岁(42~84岁)。

无疼痛症状或疼痛不在上述部位者为非典型症状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70岁(60~88岁)。

1.2 方法观察两组在年龄、危险因素、平均并发症、梗死部位、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差别及不典型AMI的误诊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2.1 在42例AMI中,不典型AMI症状组16例(38.1%),其中以老年人(≥60岁)发病率高(12例),占不典型组的75%,比文献报告的71.1%偏高,其原因可能为:(1)老年人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病变,使痛觉传导受阻,导致痛觉阈值升高;(2)老年人长期慢性心肌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建立广泛;(3)脑动脉硬化或脑动脉供血不足对疼痛敏感性降低。

2.2 不典型AMI组其首发症状复杂多样,常呈无痛性或疼痛异位,是造成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

本组中无痛者10例,占62.5%,疼痛异位6例,占37.5%。

无痛者以胸闷、喘憋、恶心、呕吐、腹胀为主,少数以头晕、脑卒中等症状为主。

有疼痛者常表现在上腹部、咽、牙、肩背及颈部等,这不仅与心肌的神经支配及牵涉痛有关,还可能与交感神经纤维受损、痛阈提高敏感性差,心肌缺血缺氧,心肌酸性代谢产物致使疼痛部位发生变异有关。

2.3 本组观察首诊误诊5例,误诊率31.2%。

分别为:因胸闷、喘憋、肺部少许湿性啰音,既往有慢支病史误诊为慢支并肺部感染1例,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误诊为急性胃炎1例,咽痛误诊为上感1例,头晕、肢体活动不灵误诊为脑梗塞1例,误诊为牙痛1例。

18例基层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失误的临床分析

18例基层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失误的临床分析

18例基层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失误的临床分析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失误的病例也逐渐增多。

笔者收集1998~2006年基层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失误18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肋间神经痛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女性,56岁。

以“胸部疼痛10 h”入院,当地医院心电图示V1~V3呈QS型,ST段抬高0.2 mV,拟急性心肌梗死转入我院。

入院检查心肌酶CPK、CPK同工酶、GOT均有升高但不超过2倍。

入院3 d后心肌酶学恢复正常,多次复查心电图无动态变化,病人仍反复诉胸前区疼痛,含“硝酸甘油”无效,服用“消炎痛、维生素B1”有效,2个月后转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示冠脉正常,排除心肌梗死,考虑肋间神经痛。

1.2急性胆囊炎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

男性,81岁。

既往1年前有下壁心肌梗死史。

以“突发胸痛4 h”住乡镇医院,服用“硝酸甘油”效果欠佳,急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大部份导联ST普遍下移,考虑非ST段抬高急性心梗。

经治疗后疼痛无改善转入我院。

仔细体检上腹部压痛明显,墨非氏征可疑阳性,行床旁B超胆囊明显肿大示急性胆囊炎,按急性胆囊炎治疗7 d痊愈出院。

1.3急性胰腺炎误诊心肌梗死2例。

均为女性。

既往胸前区疼痛反复发作,长期按心绞痛治疗。

本次以突发心前区疼痛数小时入当地医院,心电图部份ST 段压低,心肌酶轻度升高,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腹部B超、CT 提示:急性胰腺炎合并胆石症,胆囊炎。

其中1例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转入外科治疗,后因病情重,抢救10 d无效死亡。

1.4胃癌误诊急性心肌梗死2例。

均有高血压史。

1位男性,62岁。

以“胸痛5 d”入当地医院,心电图示V1~V4呈QS型,心肌酶轻度升高,拟前壁心肌梗死。

住院治疗1星期后,仍有胸前区疼痛,后转入我院,检查上腹部压痛,行胃肠造影示:胃癌。

另1患者,女性,71岁,持续胸痛1 d入院,心电图ST段普遍导联下移,心肌酶轻度升高,在中医院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21 d后出院,出院后仍有心前区不适,后出现呕血1次,求诊我院,行胃镜示胃癌,经外科手术后,无再胸痛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基层医院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7T13:56:26.5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作者:赵志新
[导读] 临床医生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天化医院 831401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4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首诊误诊为胃炎4例、胆囊炎2例、消化性溃疡1例、胃穿孔1例、后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下壁梗死26例,后壁梗死3例,前壁梗死1例;以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喘息、双肺干湿啰音为主要特征误诊为支气管哮喘5例,左心衰竭2例;以急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肺炎10例;误诊颈部痛、咽喉痛2例;咳嗽、喘息、休克为表现而无任何疼痛症状2例;心悸为表现心律失常1例。

