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外壳》的艺术特征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全金属外壳》的艺术特征
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新旧好莱坞交替的中间人物以及所在的时代赋予他一种开放的颠覆性的创作态度,加上本身独有的强烈的创新愿望,使他的作品以别具一格的风采在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全金属外壳》更是在反越战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库布里克始终围绕着对人性的探索的核心,将矛盾的对立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二元的对立和碰撞中激发出独有的电影表达的手法和风格,表达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注和对生命本体的探索。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融合尼采的悲剧学说,从而形成独有的电影悲剧美学。
在华丽和流动的影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来自自我和外界的缺陷和压迫,但是在面对它们的时候导演更多的是传达了人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不是怜悯和恐惧,不论是在各种样式的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的生活当中,这样的哲学理念对于我们认清自己都有着飞跃性的指导作用。
可以说,在库布里克的影像世界中,艺术和哲学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一、视听语言特征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运动的声画影像”,它的基本特性在于它的运动性和持续性。
电影是在我们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的特性的基础上才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电影以连续的画面按照每秒钟24格的速度匀速出现在人眼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影像。
静止的画面通过时间的流逝才能够延续,时间是画面空间的强有力的驱动力。
所以甚至有人提出:“电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虽然我们不能够这样的绝对化和片面化,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人们对电影时间的重视和认可。
电影在其技术特点上来看,不论是在拍摄或者播放的过程当中都是经过时间才能够实现,同样,我们从电影的艺术特性上看也是离不开时间的。
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电影更加看重的是对绘画作品的表现,即画面空间的造型性,但是电影毕竟不是静止的摄影作品或者绘画作品,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在于它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而这两种特点的实现就是通过画面的运动的过程。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拥有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完整语言系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运用
1963年美国打响了越南战争,这场战争于1973年结束。
在这次战役中,美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吞噬掉36.5万个年轻的生命,人们开始对所谓的美国精神进行思索和批判。
我们在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中看到了导演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的思考。
在视听语言上,主要呈现一种保守的趋势,营造一种柔和的、自然的感觉,避免形成跳跃和突兀,让观众尽量沉醉其中,忘掉电影的技巧和人工的痕迹。
这些规则往往都比较细化,比如:在画面的构成上,通常要强调的重点处于画面的中心,或者黄金分割点的位置,留出空间给另一个出场的人。
景别运用中、近景较多,少用大全景或者大特写。
光线照明方面尽量将人物和环境做出明显的区别。
色彩要和谐、对白要清晰。
根据影片的题材来确定基调为高调或者低调。
表现女性的时候多用要柔光效果。
摄影机的视点尽量要隐藏。
剪辑流畅,遵循动作和视线匹配原则,正反打相接,不能跳轴切换。
比如,在死人坑边时,先进入的是小丑的帽子和脸部特写,没有表情,然后镜头向后向下拉,并且出现
了其他战士,冷静的在做着各自的事情,接着出现了坑中撒满石灰的死人,这个镜头长达27秒,并插入小丑的旁白“也许死了比活着好”。
接着镜头切换到小丑与长官的对话,夹杂在大量的“Sir, yes sir.”中,出现了“Duality of humanity”。
小丑应长官的要求逐个音节地重复了一遍“Duality of humanity”,然后长官的行为一下子变得与先前的极为不同,这时,他俩的身影的背后已看不见那个撒了石灰的死人坑,一切在一阵喧嚣和两个人互相的敬礼中结束。
不得不说,听到这句“Duality of humanity”的强烈感觉不亚于那时听到摩根弗里曼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幽幽地说出的那个“institionalize”。
我并不能确切地说出这两个词后蕴藏的巨大的实体,但它们像一盆水一般把人浇醒。
另外《全金属外壳》中“剃头”这一个片段中对蒙太奇的运用也恰到好处,镜头分别表现了许多不同肤色的人坐在椅子上被理发师剃头发,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美国乡村流行音乐,镜头在每个人之间进行切换。
