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连接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ppt

疲劳性能与寿命预测
疲劳性能
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是指它们在周期性载荷下的抗断裂能力 。通过优化材料组合和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 疲劳性能。例如,使用高强度纤维和优化基体树脂可以显著 提高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
寿命预测
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可以预测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这些 测试包括疲劳测试、环境因素测试和物理测试等。通过这些 测试和分析,可以评估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并提供设计建议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复合材料ppt
2023-10-30
目录
• 复合材料概述 •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 •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 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01
复合材料概述
定义与分类
复合材料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组合成的新型材料 。
复合材料分类
根据组合成分的性质和比例,复合材料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非金属基复 合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性能可设计性
可以根据使用要求设计复合材料的性能,如强度、刚度、耐腐 蚀性等。
性能优势
可以发挥不同材料的优点,实现单一材料无法达到的性能。
性能可调整性
可以通过调整各组分材料的比例和制备工艺来调整复合材料的 性能。
连接器
复合材料也被用于制造连接器,如USB连接器等。
电池外壳
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电池的外壳,如锂离子电池的外壳等。
05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
01
研发具有更高强度、韧性和耐 高温性能的高性能复合材料, 以满足现代工程和工业制造的 需求。
02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PPT课件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4.3 层合板与层合件设计
4.3.4 变厚度层合板设计
20
§4.2 设计选材与设计许用值确定
4.2.2 设计许用值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金属材料设计许用值以应力表示,称设计许用应力 ;复合材料 结构的设计许用值选择应变,称设计许用应变。
确定设计许用值的一般原则: ★ 结构的拉伸设计许用值主要取决于含孔试样的许用值,结
构的压缩设计许用值主要取决于含冲击损伤试样的许用值。 ★ 薄蒙皮或薄面板蜂窝夹层结构设计许用值的确定,还需根
§4.4 夹层结构设计
4.4.1 夹层结构的破 坏模式与设计 准则
(1)夹层结构破坏模式
37
§4.4 夹层结构设计
4.4.1 夹层结构的破坏模式与设计准则
(2)夹层结构设计准则
◆ 在设计载荷下,面板的面内应力应小于材料强度,或在设计载荷下,面 板应变小于设计许用应变;
◆ 芯子应有足够的厚度(高度)及刚度 ; ◆ 芯子应有足够的弹性模量和平压强度,以及足够的芯子与面板平拉强度; ◆ 面板应足够厚,蜂窝芯格尺寸应合理; ◆ 应尽量避免夹层结构承受垂直于面板的平拉或平压局部集中载荷; ◆ 胶粘剂必须具有足够的胶接强度,同时还要考虑耐环境性能和老化性能; ◆ 碳纤维层合面板与铝蜂窝芯子胶接面要注意防止电偶腐蚀问题; ◆ 对雷达罩等有特殊要求的夹层结构,面板、芯子和胶粘剂选择必须考虑 电性能、阻燃、毒性和烟雾等特殊设计要求。
复合材料应用PPT课件

基体材料增强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种类外形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复合材料连续纤维短纤维复合材料片状粒状材料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一方面具有一系列与金属性能相似的优点另一方面增强相的加入又赋予材料一些特殊性能这样不同金属与合金基体及不同增强体的优化组合就使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和优异的综合性能
石墨烯/铜 复合材料
石墨烯/银 复合材料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一种由碳原子致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环 保型碳质新材料,具有超大比表面积(2630 m 2/g),是目前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达130 gpa)。
