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凡住过的地方都可 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想中是轻淡的(正如乡 村里的邻舍一样)。
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
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写成似乎颇不经心,这一点要 联系到下文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津津乐道来思考,一联 系就会发现作者对故乡的亲近之情和怀念之情。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艺术特点
平和冲淡的风格——情感节制,艺术 上力求平淡的境界。
格调闲适,意味隽永——似在拉家常, 随意地娓娓道来。
浓郁的书卷气息——引用童谣、顾禄 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 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 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 念到他。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 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 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 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 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 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 性和灵魂。
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 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 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 “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 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 风格的散文:
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各是从哪些角度 对每一种野菜进行描述的?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回忆了荠菜、黄花麦果和紫云英三种野菜。
对荠菜的介绍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卖,引起对故乡荠 菜的追忆。从采集写到传说,采集场景是描写重点。后 面写传说,介绍吴地风俗,几处引用意不在炫博,而在 于与浙东民俗相比较,突出浙东的特点,扣住了“故乡” 二字。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周作人
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余秋雨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 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 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 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 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
“美文”的美学特征
一、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真”; 二、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它的“散”; 三、第三个美学特征是它的“美”。
散文特色
他的随笔体散文大都跳不出身边琐事的圈子: “谈酒”、“喝茶”、“苦雨”、“怀旧”、 “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技巧娴 熟而意味消沉。
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 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 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
——曹聚仁
对周作人散文的评价 郁达夫: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 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 读,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含有分量。这一类作 品的成功,就在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 的迷信了。
朱光潜: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
胡适: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 周作人的散文,在悠然闲适中又别有一 种清冷,一种苦涩,犹如一位离群索居、 孤寂落寞的老人在阴冷的下雨天独自悠 然地体味喝茶的乐趣。
——叶圣陶《藕与莼菜》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 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 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吃茶》)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 到。……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 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 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 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 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故乡的野菜》作者是______。 2.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
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______”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 术风格。 3.《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描写了三种野菜,分别是_____、 _____和 ______。 4.“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 ”。这是我国现当 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现代作家______散文的评价。 5.五四前后,最早引入“美文”概念的作者是______。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 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 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 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 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 气息。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 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 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 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 的黄花麦果糕了。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2.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 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 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
1.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 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 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 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 却蕴含着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 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 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有这般钟情。
1.这一片段中,作者表现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流露出来的 “失望”感?
1、借回味儿时吃过的故乡的野菜表现对故乡的 思念。 2、作者现在异地吃到用野菜做成的“草饼”, 感觉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不免有些失 望。这种“失望”之情中恰恰包含着作者对故 乡的深情和眷念。也隐含了作者对某种已经逝 去的文化形态的追忆,隐含了他的启蒙救国愿 望失落之后的反思与伤感。
1.文中所谓的“故乡”、“家乡”,定义为何? 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 引子是什么?
理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在散文中极力淡化对 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 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 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表面看,作者对浙东 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分”。
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
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 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 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 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 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通篇感知
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 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 章风格?
俳句(pái) 乐音(yuè) 姣姣(jiāo)
瀹食(yuè) 簇生梢头(cù shāo)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 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2.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
1.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 风俗。
2.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 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 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深情怀念。
黄花麦果的介绍是一种方法。没有具体写采集情况, 先来一段生态说明,从学名、种属到叶的形色、花的型 色,一一用简明的语言道出,具有百科全书或博物志的 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段文字使文章别具趣味,但并不能 显示出野菜的地域特征,于是,作者又把笔触伸向民俗, 接着写黄花麦果糕的制作及茧果的用途。
最后又从扫墓的话题写到紫云英。在点出它的俗名之后, 具体写它的用途,写花的美丽及药用价值。对于紫云英 的描写虽是白描,情感却深。写黄花麦果的花型花色, 是静态说明;写紫云英的形色,则变为动态描述。画面 辽阔而美丽。写花又插入白花可以治痢的传说,这无可 稽考的知识得之于乡间。
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 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 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2.《故乡的野菜》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 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引用了田汝成 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 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 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简析《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叙述方式,是西方随笔与中国小 品文的结合。他以自己的个性融入文字中,将 西方随笔的袒露性情,长于议论的语言风格, 与中国散文注重抒情和神韵的语言风格,日本 俳句的简约和雅致的语言特点化为一体,铸成 了富有意味的闲谈——这一特有的语言风格, 读来令人回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 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 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 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 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 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 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 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 穷。
三、1937年 堕落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 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 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1945年,因汉奸罪被国民政府逮捕,囚 禁于南京。 1949年交保释放。晚年定居 北京,翻译外国文学,撰写鲁迅论文。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 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 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 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填空题 1、周作人 2、平和冲淡 3、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 4、周作人 5、周作人
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 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五四时期 积极
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 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青年》 主要撰稿人之一。
二、1928年后 消沉
大革命失败后,撰写《闭户读书论》, 完全沉入象牙之塔。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 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 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呢。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 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 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故乡的野菜》
听美文,正字音
邻舍(shè) 荠菜(jì) 姊姊(zǐ)
顾禄(lù) 灶陉(xíng) 簪髻(zānjì)
鼠曲草(qū) 和粉(huò) 韧结结(jié)
弗出(fú)
作供(gòng) 一攒(cuán)
茧果(jiǎn) 艾饺(ài) 嫩茎(jīng)
鸡雏(chú) 间有(jiān) 治痢(l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