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4讲 地球形状及自转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星球。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对我们理解地理现象、解释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旅行路线等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呈现出类似于扁圆体的形状。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了离心力,并使得地球的赤道周围略微膨胀,而两极处稍微被压扁。

由此可以推断,地球的赤道半径要大于两极半径。

然而,总体上来看,地球的形状与球体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称地球为“蓝色的星球”。

二、地球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每小时约1670公里。

这样的自转速度使得我们在地球表面感受不到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对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365天又6小时),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被称为黄道面。

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不同地区太阳直射角度的变化。

四、地球的倾斜角度地球的倾斜角度是指地球轴线与黄道面的夹角。

地球的轴线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23.5度,称为地球的倾斜角度。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地球两极周围的地区在一年中经历不同的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五、地球的四季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倾斜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北半球的夏季,由于北半球靠近太阳,太阳直射角度较大,导致北半球气温较高;而在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离太阳较远,太阳直射角度较小,导致南半球气温较低。

相反,在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夏季,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气温也有所不同。

六、地球的日照时间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倾斜角度使得不同地区在一天中的日照时间不同。

在赤道附近的地区,由于靠近地球的中心,所以日照时间相对较长,而在极地附近的地区,由于靠近地球的两极,所以日照时间相对较短。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课件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课件

2
倾斜影响
轴线倾斜引起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
3
重要性
倾斜的轴线为地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自转速度有多快?
自转速度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赤道处的速度最快。
影响因素
自转速度受纬度、自转轴倾斜度等因素的影响。
意义
自转速度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有一定影响。
自转与一天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 课件
欢迎来到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课件!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地球自转的 各个方面,包括自转速度、自转带来的变化与现象、以及对天文现象、气候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自转定义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自转方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自转周期
3 重要发现
卫星观测曾带来很多地理和气象方面的重要发现。
自转引起了哪些现象?
1
地球引力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引力,使得物体受到向地心的吸引力。
2
地球均衡
自转带来了地球形态的均衡,包括地球的凸起和凹陷。
3
科技应用
自转还带来了一些科技应用,如天文导航、卫星通信等。
地球形状和大小有关吗?
1 形状和大小
地球近似为一个椭球体,自转并不直接与形状和大小有关。
2 自转轴
地球的自转轴是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对应的。
3 影响因素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自转速度等因素与形状和大小有一定关系。
为什么地球自转的轴线是倾斜的?
1
轴线倾斜原因
地球自转轴倾斜是由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受力、撞击等因素造成的。
昼夜变化

初中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学习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对于理解地理现象、气候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科学领域至关重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逐渐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本教案将帮助他们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自转,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来巩固所学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传统上人们通常将地球描述为圆球体,但实际上它更接近于一个椭圆体。

而且,由于大气作用和重力等因素,地球略微扁平。

- 介绍数据:通过测量和观察得出结论,它在赤道周围更宽一点,在两极附近更窄一点。

2. 为什么地球呈椭圆体?- 解释原因:显然,这种不规则的形状是由于大量因素叠加引起的。

首先,地球不是完全刚性的物体,并受到太阳潮汐力、地壳运动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地球自身的快速自转也导致了这种略微压扁的形状。

3. 细节讲解- 赤道周围更宽:经过测量,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而从南极到北极的直径只有12,742公里。

由于地球在赤道上稍微扩张,所以赤道周围更大一些。

- 在两极附近更窄:南、北极之间距离较短,在南极点或北极点测得的直径比从一个赤道点到相对的另一边缘赤道点测得的直径要小。

二、地球的自转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自转是指什么吗?通过提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开展讨论。

告诉学生,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它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

2. 地球自转带来了哪些效应?- 讲解影响: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白昼和黑夜以及日出与日落等现象。

3. 如何理解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解释原因: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表不同位置对于太阳光的接收程度不同。

当一个地区面向太阳时,我们就能感受到白天;当它背向太阳时,我们就会处于黑夜中。

4. 地球自转周期是多久?- 提供数据: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所需时间为约24小时。

5. 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有什么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通过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几种可行的实验证据。

地理地球自转

地理地球自转

地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自行旋转的运动。

这一运动是地球运动中的基本运动之一,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和地理特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自转的原理、影响及其在地理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球自转的原理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地轴两端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轴的旋转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大约24小时才能完成一次自转。

这个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被定义为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保持自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质量、角动量以及引力的共同作用。

