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实质特点[资料]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又称“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口头文学。

它和群众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群众文学中最初形成的。

《诗经》《楚辞》《汉乐府》《白居易诗》等都是当时产生的乡土文学,但是在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文学的影响,例如赋和骈文等,这些作品只供宫廷贵族消闲享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诗歌形式。

《史记·郦生列传》说:“我常疾俗儒不察时变,好古守旧,若信今者,曾不能原于世事。

”意思是说我常常憎恨那些无知而迂腐的儒生,对于世事政治不闻不问,墨守成规,他们只相信那些古代的东西,如果要他们现在就讲求适应现实的做法,恐怕他们还想象不出来。

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它同时也接受了官方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乡土文学主要用地方语言写成,有的地区为了使其地方特色更鲜明,也往往把一种语言改造得和别处不一样。

因此,它的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显得十分亲切、淳朴,极富于生活气息。

关于乡土文学的特征,学界早有论述。

台湾学者杨德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口传性、无意识性与综合性,几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缩影。

”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下面仅就有关情况作些补充,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自发性乡土文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严格要求手法,主题必须一致,结构必须精密。

它很少遵循固定的程序,既可以灵活,也可以跳跃。

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可以历时数月甚至更长;从酝酿,提笔,写到定稿,可能只需要一二天或者更短。

在口头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因而就逐渐加工,甚至整理润饰,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完善。

2、平民化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虽然已经和民间口头文学密不可分,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不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现实性,即以现实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及时的感情为抒发对象。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 开栏语

乡土文学 开栏语

乡土文学开栏语开栏语:乡土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乡村为背景,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以真实的感受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乡土文学的魅力。

第一段:乡土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乡村为舞台,以农民为主人公,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艰辛。

乡土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更在于它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

第二段:乡土文学的魅力源于它独特的视角。

乡村生活虽然简单朴实,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张力。

乡土文学以平凡人物和普通事物为切入点,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真情实感。

第三段:乡土文学的魅力还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乡土文学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乡土文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第四段:乡土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

乡村生活虽然质朴,但丰富的情感在其中却得以充分展现。

乡土文学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第五段:乡土文学的魅力在于它带给读者的共鸣。

乡村的生活虽然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但人们对于家园的情感却是共通的。

乡土文学以真实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家园的温暖和亲切。

结尾:乡土文学是一种真实、温暖、感人的文学形式。

它以乡村为舞台,以农民为主人公,描绘了乡村的美丽和艰辛。

乡土文学通过真实的叙述和丰富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丰富。

让我们一起走进乡土文学的世界,感受那份真实和温暖。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

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

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

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

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

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

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

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能。

通过这些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埃及工艺美术之一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世界各地的文明各具特色,但最让现代人类普遍接受的、对后代艺术影响最为广泛持久的,莫过于古希腊美术了。

开放的生产方式和民主的政治,决定了古希腊的文化是奴隶主和自由民共同创造的,它自由而全面,几乎有关人与自然的所有学科都有所探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艺术达到的高度。

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雕刻和建筑领域,这是因为信奉神灵的古希腊人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当作对神灵最大的尊敬。

同时古希腊人认为万物中人体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一人的形象和情感去塑造神灵。

加上古希腊人和谐的理想美,使这一时期的雕像都具有完美的形体和高贵的气质。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雕像高贵典雅优美和谐,表情内敛含蓄,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含蓄微妙,她那微微扭转的身体构成了十分优美的姿态,光影变化极富音乐的韵律之美。

女神的腿被简洁有力的衣褶所覆盖,只露出脚趾,显得十分厚重,相比之下,也使上半身显得格外圆润。

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虽为大理石,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此外还有许多各种姿态的全裸的维纳斯雕像,她们也婀娜多姿,极富美感,但在《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三、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的赏析中西艺术作品中西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传承。

