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4dbb5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b.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还融合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心理学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团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即强调团体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意识形态体现为团体意识。
典型的例子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融入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形成了一种国民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亲情观念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关系也是中国人关注的重点。
亲情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对于亲情关系非常重视,无论是儿子对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关系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人也特别注重孝顺,讲求“以孝治家”,认为孝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高尚品德。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美德之一,始终是世人所推崇的行为。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人们都会在重大的节日和假期回家尽可能地和父母相聚,表达自己的孝顺之情。
三、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视礼仪的传统,这也可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这种表现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平等、尊重的待人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四、权威文化“君权神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权力源泉始终被归于天命,而天命则被赋予给皇帝,由此形成了权力的神圣化。
权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五、修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养性,即强调人们需要自我调节和塑造自己的内在品质。
这种修身文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通过自我调整和修养,人们可以改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03f83140cf84b9d528ea7ae9.png)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摘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中展开了一场以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学“文化革命”,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以及研究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心理学也悄然兴起,并对此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革命中国文化心理学传统科学心理学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主张主客二分,把人类心理视作自然客体加以单独研究,以期得出全人类普适的基本心理行为规律。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自然科学模式下的实证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否定了人作为一个在社会文化生成模式下的文化建构物[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况,主张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过程有重大影响[2]。
一场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革命”悄悄的来临了。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学“文化革命”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早在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之初便已存在,在他构建科学心理学框架之时就已经设想构建两部分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即经典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历史的分析,了解人类心理中文化特有的规律)[3]。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科学心理学屹立在历史的宽广道路上,而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却一直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到来,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兴起,终于促使心理学对文化的重新思考与关注,就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文化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革命”的枪声打响了[4]。
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心理模式无疑要受到所处环境下的文化熏陶,文化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模式,包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学科定位上的重新反思,努力达到心理学应实现的目的:实现人的终极成长。
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要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何谓“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辞海》中对“文化”所作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9796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2.png)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社会交往、价值取向等方面,是一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专门学科。
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易经》、《庄子》、《孟子》等古典著作中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引入和发展,中国文化心理学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中国文化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二是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研究,包括中国人的情绪表达、人际关系、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三是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格心理障碍等问题的研究。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挖掘,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促进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促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心理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三是增进民族文化自信,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当前,中国文化心理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在增加,中国文化心理学需要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心理学需要更加重视对国际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和本土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包括经典著作的研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加强对中国人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2beb21e2bd960590c677d1.png)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
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人,说假话,做假事。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0e6734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5.png)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的心理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际关系、孝道文化和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价值观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个体间的互相关怀和帮助。
在心理学中,仁爱被视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义和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个体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培养。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个体的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
