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狄尔泰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狄尔泰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bb1ed708a1284ac8504378.png)
狄尔泰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作者:朱昕蕾欧阳文珍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6期[摘要]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建立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产生提供了孕育的土壤,并引导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性的成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它对于提升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合法地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生命哲学;心理生活;描述与分析[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55 — 02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其自身必然少不了对人类生命的探索与研究,同时,作为从哲学中孕育出世的心理学,受其哲学母体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关生命主题的生命哲学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二者之间则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 世纪70年代,生命哲学思潮起源于德、法等国,从揭示人类生命的性质和意义出发,深入探索人的存在及其认识和实践的一切活动,并将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经验活动作为其讨论研究的重点。
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生命哲学对后来这一思潮中的各流派都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
其中,狄尔泰在生命体验的理解方面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成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生命哲学。
正如英国著名狄尔泰研究专家里克曼所言:“狄尔泰影响了我们今天耳熟的所有思想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阿尔多诺和哈贝马斯〔1〕。
”因此,试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探讨生命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一、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观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狄尔泰反对传统哲学把物质和精神割裂开来,认为哲学是一种精神科学,指的是某种生命、自我,并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把物质和精神连接起来的生命,唯有生命才是世界的本原。
狄尔泰的“社会-历史实在”理论刍议
![狄尔泰的“社会-历史实在”理论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7de95384a0116c175f0e4838.png)
在为《 精神科学导论》 准备 的草稿中 , 狄尔泰 这样写道 :在历史中 , “ 就精神科学研究 中出现的 任何一个概念而言 , 人们 随时可以遇到的 、 完全
的、 独立 自足的和经过 明确界定 的事情 , 是生命 历程(iLbnearne ) d ees f ugn 。这种生命历程构成 e rh 了 一 个 由 出 生 和 死 亡 加 以 界 定 的 关 联 (i de Z s m nag 。 ua ehn ) 从外部来看 , m 人们是通过一个人 在其生命的全部范围内所具有 的、 持续不断的生 存状态来设想它的。这种连续性是没有任何 中断 的。但生命 的心理过程。事实上 , 狄尔泰批 判 了尼采等其他生命哲学家 , 认为他们过多地强 调了个人的生命及其主观性 , 而忽视了人类共 同 生命 及其所分享 的历史性 ,因而结果 就是错把 “ 他们 自己的角落当成 了整个世界” 。 [ 6 1 那么 , 究竟应该如何来规定作为精神科学的 研究对象“ 社会 一 历史实在” 或者说生命 呢? 首先狄尔泰强调 ,这种对于生命 的揭示 , 对 于“ 社会 一历史实在 ” 的规定必须 是在经验的基
中图分类号 : 564 B 1. 文献标志码 : A
19 4年新康 德主义著名代表文德尔班发表 8
研究的主要领域 。作为这一长时期研究 的成果 , 就是狄尔泰“ 历史解释学” 的形成。而无论是为 了 捍卫精神科学和 自然科学 区分 的合法性 , 还是为 “ 历史解释学 ” 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对象 , 狄尔泰都 需要对其一再强调 的“ 会 一历史实在” 出详 社 作
3 6
体就得到了人们 的实际体验 , 并且 以这样 的体验
狄尔泰 的“ 社会一历史实在” 理论 刍议
为基础牢固地建立起来 了。”7 [ 2 ] 2 从狄尔泰 的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 , 就确 定精神科学以及解释学 的对象而言 , 他是始终站 在经验的立场之上的 , 而且它的这种经验立场始 终和两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 首先 , 这种经验
狄尔泰
![狄尔泰](https://img.taocdn.com/s3/m/2d24a6bd960590c69ec3760c.png)
狄尔泰:精神科学的自主性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学第一节狄尔泰的问题意识和生平著作当我们疏理近一百五十年来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的时候,很难绕过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他是一位从近代哲学转向当代哲学的承上启下的哲学家。
他充分揭示了十九世纪各种哲学倾向中的弊端,而他自己提出的克服这些弊端的新的哲学构想虽然还不成系统、不够完整,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他的这些创意构成了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尝试的出发点。
狄尔泰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三种主要哲学倾向中的弊端。
首先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弊端。
这种思辨的体系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
它的弊端表现为用一种思辨的哲学方法取代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特殊学科的特殊方法,把各具特色的特殊学科强行纳入到形而上学的体系中去,以一般性抹杀个体性,以哲学思辨替代科学研究。
以孔德、斯宾塞、穆勒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起来反对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
他们强调科学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归纳建立普遍性的命题,找出现象间的规律,从而能对同类现象的再次出现作出预言,并对所建立的普遍命题是否有效进行证实。
他们主张这种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应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去,任何学科要想赢得科学的地位,必须应用这种实证的方法。
以兰克(L. V. Ranke)和德罗伊森(J. G. Droysen)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一方面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又反对实证主义。