最后,镜头停留在一个人的背影上,全景,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掉了一地的头发。
在这几个镜头之间的组接中,影片的叙述时间不过花费了一分半钟,远远不够实际生活中理发师剃头的时间,而且还是很多人时间的组合。
在这里,导演通过对他们几个镜头的简单的蒙太奇组接,大大的省略了叙事时间,同时又不影响观众的心理时间,因为观众根据已有的观影和审美的习惯,已经自动地将镜头中没有完成表现出来的中间过程进行想像的补充,从而达到同样的完整的效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于电影叙述时间的复原这种方式实际上应该被列为时间的省略当中。
另外还有很多关于电影省略的方式,比如景别的大小同样能够改变电影的叙述时间,象库布里克喜欢使用的特写镜头,它借用摄影机的技术手段将观众的注意力强加在自己的身上,造成故事时间的中断和压缩,叙述时间同样小于故事时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缩短了观众的心理时间。
从库布里克电影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经典电影到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趋势,那就是从外部的现实物质到内部的精神世界,从客观再现性到主观的表现性,从必然到偶然,从单一时空状态到多时空的并列和交错。
长镜头可以记录搬演排练的时空,它制造的是一种真实的幻觉。
意识流的电影时空相对来说运用的比较少,创作者往往将现实时空和幻想的意识时空作为并列同等化的处理,这从一般现实的逻辑上来看是不符合和不真实的。
它需要一种特定的情景,同时也是对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是对电影原有时空的一种突破,许多导演对这种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尽力用具象物来描写抽象的意识和情感。
这种流派主要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
库布里克对电影时空观的把握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后人借鉴和模范的典范,他在遵从电影时空表现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入创新的因素,通过时空的跳跃,模拟了人的思维变化过程,也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内涵。
主要形成了大段落的时空转换和超现实的时空两大风格
二、人性及反战的沉思
对人性的探索,可以说是库布里克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最核心的主题。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发现导演对人物性格的定位比较模糊,一般来说,他往往会把人物放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当中,借人物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或者是抗争来表现出人类所处的恶劣环境或者是外在的压迫。
人物总是处于三方以上的矛盾冲突之中,或者在人物的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强烈的心理斗争。
当外在沟通因素断裂的时候,象天气、通信等等,或者是人类之间的沟通过于匮乏,加上另外一些不可
知的偶然因素的发生,常会导致人性的异化,而且人类本身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性欲、暴力、恐惧等,这些因素的汇总,就会导致人性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畸形的外化。
影片开始年轻人们剃头时播放的“再见,亲爱的”、“你好,越南”“我出外作战你需与我通信”等等语句,将爱人和战征并列起来,古典主义音乐和画面的分离形成强烈的冲突和对比,对画面形成观念性的解释。
剃头时理发师面无表情,将多余的电剃刀的线缠在小臂上,不遵从任何规律地给大兵们剔光头。
这是这部经典的越战片中让我觉得最残忍,最血腥的地方,此时回想起来仍然如此。
感觉从这以后那些生来就有的惯性接受的东西就全都消失了,绝对的道德,绝对的人性,绝对的恨和爱都已经不存在了。
两者这种分离的局面使影片产生了一种“反讽”的意味,既是对画面的一种消解,也是对影片所表达的概念的一种提示。
我们发现,电影在除去字幕和对白这些文字通常表达意义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直接的形式来影响我们对影片的理解。
导演将两种表现的风格完全相反的画面和音乐放到一起,实际上是对我们形成一种比较明显的提示,告诉我们这里的对比和冲突对电影主题的重大意义。
导演再次将矛盾的二元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自己的眼睛在看着一件事物而同时耳朵却在听着从其他方面来的声音。
基于上述这种事实,在一部影片中,使音响和画面从头到尾地保持配合绝不就是等于现实主义,它反而会产生不自然的效果。
音响与形象的自由联合在一起,不仅更逼真地表现了生活;而且能使音响和形象不是简单地互相重复,而是互相补充。
教官在1:34--2:50这段时间内一个长长的镜头中,对士兵们进行的大段大段的辱骂,并带有一些女性性器官、做爱等等敏感词汇。
而且教官对士兵回答问题的要求是必须有“sir yes sir”或者“sir no sir”,这些方面都反映了人类,尤其是充满生命力量的男人对性对权力的渴望和情欲的无处发泄。
人类不管是由于自身生命相对于自然界和宇宙来说的脆弱,还是相对于一切人造的物品的强大,对于这些问题,导演毫不掩饰自己对人类前途的忧虑,但是在这种比较灰暗的情绪之下,导演还是继续给我们暗示了存在的无限希望,人类从诞生到死亡实际上就是一个无限永恒的循环过程。
在一个人短短的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对于人类的本性我们不应该加以压抑,而是要和外在的各种阻挠我们发展的因素作斗争,在这个不懈的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够彰显出人性的伟大。