孝顺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在心理学中,孝顺被视为个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友谊、亲情和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独特感受。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审美需求,还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心理学中,审美情趣被视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研究了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它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bed12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8.png)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
中国文化心理学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
在西方心理学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思路。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首先在于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在于促进中西心理学的融合与对话。
中国文化心理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结合,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吸取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
中国文化心理学既重视理性思维,又注重情感体验,既强调个体发展,又重视人际关系。
通过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西方心理学的成果,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中西心理学的融合与对话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素材。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我们提供更为贴切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3325a2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0.png)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广泛,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历史遗产对于现代生活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对心理学的启示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佛家三个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
一、道家对心理学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道”之“无为”,路标式地构建了心理学的“放下自我、安静内心”思路。
首先它指引人们放下自我,以行于道,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治疗误区思维、修正自我评价方面很有帮助。
其次,安静内心为道家常识。
道家认为修炼内心是更高级的呈现。
修炼内心是身心平衡的生命形态、有助于我们升华心境。
同时,经过道家思想的列正南方,纵向统合,也能为心理学现代认知论的禅定形态和情绪调节容器提供改善思路,其启示对现代社会利用媒体力量即刻调节情绪有所助益。
二、儒家对心理学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思想体系,其对心理学的启示亦是不可忽略。
首先,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强调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
这为心理学带来了循序渐进的教育问题,也为教育创业和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引导指导。
其次,儒家思想宣扬诚信与尊重,提倡对社会他人的尊重和公平。
这启示了我们,关注内外部身心平衡并尽量按照社会常态规范行事。
最后,儒家思想也注重防止压抑情感。
儒家思想认为情感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以少的一部分,应当尊重人性本质。
这就为现代心理医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三、佛家对心理学的启示佛家思想强调通过冥想以及思考存在,探索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层次意义,这为心理学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家思想强调要对人性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人们具备自知之明。
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不断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加深入地认知。
其次,佛家思想提倡“解脱”-成就内心归一,实践之后可以避免消极思想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影响与不必要的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强调了内心与外生的联系,注重人性关怀。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所在,而不同文化又相互作用,连结一心。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ac18005e58fb770bf78a55d5.png)
爱诺思1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作者简介:申荷永,心理学家。
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非常荣幸作为爱诺思的报告人,站在这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使命的讲坛上。
感谢罗宾逊(Christa Robinson)主席的介绍,感谢罗宾逊主席和瑞策玛博士(Rudolf Ritsema)的邀请与盛情款待。
大家早晨好。
我来自中国,带来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准备的演讲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
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
但是很遗憾,当代大部分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已经忘掉了这个故乡,忘掉了心理学的这一宝贵传统。
我用“以心为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作为标题,是要寻找心理学的“心”的意义。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本性使然,而这种心理学也自然以心为本。
中国的心与西方的心理学,背景介绍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同一个“心理学”的名称下,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心理学。
其一是从西方引进的,翻译过来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种心理学与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同一种模式。
而另外一种“心理学”,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我称之为以心为本的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出现,思索“心理学”的意义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或新学科,在19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国。
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考
![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af2c4f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7.png)
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学这个领域似乎没有被赋予过多的重视。
古代的哲学家们论述的是道德和人生意义,而当代心理学所关心的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然而,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性思考与心理智慧。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考,并尝试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在传统文化中,哪些概念或原则可被归为心理学范畴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智慧,可提供于当代心理学的借鉴或启示?一、心理学的诞生与成长心理学自其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探寻人类的本质和内在状态。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心理科学,都试图探究人类的心理机制,以及人在不同环境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曾经详尽论述了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进化为越来越科学化的领域,在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单一的主题扩大到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如神经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二、传统文化中人性和爱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谈及人性和爱都显得非常重要。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概念几乎可以视为情感教育与情感心理学的基础。
孔子认为,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仁”的含义,即关心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愿意为他人的利益付出行动。
他进一步强调了“仁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说道:“孝悌、忠信、仁爱、公正、信用、和平,这六种美德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文化中,“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们常说“情比金坚”,意思是情感比金钱更为坚实不透。
同时,“爱情”和“人情”也是经常被聊起的话题,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爱情故事是尤其重要的题材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的我慢成仁、贾宝玉的前世今生等等。
