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能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直接计算法
男 BEE=66.47+13.57*体重+5.00*身高6.76*年龄 女 BEE=65.50+9.46*体重+1.85 *身高4.68 *年龄 3.体重计算法……
影响BM的因素
体表面积 生理、病理状况和激素水平 生活和作业环境
体力活动
日常体力活动是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 因素,也是人体控制能量消耗、保持能量 平衡和维持健康的重要部分。 影响体力活动所消耗能量的因素: 肌肉越发达者,活动时消耗能量越多 体重越重者,做相同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 也越多 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工作不熟 练,消耗越多
能量消耗的计算
1985年WHO将其出代谢能耗(按每人每天 计算的数值)和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 activity level,PAL) 的乘积作为估算成年人 的能量需要量。
膳食调查
健康者在食物供应充足、体重不发生明显 变化时,其能量摄入量基本上可反映出能 量需要量。 因此,要详细记录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 在一段时间中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借 助《食物成分表》或食物成分分析软件等 计算出调查对象平均每日摄入事物的总能 量,结合调查的营养状况,间接估算出人 群的能量需要量。
人们的摄食行为部分也依赖于非生物因素 和生物因素,如进食环境和食物特性、饮 食习惯、食物信念和态度以及社会文化因 素等。 维持机体能量平衡是能量调节有关的各种 生理信号、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之间相 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
五、能量供给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居民碳水化合物提供的 能量占总能量的55%~65%,脂肪占 20%~30%,蛋白质占10%~15%为宜。年龄 越小,蛋白质供给占总量比重越应当增加, 但成人脂肪摄入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 不同生理状态、不同劳动强度人群膳食能 量推荐摄入量见《中国居民膳食能量推荐 摄入量表》
㈣激素和神经递质信号因子等对摄食的长 期调节
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结合将激素信号转 化为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表现出 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生物效应。 参与摄食调节的激素有: 甲状腺激素(thyroxine,TH) 5-羟色胺 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 素……
㈥非生理和生物因素对能量摄入的影响
㈠摄食的神经生理调节
食欲和摄食行为主要通过设施系统和饱食 系统来调节。 食物 人体感觉器官 摄食信息 (刺激) (产生) 饥饿感 消化过程 大脑 产生 胃肠蠕动 (启动) 摄食 产生饱腹感 停止摄食
能量平衡法
在普通劳动和生活条件下,健康成年人的 能量消耗量(MJ)=能量摄入量(MJ) 实际工作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日能量消 耗:⑴体重增加/减少:能量消耗量=能量摄 入量+/-平均体重增加量*29/调查天数;
㈡营养素及其代谢产物对摄食的调节
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血液中营养素及其代 谢产物对摄食信号因子和饱食信号因子也 能进行调控。
㈢中枢系统中肽类信号因子 对摄食的调节
1.调节抑制食欲和能量代谢的主要肽类信号 因子有:瘦素、饱腹因子、胆囊收缩素、 蛙皮素。 2.调节促进食欲和能量代谢的肽类信号因子 有:神经肽Y、增食因子A和B、生长激素 释放肽、胰多肽
基础代谢BM
定义: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 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18~25℃),禁食 12h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 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千 克体重)的能量消耗。单位KJ/(m2*h)、 kcal/(m2*h)
1.体表面积计算法 体表面积(m2)=0.00659*身高(cm)+0.0126* 体重(kg)-0.1603 BM=体表面积(m2)*BMR {KJ/(m2*h)}*24h
食物热效应TEF
定义: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而外 能量消耗。 人体在摄食后,食物中的营养素消化、吸 收一系列活动以及营养素营养素代谢产物 之间相互转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又称食 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摄食量 摄食越多,能量消耗越多 进食频率 进食快者比进食慢者食物热效应高 生长发育
间接侧热法
通过计算呼吸商RQ,可得到产能营养素在 体内的氧化量。 RQ=CO2产量(mol)/耗氧量(mol) 一般情况下,人体摄取的是混合膳食,呼 吸商平均是0.85左右。
四、能量摄入的调节
人体主要是通过能量的摄入与消耗这个调 节机制来维持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 目前认为,能量摄入和能量调节机制主要 涉及生理、生化、内分泌、神经、体液因 素以及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复杂过程。
第五节 能量
一、概述
人体只能利用由食物提供的能量 体内氧化过程中,产能营养素分子中的C-H 键断裂释放化学能,部分化学能转移到ATP 内,供给机体需要,其他部分转为热能, 维持体温。
产能营养素及其生热系数
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够全部被消化吸收, 且消化率各不相同。 一般混合膳食中营养素的吸收率分别为: 碳水化合物98%、脂肪95%、蛋白质92%。 在实际应用时营养素的产能量按如下换算: 碳水化合物17.15KJ*98%=16.81KJ…… 营养学上把每克产能营养素体内氧化产生 的能量值称之为生热系数
㈤影响能量消耗的蛋白因子
1.解耦连蛋白(UCPS):存在于棕色脂肪 组织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调节之子跨 膜转运作用的蛋白。UCPS通过呼吸链与 ATP产生过程解耦联,破坏质子电化学梯度, 使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促进能量消耗。 2. 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主要参与脂 肪组织的产热、脂肪分解、提高机体代谢 率、调节机体脂恒定等过程。
三、人体—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能量需要量(energy requirement)是是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能量。 确定人群食调查 ㈡测量法:⒈直接测热法;⒉间接侧热法⒊ 生活观察法;⒋能量平衡法。
食物热效应的高低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中不同产能营养素的食物热效应不同,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消化吸收后,各种产能营养素ATP最高转化 率不同; 食物脂肪消耗能量最少,碳水化合物消耗 的能量稍高一些,食物蛋白质转化为脂肪 时,消耗能量最多。
直接测热法
原理:在直接测热装置中,通过收集机体 在一定时间内散发出所有能量求得能量消 耗量,进而求出机体的能量消耗。 直接测热法原理简单,数据准确,但测定 装置昂贵,实际中很少采用。
生活观察法
对受试者进行24h专人跟踪观察,详细记录 受试者的生活和工作中各种活动及其时间, 然后查日常活动能量消耗表,根据受试者 体表面积的多少,计算出24h的能量消耗。
能量单位
国际上通用能量单位为焦耳(joule ,J)、 千焦耳KJ、兆焦耳MJ。 营养学上使用最多的是卡,千卡 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1KJ=0.239kcal,1MJ=239kcal 1kcal=4.184KJ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基础代谢、 体力活动、食物热效应三方面。 理想的平衡状态下,机体的能量需要=能练 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