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贫困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
1.1 贫困的界定
1.1.1经济学对贫困的定义
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
对贫困线的测定有收入法,也有的有市场菜篮子法。市场菜篮子法是制定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作为人们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即为贫困。
1.1.2 社会-经济的定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
贫困现象是复杂的,以致难以获得统一的界定和衡量标准。不过国际上也有一些比较公认的测量贫困的方法。除了贫困线外,恩格尔系数也被经常使用。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即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得比例越大,就越贫困。国际上一般把60%作为贫困线标准,即当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达到和超过家庭总支出的60%时,他们就属于贫困。恩格尔系数可以用来测量一个家庭,也可以用来测量一个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贫困程度。
1.2 贫困的类型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分类。
1.2.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活时曾指出其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在关于贫困的研究中,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
存需要的状态。所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是从营养学的角度着眼的,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他是贫困的。当然,除了营养之外,人的基本生存还需要穿衣和住房。绝对贫困是最严重的贫困。
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当然,并不是与所有的生活水平相比所形成的短缺都可以成为相对贫困。在贫困研究中,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然能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或者说,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一种状态,是优于绝对贫困的贫困状态。
1.2.2 个案贫困与群体贫困
个案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处于贫困的状态,是相对于周围的个人、家庭的贫困。这种贫困主要是有个别的、或特殊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范围的人口或家庭中的个别现象。由于灾病、遭遇突然事件,少数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之中,即是个案贫困。在一般意义上,个案贫困是相对于群体贫困而言的,它可以指个人、家庭或村庄。
群体贫困是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类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所以也叫普遍性贫困。它指的是一个区域、某一类社会成员大多处于贫困状态,如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村、有残疾人的家庭、单身母亲家庭等。群体性贫困是由共同的原因造成的。群体性贫困具有相对性,一个农村县、乡的贫困是一种群体性贫困,但在全国范围内可能属于个别现象。
与群体性贫困相连的还有结构性贫困。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而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比如,一定时期政府忽视农民利益而使相当数量的农民处于贫困状态;劳动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中年工人失业,导致家庭贫困等。结构性贫困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它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态。
2 我国的贫困问题
2.1 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
我国的古代社会虽然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生活,大量的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农民的贫困有关。近代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加,但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仍然是最重大的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的格局有所改变。由于国家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并长期实行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所以,城市的贫困问题并不突出,而农村贫困却异常严重,这同样与人口大量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978年,我国有四分之一的生产队社员年收入不足50元,农村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面对普遍贫困政府难有作为,贫困农民只有在灾年才能得到有限的救济,我国对待贫困的政策是“救急不救穷”。
经济体制改革对缓解农村贫困发挥了显著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贫困状况明显好转。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决心在20世纪最后的七年时间内使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
点思路是经济开发,即通过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入解决贫困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则采取了项目开发、小额信贷等方式,在组织方式上有“企业加农户”、“农户加市场”等形式,力图通过扶贫开发的“滴渗效应”逐步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发乡村工业、劳动力外出打工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有了较大改观。
2.2 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
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点仍然在农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到20世纪末我国仍有3000万农村人口未能脱贫,如果使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目就更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扶贫资金渗漏、贷富不贷穷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依然大力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并引入了参与性反贫困机制。同时,中国政府决定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反贫困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突出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距离拉大。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认真搞好西部开发是农村反贫困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3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变化趋势
3.1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现状
从地势上来看,贵州省地貌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种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贫困人口则主要分布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乌蒙山和武陵山等“六山”为代表的边远山区。按照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整个贵州省的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从行政区域来看,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大致以贵阳市的中心城区向外呈层级扩散。贵州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50个,其中36个为民族自治贫困县,36个中有27个集中分布在黔西南、黔东南、黔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下简称3州),另外9个则分布在铜仁、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
3.2 贫困人口分布趋势
3.2.1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贵州省设有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3个民族自治州。3州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01年底的290.06万下降到2008年底的204.6万,贫困发生率从29.53%下降到19.88%,但占全省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2000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3州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比重依次为32.87%、32.94%、34.59%、34.42%和34.95%。2009年3州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比重为34.97%,比2000年高出2.1百分比。
与全国、民族8省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比,3州地区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均居全国首位。2001年,全国和民族8省贫困人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