三、中医的人体认知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系统,内部的五脏六腑相互关联,互相依存,在不同状态之间保持恒定的平衡。
中医还研究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并通过按摩和针灸等方式促进健康。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1815e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d.png)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1. 引言1.1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人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学科领域。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并非简单地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心理学方法,探索中国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强调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旨在促进中国人心理健康和文化自信。
1.2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心理特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促进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供重要支撑。
1.3 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多样且丰富的。
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调查方法等,同时也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如基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开展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情绪表达、认知方式等方面,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塑造。
在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倡导跨学科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机制,丰富研究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理解。
在内容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涵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的个体与集体关系、中国式的情绪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国人的自我观](https://img.taocdn.com/s3/m/372e67a70242a8956bece467.png)
中国:自我是有弹性的、可变的,是一种精 神发展的动态历程;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不是 固定的,有弹性的,强调自我的扩张以不断 包容他人。
从修身的内省功夫开始,“修己以敬”到“ 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将 道德实践的范围从自己开始,在人际关系网 中层层外推,也使道德实践的成就从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渐次提升,最终成就“ 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完美自我典范。
◆ “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 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扬雄 )
◆“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邵雍)
个我(非人)←---------做人----------→角色我(人格) 自然人------------修齐治平-----------→社会人
◆中西方自我的重要区别: ●西方“自我”即“人格”; ●中国“自我”非“人格”(自然人或者说个
对西方人而言,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是相当明确且 固定的,而自我的终极目标则是将个人的潜能充 分发挥出来,并不断的追求自我超越。
自我的两面性比较高,公我与私我差距大。
“我们表面上看没个体,暗地里看没整体”? 认同自我是多面向的,以响应各种情境的弹性 处理,这是可以理解也必须被容忍的。 现已有相当多的实证研究显示:华人的思考带 有素朴辩证论的色彩,较能容忍矛盾性和不一 致性,关注整体特征而非进行局部的分析。
西方:自我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实体,是以“真我 ”为核心,追求一致和统合性。
如Rogers(1951)在其名著《成为一个人》中 就特别强调人要相信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做自 己想做的事,活出真正的自己。
事实上,西方心理学家在人格理论和自我论述应 用于临床治疗和咨询辅导时,都将找到真我(自 我了解)、活出真我(自我接纳)视为心理健康 的终极指标(Coan,1997)。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5ff95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7.png)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心
理学内涵,探讨中华文化的解题思路,让读者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在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心理学素材和
思路。
书中探讨的主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髓,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民间文化的民俗传统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释和理解,书中
指出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讲究“和为贵”,这也是中国人不善于表达个人
情感、常常抑制自己内心情感的原因之一。
同时,书中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
些矛盾和缺陷,例如儒家文化过于强调礼仪规矩,造成了个人创造性和自由思考的局限。
我认为,本书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也让我们更
加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同时,本书还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之间
的联系,在追寻人类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也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如今的中国,已
经处于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时代,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
这个大背景下,回顾和研究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极大的
作用。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 国文化与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bc1f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b.png)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引导。
“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平和心态,减少过度的欲望和焦虑。
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不刻意去追求违背自然之道的事物时,内心往往能够获得一种宁静与满足。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并非是指完全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
在心理学上,这可以被理解为减少过度的控制欲和强迫心理。
当人们能够放下过度的执念,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就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确定性,降低心理压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适度。
在心理层面,它教导人们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稳定。
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过分狂喜或极度悲伤。
这种平衡的心态有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
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文化重视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依靠和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对个体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出自信、乐观、有责任感的个体。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疗愈功能。
诗词可以抒发情感,让人在文字的表达中找到内心的共鸣和宣泄;书法和绘画则通过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专注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达到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效果。
中 国文化心理学
![中 国文化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3594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8.png)
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而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科学,当它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遇,便绽放出了别具一格的绚烂花朵——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中国文化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去探寻中国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模式。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尊重与关爱,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都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心理状态,让人们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并非是指平庸、妥协,而是一种恰到好处、平衡适度的处事原则。