当地球形成之初的一刹那,地球上的质量分布并不均匀,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质量分布逐渐趋于均匀。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球物质的凝聚和重力作用促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加快,并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地球自转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地球自转的影响1.地球日常现象地球自转直接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上的一半面积始终暴露在太阳光之下,这个部分被称为白昼区;另一半则被称为黑夜区。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昼区和黑夜区不断变换,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赤道和经线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纬度和经度体系的形成。

地球的赤道是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虚拟线,它是地轴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圆面。

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形成了北极圈、南极圈和各种经线,这些都是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参考线。

3.地球的离心力和地球形状地球的自转还产生了一个离心力,使地球在赤道处向外凸起,从而使地球呈现出略微扁平的形状。

由于自转速度较慢,所以地球形状的扁率并不明显,但它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地理学中的作用1.决定时间和季节地球自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测量时间和分割年份。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时间的基准。

同时,地球自转也是季节交替的基础。

地球自转的倾斜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经历四季的变化,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植被。

地球科学概论 第4讲 地球形状及自转

地球科学概论 第4讲 地球形状及自转
?since21dydxb2a2xyx2a2y2b213ellipsoid?relationshipbetweenmeridianarclengthandgeodeticlatitude?then22xa1e2sin2jcosjdxa1e2sinj1e2sin2j32djya1e21e2sin2jsinjdya1e2cosj1e2sin2j32djdla1e21e2sin2j32djfjdldja1e21e2sin2j323ellipsoid?relationshipbetweenmeridianarclengthandgeodeticlatitude?随着大地纬度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231104001106001108001110001112001114001116001118000102030405060708090100fm3ellipsoid?practicalmeasurements24不同纬度标准的1子午线弧长及与法国科学院18世纪测量结果比较地区拉普兰巴黎秘鲁纬度地心纬度66o1145o81o31大地纬度66o2045o201o31归化纬度66o1545o141o311子午线弧长m采用地心纬度111007181111321311131923采用大地纬度111512231111382911057506采用归化纬度111259081111345511094652法国18世纪测量值m111918111116110604理论值与18世纪测量值之差m采用地心纬度91116715采用大地纬度4062229采用归化纬度659183423ellipsoid?fortheoblatespheroidalearth
9
2 Sphere
l Eratoster solstice, he observed the midday sun shone to the bottom of a well in the town of Syene p At the same time, he observed the sun was not directly overhead at Alexandria p It casts a shadow with the vertical equal to 1/50th of a circle (7° 12') p The distance from Alexandria to Syene is 5000 stadia (1 stadium = 157.5 m) p The radius of the Earth is 6267km (Error only 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讲 地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4讲 地球

【深度思考1】 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 地区? 提示 (1)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2)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 省燃料。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 夜 半球,乙为 昼 半球,A︵OB 为 晨线 。 (2)甲、乙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 不透明 、 不发光 的球体。 (3)周期: 24 小时。 (4)晨昏线的定义: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 晨线、昏线组成的大圆圈,故又称 晨昏圈 。
相差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3)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 。 ②区时: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4)日界线自 人然 为界 界线 线: :地 又方 称时 国为 际日2期4 时 变( 更线 或0,时大)致的沿经1线80° 经线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1)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 取两数之和。 (2)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 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 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 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解析 本题考查区时计算。机动车流量大的时间应该是交通高峰期。读图可知,北 京时间2:00为交通最高峰,出现于上班时间前1个小时左右,根据上班时间为当地 时间9:00左右可知,当北京时间为3:00时,当地区时为9:00,计算可知,甲城 市所在时区为西十区。 审题方法 注意横轴为“北京时间”,而日常生活中的“朝九晚五”指的是当地区 时。上班高峰出现在当地时间9点前1个小时左右,下班高峰出现在当地时间晚5点 (17时)后1个小时左右。 答案 B

小学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小学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小学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是小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们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但并非完全规则的球形。

它在赤道处略微膨胀,两极处略微扁平。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引力的作用导致地球呈现出这种非规则的形状。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在自轴上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转,完成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自转运动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完成一次公转所需的时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产生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倾斜,这就是地球的赤道倾角。

这个倾斜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当某个地区的太阳直射角度较大时,产生夏季;太阳直射角度较小时,产生冬季。

4.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导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即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不断变化的。

5.地球的旋转方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是顺时针方向进行的,从北半球看太阳的方向是逆时针的,而从南半球看太阳的方向是顺时针的。

