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90后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90后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点打上了时代特征的烙印,90后现已成为大学新生的主力,在人们眼中,90后就似乎已经成了“另类”、“个性”的代名词。

而当这些强调个性张扬的大学新生们离开家庭的呵护,走进大学校园时却普遍出现了一些生活障碍或思想障碍。

高校对这些90后女大学生该如何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分析研究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推动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1 90后女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 思想上独立意识很强,但行为上独立自理能力不强的特点
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身上显示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张扬自我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呈现出自我意识觉醒了心理素质相对滞后,思想上独立意识很强行为上独立自理能力不强的特点。

突出表现在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个性至上”的观念,独立与创新意识强。

90后对人生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各方面,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希望发挥自己的特点而并不是让大学把自己“改造”成某一个标准格式的大学生。

所以对于“个性”,他们奉行“至上”,并在学习生活中个性张扬,特征鲜明突出,有很强的独立与创新意识,在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中都能认识到目标确定的重要性,具有宏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90后对具体目标在具体行为中仍不太明确,独立行为能力较弱,普遍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心理出现落差,在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往往表现出急躁、焦虑、脆弱等现状。

同时,当突然要走到学业、社会的交接点时,不少学生表现出迷茫。

在提倡男女平等,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今天,有很大一部分独生女,90后的女生父母有条件给女孩子更多关爱,在生活与教育上进行更多投入,使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智力和特长得到很好的开发,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优越形成孩子心理上的优越感。

父母对孩子生活上过多的呵护,让90后女大学生生养成了依赖习惯,依附心理、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使他们面对问题和困难
的自我决断能力差。

可见,在90后女大学生的身上鲜明地展示着整体上个性张扬、思想认知积极与行为被压力和脆弱充斥的矛盾冲突,影响着他们素质的全面提升。

1.2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思想单纯,存在依赖心理的特点
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

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

90后女大学生人文知识积累薄弱,经历、阅历又少,故思想较单纯。

90后女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其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

而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常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于是当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聚集到大学的大家庭中时便会出现各种摩擦。

性格较内向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与同学有效的沟通而产生抑郁情绪。

待人接物、遇到问题也多以简单、直线思维方式解决,处理问题显得不够灵活,部分女生学习上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自学能力较差,不善于独立深入研究。

恋爱、情感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够理性的认识解决问题,常常出现情绪化行为。

1.3 不注重内在素质培养,盲目追求时尚,存在拜金主义的特点
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因而在其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

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注重购买商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要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这一问题在部分农村女生身上表现尤显突出。

知识结构、经济条件的差异,使有的农村女生严重缺乏自信,自认“低人一等”,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没有勇气和能力展示自己。

由于家庭條件制约,使得她们在消费方面无法跟风,喜欢独处,远离集体,甚至出现交际障碍。

尤其是农村贫困的女生,她们更是认为“经济决定一切”。

因贫困而羞耻、敏感、虚荣,继而产生对金钱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1.4 情感问题追求自由开放,恋爱心态多样化的特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或是为弥补感情的空白,或是为选择伴侣取经,或是感情的真实流露。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

有一部分大学生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错误观点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

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

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女生在追求自由开放的同时却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大多数90后女大学生尚显孩子气,并不真正懂得爱情和把握爱情,年轻人容易一时冲动造成终身遗憾,发现为时已晚才追悔莫及。

在面对爱情是往往感性逾越理智。

2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2.1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的教育者脱离社会现实、照本宣科,为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不仅使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反感,同样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或抵触情绪。

教育中结合时势、政治、新闻,通过对社会形势、社会现象和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加深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的理解、领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透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并举一反三,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

90后女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受到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过多的照顾造成了他们能力上的某些缺陷。

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模式,隔绝了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机会,与实践的脱离使他们能力、素质、思想和道德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寻找、提供更多的大学生接触社会、投入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奉献精神等的培养,这是现阶段高校教书育人的又一种方式。

2.2 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女性心理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女性心理学、女性形象修养等。

它是根据女性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素质水平,构建适应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她们的心理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女性的心理优势,不被社会上存在的歧视女性、“男强女弱”的偏见所误导,
弱化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要使女大学生学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把握和战胜自我,在恶劣环境和不良条件下能坚强生活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2.3 进行认同教育
女大学生心理正处在向成人化过渡阶段,自我体验比较敏感,非常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意见和看法,他们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但自我体验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且大学生的自尊心明显增强,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有强烈的独立倾向和反抗倾向,他们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独立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也希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等的理解、赞同。

教师对大学生的认同将起到激发和鼓励作用,也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向心力,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和学习兴趣。

2.4 继续加强女性人格教育,女性性别角色教育
树立高尚人格教育是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女性道德学说、性别与性别意识、女性角色的选择、冲突与期待,女性的恋爱、婚姻与家庭,杰出女性的人生历程。

女性人格教育是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品格,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心理的需要。

因为人格模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女大学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影响她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子女的教育等。

所以,女性人格教育是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使她们在生理、性保健、性心理、性伦理、性法制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

女性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女性生理与生命周期,女性生理健康及有关性的常识等。

性别角色教育主要是帮助女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女性自尊、树立自信心,使其人格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 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时空,2008:14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強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