他们主张人文现象在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现象。
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独特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人的历史现象是不重复的。
自然现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而人文现象没有普遍的规律性可寻。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每一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抽象化为一般概念,扼杀了人文现象的个性,而实证主义则把活生生的人物化为自然之物。
浅谈“理解”狄尔泰的故事论文
![浅谈“理解”狄尔泰的故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5405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9.png)
浅谈“理解”狄尔泰的故事论文推荐文章关于入党誓词演变理解热度:城市人的压力阅读理解答案热度: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热度:禽流感病毒研究将重启阅读理解附答案热度:《放学》阅读理解答案热度:狄尔泰是德国的哲学家,但是长期被人忽视着。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理解”狄尔泰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理解”狄尔泰论文篇1:《“理解”狄尔泰》[摘要]在生活世界里,“理解”是一个普通的概念。
但在哲学家那里,它的丰富内涵和规定性却必须得到详尽阐发。
对于任何近代诠释学理论来说,理解理论总是一个关键的内容,因为只有通过理解对象的意义才能被把握,才能被阐发。
阅读狄尔泰,理解狄尔泰,绝不能绕开狄尔泰哲学的“理解”理论。
文章尝试从狄尔泰哲学“理解”的角度来理解狄尔泰。
[关键词]诠释学;“理解”;表达式;精神科学;狄尔泰德国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哲学巨人。
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级人物。
在哲学史上,他获得了多项桂冠。
例如伽达默尔认为他是开创诠释学的哲学时代的人。
而英国学者里克曼则从理解当代德国思想的角度阐发了狄尔泰的重要性,即当代德国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作品正在被译成英文,而追溯到狄尔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类作品。
狄尔泰是一般诠释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至为关键的人物。
当代德国的哲学,特别是哲学诠释学,与狄尔泰有着密切的联系。
狄尔泰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勤于探索,著作等身。
正如里克曼指出的,无论就范围还是就数量而言,狄尔泰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成果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他的哲学著作囊括了哲学的本质、知识论(或认识论)、道德哲学、美学和人文科学的哲学等内容。
此外,他还有心理学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并写作了不少思想传记和大量有关文学的论文。
确实,狄尔泰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史等多门学科,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思潮,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狄尔泰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
浅析西方心理学嬗变的历史轨迹及趋势
![浅析西方心理学嬗变的历史轨迹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5e9a6e167ec102de3bd898f.png)
浅析西方心理学嬗变的历史轨迹及趋势在西方心理学百年发展史中,有两大价值取向引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即: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
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用客观实证的量化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心理现象,突出研究人的自然属性;人文主义心理学突出用主观内省或整体描述的质化方法研究社会的人,强调研究人的社会属性。
标签:科学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在其《心理学纲要》中写下一句卷首语:“心理学虽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意指心理学的思想早在哲学的襁褓中诞生了,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仅有一个世纪多一点的历史。
戴有“科学”桂冠的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哲学与自然科学根基,从其父辈哲学中的唯理论、经验论那里承继了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又从其母体—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生理学那里获取了研究方法和工具,最终科学心理学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实验室里诞生。
心理学的面世与独立,宣告了其从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和哲学的附庸之尴尬境地的挣脱与解放。
心理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就开始试图彻底与哲学划清界限,力图向物理学、生理学等高度精确化的自然科学靠拢,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工具和程序,推进心理学走进自然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时至今日,心理学家们还在围绕着一些心理学学科最基本的内容争论不休,如心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自心理学诞生之初,就有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对垒,进入20世纪心理学更是派系林立,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乃至当代的认知神经科学以及一些后现代主义新兴学派。
因此,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说,“20世纪是西方心理学兴旺发达的时代,是西方心理学学派林立、多元取向的时代,也是西方心理学弊端严重、面临变革的时代”。
回顾心理学百余年的演进,她始终沿着两条路线前行着:一条为自然科学的路线,即科学主义心理学;一条为人文科学路线,即人文主义心理学。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7bee2231126edb6f1a1086.png)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第三、狄尔泰的生命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性的概 念,而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他为了强调生命的 时间性,用“生命性”(Lebendigkeit)来代替 “生命”(“Leben”)。生命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历 史性与时间性。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历史和时间 的考察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展露出来。因而生命 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的研究和批判,其实也就 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研究和批判。所以,生命不是 无形的东西,而是可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不断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总体。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