结论临床医生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常规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

【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症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可发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其病死率很高。

现就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42~82岁,平均62岁。

无明显发病诱因者20例,有诱因者15例(其中情绪激动8例、劳累3例,暴食2例,用力排便2例)。

既往史:高脂血症22例,动脉粥样硬化症12例,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26例,肺心病3例,心律失常2例,慢性胃炎2例。

1.2 临床表现
以急性呼吸困难或气短、咳嗽、胸闷、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者15例;以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8例;以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喘息、双肺干湿啰音为主诉者7例;以低血压休克为明显异常体征者3例;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者2例;
1.3 心电图改变
无明显ST段抬高10例,其中下壁AMI 6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1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3例。

均为下壁AMI。

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5例,为正后壁AMI,5例前间壁AMI起病即出现梗死图形。

仅ST-T变化,无Q波3例,5例心内膜下,3例下壁再梗。

原有梗死图形消失2例,首次前间壁,第2次下壁AMI,V1、V2Q波消失,出现r波[1]。

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12~115h。

1.4 误诊情况
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首诊误诊为胃炎4例、胆囊炎2例、消化性溃疡1例、胃穿孔1例、后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下壁梗死6例,后壁梗死3例,前壁梗死1例;以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喘息、双肺干湿啰音为主要特征误诊为支气管哮喘5例,左心衰竭2例;以急性呼吸困难或气短、咳嗽、胸闷、不能平卧等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肺炎10例;误诊颈部痛、咽喉痛2例;咳嗽、咳痰、喘息、休克为主要表现而无任何疼痛症状2例;心悸为主要表现心律失常1例。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忽略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是不典型AMI的常见症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B型预激综合征改变了心室除极方向,可掩盖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老年患者神经敏感性差,感觉迟钝,且合并多种慢性病,从而掩盖了原发病症;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首发症状者,老年患者高危因素与AMI共有,或因其表述障碍,不能提供有效资料而漏诊;老年患者以疼痛部位为主诉,忽略了消化系统症状为AMI常见症状,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忽略了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而出现该部位放射痛[1];忽略了支配咽部的感觉神经部分来自迷走神经,而它同时也是心神经丛的组成部分,部分心肌缺血患者可表现为咽部不适或疼痛。

因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大,多为老年人,因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易造成误诊,其原因可能与老年心肌植物神经功能变性,痛阈增高,以及敏感性、反应性差有关,或患者自身不能表述其疼痛而误诊;老年人如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这类患者往往因其他症状比较严重而掩盖其疼痛症状;症状轻微,梗死面积小,合并糖尿病损害感觉神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逐渐闭塞有关;临床医师未能就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2];心肌梗死因多数为老年患者,他们大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慢性疾病等,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往往会重视原疾病而忽视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临床医生往往只重视疾病的症状,使临床思路狭窄,不能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造成误诊。

2.2 心电图不典型
描记心电图过早,无明显ST段抬高,心电图表现不明显或心电图导联不充分,仅做12导联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过早否定AMI,导致误诊。

心电图演变无病理性Q波或非ST段提高型无典型心电图表现,轻率否定AMI,因此对于怀疑心肌梗死患者,应行导联心电图,并动态观察心电图,并结合心肌酶学等方面的检测。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AMI症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要早期诊断AMI,必须提高诊断意识,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生任何症状,均应想到AMI可能,应及时描记18导联心电图,检验心肌酶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酶学检查,降低漏诊、误诊率,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2.3 误诊预防
对于以下情况即使无胸痛也应想到AMI的可能: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为主症,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以脑血管病变为首发症状,特别是高龄患者。

对于以消化道系统症状、颈肩背疼痛、上肢不适、下颌疼痛、牙痛或咽喉痛为主症的,特别是中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警惕不典型AMI的存在。

上述情况下均须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必要时查肌钙蛋白,以免
误诊或漏诊。

综上所述,导致AMI误诊的原因一般是老人的痛阈提高,心肌梗死后其心排血量降低,加上颈动脉窦反射迟钝、脑部血流障碍、脑缺氧,痛觉更易丧失;冠状动脉逐渐狭窄,使疼痛症状减弱;心肌缺血的范围小而持续时间较长,向血中释放的致痛物质少,不足以引起疼痛;老年人合并糖尿病,其交感神经病变使痛觉传入冲动受阻疼痛丧失;临床医生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常规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 李民. 非典型心肌梗死58例误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18(45):132.
[2] 曾群. 不典型心肌梗死14例临床分析[J]. 新医学学刊,2008,7(5):1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