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①
②
③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①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②
c. a) b)
c)
想象对文学的重要作用 文学要用形象说话,必须借助想象 缀合、改造作家记忆中的印象 伏尔泰:我们看到人、动物、花园,这些知觉 便通过感官而进入头脑;记忆将他们保存起来; 想象又将他们加以组合。(《哲学辞典》) 通过想象进行体验,补充作家生活之不足。 吴中杰:作家应该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一 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艺术想象可以把作 家带入特定情境,摹拟描写对象的神态,体验 描写对象的心情,以弥补自己生活经验之不足。 (《文艺学导论》,99页)
3.
①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作用:有助于更精准的传达作家的审美感 受。 例证:“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提炼。 (到、遍、过) 荷马从效果的角度写海伦的美。
②
A.
B.
C.
技巧运用的原则 要为塑造形象服务。 正例:对海伦的塑造。 要为表达某种中心意念服务。 反例:朱缃的诗歌探索过分注重形式,不 注重内容的传达。 反对为技巧而技巧。 反例:诗歌用僻典。
B.
C.
从内容实质上说,是作家深层心理内容的 反映,与作家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敏感度 密切相关。 从构成因素上说,是作家内心体验与外在 事物的结合,因此事物的外形虽然没有发 生改变,但已经与现实中的事物完全两样。
③
A.
B.
艺术发现的功能: 文学创作赖以发生的根由,艺术发现往往 能照亮作家的生活,促成创作的产生。 例证:茅盾写《春蚕》由报纸记载蚕农纷 纷破产。 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4.
① A.
B.
a) b) c) d)
两种写作方式:即兴与推敲 即兴 内涵: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 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 作出某作品的状况。(149页2段) 即兴写作产生的条件: 具备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需要一定的气氛和创作契机。 较高的天赋和较好的技巧。 经过自觉不自觉地长久酝酿。
④
A.
a.
b.
感情与理智 感情 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 感态度。 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 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别林斯基:“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 有诗歌。”(《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 维》,74页)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1.
2.
3.
本节分三个部分: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研究作家在什么基 础上创作的,为什么创作。 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研究创作过程中的 各种心理机制和具体构思方式。 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研究作家如何用文 字符号将构思成果从心里移到纸上。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1.
①
② A. B.
B. a.
b. a)
b)
理智 内涵:主体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活 动。 作用:控制、约束情感。 情感的产生受作家理性认识的制约。 例证: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与其国 民性批判;汤显祖《牡丹亭》与市民意识的 抬头。 情感在艺术中的表现不能无节制,需要用理 智去控制才能体现出确切的含义。
⑤
A. a.
③ A.
变形和陌生化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 创造力,通过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构 思方式。 例证:《望庐山瀑布》(夸张);《皇帝的 新装》(漫画化);《西游记》(粘合);
B.
C. a)
b)
陌生化:通过运用违背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 延长读者理解的时间,来达到对事物的再现。 例证: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变形与陌生化的异同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不同:变形着重改变事物的常见形态;而陌 生化则强调改变对事物的描述方式,事物的 形态并不发生改变。
c.
d.
运行机制:省略了推理并不是不要推理, 直觉来自于作家在无意识层面,根据经验 对事物的迅速掌握。 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迅速地把握某一形象 的价值和意义。 例证:老舍写《骆驼祥子》 果戈理写《外套》
C. a)
b) c)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136页) 从性质上说,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 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 突兀判断。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 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 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B. a.
b.
直觉 内涵:思维活动中,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 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直接的揭示。 特点: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 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 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 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 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 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102页)
2.
①
艺术发现 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 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 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周作人《吃茶》——自由知识分子 贾平凹《丑石》——陕西作家的朴实
②
A.
艺术发现的特点: 从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背影》: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 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 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 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 了!
B.
a.
b.
文学物化是文学构思的延续,造成成型后 的“形象”与“心象”的差距 王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 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作的重要阶 段。”(《漫谈小说创作》) 创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相矛盾,在 写作的时候尊重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改 变创作意图。如安娜的卧轨自杀。 创作动机中途发生转换。如鲁迅《不周山》 由演绎人类和意义的起源到讽刺虚伪的道 学家。
b.