中国人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不能用优劣去评判它,只能说百花齐放才是春。

徐渭,自幼聪颖,才华横溢。

但是他庶出、幼孤、入赘、屡试不地,后陷入幕僚之争,几次自杀未成,后误杀妻子被判入狱7年,出狱后以卖书画诗文为生,在贫病交困中凄然离世。

《墨葡萄图》是他比较典型的作品,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作品。

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

乡土文学: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几十年来,乡土文学因其表现对象的相对静默,主题呈现出纯粹而集中的特征:国民性批判和精神家园的栖息所;而作家的主体情感,则围绕理性审视与自觉赞恋不断书写着思辨性的剖析与深情的牧歌。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越来越同质的一体化,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不再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的对峙物,而是被纳入整个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与内容的现代化进程中了。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思议的假命题,但有广大农民融入的现代化,又产生了过于复杂难以厘清的方方面面。

农村变了,变得之快,之猛,之深让人猝不及防。

物质化进程中的乡村,发生着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人性状态、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颠覆性变化。

乡土文学,无法再延续之前的两道车辙行进下去,作家,无法再保持平静和理性,在躁动的大地和混乱的现实面前失去了前瞻性的判断和理想化的寄托。

消亡,这个词汇以无与伦比的力量揪起了许许多多离乡怀乡者巨大而恐慌的忧伤和疼痛,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作家们。

如贾平凹那一代作家,面对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体会着越来越遥远的记忆影像,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与对现实的无力把握、对物质化侵扰的疑惧、对农村未来的迷茫混融成巨大的感慨,化为不甘的追问:“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①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质变,庞大的农民群体,被抛入历史的滚滚洪流,忙碌而痛苦,无助而无辜,以长辈人的辛苦,青壮年的流离,孩子们的留守作为代价,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中被动而艰辛地走着,其灵魂在背井离乡的生存中没有归宿,象一群游荡在城市的孤魂野鬼。

不仅如此,那隐藏在乡间历史皱褶中的民族文化隐层——沿袭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在被颠覆。

“古老的乡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乡土中国在逐渐终结。

”②如此乡土的终结,将是怎样乡土的新生?农民的命运在物质富裕的道路上,离社会理想中的幸福还有多远?这样的关口,表现乡土的乡土文学的命运,成为当代作家和学人心虑的焦点,是当前众多学人不断推测考证的重大命题。

第二讲 乡土文学

第二讲 乡土文学

三、50年代的乡土文学 钟理和(1915—1960)
•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 早期创作:小说集《夹竹 桃》,以辛辣的笔调讽刺 了旧中国市民阶层的落后 和自私。
• 后期创作:自传性小说, 《原乡人》《同姓之婚》 《贫贱夫妻》,长篇《笠 山农场》。
• 《原乡人》:原乡——祖国。
•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 鲁迅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他在《中国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提出,凡忆 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皆可称 为“乡土文学”。 • 其他作家有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废名、 台静农、许杰、彭家煌等。 • 建国后乡土文学传统中断,70年代末由刘 绍棠、汪曾祺、林斤澜等续接上。
• 台湾乡土文学:1.以描写台湾本土的生活为 主;2.有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反帝、反侵略、 反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创作方法。 • 20年代:赖和、杨云萍的乡土文学创作构成 台湾新文学的源头。 • 30年代:“乡土文学”口号提出,强调民族 意识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杨逵、吴浊流。 • 50年代:边缘化的失语状态。主要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 • 70年代:乡土文学重新崛起,取得文坛主流 地位。主要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叶石涛?如果没有一位像懒云氏那样既有创作上的天才而且又对新文学事业的推展抱着热情和决心的人来担当领导这个时期并担任这一艘台湾新文学的大船的舵手则相信台湾的新文学是无由达到若今日的状态和成就而且一定还要走多少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吧
一、“乡土文学”的概念
• “乡土文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之后 的美国,20世纪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一种文学 思潮。 • 拉丁美洲乡土文学最为突出:马尔克斯,略 萨,博尔赫斯,聂鲁达等。 • 我国乡土文学出现于1920年代初,文研会和 语丝社、未名社共同倡导。 • 周作人提出做“地之子”,作品要有“土气 息”,“泥滋味”,表现“从土里滋长出来 的个性”。 • 茅盾提出乡土特色必须同时涉及自然背景和 社会背景两方面。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首先,最初实践"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

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异地的苦难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貌的内在动力。

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一部分生活;而远离乡土所产生的牵挂与思念,则使得"乡土文学"作家在所描写的故乡生活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凝聚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更增添了作品质朴、真切的乡土之思。

其次,"乡土文学"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而且往往是不同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这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这类小说往往在揭示一定时期乡土生活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独特的价值。