这也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之一。

三、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影响1.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运动使得地球表面不断与太阳照射,这就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某一面对着太阳时,这一面就处于白天,而另一面则处于夜晚。

2.日照和气候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有所差别,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太阳的直射辐射较多,温度相对较高,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则由于太阳的斜射辐射较少,温度相对较低。

3.四季交替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科学概论Lect04_地球形状及自转full

地球科学概论Lect04_地球形状及自转full

4 讲
地球形状及自转
申文斌,邓洪涛,徐新禹,罗佳 2014.5.4
1
内容提要
z 1 历史 z 2 球形 z 3 椭球形 z 4 大地水准面 z 5 地球自转 z 6 地球自转参数观测 z 7 地球自转应用举例
2
1 历史
z 古希腊
荷马(~B.C.800-~B.C.1000)
¾ the earth resembling a flat disc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球形
z 进一步思考
Notice that the sun source is a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not parallel light ray), calculate the radius of the Earth Based on the Moon light ray, please precisely measure the spherical Earth’s radius Suppose the Earth is a rotational ellipsoid, how to measure the semi-major and minor axes, based on the sun ray ?
实际的数据24不同纬度标准的1子午线弧长及与法国科学院18世纪测量结果比较地区拉普兰巴黎秘鲁纬度地心纬度66o1145o81o31大地纬度66o2045o201o31归化纬度66o1545o141o311子午线弧长m采用地心纬度111007181111321311131923采用大地纬度111512231111382911057506采用归化纬度111259081111345511094652法国18世纪测量值m111918111116110604理论值与18世纪测量值之差m采用地心纬度91116715采用大地纬度4062229采用归化纬度659183423

地球的自转-湘教版ppt

地球的自转-湘教版ppt

哥白尼的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旋转。 这一学说为地球自转提供了理论基础。
日心说的验证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逐渐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证明了地球确 实在自转。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地球自转的原因,即地球 自转是由于惯性力和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
昼夜交替
总结词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经历昼夜交 替现象,这是地球自转最明显的 地理意义之一。
详细描述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呈现 东升西落的运动,从而使得地球 表面不同地区处于光照或黑暗状 态,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时差
总结词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出现时差,即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出现时差现 象。例如,当东部地区迎来日出时,西部地区可能仍然处于夜晚。
05
地球自转的未来展望
对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
持续监测
通过卫星轨道测量、地磁观测和大地测量等手段,持续监测地球 自转的变化,以揭示其长期和短期的变化规律。
理论模型改进
基于观测数据,不断改进地球自转的理论模型,提高模型预测的准 确性和精度。
学科交叉研究
加强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交叉研究,从多角度探究地球 自转变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地球自转现象,还为后来的天文学 、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现代科技对地球自转的精确测量和探索
精确测量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精确测量技术 不断进步,如激光测距、卫星轨道测 量等,使得对地球自转的测量更加精 确。

地球自转第4讲讲解

地球自转第4讲讲解

3.甲地日落时刻为 A.19 时 C.18 时
B.17 时 D.20 时
() ()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试题调研
4.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来日出,则该
地位于甲地的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
第 2 题,由图可知越往北日出越早,为北半球夏季。
该季节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北;正值尼罗河丰水期;马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深化探究
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
地区
最大值
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 一次最大值(6 一次最小值(12
以北地区 月 22 日前后) 月 22 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 一次最大22 日前后) 月 22 日前后)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深化探究
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深化探究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①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递减。 ②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 在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深化探究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 有规律的变化。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 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 小。如下图所示: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试题调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海南地理)某海洋考察船的航行日志记录:北 京时间 8 时太阳从正东方海面升起;日落时北京时间
为 19 时 45 分。那么该船可能向西南方向航行。 ( × )
解析

地球自转上课

地球自转上课
速度越 大
【典例导入】 1.读“地球表面自转线
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 a、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
原因是
()
A.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30° 25°
30° 25°


下面两图幅 甲 表示的范围大
(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 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的变 化规律。
• 2、通过分析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 偏转示意图,掌握其偏转规律。
地球到底是一个什么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 球体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人们根 据地球的 形状,并 按一定的 比例缩小, 制成的地
球模型。
地球仪
北极星
即地球的模型。
地心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出发,依次经过正南正东 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
讨论点一(3) 课堂检测3(1)(2)
A 出发点 B 出发点以东 C 出发点以西 D 出发点以北
4、利用经纬网判定范围大小
•(1)相同纬度且跨 经度数相同的两幅 图,其所示地区的 面积相等。
N
E
A
B

