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的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应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水土保持,国土整治,草原建设,及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等,并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问题: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问题依旧大于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总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
(1)、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生态恶化加剧,沿江湖泊、湿地等日益萎缩,水源涵养、调蓄洪峰等功能衰退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
(2)、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
方公里,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形势十分严重。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区。
(3)、土地沙漠化严重。我国北方的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地区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5%,目前有5900多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和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是世界上受沙漠化之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4)、森林资源锐减。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导致华北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6)、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年来,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着大陆,而且也影响着临近地区。
(7)、水资源污染及短缺。我国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虽然总体达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过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江河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8)、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逾13亿,是世界上第一
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压力。人口众多,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
二、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如,地震、火山、泥石流、台风、旱涝等。
2、次生环境问题:
(1)、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人口压力。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产力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体力,而客体要素是耕地,新增劳力只有获得土地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于是,同步于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地被开发。人们以一种几近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直接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开垦荒地、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自然的自我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尤其是大批农业剩余人口进入低技术、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同时,人口就业压力迫使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工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三废”排放强度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
均水平一半,但GDP单位能耗、物耗,及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均大大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生态保护能力落后,各地存在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问题。
(4)、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缺陷。管理体制中,弱化了中央调控的能力,使各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真空;某些行政部门同时兼有部门开发和保护的职能,重开发,轻保护;保护环境没有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很难杜绝掠夺式开发。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同时加强法制,严格监管。
2、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3、近期目标为,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物种丰富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科学素质较强的新一代劳动力,同时加强科技在产品中所占比重,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从而减少对资源的开发以及环境的污染,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
2、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江河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区,对区域现有植被和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停止一切使其退化的开发活动和认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控制区域内人口增长,必要时刻采取移民措施。
3、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禁止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4、对生态良好区要重点保护,对于物种丰富并未受破坏的地区要抓紧抢建一批新的保护区,如横断山区、西双版纳、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
5、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各类生态用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二者并重。
6、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工作。
7、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