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简介

合集下载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是榆林市的中心城区。

地处渭河南岸,是渭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榆阳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发展桑产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家对桑产业的大力扶持,榆阳区桑产业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

一、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的现状1.土地资源榆阳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种植桑树。

据统计,榆阳区的林地面积为1876.68公顷,适宜发展桑树种植。

而区内的耕地、草地和其他可利用土地也为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2.气候条件榆阳区位于渭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桑树的生长。

气候条件对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产业基础榆阳区拥有成熟的桑产业基础,包括桑叶采摘、桑树种植、桑叶加工等一系列环节。

而且在近年来,榆阳区对桑产业的扶持政策也逐渐得到加强,为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力度,榆阳区的桑产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例如对桑树种植的补贴、桑叶生产的购销保障等政策逐渐完善,为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科技创新榆阳区也在桑产业的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提升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桑叶的品质和产量,提升桑产业的竞争力。

榆阳区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可以在桑叶的加工上加大力度,研发桑叶产品,如桑叶茶、桑叶药材等,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高桑产业的附加值。

4.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桑产业发展的关键,榆阳区需要加强桑产业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高桑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农业展会、展销会等形式,推广榆阳区的桑产品,开拓销售市场。

5.农民培训桑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持,榆阳区可以加大农民桑产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桑树种植技术和桑叶加工技术,培训桑产业的技术人才。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榆阳区是陕西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陕西省中部,距离省会西安市约130公里。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榆阳区被誉为“桑乡”,有着丰富的桑产业资源。

桑是榆阳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主要产品是桑叶和桑蚕,其它副产品包括桑蜜、桑果、桑枝、桑根等。

目前,榆阳区的桑农户有5000余户,桑叶种植面积达到30000多亩,年产桑蚕茧5000吨以上,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桑产业已经成为榆阳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榆阳区政府对桑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重点项目扶持等。

同时,榆阳区也加强了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通过加强桑树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桑树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开展桑蚕种质资源保存和培育,培养了一批高产、高质、耐病、适应性强的桑蚕新品种。

通过推广桑树的综合利用及加工技术,提升了桑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榆阳区还积极扩大桑产业的销售渠道。

政府加大桑叶和桑蚕的推广和销售工作力度,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桑产业园区,加强桑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了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总的来说,榆阳区的桑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比如,桑农收入水平不高,桑树老化问题严重,加工能力不足,市场营销手段和渠道亟待加强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桑产业的政策和制度,加强桑树品种的保护、繁育和更新,提高桑蚕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发展桑产业的加工和制造业,拓宽桑产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加强桑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壮大。

榆林12个县区名片出炉,快看你的家乡什么最有名

榆林12个县区名片出炉,快看你的家乡什么最有名

榆林12个县区名片出炉,快看你的家乡什么最有名
榆林市——塞北重镇,能源基地
榆阳区——古为九边重镇之一,今为榆林行政中心。

神木市——杨家将故里,中国最大的兰炭基地、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

府谷县——鸡鸣闻三省,能源工业强县。

靖边县——匈奴故都,石油之城。

定边县——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杂居地,马铃薯之乡。

横山区——边塞重镇和革命老区。

米脂县——榆林中心城市后花园。

文化县,美人县,英雄县,产盐县,小戏县,梯田县。

绥德县——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

吴堡县——柳青故里,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

清涧县——路遥故乡,革命老区。

子洲县——以纪念革命烈士而设的县名。

佳县——中国第一红枣之乡,颂歌《东方红》故乡。

塞上明珠新榆阳

塞上明珠新榆阳

全 年实现 工 业
3%
金 2 5 tZ 元

较 上 年 增长9

8%

其中规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完成产值

增长 1 5
9%

实 现 销 售 收八 4 6

7 亿元

增长 1 7



全 区累
年 初 安 排 的 2 2 个 重 大 前 期 项 目 都 有 不 同 程度的新 进 展 成功签约 招 商 引 资 工 作 再 创佳绩 组 团 参加 了 第十 届 西 洽 会 项 目 7 个 投 资 总 额 8 1 9 7 tZ 元 引 资 总 额 8 0 9 亿 元 分 别 占 全 市 投 资
3
平 方公 里