语言本身的文化因素,干扰意的明白传达。 罗祖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沉 淀,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使用中会变得愈来愈 复杂,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不确定,发展到一定 阶段,就会造成所有语言都有隐喻性和象征 性”( 《论创作中的言意矛盾》,71页) 例证:“天下乌鸦一般黑”
c.
a)
b)
解决手段 立象以尽意,以解决语言之不足 例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沙呀娜拉》 陌生化手法,恢复语言的再现力 例证: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②
A.
a.
“心象”与“形象”产生差距的原因 文学中的言意矛盾 意本身的丰富性(如感性体验),语言难 以传达 罗祖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可 以用语言说清楚的,而我们对事物或人的感 性直观以及感性体验却难以用语言说清楚, 至于对流动于我们脑际的集体无意识,则更 是让语言捉襟见肘了。”(《论创作中的 言意矛盾》,《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6 期,68页)
②
③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3. 艺wenku.baidu.com构思中的一些心理活动
①
A.
B.
回忆与沉思 回忆:在大脑中搜索回忆已有文学材料的 心理活动。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队内心某个形象或 者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想象与联想 A. 想象 a. 内涵: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者创造某种形象 的心理活动。 b. 类别: 再现想象:主体心理对外部事物和形象的复现。 比拟想象:主体心理对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虚构想象:主体心理虚构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 “我是一只天狗/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
B.
a.
b.
联想 内涵:由一形象到另一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 类别: 接近联想:时空接近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类似联想:特征类似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灯下漫笔》《荔枝蜜》 对比联想:特征相对所产生的联想。 例证:《有的人》
③
A. a.
b.
c.
灵感与直觉 灵感 内涵:思维活动中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 考过程中,突如起来的一种顿悟。 陆机:“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 遏,去不可止。”(《文赋》) 运行机制:偶然的发生,却是长期思考的结 晶。 特点:偶发性、瞬时性、兴奋性,创造性
①
②
A.
构思方式: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 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139页 3自然段) 几种常见的构思方式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 使之糅合成一个能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艺术形 象的构思过程。 例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描 写方式。
B.
a. a)
材料的储备 文学创作材料:是文学赖以写作的基础, 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无意获得的生动 丰富而又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特点: 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 与现实生活中材料的客观性不同,文学材 料与作家的某种情感结合在一起,具有主 体性。
③
④ A.
B.
材料储备的四个阶段:感受刺激—形成信 息—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 意获取 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b.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内涵:主体清晰认识到的心理活动和观念。 作用:根据创作意图,提供艺术构思的方向和线 索。 金开诚:“人的大脑中满是混乱的意识,它的活 动也是不合逻辑和理性的。但是人只要运用意志, 集中注意,那么意识的乱流就受到‘选择’,成 为明确的、合乎逻辑的意识活动。”(《文艺心 理学论稿》,195页,北大出版社1982年)
三.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1.
2. ① A.
文学物化阶段:即文学写作的具体写作阶 段,指通过语言、纸张等物质媒介,把精 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的过 程。 “心象”到“形象”的转化 “心象”与“形象”往往有一定的差距。 “形象”不能很好地表达“心象”。 刘禹锡: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B.
“形象”和原先构思的“心象”不一致。 巴金:“我开始写《秋》的时候,我并没 有想到淑贞会投井自杀,我倒想让她在十 五岁就嫁出去,这倒是更可能办到的事。 但是我越向下写,淑贞的路越窄,写到第 三十九章(新版第四十二章),淑贞向花园跑 去,我才想到了那口井,才想到淑贞要投 井自杀,好象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它 完全是虚构的。(《谈<秋>》)
b)
突出和简化 突出 内涵:作家在艺术构思时,抓住某一形象和 意念,调动各种手段,使之与众不同的构思 方式。 类别: 浓涂重抹:对某一形象和意念详细刻画。 例证:阿Q的“精神胜利法”;郭靖的“忠 厚” 淡化背景:在众多的背景事物中,将某一形 象突出和强化。 例证:诸葛亮的出场;王熙凤的出场
B.
C.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