6、在狄尔泰看来,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 神科学找到一个能为其奠定基础的科学, 他开始找到的是心理学。 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科 学,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 能将各个不同的精神科学组织成为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 狄尔泰早期对于心理学的推崇与当时德国古 典哲学鄙视心理学的传统不一样。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 狄尔泰对于“经历”的分析: • 经历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包括具体的特征、 意义和价值等,我们还没有对经历加以认识论上的区分, 是原始的生命经验,是生命的过程。 • 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原始的体验和把握构成了精神 科学的经验基础。 • 他所谓的“外在”主要是指自然界,而“内在”则是指社 会世界,是人的生命所在领域,也即人文领域。他认为在 研究外在世界一般用概念加分析来建构就可以达到目的, 而对于我们的人文世界来说,或者对于我们的生命经验来 说,则必须经历和体验,然后才能描述。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是一位实践倾向和实践关怀很强的哲学家, 对于实际生活经验和科学方法论比较感兴趣,这 就区别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他的思想 动力也不是纯粹的学术和思辨,而是出于对于人 类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怀。另外,狄尔泰对于西方 文明的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危机感受很强烈,因 为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知识和生活脱节,理性与生 命失去了联系。科学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生活的 充实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空虚和无聊,科学的发 展偏离了人类生活的目的。
狄尔泰
![狄尔泰](https://img.taocdn.com/s3/m/6f1cd90616fc700abb68fc2e.png)
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1911年)生于比布里希。
他在威斯巴登文法学校毕业后,1852年到海德堡学习神学;一年后又去柏林,研究历史和哲学。
1864年提交了一篇关于施莱尔马赫尔的伦理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82年起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1905年退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施莱尔马赫尔传》(第一《一种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1894卷)(1870年)、《精神科学导论》(第一卷)(1883年)、年)、《黑格尔的青年时代》(1905年)、《哲学的本质》(1907年)、《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1910年)和《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
狄尔泰善于博采众长,青年时代就研究英法的经验论哲学、德国的浪漫主义、唯心论哲学、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以及由孔德创始的实证主义等,从中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又对各家的思想都有所批判。
由于他的思想的复杂性,研究者对狄尔泰的解释也纷然杂陈、意见不一。
这里之所以把他的史学理论列入新康德主义,主要是由于:第一,康德哲学对狄尔泰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是狄尔泰哲学的出发点。
虽然狄尔泰反对康德哲学的先验论和抽象性,但他明确地把自己看作复兴康德哲学运动的一员。
他主张哲学应该从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返回到康德,应该追循康德哲学的批判途径。
他的历史理性批判和建立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工作,正是追循康德的途径,把认识论扩展到精神科学。
第二,他虽然反对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一些观点,但他也严格地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认为精神科学关注的是个别而非一般,这是各派新康德主义共有的一个基本观点。
19世纪,德国出现了尼布尔、兰克等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历史学家。
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欧洲史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当欧洲近代史学逐步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时,又受到了实证主义的束缚。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应该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应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事实出发,发现这些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必然的规律;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提高到科学的地位。
(5)18-19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
![(5)18-19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2c34e69b89680203d825b3.png)
三、历史理性批判:历史认识是何以可能的? 历史理性批判:历史认识是何以可能的?
人文学科能否获得普遍性的知识? 人文学科能否获得普遍性的知识?人文学科的有 意义的知识是什么?具体的、特殊的人和事件本身? 意义的知识是什么?具体的、特殊的人和事件本身? 怎么理解具体的特殊的事件呢? 怎么理解具体的特殊的事件呢? 历史学家何以能够跨越把个人同个人、 历史学家何以能够跨越把个人同个人、甚至这一 时代的个人同那一时代的个人之间隔离开来的鸿沟 呢? 历史理性要考察的是历史认识是何以可能的? 历史理性要考察的是历史认识是何以可能的?
六、三种历史书写:对传记的重视 三种历史书写:
三种最可靠的认识形式。 自传是最可靠的认识形式。 自传是最可靠的认识形式
“自传是理解我们面临的生命的最高级和最有建 设性的形式。 因为在自传中, 设性的形式。”因为在自传中,对生命进程的认识 属于纯粹内在的活动, 属于纯粹内在的活动,“理解它的人与创造它的人 是同一个人。 是同一个人。” 我们自己生命的力量和广度, “我们自己生命的力量和广度,以及我们以此反 思它们的潜能是历史理解的基础。 思它们的潜能是历史理解的基础。”
2.个人的有限性往往不能表现广泛的历史联系 个人的有限性往往不能表现广泛的历史联系—— 个人的有限性往往不能表现广泛的历史联系 传记 自传是个人反思其生命的文字表达, “自传是个人反思其生命的文字表达,当这种反 思转变为他人存在的理解时, 思转变为他人存在的理解时,他就出现在传记的形 式中。 式中。”