部榆林气 田 资 源 储 量 7 8 6
还 有 相 当储 量 的石 油 等资源


2
1S 立 方 米

此夕

高岭 土
泥炭

榆 阳 区 先后 被 授 予 陕 西 省 舍 施 享

示范县区
2007
全 国农 田 水利先进县 区

全匡
林 绿 化 先 进 县 区 等 2 0 多 项 省 部 级荣 誉 称 {
能耗降 至2 3 1 1 吨

个 目标


突出两大 优势
实施三 大 战略

抓住四 个 重点

推进五项

4
度 规 模 以上 万 元 增 加 值 水 耗 为 5 3

7 7 立 方米 ;工

工程
即 围 绕构 建 和 谐 榆 阳这

水资源保护现状

水资源保护现状

榆阳区水资源保护现状一、榆阳区水资源概况榆阳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手乌素沙漠接壤地带,地貌类型大部分为风沙草滩地,仅无定河东南、榆溪河东,部分地段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本区地表水系属黄河流域,区内有无定河、秃尾河、佳芦河三大水系。

全区总土地面积流域面积7053km2,三大水系面积6834.8km2。

榆阳区水资源总量为9.13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535亿m3,地下水调节储量为7.43亿m3,天然排泄量为2.83亿m3。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62亿m3。

二、近年来,榆阳区水资源保护工作及其成效(一)水资源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开展与节流并重;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原则;水资源全面保护与重点断面防控监测相结合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与计划用水相结合原则;实行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相结合原则。

(二)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发与保护。

1、2008年,榆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2.03亿m3,其中地表水为1.1亿m3,地下水为0.93亿m3(其中农业占68% ,工业31% ,生活9%,生态2% )。

全区已建、在建的地表水源工程有红石峡水库、尤家峁水库、李家梁水库、中营水库、河口水库、石峁水库、芹河供水、香水供水、硬地梁供水等工程,可供水量达1.69亿m3。

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埋藏于地下浅水层的第四系潜水;二是出露于地表水的泉水,其水文地质单元有富水的风沙草滩地区,较富水的河谷川道区和贫水的黄土丘陵区。

2、根据省厅《关于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管理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结合榆阳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对榆阳城区25.7km2的区域(未包括经济开发区18.4 km2)进行“三区”规划,根据开采系数计算及实地测量,划定老城区,西沙区为严重超采区,南郊区,长城路西段为限采区,将老城区定为禁采区。

“三区”划定实施方案已上报主管局及市水资办,的待批准实施。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榆阳区作为中国陕西省汉中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陕西省中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榆阳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林业生产。

榆阳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成为苗木生产的理想之地。

一、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榆阳区的苗木生产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榆阳区种植业以果树、经济作物和林木为主,尤以苗木生产最具特色。

据统计,榆阳区苗木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各类苗木种植面积10万余亩,年产苗木达到1000万棵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尤其是板栗、核桃等果木的苗木生产更是颇具规模和竞争力。

榆阳区已成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之一。

榆阳区苗木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榆阳区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阳光充足,这些有利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苗木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榆阳区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苗木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为苗木产业提供了蓬勃的市场动力。

榆阳区政府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支持苗木产业的发展,为苗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榆阳区苗木生产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苗木产业存在着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了苗木产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品种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了苗木价格波动较大,生产经营风险较高。

生产环节中存在着资源浪费、污染排放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民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导致了土地的低效利用和农户收入水平偏低。

为了解决榆阳区苗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升苗木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榆阳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政策扶持。

加大对苗木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更加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苗木,提升苗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是榆林市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

在榆阳区,桑树产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桑树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榆阳区桑产业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进行浅谈。

1. 榆阳区桑树资源丰富榆阳区拥有丰富的桑树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

据统计,榆阳区拥有桑树种植面积达到数千公顷,年产桑叶数千吨,是中国重要的桑叶生产基地之一。

榆阳区的桑树产业不仅仅以桑叶为主要产品,还有桑果、桑蚕等相关产品。

桑果是一种天然的营养食品,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业和保健产品中。

而桑蚕则是桑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树为桑蚕提供了优质的食物,桑蚕也为桑树提供了重要的传粉服务。

3. 榆阳区桑树产业发展成果丰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榆阳区的桑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桑叶、桑果、桑蚕等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值也逐年攀升。

