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作者:————————————————————————————————日期:

2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

实践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一、实践目的:

塘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塘栖水乡古镇在明、清时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镇区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到解放初还存“三十二爿半桥、四十七条半弄”。解放以后,虽然历届政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城镇发展与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些传统地区风貌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新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形成了混杂、凌乱的街市空间,古镇风貌和文脉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

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运河文化形成了塘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十年代开始至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一些过街楼和弄堂都已拆除,现存的遗迹尚有广济桥、乾隆御碑、太师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庙、栖溪讲舍碑、塘栖廊檐等多处。历史遗存不能再破坏,应该修复,采取“一保护,二修复,三开发”的方针。

本次实践选取了杭州余杭的塘栖镇作为调研对象,全体成员前往塘栖古镇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当地居民,目的在于感受塘栖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塘栖的发展做出建议。

二、实践内容:

时间: 2011年7月6日至 2011 年7月12日共 7天

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

参加人员:“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全体成员

(一)参观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风俗文化

1.七月六日

主要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和情况,由此从共性着手,以便以后几天可以更好的了解塘栖的特性。

一位专门研究塘栖古镇文化的专家丰国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在介绍中他说道,江南古镇的共性是由水而生,往往是在交通发达的地方会形成繁华的集镇,由此产生名镇,而塘栖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塘栖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干流上,北来的船只到达塘栖以后再到杭州有一

天的行程,如果不在塘栖停歇就赶路,往往要赶夜路,于是塘栖就变成了前往杭州的船只中途休息、补给生活用品的地方。各地的商客在此地休息,做些商品的交换和文化的交流,随着人流的增多,本身只是个小镇的塘栖开始繁荣起来,周边的商贩开始集聚,由此形成繁荣的集市,贸易的内容和数量也开始增多,塘栖逐渐地壮大,慢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上一座繁荣的古镇。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河运开始逐渐衰落,船只的往来开始减少,这使得塘栖的商业受到巨大的影响,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到最近几年运河再度开发以前,塘栖都是处于一种比较衰败的状态。

进入江南市镇厅,首先看到的是清末塘栖镇的模型,与乌镇周庄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桥流水不同,塘栖由一条宽阔的大运河分隔南北,正是这条运河带来的繁荣与大气使塘栖曾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继续参观,我们看到了旧时塘栖镇的廊檐、美人靠、船鼻子、马头墙,还有情景再现的街市上密布排列的布店、梳子店、药店、南北货等,当走到茶馆边上时,丰老师告诉我们水乡人的生活闲散安逸,孵茶馆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乡下的老农大多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大清早他们会拎一篮刚收摘的蔬果,朝茶馆店门前一放,便顾自入内喝茶,有卖无卖随意。对古镇的生活情景大致有所了解,我们又前往参观水乡风情展厅,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手工丝织,“十里红妆”的婚嫁场面,孩子满月“抓阄”,端午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等水乡风俗文化。

在参观当中,丰国需先生给我们讲了水对人的习性的影响,比如近水的人脾气就会比较好,喉咙比较轻,说话习惯轻声细语,而靠山的人说话往往比较大嗓门,说话感觉像是吵架,于是有了“宁和塘栖人吵架,不和绍兴人说话”一说。同时,由于经常做生意的关系,塘栖人说话也特有人情味,小孩称呼爸妈的朋友都叫“好爸爸”或“好妈妈”。而在饮食上也会有一些差别,水乡往往会比较富裕一点,于是在饮食上面也会更加精细一点等等等等。

这一天我们对塘栖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丰国需先生也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指导,让我们尽可能从运河入手,因为塘栖是因运河兴而兴,也是因运河衰而衰。

(二)探寻塘栖的历史遗迹,感受深厚文化积淀

2.七月七日

我们来到了塘栖古镇,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了解。

塘栖古镇在几年前受到过一定破坏,现在正处于修复期,因此可以寻访的古迹并不多,但在残余的一些古建筑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塘栖作为名镇的一种繁华。