美国科学家研发了一 种全新的金属材料,能够 漂浮在水面上。在设计上, 这种镁合金基复合材料利 用中空碳化硅颗粒进行加 固,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 0.92克,相比之下,水的 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 无论是制造船只甲板、汽 车零部件、浮力模块还是 车辆装甲,这种新材料都 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力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的耐高温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由于其本身耐温高、密度低的优势,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呈现出从低温向高温、从冷端向热端部件、从静子向转子的发展趋势。 CMC材料具有耐温 高、密度低、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不发生灾难性损毁等优异性能,有望取 代高温合金满足热端部件在更高温度环境下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大幅减重,而且还可以节约 甚至无须冷气,从而提高总压比,实现在高温合金耐温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温度400~ 500℃,结构减重50%~70%,成为航空发动机升级换代的关键热结构用材。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冷端上的主要应用部位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短舱的主要应用部位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最初应用于航空航 天领域,目前正在快速商业化到其他行业,如汽车和体育用品行业。树 脂基复合材料通过成分设计和结构设计,实现特殊应用,这种功能定制 设计能实现许多其他功能,如电、热、光和/或磁性性能。MGI列出了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9个重点发展方向。
石墨烯/铜 复合材料
石墨烯/银 复合材料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一种由碳原子致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环 保型碳质新材料,具有超大比表面积(2630 m 2/g),是目前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达130 gpa)。
美国科学家研发了一 种全新的金属材料,能够 漂浮在水面上。在设计上, 这种镁合金基复合材料利 用中空碳化硅颗粒进行加 固,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 0.92克,相比之下,水的 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 无论是制造船只甲板、汽 车零部件、浮力模块还是 车辆装甲,这种新材料都 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力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的耐高温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由于其本身耐温高、密度低的优势,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呈现出从低温向高温、从冷端向热端部件、从静子向转子的发展趋势。 CMC材料具有耐温 高、密度低、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不发生灾难性损毁等优异性能,有望取 代高温合金满足热端部件在更高温度环境下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大幅减重,而且还可以节约 甚至无须冷气,从而提高总压比,实现在高温合金耐温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温度400~ 500℃,结构减重50%~70%,成为航空发动机升级换代的关键热结构用材。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冷端上的主要应用部位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短舱的主要应用部位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最初应用于航空航 天领域,目前正在快速商业化到其他行业,如汽车和体育用品行业。树 脂基复合材料通过成分设计和结构设计,实现特殊应用,这种功能定制 设计能实现许多其他功能,如电、热、光和/或磁性性能。MGI列出了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9个重点发展方向。
材料导论第十四章复合材料ppt课件

混凝土=水泥+砂+石
复合材料的种类
金属基
陶瓷基
按基体相分
聚合物基
水泥基
复 合 材
按增强相 的形态分
颗粒增强 纤维增强 晶须增强
碳纤维 玻璃纤维 有机纤维
复合纤维
料
编织物增强
按用途分
结构复合材料 承受载荷,作为承力结构使用
功能复合材料
电、磁、光、热、声、摩 擦、阻尼、化学分离性能
复合材料的特点
多相: 至少两相 复合效应:不仅保留了原组成材料的特色,而且