历史经常要处理关于不同背景之下的人的理解和 解释,客观精神是不同的话,不同时代之间的人, 解释,客观精神是不同的话,不同时代之间的人, 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 狄尔泰提出“共同的人性” 狄尔泰提出“共同的人性”:人们之间存在着一 个共同的人的本性,或者更谨慎些, 个共同的人的本性,或者更谨慎些,存在着某些共 同的基本特征。 同的基本特征。这种假设的共性就是生命及其对生 命的体验。我们内心隐秘的深处, 命的体验。我们内心隐秘的深处,包含着共同的生 命激情、冲动、苦难及人类命运。 命激情、冲动、苦难及人类命运。 因为在狄尔泰看来,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一些事件, (因为在狄尔泰看来,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一些事件, 而且也是精神或“生命符号”的姿态的表现形式, 而且也是精神或“生命符号”的姿态的表现形式, 人们的行为、姿态和表情, 人们的行为、姿态和表情,暴露着生命的体验和精 神的内容。) 神的内容。)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狄尔泰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狄尔泰](https://img.taocdn.com/s3/m/65bc7820011ca300a6c390d3.png)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狄尔泰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狄尔泰”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狄尔泰【生卒】:1833—1911【介绍】: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理解心理学的创立者。
生于德国莱茵兰的比布里赫。
1864年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865-1866年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1867年任教于巴塞尔大学。
1868-1870年任教于基尔大学。
1870-1882年任教于布累斯劳大学。
1882-1911年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
反对联想主义将意识分析为元素的主张,认为心理过程是统一的和结构完整的,心理学的任务是通过内省法描述人的心理现象,从而形成一种与解释(分析)心理学相对立的理解(描述)心理学学派。
对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严格区分,认为过去的心理学按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性的实验,使完整的人类心灵统一体分裂成零碎的心理元素——感觉和情感的堆积,或刺激-反应单位的联结,使心理学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解释性的科学,无法在具体活动中描述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外界现象,适用于客观分析的解释方法,心理学是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主观经验,只能采取人文科学的方法,通过内部的理解和体验来描述,由此明确提出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研究取向。
坚决反对艾宾浩斯效仿自然科学因果解释的实验心理学。
其学说后演变成为人格主义,影响心理学的人文主义取向和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被《心理学百科全书》(1994)作者考西尼视为哲学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看作所有人文科学(精神科学)的基础以及社会学、法律、教育、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的主要工具。
他还提出审美体验论。
他认为,艺术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对人生的体验不能诉诸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即主体通过全部感官与对象相互交流,在物我两忘中体味生命的意义,感悟生活的本质,同时,在对象上凝聚主体客观化了的生活和精神。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4711afa3dd3383c4bb4cd284.png)
关键词 : 狄 尔泰 ; 描述 心理学 ; 体验 ; 理解 ; 描 述
威廉 ・ 狄尔 泰 ( Wi l h e l m D i l t h e y , 1 8 3 3—1 9 1 1 ) 是德 国 “ 百 科全 书式 的” 人 文科 学 家 , 广泛 涉 猎哲 学 、 伦理 学 、 心理 学 、 教 育学 、 社会 学 、 美学 以及文学 等 多个人 文科 学领 域 , 被誉为“ 人文 科 学领 域 的牛 顿 ” ( 引 自R i c k ma n ,1 9 7 9 ,P .1 ) 。在 科学 心理 学 创立 时 期 , 狄尔 泰 与其 同时代 的 冯特 和 布伦 塔诺 一样 也 是 心理科 学 的重 要奠 基者 之一 , 但 他却 长 期被 埋 没 于心 理学 的历史 长 河 中 。他 在批 判 地 吸纳康 德 哲学 、 经 验哲 学 、 浪 漫主义 、 历 史哲 学 以及 现 象学 等 哲学 思 想 的基 础上 , 在 反对 以 自然科 学 为模 板 而迷 恋 因果 假 设 和 元素 分 析 的说 明心 理 学 的过 程 中 , 首 次 提 出 了现代 学科 意 义上 的“ 描述 心 理学 ” 概念 , 从 生命 本 身 出发创 建 了 以体 验 、 理 解 和 描述 为 核 心 的描述 心 理学 思 想体 系 , 从 而 奠 定 了其 在 心 理 学史 尤 其 是 人 文 科 学 心 理学 史 上 的重 要 地 位 。阿 勒斯 赞誉 说 , 在1 9世 纪最 后 1 0年 , 狄 尔泰 、 弗洛 伊 德 和胡 塞 尔改 变 了心 理学 的研究 方 向, 使 之 由心 理 物理 学转 向了一个 更 加 宽泛 的科 学领 域 ( A l l e r s ,1 9 3 3, P P .X X一8 1 ) 。沃尔 曼 和纳 普评 论 道 , 狄尔 泰掀 开 了心 理 学 史 的新 篇 章 , 为 斯 普 兰格 、 斯特恩 、 格 式 塔 心 理学 家 和 勒 温等 人提 供 了思 想起 点 ( Wo l ma n& K n a p p ,1 9 8 1 , P .4 2 1 ) 。
狄尔泰的史学理论
![狄尔泰的史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706dced5bbfd0a795673c1.png)
狄尔泰的史学理论一、狄尔泰立足于“生命哲学”,明确提出历史学和精神学科是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的学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不能解决历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他把康德的批判方法引入精神科学领域,致力于历史理性批判,从而维护了历史学和精神学科的独立性。
他的生命概念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专指人类的精神生命,它不是孤单的个体生命,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构成社会历史文化的个体生命。
这样的生命与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学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精神生命。
二、历史理性批判历史理性批判就是要把历史探讨与对意识事实的分析联系起来,为历史哲学寻找一个认识论基础。
历史包括在描述心理学这样的人文科学内,描述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和研究意识事实或精神事实,必须在意识事实指称对象或自我之前揭开意识事。
以描述心理学为基础,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点正在于在意识事实与历史实在之间发现了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狄尔泰既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缺乏认识论基础,又反对法国和英国实证社会学用自然科学方法来认识社会历史实在从而歪曲历史的做法。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枇判旨在为历史哲学奠定认识论基础,把历史定义为记忆.探寻历史知识的可能性,追问历史的意义。
三、在《精神科学导论》中提出“精神科学”这一概念。