桑树产业已经成为榆阳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1. 榆阳区桑产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为了提高桑树产业的效益和产能,榆阳区政府引导农民进行桑树产业化生产,采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现代化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榆阳区农民在桑树种植上积极投入,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桑树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增加桑树产业的附加值,榆阳区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桑产品的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比如对桑叶进行加工为桑叶茶、桑叶粉等产品,对桑果进行加工为桑果酱、桑葡酒等产品,对桑蚕进行加工为桑蚕丝、桑蚕茧糖等产品。

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而且为榆阳区农民增加了收入。

榆阳区拥有悠久的桑树文化历史,以桑树为主题的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

政府引导农民进行农家乐、观光农业等项目建设,使桑树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了桑树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也丰富了榆阳区农村旅游产品,提高了榆阳区农民收入。

三、榆阳区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 榆阳区桑树产业存在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问题榆阳区的桑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资金短缺是其中之一。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

榆阳区苗木生产现状及建议榆阳区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

该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地势较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条件适宜苗木生产。

苗木生产是榆阳区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榆阳区苗木生产的现状以及相关建议进行分析。

榆阳区的苗木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

榆阳区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这为苗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榆阳区也有较为发达完善的交通网络,苗木的运输较为方便,能够保证苗木的及时出售。

榆阳区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苗木种植户和相关技术人员,他们在苗木育苗和管理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

榆阳区的苗木生产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苗木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杨树、槐树等常见树种为主,缺乏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苗木品种。

苗木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苗木生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生产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和统一化管理,效益相对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要加强苗木品种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对苗木品种改良和培育的投入,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不断丰富苗木的品种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榆阳区苗木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榆阳区选取苗木种植示范基地,示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广大苗木种植户逐步提高生产水平。

应加强苗木生产的规模化管理。

通过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化的苗木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效益。

加强对苗木生产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苗木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加强苗木市场的开拓和提升。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苗木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市场份额。

积极参加国内外苗木交流展览会,加强宣传,提高榆阳区苗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榆阳区苗木生产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培训和管理,开拓市场,榆阳区苗木产业将能够进一步壮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榆阳区经济调研报告

关于榆阳区经济调研报告

关于榆阳区经济调研报告榆阳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是该市的市辖区。

经济调研报告是对该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和评估。

本文将对榆阳区的经济调研报告进行详细介绍。

榆阳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

农业是该区主要的基础产业,粮食、商业作物和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方面,榆阳区有多个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基地,涵盖了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发展迅速,涉及旅游、文化娱乐、餐饮、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榆阳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榆阳区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资源丰富。

该区煤炭储量丰富,是陕西省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该区还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榆阳区以煤炭、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

榆阳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资源依赖过高,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因此,该区应该加大环保力度,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榆阳区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更新的压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最后,榆阳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交通、通信和能源等方面的设施水平。

为了推动榆阳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该区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其次,榆阳区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该区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最后,榆阳区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完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榆阳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榆阳区的经济发展将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1. 引言1.1 现状描述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西北部,是全市唯一一个位于黄土高原和砂石高原的交接处的城区。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传统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榆阳区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了桑产业。

目前,榆阳区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桑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桑果产量逐渐增加。

桑叶的加工利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桑叶茶、桑叶纺织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同时,桑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桑树栽培技术研究、桑果深加工等。

榆阳区桑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种植规模不够大,产业链条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等。

部分农民对桑树的种植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技术不足,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榆阳区桑产业建设在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只有加大投入、强化技术支持、拓宽销售渠道,才能实现桑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2 问题分析目前,榆阳区的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桑树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导致桑叶和桑果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益。

桑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导致各企业之间缺乏协作与合作,资源利用率不高,企业间竞争力不强。

桑产业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影响了榆阳区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声誉。

总体上,桑产业在榆阳区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发展前景受到制约。

需要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榆阳区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1.3 发展意义榆阳区桑产业的发展意义是多方面的。

桑树是一种优良的经济作物,具有经济收益高、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桑树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可以改善土地质量、保护水源、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助于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

桑树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桑蚕养殖、桑叶加工等,形成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榆阳区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地处黄河流域的北坡,素有“榆林锁钥”的美誉。

榆阳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榆阳区的林业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科学合理地建设好林业生态体系,成为了榆阳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榆阳区林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临榆林带、关中台地、陕甘宁交界区和黄河流域等地,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以上,主要林木有油松、杨树、松树等,另外还有竹类、草本等次生林。