3、石墨/镁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密度低、线膨胀系数为零,尺寸的稳定性好,是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具 有最高比强度和比弹性模量的复合材料。可在石墨纤维表面沉积TiB2,提高石 墨纤维的润湿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4、碳化硅/钛复合材料
碳化硅纤维比强度高、比模量高,高温强度高,耐热、耐氧化,与金属的反 应小,润湿性好。
主要应用于飞机发动机部件和涡轮叶片以及火箭发动机箱体材料。
5、氧化铝/铝复合材料
氧化铝纤维在氧化气氛中稳定,能在高温下保持其强度、刚度, 且硬度高,耐磨性好。这种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可用于 汽车发动机活塞和其他发动机零件。
金属基复合材料
1、氧化铝/铝复合材料
短纤维/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2、碳化硅/铝复合材料 3、氧化铝/镍复合材料
突出特点
性树脂基体—热塑性玻璃钢。
密度低:1.6~2.0g/cm3;
比强度高:较最高强度的合金钢还高3倍;
耐烧蚀
耐腐蚀
应用
航空航天工业:如雷达罩、机舱门、燃料箱、行李架和地板等。 火箭:发动机壳体、喷管。 汽车工业:如汽车车身、保险杠、车门、挡泥板、灯罩、内部装饰件等。 石油化工工业:如玻璃钢贮罐、容器、管道、洗涤器、冷却塔等
复合材料的种类
金属基
陶瓷基
按基体相分
聚合物基
水泥基
复 合 材
按增强相 的形态分
颗粒增强 纤维增强 晶须增强
碳纤维 玻璃纤维 有机纤维
复合纤维
料
编织物增强
按用途分
结构复合材料 承受载荷,作为承力结构使用
功能复合材料
电、磁、光、热、声、摩 擦、阻尼、化学分离性能
复合材料的特点
多相: 至少两相 复合效应:不仅保留了原组成材料的特色,而且
3、石墨/镁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密度低、线膨胀系数为零,尺寸的稳定性好,是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具 有最高比强度和比弹性模量的复合材料。可在石墨纤维表面沉积TiB2,提高石 墨纤维的润湿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4、碳化硅/钛复合材料
碳化硅纤维比强度高、比模量高,高温强度高,耐热、耐氧化,与金属的反 应小,润湿性好。
主要应用于飞机发动机部件和涡轮叶片以及火箭发动机箱体材料。
5、氧化铝/铝复合材料
氧化铝纤维在氧化气氛中稳定,能在高温下保持其强度、刚度, 且硬度高,耐磨性好。这种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可用于 汽车发动机活塞和其他发动机零件。
金属基复合材料
1、氧化铝/铝复合材料
短纤维/晶须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2、碳化硅/铝复合材料 3、氧化铝/镍复合材料
突出特点
性树脂基体—热塑性玻璃钢。
密度低:1.6~2.0g/cm3;
比强度高:较最高强度的合金钢还高3倍;
耐烧蚀
耐腐蚀
应用
航空航天工业:如雷达罩、机舱门、燃料箱、行李架和地板等。 火箭:发动机壳体、喷管。 汽车工业:如汽车车身、保险杠、车门、挡泥板、灯罩、内部装饰件等。 石油化工工业:如玻璃钢贮罐、容器、管道、洗涤器、冷却塔等
【大学课件】复合材料PPT

.
28
③ 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需要在高温下成型,制备 过程中,处于高温热力学非平衡状态下的纤维与 金属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形成反应 层。界面反应层大多是脆性的,当反应层达到一 定厚度后,材料受力时将会因界面层的断裂伸长 小而产生裂纹,并向周围纤维扩展,容易引起纤 维断裂,导致复合材料整体破坏。
• 仿照骨骼的组织特点,人们制造了类似结构的风力发电机和 直升飞机的旋翼,外层是刚度、强度高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中层是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内层是硬泡沫塑料。
.
20
9.3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复合材料的原材料: • 基体材料
– 金属材料 – 陶瓷材料 – 聚合物材料
• 增强材料
– 纤维 – 晶须 – 颗粒
则、增韧机制和界面作用; • 了解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
3
参考书目
• 王荣国 主编,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版社,1999
• 闻荻江主编,复合材料原理,武汉理工大学出 版社,1998
• 鲁云,先进复合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 ASM International, Engineered materials
– 基体主要是镍基、铁基耐热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较成熟 的是镍基、铁基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尚处 于研究阶段。
.
31
9.3.1.3 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 要求材料和器件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性能,如同时具 有高力学性能、高导热、低热膨胀、高导电率、高抗 电弧烧蚀性、高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等。
Chapter 9 Composites
复合材料
.