在狄尔泰看来,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要对客观精神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精神的历史。
认为历史学是精神学科中最重要、典型的学科,历史学以人的精神生命为研究对象,而作为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生命是处于一种有机的联系的整体之中的个体。
四、狄尔泰认为研究历史学的最重要方法是“体验”和“理解”。
(一)体验:狄尔泰认为对生命的认识开始于体验,体验是历史认识论中的首要概念。
生命是极其复杂的,学者只有体验到人生的激情、痛苦和命运,才得以理解人生以及人性的奥秘,最终达到理解历史。
(二)理解:狄尔泰所说的理解是指由精神生命的表现而获得关于精神生命的认识过程,他认为理解是精神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将理解作为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认为它对历史认识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_王申连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_王申连](https://img.taocdn.com/s3/m/94c91209eff9aef8951e060b.png)
第31卷第3期Vol.31,No.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年9月Sep.2013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王申连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摘要: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
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
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
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狄尔泰;描述心理学;体验;理解;描述*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2012BS0007)。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是德国“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科学家,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等多个人文科学领域,被誉为“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引自Rickman ,1979,p.1)。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时期,狄尔泰与其同时代的冯特和布伦塔诺一样也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但他却长期被埋没于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
他在批判地吸纳康德哲学、经验哲学、浪漫主义、历史哲学以及现象学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反对以自然科学为模板而迷恋因果假设和元素分析的说明心理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从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以体验、理解和描述为核心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心理学史尤其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阿勒斯赞誉说,在19世纪最后10年,狄尔泰、弗洛伊德和胡塞尔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之由心理物理学转向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科学领域(Allers ,1933,pp.xx -81)。
狄尔泰(李晓林)
![狄尔泰(李晓林)](https://img.taocdn.com/s3/m/abb9ff5ff01dc281e53af06a.png)
知识不是先验形式的演绎,而是经验的产物;是一个历史 性的过程,无绝对正确性
3.2 描述和分析心理学(认识论 的基本前提)
——将生命过程,结果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或关系
流行形式心理学:自然科学 阐述心理过程规律,排除生存 意义(因 果,原子式的联 系) 方法论:个人主义→不是社会 和文化的心理学 描述和分析心理学:人文科学
对学院哲学和学院哲学家,强调真正的哲学家应是实践哲学家。
2. 狄尔泰哲学思想的核心 ——生命哲学和精神科学
1 2 3
思想背景 “生命”的概念 精神科学
2.1 思想背景
传统形而上学已经无力担当其所肩负的职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的要求。传统形而上学迅速走向末路,有着种种深刻的原因: 一条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以工具理性产生的物质效益为根据, 成了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 二是黑格尔哲学的泛理性主义,使得具体生命的真实内容被排除 在绝对精神的逻辑之外。
2.3 精神科学
认识和把握生命的途径——精神科学
“社会——历史实在的科学” “道德——政治科学” “人、社会和国家的科学” “实践世界的科学” “行动的人的科学” 精神科学就是实践的科学。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在狄尔泰看来,精神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它们的对象,更不是说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精神科学与自 然科学的不同是我们心灵对事物的态度不同,或者对经验的立场不同。它们的不同产生 于我们经验世界的不同方式。这两种经验方式分别是“内在的经历”和外在的感觉经验。 精神科学的经验方式是前者,自然科学的经验方式是后者。但是,这两种经验方式决不 是等价的。经历要比感觉经验更原始,更根本。经历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感觉经 验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经历是我们与世界的原初关系,是对事物当下直接的经历, 包括它们具体的特征、意义、价值、关系和模式。但我们还未能加以区分,经历是原始 的生命过程,“是一种质的存在”。 精神科学首先和主要在这些方面帮助我们:我们得在世界上做什么——我们要使 我们自己成为什么,以及决定我们能在世界上从事什么,也决定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因此,从根本上说,精神科学的目标不只是理论,更是实践。
论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
![论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4c27a5bec3a87c24128c4a8.png)
论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关于《论斯特恩的人格描述心理学》,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特恩所提出的人格描述心理学,是对狄尔泰浪漫主义描述心理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他受狄尔泰和艾宾浩斯的双重影响,坚持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描述心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融合统一,主张从多元综合视角来研究心理现象。
他的描述心理学以人格主义为哲学基础,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描述、理解或解释来如实把握具有独特性、目的性、价值性和意义性的完整人格及其内部结构。