这些树种对于改善土地环境、防风固沙、保护水源、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榆阳区还有大片的草原和荒山荒地,这些地区也是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植树造林和草原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提升榆阳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榆阳区的林业生态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森林面积较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十分匮乏;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榆阳区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问题;榆阳区农村人口多,农村生活垃圾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榆阳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合理地建设好林业生态体系,对于提升榆阳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绿地覆盖率、改善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提升榆阳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榆阳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立法和监管为了更好地保护榆阳区的林业资源,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和监管工作。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保护榆阳区的森林资源不受破坏。

加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2. 科学合理地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植树造林是改善榆阳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榆阳区简介

榆阳区简介

以东西走向的古长城为界,延北属林草丰茂的内蒙古高原,延南属丘陵沟壑的黄土高原。

以榆溪河水系为主,遍布大小河流百余条,中型以上水库27座。

中心,以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为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路网、输电网、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

其中,有往返于西安、北京的空中航班,有过境站点的西包铁路大动脉,有穿赿区境的陕蒙、榆靖等高速公路。

煤田是世界级七大煤田之一的榆神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盐是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精品矿藏,天然气是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高岭土、泥炭等也有相当规模的储量。

羊子饲养规模居陕西省前列,猪、鸡、牛的饲养也形成了一定气候,已建成全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县区。

地上地下文物星罗棋布,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15%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5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80元和6520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历史悠久沿革甚远。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在这里设有上郡置所。

明成化年间修筑榆林城,从此成为北方边境的九边重镇之一。

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

建国以来,设为县级建制,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1988年,撤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撤市改为县级榆阳区。

现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

榆阳区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经成化年间三次拓建成为现在的榆林古城。

1949年6月榆林城区和平解放,设榆林市。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

1988年9月榆林撤县设市。

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区建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002年-2003年,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488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

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土族、苗族、维吾尔族、满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哈尼族、锡伯族等民族分布。

榆阳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

榆阳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无定河中游。

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以及榆林市辖区内的横山区、米脂县、佳县、神木县相毗邻,与黄土高原地带交接,东西宽128千米,南北长124千米,地势北高南低,辖区面积7053平方千米,居陕西省第二。

榆阳区处于内陆干草原自然地理带,属寒温带半干旱季风区,主要特点是:气候寒温、雨量稀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雨,夏季干燥炎热,秋季凉爽短促,冬季干冷漫长,年平均气温8.8℃,温差较大,年积温3217.6℃,无霜期155天,年降水量414.1毫米,年均蒸发量1905.5毫米。

榆阳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面积1057.95万亩,其中耕地保存面积为112.4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62%;草地保存面积4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4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0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0.56%。

一、基本情况2019年,榆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14亿元,比2018年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466.33亿元,比2018年增长14.4%;财政总收入达183.23亿元,比2018年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52.1亿元,比2018年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6元,分别增长8.1%和9.7%。

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随着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家畜饲养量特别是草食家畜存栏量的迅猛发展,畜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偷牧乱牧行为屡禁不止,封山(沙)禁牧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草地的沙化、退化和盐碱化导致天然草场面积越来越小,植被越来越差。

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新增肉用湖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草畜平衡与矛盾更加凸显。

榆阳区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亟待保护和修复建设好天然草地,为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相关任务完成情况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榆阳区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榆阳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先后实施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项目、省级草产业建设项目、飞播种草项目以及早期实施的退耕还草项目,重点利用全区25万亩土地复耕整理项目,全面推动人工种草规模建设。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

浅析榆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分析榆阳区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榆林市西南部,总面积3,047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为19,65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7%。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区域的生态状况非常差,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壤受到严重破坏,同时该区域水土流失问题也非常突出。

为了改善榆阳区的生态状况,2003年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该工程主要任务是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恢复为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进而改善生态环境。

至今,工程已经实施了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成效1.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工程时,榆阳区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3.7%,而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据统计,在2019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7.1%,大大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土地的沙漠化退化,改善了区域的水土保持状况,减少了泥石流、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林地的建设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为合适的栖息条件。

3.经济效益逐年提高随着榆阳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从森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数年来已经为当地政府创造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收益。