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寻求中间的解决方案,避免极端和过度。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心理层面上,使得人们在情绪表达和行为决策上更趋于稳重和内敛,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压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
家族的荣辱兴衰与个人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的联系给人们带来了归属感和责任感。
家族中的传统、规矩和礼仪,塑造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规范。
同时,家族的支持和期望也对个人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为了家族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在教育方面,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理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家长们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而“尊师重道”的传统,则让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了情感的交流和道德的传承。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都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成为了人们价值判断的标准,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也影响着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e6175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29d894716c175f0e7cd137b0.png)
(3)知行观对行为转变有着指导意义。
知指知识、知觉、思维、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 实践。知行论强调,个体的行为转变是复杂的工作,行为转变 的困难在于有的人面对的是知难,有的人是行难,知行相互作 用。eg:王夫之提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解释了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关系和认识与情绪关系。
eg:春秋初期管仲所著《管子·内业》中提到“思索生知,慢 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2)学习理论是行为转变学说的基础。
eg:孔子强调兴趣和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强调:“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
怒
忧
思
• 人对失去所爱之人 • 感到自己的安全受
或物、愿望破灭时
到威胁时产生的畏
的体验,归属于肺。 惧心理,归属于肾
• 突然遭受意料之外 的事件而引发的紧
张惊骇的情绪体验,
归属于肾。
悲
恐
惊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模式
➢ 爱惜精神。养生者要想长存,就要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是保养精神的原则。
(4)批判
迷信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险,阻碍的进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能解,医学事业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 须破除迷信。
二、历代养生理论
何为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出自《管子》,包含养身和养心。再往前追溯 ,从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养生观最早是出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唯物辨证的书,明确讲到“信鬼神者不要和他 医学的道理”,因为养生是辨证的,唯物的。出自《黄帝内经 本神 》一篇,三句话、三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4a6bec776a20029bd642d39.png)
/中国有心理学吗?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文|申荷永中国有心理学吗?大家也听到了我的回答:这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中国的心理学,以心为本。
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
借用帕斯卡尔(Blaise Psacal)的一句话:“心有心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并不被理性所认识”。
当我作为研究生开始心理学的学习的时候,那是10多年以前,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中文的“心理学”。
中文的“心理学”这三个字: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理”,第三个是“学”;而“词根”是“心”(heart)。
心者,人之本性也。
我们中国的医学经典,把心称之为生之本,神之变。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中所包含的,正是天之所赋,虚灵不昧之灵性。
于是,我们古代的哲人,把心作为智慧之舍,灵性之源,认为“总包万虑谓之心。
”同时,心者,心灵之谓也,心灵具有超越性或超越之功能,我们的心不仅属于个体的范畴,而且被喻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
源自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中有“人心惟危”,还有“道心惟微”。
传统的中国学者总是不忘“继绝学”,要为“天地立心”。
理者,理心也。
我们的《说文解字》把“理”注解为“治玉者也”。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玉”包含着五种特性:“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显然,这是借“玉”来说理,借“玉”来说心,仁义智勇洁,是心性,是人格。
治玉者,治愈也。
我们的古人说,医之上者,理於未然。
于是,我们有我们的“理学”。
理学便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体系。
学者,学心也。
在我们的道家传统中,有“师心不师圣”之说,把你的“心”作为老师,而不仅仅是把圣贤作为老师。
圣贤是外在的,而自己的心是内在的。
这是关尹子的思想,关尹子是当年留住老子,为我们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心理学》读书有感姜永志汪凤炎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说是所读过的难度最大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书中充满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著作者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对于这样一本研究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著作,作者从不同的文化层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古哲学,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原来是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如此密切,尽管读完此书我了解的只是中国文化心理中的凤毛麟角,但我已经明显的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更进一步,收益颇多,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介绍。
一、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中国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本书作者汪凤炎和郑红两位博士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开创性探索,在这里作者对中国文化心理学做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作者主张把中国文化心理学为底蕴,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认为中国文化只是起到一个背景作用,“心理学”才是视觉对象,这样一种研究可以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心理与文化观。
文化的确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如作者所言,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另一种是以社会为取向的人文研究。
而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研究文化心理。
鉴于普通读者产生的一些问题,二位博士还对几个文化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如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否在鼓吹“文化本位”等等,作者进行了较具体的讨论,并且认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要用适合于中国人的方法来研究,避免以西方心理学为参考框架来证明现象的思想存在,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位,应该是研究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作者认为这是有利于揭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深层次内涵,通过文化心理的研究来寻求解决中国人价值层面的心理的文化机制,只有揭露出这些机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才能促进我们从传统的心理素质向现代心理素质转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同时本书作者的类似冰山理论的解释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纵观整个心理学界,重心是建立在西方的科学主义之上的,这与西方的实用主义文化是相关的,而社会人文的文化心理则备受冷落,虽然现代西方心理学也在自省,但是他们无论怎样自省,他们缺失的都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思想。
而这种文化的思想只有在中国才是丰富的。