他的描述心理学与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一脉相承,并在具体内容和观点上发展和超越了后者。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斯特恩;描述心理学;人格主义;整体论;人文科学斯特恩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现代心理学重要创始人,在儿童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和理论与哲学心理学三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Lamiell,2012)。
他沿着狄尔泰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描述心理学传统,从人格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描述心理学体系,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对富有意义的整体人格及其内部结构进行描述、理解或解释,我们称之为“人格描述心理学”。
需要指出的是,他除受狄尔泰人文主义影响外,还受到艾宾浩斯实验主义影响,因而对自然科学取向的实验说明心理学并不排斥,而是主张描述心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理解方法与说明方法的融合统一,致力于从多元综合视角研究人格或心理现象,这也成为其描述心理学的前提和特色。
斯特恩通过其人格描述心理学体系,有力推动了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斯特恩的学术生平威廉?斯特恩(William Stern.1871-1938)于1871年4月29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零售商家庭。
他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在出色地完成中小学教育后,于1888年开始师从柏林大学著名教授狄尔泰、泡尔生(Paulsen)、拉扎鲁斯(Lazarus)和艾宾浩斯(Ebbinghaus)等人学习哲学和心理学。
心理学范式——精选推荐
![心理学范式——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abee6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6.png)
五、解释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一)方法论解释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应建立什么样的方法论,这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狄尔泰所处的19世纪中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实证主义的强大思潮充斥学界的理性主义时代。
当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推崇科学、追求客观知识成为时尚。
狄尔泰一方面在施莱尔马赫将研究神学和文献的解释扩大到研究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解释学不仅是人们达到正确理西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们进入精神世界、历史世界,获取人文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狄尔泰通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较,发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知识性质上的本质区别,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在于人的客观或物质现象,而人文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的心理生活,心理生活的中心或基本内容是价值和意义的体验、表达和理解。
在狄尔泰看来,理解、传统以及文本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作品本意和历史事件的原貌,而是为了理解和研究我们自己。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经验表达式”,唯有通过理解,人类在历史中的经验和意义才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人类有意义的自我认识。
因此,以理解为认识方法的解释学,是打开人文世界之门的金钥匙。
这样,狄尔泰确立了解释学在人文科学中的一般方法论地位。
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理解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和作品的原意的过程。
狄尔泰进一步认为,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
为了使理解和解释具有客观有效性,狄尔泰发展了一套达到对意义的客观理解的方法。
他认为,读者要解读一篇历史文本,就得放弃他现在的观念,以便能进入作品和作者的原意,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握原作的“客观精神”(objektiver geiste)。
他以客观精神来假定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人性,并认为唯在此基础上,共同的、客观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人文科学借助解释学,借助于在解释学中发展起来的“客观理解”方法,便具有了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
狄尔泰对心理学的态度
![狄尔泰对心理学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d20b94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d.png)
狄尔泰对心理学的态度
狄尔泰是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
代心理学的发展上。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于心理学的态度可以总结为
三点: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文性。
首先,狄尔泰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实验为
基础,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他强调,心理学必须借鉴物理学和化
学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狄尔泰看来,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而不是纯粹的观念或者路径
依赖的思维。
其次,狄尔泰提倡实践性的心理学研究。
他认为,理论知识只有在实
践中才能获得升华。
研究者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
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同时,狄尔泰也强调,人类的心理和行
为是多样化的,需要对不同文化及环境进行具体的实践和研究。
最后,狄尔泰强调人文性的心理学研究。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不应该
被局限在实验室或者纯理论推导中,而应该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狄尔
泰认为,人类心理及行为是多层次的,需要将人类的自然本质、文化
背景、历史传承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狄尔泰的心理学观点体现了该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人文性。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的心理学领域中,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实践性的方法以及人文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被广泛接受。
心理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正加速着人类对自身行为和心理习惯的了解和认知。
走进狄尔泰
![走进狄尔泰](https://img.taocdn.com/s3/m/15927345804d2b160b4ec0d0.png)