二、成功经验1.强化政策扶持榆阳区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府补贴、减免税费等,并成立了相应的专项管理机构,从政策层面全方位支持退耕还林工程。

2.技术改良榆阳区各级政府积极引进国内外森林资源、水土保持等专业人员,深入研究此类工程的技术规范和实施方法,在实施工程过程中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人工干预方法等,不断提高工程的可行性、及时性、效益性、适宜性。

3.发挥社会力量榆阳区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中来,并重视回馈农民,让退耕还林的工程群众化、社会化,提升了工程的社会影响力,也缩短了实施数量上的差距。

榆阳区旅游景点

榆阳区旅游景点

榆阳区旅游景点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景点。

以下是一些榆阳区的旅游景点:
1. 靖边县:位于榆阳区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有许多奇特形状的红色岩石和峡谷景观,被誉为“小九寨沟”。

2. 兴平市:位于榆阳区东南部,是陕西省著名的旅游城市。

兴平市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以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重要旅游景点。

3. 榆阳悬棺:榆阳区悬棺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悬棺群,位于榆阳区境内的鄂尔多斯山区。

悬棺群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葬礼形式之一,对于研究古代葬礼风俗和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4. 榆阳古城:榆阳古城是榆林市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榆阳区境内。

这个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存有许多古代建筑和文物。

5. 榆阳绿洲:榆阳区还拥有美丽的绿洲景观,如麦积沟、麦积山和北山湖等。

这些地方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植被,是进行休闲娱乐和自然观赏的好去处。

以上只是榆阳区部分旅游景点的介绍,还有更多景点值得一游。

去榆阳区旅游,您可以欣赏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的独特之美。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

浅谈榆阳区桑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榆阳区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位于陕北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县。

榆阳区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逐渐发展起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桑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榆阳区桑产业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的角度进行浅谈。

榆阳区桑产业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榆阳区积极推动桑产业发展,加大了对桑树的种植和培育力度。

在桑树种植方面,榆阳区通过引进良种,进行试验种植,并向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和培训支持,使得桑树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

在桑蚕养殖方面,榆阳区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桑蚕养殖基地,并组织了多次培训活动,提高桑蚕养殖的技术水平。

榆阳区还鼓励农民开展桑叶加工,发展桑蚕丝织造等相关产业,形成了从桑树种植、桑蚕养殖到桑叶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榆阳区桑产业的发展趋势。

榆阳区在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对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提高桑树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

榆阳区还加大了对桑蚕养殖的科技支持,推广了无土介质养殖技术和新型饲料,提高了桑蚕的育种效率和产量。

在桑叶加工方面,榆阳区积极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加强对桑蚕丝织造和丝绸加工的培训,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榆阳区还注重推广桑树的生态效益,推动桑叶的综合利用,发展桑叶提取物、桑枝制品等新产品,提高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榆阳区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为主线,努力提升桑树的品质和产量;以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的桑产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以优化产业链布局和市场推广为途径,提高桑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榆阳区桑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榆阳区情概况

榆阳区情概况

榆阳区情概况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以及市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

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约占总面积的65%;沿南属丘陵沟壑区,约占35%。

全区辖24个乡镇、487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

榆阳是矿藏资源富区。

煤炭资源储量485亿吨,探明含煤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77%,是世界七大煤田榆神府煤田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煤层厚、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的特点;岩盐资源预计储量1.3—1.8万亿吨,是榆米绥特大型盐田重要组成部分,为氯化钠含量高达95%的罕见精品盐矿;天然气探明储量820亿立方米,是陕甘宁大气田重要组成部分,含气面积大、纯净度高、开发前景广阔。

石油、高岭土、泥炭等矿藏亦有相当规模储量。

全区水资源总量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超过省、市平均水平。

榆阳是历史文化名区。

自春秋时魏置上郡,已有2000余年历史,明成化年间筑榆林城,成为九边重镇之一。

区境内文物遗址星罗棋布,自然风光迤逦奇特,红石峡、镇北台、青云寺闻名遐迩,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之美誉。

陕蒙文化交融源远流长,信天游、大秧歌风俗独特,剪纸、泥塑、石雕巧夺天工。

已普查收录各类文物点141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3类255项。

榆阳是特色农业大区。

建成40万亩玉米、25万亩马铃薯、15万亩小杂粮、10万亩大扁杏、6万亩蔬菜高产基地,建成百万只羊子、百万头生猪饲养基地,成为榆林特色农业大区和陕西第一养畜大区。