广济桥可以说是塘栖的标志,它是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惟一的七孔石拱桥,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感受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桥的历史积淀。从广济桥走进水北街,正对面便是古色的店铺,街上有许多兴盛一时的建筑遗址,如水北粮站、聚昌源藕粉、耶稣教堂。此外法根糕点,粢毛肉圆,桂花糕绿豆糕,茶糕等塘栖特色小吃在这里被介绍给外来的游客,做这些特色小吃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塘栖充满了感情,这些糕点也是他们亲手用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宁静小镇中生活着的人们的热情淳朴。

在桥的西侧是一条沿河长廊,长廊靠河一边有一排座椅,古称美人靠,而在前一天老先生的解说里,美人靠其实真名应当是米床,因为在古时,运河上的商

客从河上岸,往往会在沿河进行米的贩卖,于是岸上的商人就在河边修筑了座椅,放置米缸,由此称为米床,而美人靠一称则是因为文人墨客的戏称,偶见美人靠在长椅上,便称之为美人靠。

塘栖镇上还有一个江南美术馆,里面是旧时大户人家的院落,放置了汉代的一些雕刻等,另外还有那户人家的家谱等。塘栖镇上的大户人家院落有好几座,但是都已经没落了,大多显得破败,庭院里杂草丛生。

而位于塘栖古镇东侧的御碑码头充分显示了塘栖在古代有多么的繁华,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依旧伫立在古镇的西侧,默默诉说古镇的历史。

3.七月八日

我们参观了古镇的几条古弄,最有名的太史第,与北邻的郁家弄、沈家弄并称为“三条半弄”,其中郁家弄与太史第弄在中断又隔墙相接,形成弄里套弄的景观,这窄窄长长的弄堂便是塘栖的又一大特色,现在镇上的人们仍然喜欢在这阴凉的弄堂里过路。同时我们也从弄堂的侧门走进太史第这座古老的宅院,从古老的石门牌,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木雕可以感觉到这户人家曾经的兴盛。对周边的居民做了一些采访后,我们了解到这座宅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朝时期塘栖的名门望族,曾为塘栖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可惜一代代下来逐渐没落,令人叹息。

(三)感受塘栖蚕桑文化

4.七月九日

蚕桑文化是塘栖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我们开始了对蚕桑养殖,丝织文化的了解。我们参观了塘北村蚕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桑养蚕已经越来越少,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被政府保护起来。我们看到田间种着成片的桑树,走进农户家里,我们看到了竹扁里的蚕宝宝,不同竹扁里展示着不同生产时期的蚕宝宝,旁边还展示着切桑叶的切叶蒲墩。走进下一个农户家里是传统的制丝工艺的现场展示,老奶奶熟练地操作着木质脚踏缫丝车拉出一筒筒的土丝,还有纺线,拉丝棉,手工织布机织布的过程。另一个农户家里是风俗展示,在与蚕农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腊月十二蚕农们用米粉制作形态各异的茧圆(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来供奉“蚕花娘娘”;正月初一早上蚕妇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扫蚕花地”;还有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的风俗。通过这次参观,成员们从养蚕、制丝、风俗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塘栖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5.七月十日

参观了塘北的金利蚕桑丝厂,了解了由蚕茧转变成生丝的过程。

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手工挑选,将品质不好的蚕茧挑出,以保证蚕丝的质量;第二部是缫丝,车间的缫丝机里不断翻滚着挑选出来的蚕蛹,将细丝抽取出来;第三部分是整理,把线重新整理成整齐的丝片;第四部分就是包装,把洁白的生丝捆扎好,用纸包扎好后装箱。

蚕桑业算是塘栖历史悠久的产业之一,现在随着丝绸被越来越多人喜爱,蚕桑业也更加繁荣。我们向金利蚕丝厂的相关负责人了解了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6.七月十一日

前一天参观了正在繁荣期的丝厂,今天我们去旧的丝厂遗址进行了参观。武林头丝厂、大伦丝厂、新华丝厂等丝厂旧址,在很久以前这里是繁忙的工厂,但现在只剩下一些老旧的厂房。参观这些厂房遗址仿佛在探究老塘栖的地方工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