2017/10/19
传统知识论与狄尔泰的比较
• 人用理论反思世界中的复杂生活,反思复杂生活的关系整体(关系整 体指的是精神,包括文化、存在、社会、艺术等等)。 • 当人意识到这个关系整体出了问题,人就选择站在客观的理性的角度 观察世界,把各种关系和关系整体简单化,概念化,逻辑化,逐渐形 成了理性主义的知识论。 • 狄尔泰将知识从自然知识扩展到各种人类经验知识,他的知识论是实 践哲学的知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智慧。 • 知识论的首要任务:将心理学作为精神科学奠基的基础科学。 • 为何选择心理学作为为精神科学奠基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精 神领域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关系,它能将各种精神科学(狄尔泰的精 神科学在今天看来包括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组成一个有机系统。 • 选择什么样的心理学?不是阐述心理过程和形式、规律的心理学,而 是描述和分析心理学。
• • • 古希腊:解释古代的典籍和作品,如荷马史诗 中世纪:解释范围扩大,《圣经》经文、各种法典、史籍 文艺复兴:大大促进了释义学的发展
释义学
•
解释技术和方法的学问
施莱尔马赫 方法论(传统唯心主义,注重永恒的观念和形式) 狄尔泰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一般历史存在的理论(生生不已的生命)
2017/10/19
2017/10/19
描述心理学
• 描述心理学 • 狄尔泰认为心理学是经验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所以作为 经验科学的心理学具有实践性质,也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认识论的两个前提:心理学和意识)。这也解释了为何 狄尔泰要选择描述心理学作为为精神科学奠基的基础科学。 • 描述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 对心理结构的描述。心理结构——体验(经验)内容和体 验意义的整体结构。描述——告诉他人所发现的东西 • 社会和文化的心理学:狄尔泰关心历史生命的真实内容和 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主义,他的描述心理学很大程度上 关注文化和社会对人的心理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Vol.31,No.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2013年9月Sep.2013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王申连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摘要: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
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
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
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狄尔泰;描述心理学;体验;理解;描述*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2012BS0007)。
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是德国“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科学家,广泛涉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等多个人文科学领域,被誉为“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引自Rickman ,1979,p.1)。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时期,狄尔泰与其同时代的冯特和布伦塔诺一样也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但他却长期被埋没于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
他在批判地吸纳康德哲学、经验哲学、浪漫主义、历史哲学以及现象学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在反对以自然科学为模板而迷恋因果假设和元素分析的说明心理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从生命本身出发创建了以体验、理解和描述为核心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心理学史尤其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阿勒斯赞誉说,在19世纪最后10年,狄尔泰、弗洛伊德和胡塞尔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之由心理物理学转向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科学领域(Allers ,1933,pp.xx -81)。
沃尔曼和纳普评论道,狄尔泰掀开了心理学史的新篇章,为斯普兰格、斯特恩、格式塔心理学家和勒温等人提供了思想起点(Wolman &Knapp ,1981,p.421)。
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观狄尔泰提出了不同于说明心理学的科学观,坚持心理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并且要把心理学改造成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人文科学,使之成为哲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所有其他人文科学的基础,就像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一样。
正如乔治所言:“狄尔泰……一直在推进一种观点,即心理学属于人文科学而非自然科学。
”(Giorgi ,1970,p.21)狄尔泰指出:“只有当心理学是一种只限于确立各种事实和存在于这些事实之间的各种一致性的描述性科学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根本性的人文科学。
”(引自田方林,2009,第38页)他认为,传统94DOI:10.16382/ki.1000-5560.2013.03.003的说明心理学机械地模仿自然科学,推崇因果假设和元素分析,歪曲了心理生命的原始资料,无法公平对待经验的丰富性和连续性。
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基于人类心理生命的描述与分析的人文科学,它“产生于我们心理体验的本质,产生于对一种无偏见的、完整的心理生命观点的需要,产生于人文科学系统以及心理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Dilthey,1977,p.51)。
这门人文科学心理学从广义的经验而非严格的经验主义出发,把心理资料限定在内部经验的范围内。
这既避开了绝对唯心论的形而上学思辨,又避免了实证论的科学主义还原。
在狄尔泰看来,它实际上先于和预设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心理学或说明心理学。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不像说明心理学那样只关注心理的形式规律,而是更关注有意义的心理内容,例如,相比于遗忘曲线,它更关注具体被试实际记住或遗忘了什么,因此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内容心理学。
它还克服了传统说明心理学的“方法论个体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而且还关注个体心理所内嵌的社会文化心理,即共同体的“客观精神”(objective spirit),因此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心理学。
这进一步说明,狄尔泰所致力的描述心理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取向的经验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狄尔泰反对说明心理学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片断及其支配规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整个心理生命统一体。