1
本章内容
1. 复合材料概述 2. 复合材料分类 3. 复合材料的基体 4. 复合材料的增强相 5.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 6.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第五章复合材料连接

1 1 λ = ( + ) η E1t1 E2t 2
2
G
d 2 T1 GP 2 − λ T1 + = 0 2 dx η E 2t2
(5-7)
d 2 T1 GP 2 − λ T1 + = 0 2 dx η E 2t2
为二阶常微分方程, 式(5-7)为二阶常微分方程,其一般解为 为二阶常微分方程
(5-7)
τ λl ch(λx) = τ av 2 sh( λl )
2
(5-16)
则无量纲的最大剪应力,即应力集中系数为: 则无量纲的最大剪应力,即应力集中系数为:
τ max =
Pλ λl cth( ) 2 2
τ av
l 1 2 P = ∫ l τdx = l −2 l
τ max λl λl = cth( ) τ av 2 2
(1) 胶接表面必须仔细清理; 胶接表面必须仔细清理; (2) 强度分散性大,胶接强度 强度分散性大, 受温湿环境的影响较大; 受温湿环境的影响较大; (3) 胶接质量检验较困难; 胶接质量检验较困难; (4) 多数情况下胶接具有不可 拆卸性。 拆卸性。
复合材料胶接连接持点
与金属材料构件之 间的胶接连接相比
5.1.2 接头效率 金属构件受拉剪的机械连接中,连接的接头效率: 金属构件受拉剪的机械连接中,连接的接头效率:
J
e
( w − nd ) = w
有连接孔构件能承 w—连续构件宽度 连续构件宽度 受的最大载荷与无 n—沿构件宽度发现的紧固件数 沿构件宽度发现的紧固件数 孔构件能承受的最 d—紧固件孔的直径 紧固件孔的直径 大载荷之比。 大载荷之比。
λ(5-12) 简化
l x=± 2
(5-14)
金属基复合材料ppt课件

(3)、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晶须、颗 粒、硼纤维等均具有很小的热膨胀系数,又具有很高的 模量,特别是高模量、超高模量的石墨纤维具有负的热 膨胀系数。加入相当含量的增强物不仅大幅度提高材料 的强度和模量,也使其热膨胀系数明显下降,并可通过 调整增强物的含量获得不同的热膨胀系数,以满足各种 应用的要求。
铝基复合材料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应用得最广
的一种。由于铝的基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塑 性和韧性,再加之它所具有的易加工性、工程可靠性及价格 低廉等优点,为其在工程上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制造铝基复合材料时,通常并不是使用纯铝而是用各 种铝合金。
铝基复合材料
• 大型运载工具的首选材料。如波音747、757、767 • 常用:B/Al、C/Al、SiC/Al • SiC纤维密度较B高30%,强度较低,但相容性好。 • C纤维纱细,难渗透浸润,抗折性差,反应活性较高。 • 基体材料可选变形铝、铸造铝、焊接铝及烧结铝。它们
(2)、导热导电性能
虽然有的增强体为绝缘体,但在复合材料中占 很小份额,基体导电及导热性并未被完全阻断, 金属基复合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导电与导热性。
为了解决高集成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现已 研究成功的超高模量石墨纤维、金刚石纤维、金 刚石颗粒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比纯 铝、铜还高,用它们制成的集成电路底板和封装 件可有效迅速地把热量散去,提高了集成电路的 可靠性。
氧化铝和硅酸铝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室温 拉伸强度并不比基体合金高,但它们的高温强度明显 优于基体,弹性模量在室温和高温都有较大的提高, 热膨胀系数减小,耐磨性能得到改善。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刚性与纤维方向密纤维使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纤维采 用正交编织,相互垂直的方向均具有好的性能。纤维 采用三维编织,可获得各方向力学性能均优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ppt课件

第二节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成形工艺
一、固态法
1.扩散黏结法(Diffusion Bonding) 如图9-2所示,扩散黏结是一种在较长时间、
较高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固态焊接工艺,使同类 或不同类金属在高温下互扩散而黏结在一起的工 艺方法。
2.形变法(Plastic Forming) 形变法就是利用金属具有塑性成型的工艺特点
2.复合材料的特点
(1)比强度和比刚度高 (2)抗疲劳性好 (3)高温性能好 (4)减振性能好 (5)断裂安全性高 (6)可设计性好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第一节 复合材料简述
