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一、前言部分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

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

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

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主题部分
2.1水体富营养化
2.1.1富营养化的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1.2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湖泊目前都已处于重富营养或异常营养状态,绝大部分大中型湖泊均已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条件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太湖梅梁湾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湖湾,其水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仍呈加重的趋势;以洱海为代表的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面临着水质恶化的加大压力;白洋淀等草型湖泊面临沼泽化威胁;以巢湖东端湖区等为代表的饮用水源地局部湖区已经殃及周边居民健康,并带来社会安定问题;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过水型湖泊水生生态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受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影响的湖区,其水动力学和水文学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受到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

另外,城市湖泊,特别是大城市周边湖泊富营养化仍未摆脱逐年加重趋势。

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水华暴发频繁发生,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图例1 洱海富营养化污染图
当前我国水污染呈现全面、复杂和严重化的特点,致使我国饮用水水源地面临严重水污染威胁。

湖泊是许多周边城市及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源,其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是周边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据《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组的调查结果,湖泊型饮用水源地水质最差。

根据200 多个湖泊的调查结果,其中80 %已经发生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影响饮用水水质,已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近年来湖泊水华频发,对野生动物、家畜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也给水域生态环境、旅游观光及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危害。

再加上近年来湖泊及其流域政府积极实施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生活污染源使污染负荷迅速增加。

如何保障湖泊流域人民喝上健康的水成为该区域十分迫切的问题。

2.1.3富营养化的成因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
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2.1.4富营养化的影响和危害
1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味异臭。

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降低了水质质量。

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在富营养水体中,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类的大量水藻。

这些水藻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12 米,湖水感官性状大大下降。

3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富营养湖泊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但是,在富营养湖泊深层,情况就不同,首先是表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限制而减弱,使溶解氧来源减少。

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

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
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4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富营养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畜肠胃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5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湖泊常常是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给水源。

富营养水体在作为供给水源时,会给制水厂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在夏日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

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

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水成本费用。

6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湖泊水体中各种生物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一旦水体受到污染而呈现富营养状态时,水体的这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扰乱,某些种类的生物明显减少,而另外一些生物种类则显著增加。

这种生物种类演替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了湖泊生态平衡。

2.2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
2.2.1 物理方法
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

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

2.2.2 化学方法
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

例如美国华盛顿州西部的长湖是一个富营养水体,1980年10月用向湖中投加铝盐的办法来沉淀湖中的磷酸盐。

在投加铝盐后的第四年夏天,湖水中的磷浓度则由原来的65μg/L降到30μg/L,湖泊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

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

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
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2.2.3 生态方法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

目前,有些国家开始试验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

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
图例2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

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
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
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

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污水土地处理的一种工艺,是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生物处理之间的自然污水处理系统。

在运行中污水缓慢流过生长植物的地表,土壤支撑植物,植物光台作用产生氧气,向土壤和水中传输,污染物在水和土壤中净化,因此兼有土地处理和永生生物净化的特点。

这种处理方法是基于生物圈内有机物、水和无机物营养素可以无限循环的原理,是一种耐用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控的技术。

它能经济、高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

例如成都市活水公园是展示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工艺的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科学公园。

在此人工湿地系统中处理污水的主要工艺过程有:厌氧沉淀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戏水池以及连接各个工序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等五个部分。

从厌氧沉淀池到戏水池可以清晰地看到污水在各工序逐渐变清的过程,可以充分体现“死水”变成“活水”的过程。

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负荷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净化效果是明显的。

即使在负荷枯水期气温和水温较低、多数人工栽培植物生长情况不旺的条件下,都可有效地去除负荷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对这些污染物质去除率达85%以上。

最终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II 类水域水质标准,能够满足深度处理的需求。

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的建立是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城市园林艺术相合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也是在净化受污染的地表河流水体及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方面迈出了一步,为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的应用开拓了更广泛的领域。

表1-2 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1TP 18.67 54.73 89.33 97.40
序号水质指标厌氧池塘III进水鱼I戏水池
2TN 19.77 53.84 89.27 94.35
3NH383.97 39.72 89.55 95.12
4BOD529.85 54.37 88.17 88.66
5COD cr35.42 76.28 85.26 89.07
三、总结部分
从5O年代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因素作用,大大增加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快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富营养化不仅使水体丧失应有的功能,而且使水体生态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最终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因而富营养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有关主管或研究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大干l Km。

的天然湖泊有2 300余个,湖泊面积为70 988 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 ,湖泊总贮水量为7 077多亿立方米。

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的湖泊环境非常脆弱,主要表现在湖泊中营养盐背景浓度异常高、营养盐来源多、湖泊富营养化进展迅速以及许多城市湖泊已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综合治理,以降低危害,减缓湖泊富营养化进程甚至使水质趋向好
转。

嘉兴市石臼漾水厂人工湿地一期工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不仅保证了石臼漾水厂25万m3 /d 的供水要求,而且水质得以改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得到初步体现,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参考文献
[1]张智,林艳.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治理措施.重庆环境科学.2002 ,24(3):52~54
[2]周志华,徐学良.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吉林水利. 2005,总269:5~7
[3]吴晓磊.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环境科学.1994,16(3);83-86
[4]杨猛.城市景观水体的综合指标评价方法的研究.华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5]甘树应,杨青等.景观水体污染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给水排水.2002,28(12):56-57
[6]于少鹏,王海霞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22~
29
[7]张秋华,胡灵,张兴祥等.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17 (5) :1~3
[8]黄铭洪.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冯萃敏,李莹.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封闭景观水体营养状态分析.天津大学学报.2010,48(8).
[10]马建华,沈先荣,许翔.大面积水草草害的综合防治研究.浙江水利科技.2006.3
[11]唐林森.湖北农村地区富营养化水体的人工生态浮岛技术修复研究.环境整治.2010.04
[12]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维普资讯。

1998。

04.11~15
[13]工蕉圭.污水芦苇湿地处理系统示范工程的研究.环境科学.1991.07.13(2)
[14]全为民,严力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生态学报.2002,03.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