2010年粮食总产达5.2亿斤,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95万只和137万头,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

总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的榆林现代农科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入园项目达44个,江苏雨润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陕西大匠农科140万只“春蕾”绿色蛋鸡等重点项目2011年将建成投产。

陕西省榆阳区中考地理生物

陕西省榆阳区中考地理生物

陕西省榆阳区中考地理生物或者拼音陕西省榆阳区中考地理生物榆阳区位于陕西省的西部,是新建的三江平原的重要的一部分,面积175.5平方公里,历史悠久,素有“榆林肥”之称。

榆阳正处于陕北中部,全区大部地处丘陵小平原,气候宜人,植被茂盛,自然资源丰富,是陕西省中考考查地理和生物知识的重要考点。

榆阳区的地理特点以山地为主,位于榆林山南部,禀莲山、柞山环绕在区内,丘陵叠嶂。

气候多雨,夏季由暖温转为凉爽,全区以南北深谷等槽地居多,贴近太白山北麓特别明显的特征,疏林草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榆阳区,有湿润的气候,盛产油菜、小麦、玉米、谷粒,表现为丰美的农业景观,出现各种植被资源,有灌木、乔木、草坪等,植物群落呈现特色多样性,以落叶松、榆木、涅槃松、枸杞、芥菜、蒲公英等品种最为丰富。

榆阳区也蕴藏着丰富的动物资源。

囊括野兔、野鸡、麻鳽、山鸡、野鹰、燕子、蛤蚌、蝴蝶、蜻蜓、白腹蒿蝽等多种动物,使地理环境更加繁荣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榆阳区自然保护区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山羊、狐獴、藏獒、野鹿等野生动物栖息在此,大大地促进了当地水土保持,以及植物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加深了榆阳区的自然风光。

榆阳区是一片葱郁茂密的绿色大地,古老山涧将它一分为二,景物迷人,赏心悦目。

风景名胜如榆林大胡家寨,罗寮寺、梁家坡等,民俗文化厚重,传承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成为古文化的鑑定宝库。

中考考查的榆阳区的地理和生物知识,聚集了这片独特的大地,将知识角度内容实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熟悉榆阳区的地理特点,归纳榆阳区的植物勘察,全面掌握榆阳区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榆阳区人文资源特点,扩展心理情感,更深入体会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本质内涵。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榆阳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技进步已经显现出的榆阳特色,试图把榆阳融入世界大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树立“温馨榆阳、美丽乡村”的新时代形象,创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榆阳区非比寻常,以地理和生物资源知识考查是中考重要考点,有助于学生从全方位深入地理认识、生物研究和分析综合思维,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生物资源的理解和保护意识,也可以为榆阳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培育不同的精神气质,建立深远的影响力。

榆林天气榆阳区消费怎么样

榆林天气榆阳区消费怎么样

榆林天气榆阳区消费怎么样
榆阳区位于榆林市是一片紧邻河西走廊的绿地,处于黄土高原以及柳树林、玉米田和水田
之间,是享有“黄土小桥川之上”美誉的西部边境小县。

榆阳区气候温和,夏季不热,冬
季不冷,是贵州省人口最稠密的县,是黔西水乡、西江源和传统行政中心。

榆阳区消费比较实惠,物价也比其他部分低。

消费范围很广,涉及售货点转账、充电、超市、快餐厅以及其他一些小的生活消费等方面。

超市里的商品比较实惠,肉贩摊也都在一
定价位,物美价廉,特别是像榆林的煲汤更是令人垂涎。

此外,在农贸市场里买的果蔬价
钱便宜又营养,面包糕点、水果、蔬菜等都令人满意。

此外,榆阳区的服务也还是比较好的,从快餐店到宾馆,到出租车、汽车修理以及发型美容、理发店等服务,都可以提供方便而又合理的价格。

榆阳区停车场也不少,收费比较低,也会提供租赁,不用担心停车时间过长而带来额外的费用。

总之,榆阳区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可接受,物价比较实惠,但也有一些不如期的服务,质
量要有所讲究性,以免影响人民的满意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东西走向的古长城为界,延北属林草丰茂的内蒙古高原,延南属丘陵沟壑的黄土高原。