蹇先艾笔下的贵州、许钦文、许杰描写的浙东、台静农笔下的安徽、彭家煌笔下的湖南等。

第三,"乡土文学"不是一般地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

第四,"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着小说艺术上的突破。

假如说,在"五四"的高潮时期,读者对小说的思想要求多于对生活形象的要求,因而导致"问题小说"的出现,那么,到了"五四"的退潮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就更为强烈,以郁达夫为代表的部分作家适应了读者的需求,产生了"自叙传抒情"小说,而另一部分作家则不愿意放弃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他们既不想"吟风弄月",也不想"唉声叹气",只有将目光投向各自熟悉的故乡--乡土中国,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体味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乡土小说"由此产生。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3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1、乡土文学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的乡村世界的文学,主要包括民歌、谚语、谜语、童谣、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2、乡土文学作家就是从事这种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受过民间文学的熏陶,熟悉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善于观察生活和提炼素材。

3、乡土文学是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区域性文化现象。

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4、乡土文学的主体形态是传说故事、民间歌谣、儿歌、谚语、寓言、笑话、谜语、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传说故事往往也称为“古事”、“故事”,因为它表现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希冀;而儿歌、谜语、歇后语等则具有浓厚的民间趣味。

5、乡土文学以人情、人心、人欲、人伦、人道、人生为主题。

乡土文学创作对传统道德、民间习俗和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内容和主题显示了对人生的积极关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的乡土文学,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给人启迪,让人明理。

6、民俗学,是人们对民俗进行整理、解释、考证、研究的科学。

主要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民俗活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围。

7、民间文艺学,是指那些有关研究各种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科学。

主要包括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神话、宗教、民俗等内容。

8、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一是研究和揭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传说等民间文艺的起源和演变规律;二是研究和阐明民间文艺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存在意义和未来走向等问题。

9、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研究、参与观察法、集体记忆、田野调查等。

10、民间文学( folklore),广义的民间文学泛指散布在民间的文学,或者说,是散布于民间的一切文学。

狭义的民间文学指那些在民间世代流传的文学,它又可分为民间诗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抒情长诗等类别。

浅谈乡土文学

浅谈乡土文学

土小说 ” 的两条道路。分别标 志 “ 乡土写 实” “ 与 乡土 抒情 ”
小说的源头。只是 由于鲁 迅作 品 的思想 、 艺术高 深完 美 , 已
远 远超 出一 般 的 “ 土小 说 ” 范 畴 , 乡 的 而且 鲁 迅 是 中 国新 文 学
的巨匠 , 几乎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都 可以在鲁迅那 找到 源 头, 因此我们通常不 把鲁迅 归于 乡土派 的行列 , 而称他 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作家 。2 O年代 , 现代文坛上 出现了一批
第三 , 乡土文学” 是一般 的叙 述人 物命 运 , “ 不 而是 把人 物命 运深深地镶嵌 在特 定的地方心理 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 , 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 , 使人物和景物在 独特 的乡土 氛围中糅
为一体。
隐含的乡愁笔触将乡间的泥土气息 。展 现在我们 面前 , 开创
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 的风气 。
语文 学刊
21 0 0年 第 3期

谈 乡 土
。 白红 梅
( 呼伦 贝尔学 院 , 内蒙古


呼伦 贝尔 0 10 ) 200
[ 摘
要 ] 乡土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变动及随之而来的作家创作实践的变化而不 ̄- 富, " 乡土文学是一个 t -

内涵丰富的文学 , 乡土文学作 为一种地域 文化特 点鲜 明的 文学现象 , 也呈现 出多样性的特征 。
接 近农村 的作家 , 他们的创作 手鲁迅的影响 以农 村生活 为题
材, 以农 民疾 苦为 主要 内容 , 成 “ 形 乡土 文 学 ” 表 作 家 有 彭 代
家煌 、 鲁彦、 许杰 、 台静农等 , 乡 土文学 ” “ 是在 “ 为人生 ” 文学

明清时期的乡土文学与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的乡土文学与民俗文化

明清时期的乡土文学与民俗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其中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更是承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