在他看来,心理生命具有以下内在特征:第一,结构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心理生命内嵌于某种情境并同时影响该情境,由此形成了一个内容和意义的内部状态组织即心理结构,该结构是一个由表象或认知、情感和意志组成的具有内在连贯性的整体系统。
这意味着,“心理生命不是由部分发展而来;它不是由元素组成;它不是一个复合体,也不是感觉原子或情感原子协作的结果:它最初并且始终是一个综合统一体。
”(Dilthey,1977,p.92)第二,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一个人的心理生命是主体在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世界进行有意义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历史和文化诸系统的交汇单元,如若超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范畴,便是一种自然科学的虚构。
第三,目的性、发展性和独特性。
心理生命具有趋向本能满足的目的性,所有认知、情感和创造性因素都聚合在对生命目的统一体的保护中。
在追求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心理生命获得了成长和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体性。
总之,心理生命是个体在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获得性结构系统。
狄尔泰认为,心理生命的结构系统作为当下的直接给予,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体验中的。
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结构系统的体验”。
这种“体验”(Erlebnis)来源于“经历”(erleben),是在经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活生生的经验,它具有直接性、自明性、整体性、活动性和意义性等特征。
狄尔泰指出:“体验不是作为一种被感知到的东西或一种被表象的东西出现在我面前的,它不是被给予我们的,而是……通过我们对它的内觉察而为我们所存在的,我在它属于我的意义上直接拥有它。
只有在思想中它才成为对象性的东西。
”(引自张庆熊,2006)不过,狄尔泰有时会把体验与内部经验相等同。
我们对心理生命的把握首先从体验到的结构系统开始,“结构系统的体验”构成了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简明公式和根本出发点。
在研究对象问题上,狄尔泰还实现了对冯特与布伦塔诺的综合,主张心理学是一门既研究心理活动又研究心理内容的科学(Wolman&Knapp,1981,p.416)。
在他看来,意识可以脱离开它所知觉的世界来被考虑,尽管体验是主客未分的原始经验,但它从来不是一个没有内容的意识,而是始终具有对某对象的内部倾向性,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
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是正在意识到某物的事实;我们所意识到的对象是内容,每种体验都必然伴随着一个05内容,并且这个内容依赖于一个人的意义结构。
狄尔泰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内容的体验统一体,这预示了后来屈尔佩和麦塞尔等人的二重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狄尔泰反对说明心理学利用假设对诸心理片断进行因果说明和理论建构的做法,认为心理生命的结构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因果系统,它作为一个具有内在次序性和连贯性的统一体直接呈现于我们的体验中,我们无需再跑到体验的背后寻求一个纯粹假设的统一体。
况且,心理生命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不可能在概念中得到表达。
因此,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是描述,即如其所是地描述作为整体呈现于体验中的心理生命。
狄尔泰认为,描述是一种“纯粹经验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准确性,它只告诉它所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关于形而上学或物理主义的心理本质假设。
描述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过程奠定了描述心理学的最深刻基础”(Ermarth,1978,p.180)。
因此,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又称理解心理学。
理解就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把握心理生命的结构关系,它以体验为先决条件,通过体验来把握心理生命的连贯统一体。
“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理生命”(Dilthey,1977,p.27)是狄尔泰心理学方法的座右铭。
描述方法的本质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在狄尔泰看来,心理学“必须协调各种方法———对自我的知觉和观察、对他人的理解、对儿童的研究以及对病理现象、异常现象和无意识现象的分析。
此外,对所有这些方法和材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是对心理的‘客观产品’的理解。
”(Ermarth,1978,p.178)1.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
内部知觉(innere Wahrnehmung)是一种内心的直接感受,是确定无误地观察内部体验并对之进行描述的能力。
与外部知觉依赖于知觉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区分相反,内部知觉依赖于内觉察(innewerden)和体验,是直接被给予的。
但体验又不同于内部知觉,体验是最终的单位,本身无法知觉自己。
它只有呈现于意识或记忆中才能成为内部知觉的把握对象。
可见,内部知觉是对一种状态或过程的内部意识。
正如狄尔泰所言:“当我感到悲痛时,这种悲痛不是我的对象。
但在这种状态被我意识到的时候,它作为被我意识到的东西为我在那儿存在。
我以完全进入它的方式而拥有它。
”(引自马克瑞尔,2003,第194页)他认为,体验是我们获取心理资料的第一步,当包含心理资料的体验进入意识或记忆领域而成为内部知觉的把握对象时,我们便可实现对心理资料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当然,内部知觉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对整体与部分关系以及对心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但内部知觉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直观,而是具有理智性的,这正是描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本质所在。
2.对体验表达的解释。
狄尔泰后期认识到,仅靠内部知觉无法充分揭示心理生命的丰富内涵,还应通过对面部表情、手势、行动和言语等体验表达的解释来达到对深层心理生命的间接理解和描述。
事实上,他发现,“这种通过表达来进行的间接的做法,布伦塔诺和胡塞尔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运用了。
”(引自张汝伦,2008,第50页)每个经验都倾向于在身体表达中找到一个出口,无论是在表情或手势中还是通过更加微妙的语言媒介。
这些表达可以摆脱因迎合刻意自我观察而产生的扭曲,还可以揭示包含在体验中的那些更广泛、更深层的心理事实,如潜意识。
狄尔泰认为,在体验中出现而未被注意到的东西可以出现在体验的表达中,就好像它被从未被照亮的心理生命深处拖出来。
由于表达是没有经过反思而直接从心灵中流露出来的,与自我观察所能发现的相比,它可能包含更多鲜活的经验。
通过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不仅可以揭示人们自觉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揭示他们意识不到的心理状态。
3.对客观精神的理解。
狄尔泰认为,对个体心理的研究还要结合对客观精神的理解和15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