以榆溪河水系为主,遍布大小河流百余条,中型以上水库27座。

中心,以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为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路网、输电网、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

其中,有往返于西安、北京的空中航班,有过境站点的西包铁路大动脉,有穿赿区境的陕蒙、榆靖等高速公路。

煤田是世界级七大煤田之一的榆神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盐是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型精品矿藏,天然气是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高岭土、泥炭等也有相当规模的储量。

羊子饲养规模居陕西省前列,猪、鸡、牛的饲养也形成了一定气候,已建成全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县区。

地上地下文物星罗棋布,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15%左右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5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80元和6520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历史悠久沿革甚远。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在这里设有上郡置所。

明成化年间修筑榆林城,从此成为北方边境的九边重镇之一。

民国时期,陕北道设于榆林,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

建国以来,设为县级建制,一直是榆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1988年,撤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撤市改为县级榆阳区。

现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人口4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

榆阳区明正统二年(1437年)筑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设榆林卫,经成化年间三次拓建成为现在的榆林古城。

1949年6月榆林城区和平解放,设榆林市。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

1988年9月榆林撤县设市。

2000年7月,榆林地区撤区建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002年-2003年,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488个村委会、43个居委会。

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土族、苗族、维吾尔族、满族、羌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蒙古族、哈尼族、锡伯族等民族分布。

榆林榆阳机场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的榆林新机场命名为“榆林榆阳机场”,位于榆林市区西北方向,2005年2月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立项批复,12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44648万元,为4C等级的民用支线机场。

机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可满足波音737和空客321及以下机型的起降。

航站楼建筑面积10641平方米,拥有5个登机口、3个廊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35万人次,年货邮运量为900吨。

项目总投资2.59亿元,资金由国家补助和陕西省筹措解决。

2008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历经两年多时间建设的榆林榆阳机场正式启用并迎来了第一次航班。

上午9时30分,搭载31名旅客的GS7511班机从西安飞抵榆林,平稳地降落在榆林榆阳机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榆阳区辖7个街道、12个镇、12个乡:鼓楼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楼街道、驼峰路街道、崇文路街道、航宇路街道、鱼河镇、上盐湾镇、镇川镇、清泉镇、安崖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金鸡滩镇、马合镇、巴拉素镇、榆阳镇、鱼河峁镇、余兴庄乡、刘千河乡、古塔乡、青云乡、大河塔乡、孟家湾乡、小壕兔乡、岔河则乡、补浪河乡、红石桥乡、小纪汗乡、芹河乡。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2亿元,较“九五”末增长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增长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0元,较“九五”末增加了10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0元,较“九五”末增长61.3%。

各项工作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

榆阳区农业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传统的越垦越穷,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向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方向转变,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一个由乔灌草织造的秀美山川初现轮廓。

二是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向种养业并重的方向转变,羊子饲养规模已达到154万只,生猪、笼养鸡分别达到80万头、100万只;大扁杏种植10.2万亩,温室大棚菜达到3000亩,全区“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中高效养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是实现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种植粮食、饲料、饲草和经济作物并重的方向转变,粮、经、饲种植比例高速到60:12:28,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不种种养种多工业在构建新的经济体系中实现了“两大跨越”。

一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实现了改组制和产权置换上的跨越。

普惠酒业集团公司、制药厂、人民煤矿等骨干企业,采取以强联强、以优引优的办法,进行合资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机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已成为独占鳌头的重点企业。

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了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跨越。

全区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78万吨增长到了2005年的560万吨,翻了近3番。

一批以煤、电、盐为主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心”、以旧榆神路和榆补路为“两翼”的“四大工业基地”,即以国道沿线金鸡滩、牛家梁镇为主的煤电向载能工业品和化工产业基地;以鱼河、镇川、上盐湾为主的岩盐开发及其化工产品转化基地;以旧榆神路沿线麻黄梁、大河塔、牛家梁为主的原煤生产基地;以榆补路沿线巴拉素、芹河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相继引进了一大批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强势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投入营运,拉动全区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势强劲。

第三产业在强势经济中快速发展。

以餐饮、商住、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实现增加值25.96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9.7%,地方财政收入的1/4来自于服务业。