乡土文学是指发生在农村底层的文学作品,如曲艺、小说、歌谣、说唱等,通常以方言为主要表达方式;民俗文化则是指一个地区内人们针对某些节日、仪式或活动而形成的传统民俗,如祭祀、婚丧嫁娶、节庆、戏剧等。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面貌。

一、乡土文学明清时期的乡土文学主要表现在曲艺、戏曲、小说、歌谣等方面。

曲艺是一种以民间故事、民歌、民俗、风俗、事物为主题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民生存经验的体验,如著名的江苏昆曲、梨园戏、说书等。

曲艺所要表现的主题包括了道德、家庭、社会、人生、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揭示和诠释,尤其是在该时期这一品类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热烈发展。

《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作都是当时小说的代表。

这些小说中,除了有耳熟能详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之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

如《金瓶梅》所反映的女性地位、婚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红楼梦》所表现的尊卑之别、族规家法等文化方面的问题,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歌谣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往往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演唱,如祭祀神灵、婚礼、葬礼、祈福等场合。

这些歌谣中,有很多是经历了时间沉淀和历史变迁后依然传承下来的,表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氛围,更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二、民俗文化在明清时期,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流行的莫过于祭祀和节庆。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目之一。

在明清时期,祭祀活动更是呈现出了极为繁荣的局面。

祭祀分为宗祀和民祀两种,宗祀是指对祖坟、祖先神庙和家庙进行的祭拜;民祀则是由老祖宗或某些地方行政部门发起,对某些民间英雄、神仙像或风水宝地等进行的祭拜。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祭拜神明,向神明讨求生意兴旺、风调雨顺等吉祥,以及祈求消灾解难等功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茅盾、郑振铎等“五四”新文学运动理论建设者,也竭力鼓吹“为人生”的乡土文学。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山者与奠基人,他正式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却是在1935年。

这一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序中写道:“……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我们对乡土文学有个大致了解后,还要把它与另一个概念,即“农村题材作品”加以甄别和厘清。

“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称谓曾几度置换:二三十年代,人们把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命名为乡土小说;到了40年代至70年代,这样的小说却被称为农村题材小说;新时期以来,又被叫作乡土小说。

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

“它们的形成是话语实践的结果,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也具备不同的历史形态,但二者之间的界限分野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如果回到历史现场考辨它们所存在的蜕变和置换关系,则可把握隐藏于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

乡土社会是指以土地为基础,靠血缘关系与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

这种自然性不可能永远坚守,历史上的政治革命瓦解了它的自然性,使其逐渐演变成为某种目的而结成的社会政治组织,这就是农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乡土”是靠自身积淀而成,它是文化层面上的范畴;“农村”则是靠外力所为,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

农村题材作品是个行业化、产业化并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概念,强调的是作家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和路线政策。

显然,它不属于本论文所探讨的乡土文学范畴。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形成了两大基本叙事传统:一是乡土写实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启蒙传统;二是乡土浪漫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诗化传统。

鲁迅和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许杰、王统照、赛先艾、王鲁彦、台静农等“隐现着乡愁”的乡土作家,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鲁迅是最早以小说的方式关照乡土的现代作家,其小说创作直接带动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的风潮。

他的小说创作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疾苦不幸、麻木不仁的人民,先将他们的病痛找出,然后暴露在阳光底下,以引起救治的注意。

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人文主义情怀和现代意识,确立起“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对封建文化作全面决绝的揭露批判。

他们怀着同情、忧愤与悲悯,以理性批判的眼光展现乡村的野蛮丑陋,挖掘农民的劣根性,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乡土国民的灵魂,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后来的王鲁彦、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是这一主题的承继者、发扬者。

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是“五四”乡土小说及其后的重要乡土小说作家与流派的被模仿式,“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母题是可不断播撒拓展但不可超越的母题”。

其乡土小说开创了风土人情的异域情调的疆域,赋予小说强烈的地方色彩,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作家。

这种以鲁迅为标志,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启蒙主题为核心的乡土小说叙事传统,不仅成为20世纪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传统,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

遗憾的是,它只在20年代乡土小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

中断半个多世纪后,才在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派小说中薪火再传。

寻根派小说全都取材于乡村,以知识分子身份立场,审视比鲁迅的“未庄”还要蛮荒、古朴的乡村社会,具有明确的现代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启蒙意识。