四 、 复 合 材 料 的 失 效 (Failure of Composite)
复合材料的失效一般是指其疲劳破坏过程。
1.制造加工损伤
此种损伤产生初始缺陷。,它包括:纤维铺设不 均,扭结、死扣等,树脂不均;纤维切断、错排; 固化不足;有孔隙、气泡;材质污染等。
2.使用引起的损伤
此种损伤导致缺陷发展。它包括:树脂裂纹或老 化;分层;纤维断裂;振动较大导致的纤维断裂; 温度变化较大;机加工产生内应力;碰撞等。
二、复合材料用原料
1.增强材料
(1)碳纤维(Carbon Fiber) (2)硼纤维(Boron Filament) (3)芳纶(Aramid Ring) (4)玻璃纤维(Glass Fiber) (5)碳化硅纤维(Silicon Carbide Fiber) (6)晶须(Whisker)
2.基体材料
3)基体能够很好地保护纤维表面,不产生表面 损伤、不产生裂纹。
复合材料第四章复合材料界面幻灯片PPT

复合材料第四章复合材料 界面幻灯片PPT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4.1 概 述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 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 用的微小区域。
Al2O3纤维/ 钛 硼纤维/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纤维/ 钛 SiO2纤维/ 铝
金属基纤维复合材料的几种界面结合形式:
不同的界面结合形式形成不同的界面类型:
〔1〕机械结合〔物理结合〕……产生类型Ⅰ界面
定义: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仅仅依靠纯粹的粗糙外 表相互嵌入〔互锁〕作用,以及借助基体收缩应力 包紧纤维时产生的摩擦而进展的连接,称为机械结 合。
溶解与浸润结合的要求:为了到达润湿,纤维外表应当作 适当处理,首先应除去污染物、吸附的气体和工艺涂层 (如纺织型浸润剂),其次通过外表处理形成外表润湿层、 阻挡层,或使增强材料形成利于机械结合的粗糙外表。
〔3〕反响结合………产生类型Ⅲ界面
定义:基体与纤维间发生化学反响,在界面上形成 一种新的化合物而产生的结合称为反响结合。这是 一种最复杂、最重要的结合方式。
类型Ⅲ
纤维与基体互相反应形 成界面反应层
钨丝/ 铜 Al2O3纤维 / 铜 Al2O3纤维 / 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铝 不锈钢丝/ 铝 SiC纤维(CVD)/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镀铬的钨丝/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同一合金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铝(>580℃)
研究复合材料界面的组成、构造、控制、性能和 改进界面相的工作被称为“界面工程〞。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4.1 概 述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 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 用的微小区域。
Al2O3纤维/ 钛 硼纤维/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纤维/ 钛 SiO2纤维/ 铝
金属基纤维复合材料的几种界面结合形式:
不同的界面结合形式形成不同的界面类型:
〔1〕机械结合〔物理结合〕……产生类型Ⅰ界面
定义:基体与增强体之间仅仅依靠纯粹的粗糙外 表相互嵌入〔互锁〕作用,以及借助基体收缩应力 包紧纤维时产生的摩擦而进展的连接,称为机械结 合。
溶解与浸润结合的要求:为了到达润湿,纤维外表应当作 适当处理,首先应除去污染物、吸附的气体和工艺涂层 (如纺织型浸润剂),其次通过外表处理形成外表润湿层、 阻挡层,或使增强材料形成利于机械结合的粗糙外表。
〔3〕反响结合………产生类型Ⅲ界面
定义:基体与纤维间发生化学反响,在界面上形成 一种新的化合物而产生的结合称为反响结合。这是 一种最复杂、最重要的结合方式。
类型Ⅲ
纤维与基体互相反应形 成界面反应层
钨丝/ 铜 Al2O3纤维 / 铜 Al2O3纤维 / 银 硼纤维(表面涂BN)/ 铝 不锈钢丝/ 铝 SiC纤维(CVD)/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镀铬的钨丝/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镍
合金共晶体丝/ 同一合金
钨丝/铜-钛合金
碳纤维/ 铝(>580℃)
研究复合材料界面的组成、构造、控制、性能和 改进界面相的工作被称为“界面工程〞。
《复合材料》PPT课件

纳米绘画艺术—— 纳米中国
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 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 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碳纳米球(富勒稀)
The Nobel Prize i n Chemistry 1996 for discovery of fullerenes(C60).
