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图片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图片(多媒体)使用”观察报告

578班0951******* 张文警

一、起因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其运用到课堂上,尤其是通过ppt播放图片。小学科学课堂有时也会使用图片。为了更好地了解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科学课,把握好如何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对小学科学课堂使用图片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因而我对实习期间听的一堂科学课进行了观察。

二、策略与方法

观察一堂阳明小学四年级名为《动物的卵》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科学课,并对教师使用图片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包括教师使用图片的次数、作用、以及学生的表现。

三、观察结果

四、观察分析

(一)图片在小学科学课堂的使用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于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从而对这部分知识更感兴趣,更愿意去探索,合理地利用图片可以让枯燥的学习变成真正快乐的学习。

1、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物的卵》的这堂课上,教师多次使用了图片,而且大多数时候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在导入时使用图片展示植物开花到结果的过程,一下子就将学生从课间的玩闹中“拉回”到课堂中,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老师直接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植物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肯定没有几个同学配合老师。老师的导入方式不够新颖,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第二次使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蝴蝶的不同形状的卵,这时同学们注意力集中,对学习内容很感兴趣。因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蝴蝶,却很少有机会可以看到蝴蝶的卵,所以看着图片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老师第五、七次使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各种鸟类的卵,并且让学生观察这些鸟卵的大小、颜色、数量、形状、光滑程度、纹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可以看到鸟的卵了,更何况是大小、颜色、形状、光滑程度不同的卵,学生当然会感兴趣了。当教师展示青蛙的生长过程时,学生也会很感兴趣。

2、可以更直观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灵活运用图片,从视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又直观,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这样有利于突破重点、重点。四年级学生正在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要一些比较直观的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较难懂的知识。老师第一次使用图片展示植物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果直接让学生回忆,学生很难提炼出那部分知识,此时老师播放图片,适时地“提醒”学生,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提炼出相关的知识。老师在第八次使用图片展示鸡蛋的内部构造,并且着重讲解了气室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吃鸡蛋,可是却几乎不知道鸡蛋里面还有气室,更不要说知道气室的作用了。此时,老师用图片把鸡蛋的内部构造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不仅知道了鸡蛋里面有气室,而且还知道了它的作用,这样,教学的重点就自然而然的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了。如果老师直接讲“鸡蛋里面有气室,它的作用是提供氧气”,那么学生根本就不会知道气室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气室位于鸡蛋的哪个地方。至于小鸡的孵化过程,如果没有图片,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个过程。青蛙的生长过程,有了图片再配合老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部分的知识了。

3.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ppt播放图片,势必会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图片时,教师备课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节省大量的时间。那么教

师可利用这部分的时间更多地学习专研专业知识,便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二)过多使用图片的危害

凡事有利有弊,如果图片选择或运用得不当,就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会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甚至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干扰、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育质量。

1、容易脱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恰当运用图片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只停留于图片“好看”、以及其他一些做表面文章的虚无缥缈的做法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在《动物的卵》这堂课中,老师第五次用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一组鸟类的卵,第七次再次让大家观察各种鸟类的卵,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的不同。第五次使用的图片对课堂教学用途不大。

2、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图片,会收到直观、形象的良好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少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图像信息,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图片来进行配合,几乎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在观看图片。这样一味地追求直观性,追求课堂的“奢华”,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好奇几秒,甚至几十秒,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被迁移了,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许多时间,既降低了教学效果,又影响了学习兴趣。老师在导入时播放了植物开花到结果的过程的图片,学生一开始很积极地和老师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可是在看了三张图片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放在“植物”上,而不是和老师一起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老师第四次使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的卵,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大小、颜色、数量、形状都不一样,学生开始很认真的看图片,但是随着图片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便只放在图片上,忘了看图片的要求。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维持在一件事物上,一旦出现比较新奇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其他的事物上,而且老师播放的很多图片都是漂亮的,而且很多是同学们没看见过的。老师在第七次再次展示不同鸟类的卵,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大小、颜色、数量、形状、光滑程度、纹理也不一样,学生开始很认真的看图片,但是随着图片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便只放在图片上,只顾看图去了,时间稍微长点就忘了看图片的要求。

3、容易忽视教学主体、教学重点,最后变成变相的“满堂灌”

课堂上,教师成了图片的播放者,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看屏幕。图片的频频变换,使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在了休眠状态。这种课堂教学,不过是一种“新款”的“满堂灌”而已,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图片,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其余便是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惰性”,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动物的卵》这堂课,个人觉得学生只是看到了一些平常没有看到的图片而已,没有获得多少的知识,也没有进行思考。首先,这堂课应该带来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比如鱼卵、鸡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