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立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堪 13042
何 为 君 子
1.自我修养 2.伟大 高尚 3.好处事 4.言行
修养指的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 面的一定水平,通常也是一人综合能力与素质 的体现. 假如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面 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修养的提高则 要靠自己. 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 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具最具有个性和人 格魅力
怎么提高个人素养?加强自我修养
1.修生 养性 2.戒自卑 3.戒生气 4.戒小人 5.戒诱惑 6.戒暴怒 7.戒嫉妒
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学习仅仅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 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 会有的放矢,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 放矢,忙于应付,非常被动。
有以下四种作为: 1 本身不高尚的人。卑鄙的人无须高尚,因为高尚是他强求不来的, 其骨子里就是卑俗的,高尚是伪装不来的。 2 似乎有一丝高尚但又未完全脱离卑鄙的人。这类是最强调其高尚的, 言必谈其高尚。行为准则必须以高贵二字为基准。这好比半坛水响叮 当。乃伪高尚是也。 3 真正的高贵的人。他们根本不谈高尚,似乎已经忘了高尚这两个字 眼的存在,但行动却是高尚的,因为这已根植于他们的心中。 这就好 比哲学所说的否定之否定。 4 高尚如一粒沙石,仰高山之逶迤,但不暗自形秽;如一棵小草,慕 白杨之伟岸,但不妄自菲薄。高尚无须言语,因为高尚散发的光芒是 语言无法表达的魅力
了屋里。直到老子的背影消失在门后,孔子才举步离开。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他去了洛阳向老子问礼。在他回到鲁国
后,弟-子们都来找他询问当时的情况。孔子不禁赞叹道: "老子博古通今,知晓礼乐的源头、仁德的本质,待人谦和 有礼,他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呀!"孔子不知道,远在洛阳的老子也跟朋友谈到了他,对他十分欣赏:"孔子的名望很高, 但他一点都没有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对我非常尊重、恭敬,尽显谦谦君子的本色埃这样的人足以为后世师表 !"孔子虚心 向老子问礼的故事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先贤的仪态举止,让人感觉如春风拂面,心向往之。如果我们都存着一颗谦 和有礼的心,将这礼仪之邦的风度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君子六德赏析 〈君子六德〉:1 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2 做事:大不糊涂,小不 计较,是为智;3 对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4 恪律:守身如莲,香远 益清,是为廉;5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6 修心:优为聚灵,敬天 爱人,是为仁。 君子六德在于一个标准、一个制度,供大家共同遵守,方为公平公正;故遵守规则, 方为尊重自己,是为普世价值。 资料: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 义:正义奉公,崇义守法,正义为荣,背义为辱。----关公 礼:功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愚,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蛮。----孔子 智:君子之智在于 辩是非,明善恶。----老子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为本 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 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 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 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 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 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 别点之一。
人际关系
定义: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 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 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公元前521年的春天,孔子的学生宫敬叔来到老师家辞行。他告诉孔子,几天之后他要奉命去周朝的都城洛阳 朝拜天子。孔子听了三怍常高兴,因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住在洛阳,他学识渊博,孔子一直都很想找个机会向他请教 古代的体制。在征得鲁国国君鲁昭公的同意之后,孔子便和学生宫敬叔一同出发前往洛阳。虽然一路上旅途劳顿,孔 子的心情却很激动,他迫切地希望早一点见到老子,向他求教。到洛阳城的第二天,孔子便步行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 子。当时,老子正在写《道德经》。他听说孔子特地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刀笔,整理好衣冠迎了出去。孔子看 见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屋内走了出来,他料想这个人就是老子,便急忙快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 弟-子礼。之后,他跟随老子进人了大厅,老子让他坐下商谈,孔子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再拜后才坐定。老子打量了
言行举止பைடு நூலகம்
不能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 不得忽略了使用概括的方法 不要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图。 注意力不要分散,不要使别人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 最好不要连续发问,让人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以致难以 应付。 不能对待他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人感到你忽略和轻视对方。 不要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言,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 不要避实就虚,含而不露,让人迷惑不解。
要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不能使人厌倦,感到 窘迫。 不要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趣不减时,你却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不应立即将 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不要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的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 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避免谈及生理上的缺陷。说话时都要避开人的生理缺陷,不得已采取间接 表达方式。如对跛脚人应客气说:“你腿不方便,请先坐下。” 最好不要提起对方的家庭不幸。像亲属死亡、夫妻离异等。如果不是当事 人主动提及,不宜唐突说起。 最好不要提及人事的短处。为人处事方面的短处、不体面的经历和现状, 这些都是对方不希望他人触及的敏感点。 入乡随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对于社交成败 至关重要。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 好人必有好报。一个人善事做多了,阎王爷都不会收,“送人玫 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添福。善良的人心胸 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会耍阴谋诡计,面对 被人欺负时经常一笑了之,不会挂记在心,身心清净心情愉快, 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邪恶的人却正好相反,它每时每刻都 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 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心吊胆的人生与内心坦荡的人生是无 法相提并论的。有一句话叫:是非日日有,不听自然无。当我们 的心时刻能保持一份清静自然,纵然别人在你面前讲是非,你也 当成是没听到一样,这样,你的人生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 非,因为你见若不见,听若不听。
一下坐姿恭谦的孔子,微笑着问他因为什么事来洛阳找自己。孔子眼神恳切地看着老子,站起身来答道:"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知之甚少,所以特地来此向老师请教。"老子见他如此诚心求教,而且言行举止恭敬有礼,便将这方面的 知识和见解尽数说给孔子听。天色将晚,孔子拜别老子,再表示自己的谢意。老子引着他走到门口,嘱咐他路上小心。 孔子在门外立定,再次向老子作揖,请他先回屋去。老子微笑地看着孔子恭谦的样子,摸着胡须点了点头,转身回到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 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 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 怪。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 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 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 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 有不听的。”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 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其实人与人 之间,你对我不好,我就也对你不好,甚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以恶制 恶,以怨制恨,互相伤害,只能加深和激化矛盾,产生怨恨,丝毫解决不 了根本问题。遇到矛盾不管对方是对还是错,自己首先忍让一步,后退一 步,平心静气的和善的把问题说清楚,在善心善语面前,相信再不讲理的 人也不好意思变本加厉,再大的矛盾都会被“化干戈为玉帛”的,不要忘 记“善”和“忍”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学习仅仅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 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 会有的放矢,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 放矢,忙于应付,非常被动。
辩论
先成人 后成才?
还是先成才后成人呢?
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 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2、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 成分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但尽管如此,大多数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甚至相当多的人错误的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 礼,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 在于你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 他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良的人虽然可能会被人欺负, 但是善有善报,最终他会有好报的。 恶人恶政普通的民众可能会惧怕他, 但是因果报应总有一天会清算他的恶,恶行定会有恶报。
—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