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介词“给”的用法-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汉语中介词“给”的用法
1、引言
就“给”的本义来看,《说文解字》解释说,给,相足也,从系合声。

“给”是相互补足的意思,所以成语有自给自足”。

动词“给”表示“给予”在元代以前就出现了。

如:
1、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数金!(《吕氏春秋. 权勋》)
2、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其所欲。

(《贤愚经》)
3、凡禁系不廉,淹滞不决,病患不治,并合给囚粮,依时
不给者,并须随事究问。

(《元典章》)
从明代开始,这种用法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但仍然不能算是高频词,但在清代,“给”的这种用法出现了爆发式的涌现,并逐渐取代了一直通用的“给予”义动词“与”字。

随着语言的发展,动词“给”在“给予”义的基础上又逐步开始发生虚化,逐渐虚化为一个虚词,如:
4、先把这种子打给一顿,再把老婆也打顿给他。

(《醒世
姻缘传》四十回)
5、(凤姐)隔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跟前弄
鬼。

怪道你送我东西,原来有事求我。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6、宝玉道:“什么好的?你倒不如把前儿送来的那种绛文
石的戒指儿带两个给他。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动词“给”的虚化是在清代开始的, 因为我们很难在清代以
文献中找到大量此类例子。

现代汉语中的“给”有多种用法:
一是作动词,如:
7、爹给了我五块钱。

8、后晌到我家给你三十块钱。

9、他刚才给了我一封。

二是作介词,如:
10、房子给土匪烧了。

11、他给小孩锁屋里了。

12、他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

三是作助词,如:
2、介词“给”的用法
介词“给”所表示的意义可以是多样的。

吕叔湘在 《现代汉 语语法提纲》中认为介词“给”可以引进几种补语, 如受事补语、 施事补语,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中把介词“给”分为
三种。

结合吕叔湘先生和赵元任先生对“给”的分析, 我们可以 把介词“给”分为四种用法, 即在受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 于介词
“被、叫、让”;在施事主语句中引出受事,相当于介词
把、将”;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事,相当于介词“替、为”; 引出动作作用的对象,相当于介词“朝、向、对”。

2.1 、“给”在受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
前的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的此类例子,
但我们可以在清代的相关
相当
介词“给”在受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相当于介词“被、叫、让”。

如:
16、门给风吹开了。

17、房子给土匪烧了。

18、他给警察抓走了。

以上例句中的介词“给”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如“门”是“吹”的受事,“房子”是“烧”的受事,“他”是“抓”的受事。

从语义上看,受事所具有的特点是有定性,即受事是事先存在的,而不是事先不存在的。

给”字后面紧跟着的成分是名词或代词,它们是动作的施
事,如“风”是“吹”的施事、“土匪”是“烧”的施事,“警察”是“抓”的施事。

给”在句子中的意义相当于介词“被、叫、让”。

句子中的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光杆动词,而是一个复杂形式,复杂谓语后都加上“了”。

介词“给”在受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的用法,是介词“给” 最常见的一种用法。

与介词“被、叫、让”比较而言,“给”更口语化一些。

2.2、介词“给”在施事主语句中引出受事
介词“给”用在句子中,表示一种受事关系,表示对介词
给”后的名词的某种处置,相当于介词“把、将”等,如:
19、他给小孩锁屋里了。

20、我给电视机修好了。

21、我给电视机弄坏了。

以上例句中的介词“给”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如“他”是“锁”的施事,“我”是“修”的施事,
我”是“弄”的施事。

给”字后面紧跟着的成分是名词或代词,它们是动作的受
事,如“小孩”是“锁”的受事,“电视机”是“修”的受事,
电视机”是“弄”的受事。

给”字在句子中的意义相当于介词“把、将”等。

句子中的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光杆动词,而是一个复杂形式,复杂谓语后都加上“了”。

介词“给”在施事主语句中引出受事的用法,是介词“给” 最不常见的一种用法。

与介词“把、将”等比较而言,“给”更口语化一些。

2.3、介词“给”在句子中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事
介词“给”在句子中有一种作用就是:在句子中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事来,与介词“替”、“为”等的用法相似,如:
22、吃的穿的我整整给他做了十年,连去年结婚的衣服都是我给他做的!
23、电影票他给你弄丢了。

24、他给我算错了。

者,即施事,如“我”是“做”的施事,“他”是“弄”的施事,他”是“算”的施事。

给”字后面紧跟着的成分是名词或代词,是动作所涉及的
受损或受益的与事,如例22 的“他”是动作“做”所涉及的受益的与事,例23 的“他”是动作“弄”所涉及的受损的与事,
例24 的“我”是动作“算”所涉及的受损的与事。

给”字在句子中的意义相当于介词“替、为”等。

在介词“给”引出受损的与事的句子中,句子中的谓语往往
也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而是一个复杂形式,复杂谓语有时也加
上“了”。

介词“给”在句子中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事的用法,是介词给”很常见的一种用法。

从使用频率上看,似乎略低于介词
给”的第一种用法。

(这里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没有做精确的统计。

)与介词“替、为”等比较而言,“给”是一种口语化用法。

2.4、介词“给”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介词“给”除了上面三种用法以外,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在句子中引出与动作有关的对象,相当于介词“朝、向、对”等。

如:
25、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

26、同学们给老师行礼。

27、他给我使了个眼色。

者,即施事,如“老师”是“讲”的施事, “同学们”是“行礼” 的施事,“他”是“使眼色”的施事。

给”字后面紧跟着的成分是名词或代词, 是施事所发出的
动作的对象, 如“孩子们”是“老师讲故事”的对象, 是
“同学们行礼”的对象,“我”是“他使眼色”的对象。

给”字在句子中的意义相当于介词“朝、向、对”等。

在介词“给”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的句子中, 它们的谓语 也不是一个简单动词, 动词后可加时态助词“了”, 也可以不加。

通过以上对介词“给”四种用法的分析, 得出介词“给”的 用法的特点: 介词“给”不可以直接用在动词的前面; “给”字
后面不可以带“了、过”;“给”后面可以带名词或代词。

介词 事的用法最少见, 其余三种用法是介词的主要用法, 在这三种用 法中,介词“给”在受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的用法最常见,
给”在句子中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事和在句子中引出动作所 涉及的对象的用法相对而言使用频率略低。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讨论, 介词“给”共有四种用法, 即在受 事主语句中引出施事,与介词“被、叫、让”相似;在施事主语 句中引出受事,与介词“把、将”等相似;引出受益或受损的与 事,与介词“替、为”等相似;引出动作作用的对象, 与介词“朝、
老师”
给”字主要有四种用法。

其中,“给”在施事主语句中引出受
向、对”等相似,这些用法中,前三种用法中的介词“给”都有“给…了”格式,只有第四种用法没有这种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