初中地理第4课主要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第4课主要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第4课主要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其形状被称为地球椭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为6371公里,赤道直径约为12756公里,而从北极到南极的极径则稍短一些,大约为12714公里。

地球的大小使得它在太阳系中属于中等大小的行星。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旋转,这个轴线穿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而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椭圆形轨道运动,这个周期大约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3.时区和时区差异:时区是根据地球的经度划分的,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

这种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标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时间,这就是时区差异。

例如,当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中午12点时,东经15度的地方是下午1点,而西经15度的地方则是上午11点。

4.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位置的坐标。

它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值。

经度表示东西位置,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或向西到180度;纬度表示南北位置,从赤道向北或向南到90度。

地理坐标系统对于地图制作、航海、航空以及各种地理信息的定位都至关重要。

5.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多种地理现象的产生,如昼夜更替、四季变换、潮汐现象等。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交替面向太阳,从而产生昼夜;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四季。

潮汐现象则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

6.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的角度保持不变,导致不同纬度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根据温度和气候特征,地球被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极地五个气候带。

地球自转解析ppt课件

地球自转解析ppt课件
32
三、地球自转的周期
周期 参考点
恒星日 恒星(春分点)
太阳日 太阳
太阴日 月球
同一恒星(春分 太阳连续两 月球连续两
定义 点)两次在同地 次在同地中 次在同地中
中天的周期
天所需时间 天所需时间
自转角度
360°
360°59 ′ 373 ° 3 8 ′
时 恒星时 长 太阳时
24h 23 h 56 m
V0=
2πR T
=2×3.14×6378140m =465m/s 86164s
Vφ=V0cosφ=465m/s·cosφ
52
地球自转速度是变化着的: 长期变化: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起
着刹车作用。 形成之初周期为4小时,5亿年前为20.8小时,
一年为400多日,石炭纪为21.8小时。 原因:太阳月球的潮汐摩擦和地球内部物质
24h04m 24 h
24h54m 24 h 50 m
33
35
在一个恒星
日内,地球自转
360°,但在一个
太阳日内,地球
公转59′,自转
360°59′,这
E1
E3 E2
59′差值是地球 公转造成的,使 太阳日比恒星日 约长4分钟。
36
恒星日与太阴日比较
E1 ⊙
月中天
一太阴日
E3
⊙月
地球自转 373°38′
B N A
B
N
A
13
2、傅科摆偏转的方向和速度 傅科摆偏转的方向,因南北半球
而不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傅科摆偏转的角速度与所在地的纬
度的正弦成正比。 d θ / d t = s i n Φ ·1 5 ° / h
14

高一地理 《地球运动形式及自传与公转的特点》 湘教版

高一地理 《地球运动形式及自传与公转的特点》 湘教版

二、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一个恒星年
分10秒
365日6时9
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 最快
远日点(7月初) Βιβλιοθήκη 慢地球自转与公转形式的比较:
运 旋转 动 中心 形 式
方向
自 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周期
一个恒 星日