因此,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能够为我国心理学弥补上一笔空白,而且也能够为西方乃至整个心理学提供动力,因此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而且中国的心理学者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实证也要人文心理,这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落脚点。
(二)、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对于方法问题,作者提出“一元多导”,我认为是值得借鉴的。
认为在研究对象上论先后,以对象为先;论轻重,以方法为重。
这是充分考虑到中国人自身的特点所提出的,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并且还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或西方的心理学观点,我认为还是非常有见地,有价值的。
二、中国人的社会化(一)中国人社会化的特点汪郑二位博士在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上,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说起,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人的社会化不同于西方,中国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做人”的过程,而西方则是一个“做事”的过程,但东西方对于社会化这一概念还是趋于一致的,即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西方差异是大的,中国人把“做人”看做一辈子的头等大事,“人”做不成便不可做事。
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北宋邵雍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这说明中国人一直将“做人”视为做社会人的传统源远流长,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伦理道德特点的生层次根源之一。
(二)中国人社会化过程关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汪郑二位博士从中国古代文化中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思想,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只不过是没有使用这样一个词汇,其中我想最受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性成论”、“慎染说”和“童失心说”,这三种理论都是先哲在生活中归纳出来的,“性成论”是说习惯成自然便形成一种社会行为,我认为是可以与西方行为主义相媲美。
而“慎染说”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童失心说”则认识到了本我与真我之分,现实我与理想我之分。
而以上这三种观点在当代心理学界仍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且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印证。
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中国人常说“懂事”这是中国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懂事前与懂事后,父母对一个人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与中国“做人文化”相关的,“懂事”后社会就给与严格的约束,要求服从权威,极力压制各种欲望和冲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大人要求你是一个诚实人,而进入社会,要求你是一个现实人,而这两种要求又是相互矛盾的,诚实要求刚、正、公、直、信,现实要求圆滑,处世技巧,正是这个原因现代人也常说“做人难”。
而中国孔儒文化正是要中和这两种思想,要求事要适中,过犹不及,正所谓“中庸之道”,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仍然受到中庸之道的影响,从国际上看中国的形象始终是一种谦逊,处事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原因,这就是现代的“中庸”。
对于作者关于中国人社会化的过程我不敢妄加评判,毕竟中国现代社会不是古代社会,中国当代人的社会化固然受到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但是程度是不一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必然的而非绝对的,但却是普遍的。
三、中国人的自我观关于中国人的自我观,二位博士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深层次的挖掘出了中国人心中的“我”,他们从中国人的“仁”出发,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人才能称其为“人”,一个人只有与另外一个人形成对应关系中才能定位,说明中国人的“人”具有共生取向,但是却缺乏一种独立取向,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我”的观点的显著差异。
我想这也同样说明了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压抑个我的地位与价值,中国人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追求自由、独立、开放明显不如西方人,中国文化中小我的价值明显是小于大我的价值。
中国几千年的“家天下”说明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在中国的力量的彰显。
我们中国人的“我”不仅分成小我与大我,还可以这样分:人前我与人后我、公我与私我、表我与里我、真我与伪我,这是基于中国这样一种人性文化的结果。
是怎样一种人性文化呢,我认为作者指的应该是“道德文化”,在“道德文化”的影响下形成“道德我”,认为“我”是私我、小我,他们的存在是次要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成就大我,这就是一种“道德我”。
孔子儒家的这种思想在中国人中是相当受欢迎的,直至今天我们仍旧是以为公、舍我为道德标准受到称赞!自我和小我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大义灭亲”的行为使西方人很难读懂中国人,这种泯灭伦理人情的做法居然会受到称赞?尽管当代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但是这种舍我为公的思想在中国仍旧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文化根源,不是说祛除就可以的祛除的,那是历史的积淀,也许历史也是会从一代人遗传给另一代人吧!以上我们看到儒家的“道德我”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如此的激荡昂扬,然而在道家看来,人应该是“柔我”,它的特点是贵柔、畏争、能忍、谦下,认为“以生为大忧,以死为至乐”这是一种厌世观,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观的。
墨家则主张“无我”,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人们去除一己之私,要求忽略小我,一切为他人,这是与儒家有相通之处的。
那么从以上我们可以没看出小我始终被忽略,被压抑,倡导大我、公我、谦爱。
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是有积极价值的,要求我们遵从一个积极的、道德的、向上的准则来对人对事。
另一方面忽略小我,贬低自我的价值,压抑独立性,导致中国人缺少独立思维,缺少创造性,缺少批判性,主张服从权威而缺少自主性,这是束缚中国人发展的一个桎梏。
既然这种文化影响之大,那么在我的行为表现上对中国人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汪博士认为在这种文化下,首先中国人受“礼”束缚。
其次,中国人怕彰显,怕出格,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压抑心的理气质。
第三,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两张皮,中国人自古就是双重人格。
这就是说,中国人喜欢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这个群体就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是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切围绕“我”的思想而动,想张扬却不敢,一切以和谐关系为本位,这正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有相通之处。
尽管古代社会文化对当代中国人仍有所影响,但是随着一体化进程,中国人的观念也有所变化,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塑造一个现代的我来适应一个现代的社会,正如汪博士所说“健全我是刚柔相济的我”,“健全我是融道德我,理想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健全我是独立自主的我”。
因此,我认为当代中国人应该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建立一种适合于中国人特质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应该是吸收传统文化并吸取西方有价值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杂糅并统合一个真正的“我”。
四、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关于中国人尚和心态的研究,汪凤炎和郑红二位博士,从古籍中寻根探据,“尚和”这一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以儒家为统治地位的思想长期统治中国,因而导致“和”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既然“和”对于中国人影响是深远的,那它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呢,不妨我们再回到古籍中来,中国人常以“和”为贵,“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将相不和,国有大祸”,“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以上这些习语说明中国人对于“和‘的丧失是坏有一种恐惧感的,怕失和。
说到中国人的”“和”,我还要说一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信,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我们是怕出头的,既怕出头又想让别人高看一眼,这种矛盾心理使得我们学着不失和,而不失和的最好办法就是别人做我也做,便产生了从众。
因为中国人是以关系社会为基础的,所以说在关系中中国人喜欢迎合别人以求得“和”我想这也许并非刻意,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就不得或主动或被动的压抑自己的欲求以求得“和”。
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为前提的,承认个体差异,主张互补互济的。
关于和的产生原因,作者认为首先应该是农业的发展为中国人“尚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系于土地的农民是很少迁移的,这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中便产生了“人情”“乡情”而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和”来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