碳原子组成的小单元看起来和 足球一样。碳原子的活性差, 导电,非常稳定。绝佳的材料 和电性能
材料的创新:新材料的出现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广阔 的前,由于其独
有的体积和表面效应,它从宏观上显示出许多奇妙 的特征。
制备纳米粒子的物理方法
1.球 磨
实施方法
2.振动 球磨
3.振动磨
4.搅拌磨
5.胶体磨
6.纳米气流粉碎 气流磨
球磨 (Milling)
新型日光温室复合材料 温室骨架和纵拉杆全部采用复合材料制成
绿可木,生态木塑 复合材料,木塑复
合材料吸音板
复合材料(玻璃 钢)制品
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制作浮雕和雕塑
碳纤维/树脂复合 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生物医学制品和体育运动
复合材料被用来预防受伤, 矫正生理机能,和帮助病人 复原。
生物医学制品和以体育运动器 材为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
• 台湾碳纤维约有3000吨/年的产能。
体育休闲用品应用
山地车
工业应用
这是一个覆盖甚广,内容甚多,也是一个发展最快, 前景最好的应用领域。
1、基础设施领域(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系指建筑领域的房屋 、桥梁、隧道、涵洞、地铁及其相关的混凝土工程,其修 复、更新、加固已构成复合材料目前极重要的应用领域。
②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由碳纤维与酚醛、环氧、聚酯、聚四氧乙烯 等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 特点:密度更低,比强度和比模量更高 具有优良的疲劳性能、耐冲击性能、自润滑 性能和耐磨、耐蚀、耐热性能
2024版《复合材料》PPT课件

基体材料选择
如环氧树脂、聚酰胺、聚酯等,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耐腐蚀性等 特点。
原材料预处理
包括清洗、干燥、剪裁、浸润等步骤,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性 能。
成型工艺方法介绍
手糊成型
喷射成型
将纤维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手工逐层铺设在 模具上,通过手工涂刷或喷涂基体材料,形 成复合材料制品。
利用喷枪将基体材料和短切纤维同时喷向模 具表面,形成复合材料层。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罩、底盘护板等部件,具 有减振、降噪和提高耐久性等优点。
建筑领域应用
结构构件
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建筑结构如梁、板、柱等,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和耐候性等优点,如纤 维增强混凝土(FRC)在建筑中的应用。
外墙材料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建筑外墙板、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等,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和美观度。
汽车工业应用
车身结构
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汽车车身、车门、车顶等结构件,具有 减重、提高刚度和耐撞性等优点,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 端跑车和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内饰部件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座椅、仪表盘、门板等内饰部件, 提高舒适性和美观度,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在 内饰中的应用。
发动机和底盘部件
光子复合材料
能够调控光的传播路径和性质, 具有隐身、光学存储等智能特性, 在光通信、光计算等领域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复合材料》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复合材料概述 •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 复合材料的应用实例分析 •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复合材料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如环氧树脂、聚酰胺、聚酯等,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耐腐蚀性等 特点。
原材料预处理
包括清洗、干燥、剪裁、浸润等步骤,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性 能。
成型工艺方法介绍
手糊成型
喷射成型
将纤维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手工逐层铺设在 模具上,通过手工涂刷或喷涂基体材料,形 成复合材料制品。
利用喷枪将基体材料和短切纤维同时喷向模 具表面,形成复合材料层。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罩、底盘护板等部件,具 有减振、降噪和提高耐久性等优点。
建筑领域应用
结构构件
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建筑结构如梁、板、柱等,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和耐候性等优点,如纤 维增强混凝土(FRC)在建筑中的应用。
外墙材料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建筑外墙板、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等,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和美观度。
汽车工业应用
车身结构
复合材料用于制造汽车车身、车门、车顶等结构件,具有 减重、提高刚度和耐撞性等优点,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 端跑车和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内饰部件 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汽车座椅、仪表盘、门板等内饰部件, 提高舒适性和美观度,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在 内饰中的应用。
发动机和底盘部件
光子复合材料
能够调控光的传播路径和性质, 具有隐身、光学存储等智能特性, 在光通信、光计算等领域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复合材料》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复合材料概述 •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 复合材料的应用实例分析 •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复合材料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

2.1概述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 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 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此区域的结构与性 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这一界面区 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 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接触角随温度、保持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根据力的合成:
L cos = S - SL , 粘合功可表示为:
WA = S + L - SL= L(1+ cos )。 粘合功WA最大时, cos =1,即 = 0,液体完全 平铺在固体表面。同时 = SL , S = L 。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的 可能性;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件, 如温度、压力等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问题。
4)交换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是以 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 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 (1)传递效应: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 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 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
•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果。由C(1s)和Si(2p)的波谱可以看出, 有 态的的地差方来存增在强界SiO面2的,结有合的力地。方不存在SiO2。利用这样的表面状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 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 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此区域的结构与性 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这一界面区 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 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接触角随温度、保持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根据力的合成:
L cos = S - SL , 粘合功可表示为:
WA = S + L - SL= L(1+ cos )。 粘合功WA最大时, cos =1,即 = 0,液体完全 平铺在固体表面。同时 = SL , S = L 。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的 可能性;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件, 如温度、压力等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问题。
4)交换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是以 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 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 (1)传递效应: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 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 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
•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果。由C(1s)和Si(2p)的波谱可以看出, 有 态的的地差方来存增在强界SiO面2的,结有合的力地。方不存在SiO2。利用这样的表面状
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6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基体表面上的官能团与纤维表面上的官能团起化学反应, 因此在基体与纤维间产生化学键的结合,形成界面。如:偶 联剂的应用而得到证实,故也称“偶联”理论。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ppt课件
7
2)涂层法
(1)有机聚合物涂层:树脂涂层、接枝涂层、电 沉积与电聚合等。
(2)无机聚合物涂层:经有机聚合物涂层后碳化、 碳氢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或氧化铁涂层、 生长晶须涂层等。
网状结构是指在复合材料组分中,一相是三维连续,另 一相为二维连续的或者两相都是三维连续的。
ppt课件
21
2.层状结构
两组分均为二维连续相。所形成的材料在垂直于增强相和 平行于增强相的方向上,其力学等性质是不同的,特别是层 间剪切强度低。
3.单向结构
纤维单向增强及筒状结构的复合材料。
4.分散状结构
(1) 浸润剂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妨碍了纤维与基 体材料的粘接),用前去除浸润剂,
(2)采用偶联剂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的分 子结构中,一般都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极性基团, 一种基团与玻璃纤维结合,另一种基团能与基体树 脂结合,从而使纤维和基体这两类性质差异很大的 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
复合材料构件间及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共32页

谢谢!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复合材料构件间及与其他构件的连接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利用式(5-4)(5-5)(5-6)可得接头内力的控制方程:
(5-7)
式中:
2020/12/30
.
(5-8)
16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式(5-7)为二阶常微分方程,其一般解为:
(5-9)
(5-10)
2020/12/30
.
17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由此解得:
(5-11)
2020/12/30
2020/12/30
.
22
5.2.2 胶接连接设计
3) 制造方法 4) 无损检测 5) 可维修性 6) 成本和质量 7) 试验
① 基本性能试验 ② 设计接头的验证试验 ③ 接头的疲劳寿命试验
2020/12/30
.
23
5.2.2 胶接连接设计
B 胶接形式的选择 C 胶接接头几何参数
的选择
2020/12/30
2020/12/30
.
2
5.1.1 胶接与机械连接的比较 5.1.2 接头效率
§5.1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
5.1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胶接连接与 机械连接。在设计中,采用哪种连接,需要根据具体 使用条件来确定。
胶接连接:受力不大的薄壁结构,尤其是复合材 料结构;
机械连接:连接构件较厚、受力大的结构。
5.3.1 机械连接接头的分析
步骤: 1. 对结构部件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确定接头
的外载荷; 2. 对接头内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给出各紧固件
载荷和作用于每个紧固件孔的旁路载荷; 3. 紧固件的应力分析; 4. 有载孔和无载孔板的应力、应变分析; 5. 接头的破坏分析
2020/12/30
.
4
5.1.1 胶接与机械连接的比较
优点
胶
接
缺点
• 不削弱构件截面以及由此引起的应 力集中等
• 连接部位的质量较轻 • 成本低 • 耐腐蚀性好 • 永久变形小 • 胶接表面必须仔细清理 • 强度分散性大,且胶接强度受温湿
环境的影响较大 • 胶接质量的检验较困难 • 多数情况下胶接具有不可拆卸性
2) 象胶接一样,复合材料构件与金属构件之间机械 连接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复合材料连接时,应综合考虑各种使用要求,选 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发挥其优点,正确处理其缺点。 实践证明,连接设计好的结构,不但可以减轻质量, 而且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满足各种使用要求。
2020/12/30
.