人性也是西方学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西方的学者那里,认识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和位置,同时也不否认人的复杂性和缺陷。
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所以,“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或者,“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
而尼采更是对压抑人性的基督教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抨击,用“超人”的全新的概念来强调人性在不断的克服困苦的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于性和情欲,这是许多艺术家用来表现作品的常用的题材,也是最能引起我们震动的题材。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外在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类自身的能力的有限,人们很快就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保持不息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生命不断的繁衍,由此,性成为一个人类十分重视的问题,对性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实际上也反映出人类渴望生命能够得到永恒的美好愿望。
同样,性和情欲也是导演作品中关注的焦点。
三、小结
《全金属外壳》中,导演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直接描写战争场面上面,
而是集中描写了人类在战争中的状态,包括生存和心理的状态。
影片的高潮实际上被安排在靠近结尾时的小丑将越南女狙击手击毙的一场戏中,在那样一个瞬间,我们从小丑的眼神中看到了心中的善的人性。
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对于一般叙事规律的颠覆,所以我们不能以平常的战争片的角度对其加以理解。
导演从对战争的控诉深入描写了人在战争和暴力中的变异,人类的二重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年代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杀戮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魔鬼教练所说的话1.“ Here at my place, everyone is equally worthless, unless u pass this training, u r a piece of shit。
” 2.“ If u die, u go to a world of shit, cuz no marines could die without the command of their commanders.”对人性的泯灭。
在美国的影像中,越南是一个充满着疾病、战争、贫穷、愚昧的土地,它和西方所谓的“文明”刚好相反,形成了“野蛮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如果将西方描绘成理性的、文明的,东方则是非理性的、落后、粗野的。
这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成为集体的无意识,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印第安和黑人的肤色、种族的问题。
在影片中,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导演反复的提到这种现象,士兵们在对越南提供所谓的帮助的同时却因为没有得到越南的感激感到不理解。
在越南的除夕之夜,越南仍然对美国军队发起进攻,美国人表示出一种鄙夷,对越南人们对自己节日的冷漠表示十分的瞧不起。
美国士兵在这场战斗中将自己进行神化,每个人似乎都以救世主的胜利姿态自居,越南战争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就是一场神圣的救赎,而不是侵略和暴力。
但是实际上,导演对人们的这种想法进行了批判。
在飞机上一位士兵在对小丑诉说因为自己曾经杀过150多个的越南人,包括妇幼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小丑感到十分的震惊,旁边的摄影师也借晕机之故不断的做出呕吐状。
最后在对待越南女狙击手的态度的时候,使士兵感到觉醒,小丑准备开枪的时候,给了他一个长长的特写,让我结合着先前的画面,把注意力集中到他钢盔上的"BORN TO KILL"和胸前别的“和平”标志上。
小丑从怀里拿出了手枪,我看着屏幕,和他一起慢慢地鼓起了腮帮子。
镜头依旧摆在他身上,像一种严峻的考验,一种目光的纠结,然后一咬牙,结束了女狙击手的生命。
战争是残酷的,任何一场战争的本质不是在于救赎和胜利,更多的是暴力和毁灭,还有人性的丧失。
越南战争不过是美国在一种所谓文明的华丽旗帜下的更加血腥的野蛮和掠夺。
在大家进行训练的时候,长官反复的强调国家的尊严和骄傲。
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是在这种所谓的保家卫国、民族自豪感的堂皇的借口之下对人们进行驯化,使大家逐渐失去人性,成为暴力的机器。
而派尔就是这种做法的一个典型牺牲品,在他的人性弱化的同时伴随的是机械暴力的增加,同还是我们也意识到他在向国家设置的秩序靠拢和服从的同时却渐渐远离了人性的领域,这种外界的压力和内心人性的强烈冲突导致了他的精神失常,就在长官再一次实施暴力吼叫的时候,派尔用暴力狠狠进行了回击。
他是一个被体制压制,被社会(同伴)抛弃的人物,所以最后选择了弱者的方式:自杀。
这个人物虽然枪杀了长官,但是导演对他的态度是十分同情的,他只是战争的牺牲品,是在战争中人性受到扭曲的士兵的其中一员。
导演形象地给我们描述了在人们在这种社会氛围和道德教化之下逐渐异化的过程,仅存的只有暴力和性的本能,倒退成为体制的附属品。
不过,这也是由人性无法克服的本性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