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今日潮、银河、天佑、三辰、金龙、四海大酒店与个体经营者的风味特色小吃,互为补充,提升了榆林饮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务业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现。

工业:国有企业改组、产权置换;能源化工规模发展;第三快编辑本段基础设施新城建设榆阳区是榆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城修复、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大步推进,古城墙、步行街、四合院古色古香;世纪、凌霄、火车站广场息息相缀;肤施路、乡企城、经济开发区各具特色。

新建路、长城路、常乐路、文化路、人民路、榆阳路“四纵两横“的城区交通网已形榆阳区工业成。

城区道路、给排水、绿化、供气、采暧等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完善。

小城镇建设基本实现了“四个一”要求,即有一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街道;一个开放有序的集贸市场;一个能带动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一个能吸引群众经常开展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

交通运输区境内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两个(榆林机场和镇川机场),榆阳区交通运输每日往返省城西安航班4-6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1班次;神延铁路在榆林设有客运站,每日通列4趟;城内设有市运输公司和区客运中心两个汽车站,连接全国各大城市、各县区和全区各乡镇,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与陕西至内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区交汇,210国道纵贯南北,乡镇油路呈辐射状,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07公里。

基本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航空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

教育区内有大学1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46所榆阳区中小学艺术节(其中省市重点高中3所,示范初中4所),职教中心1所,普通小学322所,幼儿园59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0所,其中乡镇农技校28所。

卫生现有各类医院、医疗服务机构232个,其中重点医院5个,普通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25所,防疫站11所,专科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2所,卫生监督机构2个,职业卫校2所,有病床位2135张,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设施设备日趋完善。

建成全市最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电力区内供电网已与西北电网联网,330千伏、110千伏两条输电线路由南向北穿越区境,目榆阳区前正在筹建750千伏输电线路和110千伏输电线路。

现有2×13.5万千瓦火电厂一个,35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区境内各大项目均有可靠的供电保障和送电条件。

与此同时,农网改造工程也突飞猛进,全区48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同网同价。

广播电视有各种广播电视台5个,调频发射机1台,卫星地面接收站18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普及率75%。

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90%,农村MMDS微波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0%。

通信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四大信息网覆盖全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12万门,互联网可以利用拨号、ADSL、光纤等多种方式连接上网,对沟通内外信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榆阳区资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资源优势。

广阔。

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万亩,林地494.46万亩,牧草地328.18万亩,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多。

比较充裕。

境内地面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4.54亿立方米,地下水调节诸量为7.43亿立方米,全区拥有水资源量9.14亿立方米。

拥有中型以上水库27座,总蓄水能力为18812万立方米,年调水量4500万立方米。

十分丰富。

榆阳区是榆神煤田和榆横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阳区煤矿已探明原煤储量300亿吨,占预计储量的82%,且为优质环保煤。

区境西部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陕甘宁大气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厂。

区境南部有国内外罕见的精品岩盐矿藏,氯化纳含量达到95%,已探明储量1.3-1.8万亿吨,占全国岩盐资源的13-18%。

市区的“普惠泉”和“榆阳泉”泉水,俗称“桃花水”,为低钠重碳酸钙镁型天然矿泉水。

同时,高岭土、泥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也有相当规模储量。

雄厚。

榆阳区已成为陕西省第一养羊大区,养羊规模达154万只,年产毛、绒1000多吨,麻黄梁镇的白绒山羊基地已被农业部鉴定为优质品种繁育基地。

粮食作物有3类、21种、126个品种,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4亿斤左右。

东南部山区建成的10万亩大扁杏基地已开始进入盛果期,预计杏仁年产量可达到100吨以上。

全区共有草本植物60多种,木本植物40多种,栽培作物79种,属灌丛草原植被区。

得天独厚。

榆阳区自魏置上郡以来,榆阳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区境,境内“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独特的历史风貌。

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和全国最大的巨书宝库――红石峡闻名遐迩;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黑龙潭、万佛洞、戴兴寺等古建筑依山居险,风景怡人。

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物古迹与黄沙绿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景。

编辑本段农田水利榆阳区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三大目标,坚持以“典型引路、示范开路、先进带路”为治理理念,以“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规模一次形成,综合一次配套,效益一次达标”为要求,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部门联合,资金捆绑,规划建设,整体推进”的治理模式,按照“三直一平八配套”的标准,建设农田水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