7
5.1.2 接头效率
在金属构件受拉剪的机械连接中,用下式表示连 接的接头效率:
(5-1)
式中:
上式表明,接头效率是有连接孔构件能承受的最 大载荷与无孔构件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之比。
2020/12/30
.
8
5.1.2 接头效率
复合材料连接设计中也采用类似的接头效率作为 衡量接头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5-2)
式中:
2020/12/30
2020/12/30
.
5
5.1.1 胶接与机械连接的比较
优点
机 械 连 接 缺点
• 表面无须仔细清理即可获得较大的 连接强度
• 强度分散性小 • 抗剥离能力大 • 易于拆卸 • 开孔须削弱构件截面,且引起应力
集中等 • 接头质量较大 • 成本高
• 可能有电化腐蚀问题
• 永久变形大
2020/12/30
第5章 复合材料连接
§5.1 复合材料连接方式 §5.2 胶接连接 §5.3 机械连接
复合材料连接
复合材料连接,包括复合材料构件之间和复 合材料构件与其它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在 复合材料结构中对结构的安全与可靠性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 的各向异性,以及复合材料层间强度较低, 延性小等特点,致使复合材料连接部位的设 计与分析要比金属连接复杂。
(f)
2020/12/30
.
12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为了确保胶接连接安全可靠,避免胶接连接接头的提前破 坏,必须正确分析胶接连接接头的内力与应力。以单面搭接为 例来说明胶接连接接头的内力与应力分析计算。
y
t1
η t2
P
E1
x
o
E2
l/2
u1
P
u2
T1
E1, t1
T1
dT1 dx
dx
τ
τ
T2
.
18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2020/12/30
这时λ也可简化为:
(5-13)
(5-12)
最大剪应力发生在
处:Βιβλιοθήκη (5-14).19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则无量纲的剪应力为:
而无量纲化的最大剪应力为:
2020/12/30
.
(5-15) (5-16)
(5-17)
20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
9
5.1.2 接头效率
对于复合材料连接设计有质量要求时,往往采用 如下的接头效率表达式:
(5-3)
式中:
2020/12/30
.
10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5.2.2 胶接连接设计
§5.2 胶接连接
5.2 胶接连接
P
P/2 P/2
P
(c)
P
(e)
(a) (b)
PP PP
P P
P
(d)
P
.
24
5.2.1 机械连接接头的分析 5.2.2 机械连接设计
§5.3 机械连接
5.3 机械连接 铆钉
一般来说,对于受力大的结构,连接构件较厚, 多采用螺栓或铆接等机械连接,机械连接的主要形式 有搭接和对接两种:
(a)搭接 (b)偏位搭接 (c)变厚度搭接 (d)单盖板对接 (e)双盖板对接 (f)变厚度盖板对接
由以上分析可知,接头端部的内力和剪应力最大, 故破坏最容易在这里发生。
2020/12/30
.
21
5.2.2 胶接连接设计
A 胶接连接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 设计原则
① 使胶层在受力方向有足够的强度 ② 尽量减少应力集中 ③ 防止接头端部层合板发生层间拉伸破坏
2) 胶粘剂的选择
① 要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② 有较好的粘接强度 ③ 工艺性好,使用方便
.
6
5.1.1 胶接与机械连接的比较
可见,机械连接过盈的是优指缺在点连正接中好孔与的胶直接径小的于相轴反的,直与径, 金属材料构件之间的此时机孔械与连轴接的相配合比称,为复过合盈配材合料。连过接盈还配 具有如下特点: 合也叫静配合,用于孔、轴间的紧固连接,
1) 由于复合材料易不允产许生两分者层之,间有故相连对接运时动。应尽量避免 过盈配合;
E2, t2
dx
T2
dT2 dx
dx
2020/12/30
.
13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2020/12/30
.
14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
根据假设1,由微元体的平衡条件可得:
(5-4)
根据假设2和3,胶层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为:
(5-5)
2020/12/30
.
15
5.2.1 胶接连接接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