太阳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 年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除两极外,其他各 由赤道向两极递 点的角速度相同 减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1个恒星日 北逆南顺 23h56’4”
处处 自赤道 相同, 向两极
递减
南北极点既无线 速度也无角速度
公转
太阳 公转 轨道 是一
椭圆
自西向东 1个恒星年 近日点(1月 逆时针 365日6时 初)快,
9分10秒 远日点(7月 初)慢
二、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是:23026‘N—23026’S
赤道一年有2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1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直射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交角 23026‘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随时间变化
四季
昼夜长短的变化
随空间变化
五带
时区的划分
线面角
某地经线所在的平 面与本初子午线平 面之间的二面角
图 示
ppt课件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 Sphere
l Is the Earth a sphere? l No ! l Then, which kind of figure? l Ellipsoid [first approxiamtion!]
13
3 Ellipsoid
l The earth is rotational ellipsoid (flattened slightly at the poles and bulges somewhat at the equator)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必定是两极 扁平、赤道隆起的(旋转)椭球。 l Theoretical inference that the Earth is an ellipsoid(牛顿) l olive ellipsoid(卡西尼) l 地球自转证明(后面讲)
10
2 Sphere
l Eratosthenes’s method:
Cited from Baki iz 2010
11
练习:
2 Sphere
l 进一步思考:
p Notice that the sun source is a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not parallel light ray), calculate the radius of the Earth p Based on the Moon light ray, please precisely measure the spherical Earth’s radius p Suppose the Earth is a rotational ellipsoid, how to measure the semi-major and minor axes, based on the sun ray ?【练习】
3 Ellipsoid
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arc length and geocentric latitude
p 随着地心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20
3 Ellipsoid
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arc length and geodetic latitude【地理纬度关系如何?】
x = r cos φ y = r sin φ
r= a 1− e
2 2 2
x y + = 1 2 2 a b
2
2
1 − e cos φ
17
e = a −b / a
2
2
3 Ellipsoid
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arc length and geocentric latitude
4
1 History
l China: orbicular sky and rectangular earth (天圆地方)
5
1 History
l Han:张衡(78-139 A.D, Astro, Math, Inventor, Geogra, Map, Liter)《浑天仪注》“天如鸡卵 ,地如卵黄”
15
3 Ellipsoid
l The problems lies in the two kind of latitude:
p geocentric latitude (地心纬度) p geodetic latitude (大地纬度)
φ
geocentric latitude geodetic latitude reduced latitude
9
2 Sphere
l Eratosthenes’s method:
p On summer solstice, he observed the midday sun shone to the bottom of a well in the town of Syene p At the same time, he observed the sun was not directly overhead at Alexandria p It casts a shadow with the vertical equal to 1/50th of a circle (7° 12') p The distance from Alexandria to Syene is 5000 stadia (1 stadium = 157.5 m) p The radius of the Earth is 6267km (Error only 2%)
6
1 History
l 思考:
p What does the Earth look like for the ancient people? p If you live in 500B.C, could you find any clues indicating that the earth is spherical? p Can you prove your viewpoint?
p The negative value of co-tangent φ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two coordinates of corresponding point on ellipsoid:
dy ! = tan(90 + ϕ ) = − cot ϕ dx
第 4 讲
地球形状及自转
申文斌,邓洪涛,徐新禹,罗佳 2014.5.4
1
内容提要
l 1 历史 l 2 球形 l 3 椭球形 l 4 大地水准面 l 5 地球自转 l 6 地球自转参数观测 l 7 地球自转应用举例
7
2 Sphere
l 思考:
p Assume the earth is spherical, how to calculate it’s radius?
8
2 Sphere
l Euclidean geometry (Euclid, 325-265 BC, Greek Math)
18
2 2
did
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an arc length and geocentric latitude
p Then
a 1 − e 2 [1 − 2e 2 cos 2 φ + e 4 cos 2 φ ]1/2 dl = dφ 2 2 3/2 (1 − e cos φ )
14
3 Ellipsoid
l Arguments in history
p Is the earth oblate spheroid or olive ellipsoid? p Newton: according to mechanics, the earth should be oblate spheroid. Thus the 1° meridian arc length shoul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titude p Cassini: the earth is olive ellipsoid, supported by measurement results —— the 1° meridian arc l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titude p Who made mistakes? What mistakes?
3
1 History
l Greek
p Plato (427-347BC): Earth’s circumference is 400,000 stadia (by speculation)(62,800 km - 74,000km), and Archimedes (287-212BC): 30,000 stadia [Euclid: 325-265BC] p Eratosthenes (276-194BC, Math, Georagr, Histo, Peot, Astro): earth’s radius is 6267km[39,377stadia] (by calculation, 240B.C)
2
1 History
l Greek(Homer, Thales, Pythagoras, Plato, Eratosthenes et al.)
p Homer (800-1000 BC ? poet): the earth resembling a flat disc p Thales (624-546BC,Think, Sci, Phi): the earth is spherical (600B.C) p Pythagoras (572-497 BC, Math, Phi) and Aristotels (384-322BC, Phi, Sci, Educ): sphere
p Then we have
x=
y= a 1 − e 2 cos φ 1 − e 2 cos 2 φ a 1 − e 2 sin φ 1 − e 2 cos 2 φ
p according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
dx a 1 − e 2 sin φ =− dφ (1 − e 2 cos 2 φ )3/2 dy a 1 − e (1 − e )cos φ = dφ (1 − e 2 cos 2 φ )3/2
dl a 1 − e [1 − 2e cos φ + e cos φ ] f (φ ) = = 2 2 3/2 dφ (1 − e cos φ )
2 2 2 4 2 1/2
p substitute parame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