批判与继承,以现代意识省思中国传统文化,是寻根小说对待本国历史传统的基本态度。

他们省思的是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以及整个民族文化心理,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探寻,揭示这些传统的负面效应。

“寻根”是对历史的一种梳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返照和省思。

可以说,寻根小说完全切入了鲁迅传统,“在文化批判上深化了鲁迅精神”,而且“在现代叙事策略的探索方面,寻根小说也更进了一步”。

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二种叙事传统源于二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鲁迅等乡土小说家“隐现着乡愁”时,废名却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废名是早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京派”小说的祖师和中坚骨干,富有才情,创作极具个性。

其作品是一首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描绘的多是远离近代启蒙的宗法式农村中的人事片断,着力表现宗法式乡村中,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天真无邪、白璧无瑕的人情人性之美,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

鲁迅的乡土叙事立足于各种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废名的乡土叙事则立足于和谐宁静,以诗意审美的眼光打量中国的乡土世界。

那些在鲁迅等乡土小说家笔下视之为文化批判目标的落后因素,却在废名笔下变成了审美元素。

继承废名这一叙事传统的,当属沈从文。

沈从文以《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丰盛的创作实绩,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将废名开创的乡土小说叙事传统推向成熟与高潮。

与鲁迅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不同的是,废名、沈从文乡土文学叙事立足于人性观照,怀着回到农业文明、原始人性,以及早期和谐人际关系的“恋美”情结,以理想化的笔墨对乡土社会进行田园牧歌式诗意扫描,充满乡土风俗之美以及乡民人情、人性之美的颂扬。

沈从文《柏子》所写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畸形的爱,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放在鲁迅笔下,自然会导向尖锐的文化批判,而沈从文却把它演绎为一种畸形中的真诚、粗野中的欢愉、丑陋现实中发出的人性光彩。

在显示乡土文学个性的风俗画与地方特色描摹方面,乡土浪漫派作家与乡土写实派作家不同,前者没有使地方色彩的描绘停留在风俗习惯、方言土语方面,而是注重丰富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典型环境描写,寻找一种神韵与境界。

在以《讲话》为标志的解放区文学成为主流的四十至六十年代,惟一可作为废名、沈从文传统继承人的是孙犁。

孙犁是解放区作家,也有反映新生活的使命与动机,却更注重人的性情、民情风俗,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诗化的审美与写意笔法。

孙犁对人物的选择与塑造,与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一样,将“真善美的极致”摆放在众多优美而充满温情的女性形象身上。

孙犁对自然的赞美并不亚于对女性的赞美,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风俗画”描绘,是其乡土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孙犁的意识世界里,“充满人情、人性、人伦之美的乡村是生命诗意栖居的乌托邦,是乱世流寓者安放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守望者的梦中家园”。

这正是与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的根本区别: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风俗画”描写,大都将民俗“人化”、“社会化”、“政治化”,基本上消灭了风景描写,而“物”的描写也显示出“人物身份的标记”。

“文革”后,废名、沈从文传统的接力棒传到汪曾祺、贾平凹手上。

汪曾祺对其师沈从文所代表的乡土小说叙事传统的延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受戒》、《大淖记事》对家乡江苏高邮乡土习俗的叙述,发出这一文学传统回归的信号。

其写法从美学姿态到叙述方式延续了这一传统的精魂,对当时小说的观念、写法实现了全面超越。

他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在于我们民族心灵、性灵的发现,还在于对民族传统美德以近乎虔敬的态度弘扬。

汪曾祺说过:“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都永远如荷花露珠一般清新珍贵。

以诗意方式叙述乡土风情是汪曾祺乡土小说最醒目的特点,也是其师法沈从文的主要方面。

与沈从文一样,汪曾祺也是个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贾平凹更是受到沈从文的影响,把文学之“根”扎在商州,饱含深情地歌赞那里神奇优美的地域风光,弘扬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健康、纯净、高尚的道德品质。

汪曾祺的“高邮”和贾平凹的“商州”,以诗意化的方式描绘乡土社会民情风俗,形成八九十年代一个新乡土小说派的可观阵容。

当下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学的根基及其鲜活生命力仍然强大,现代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乡土文学创作。

探讨中国乡土文学的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便成为一个“文学富矿”,其意义与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