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会计分录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金融资产业务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A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2.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确认利息或股利收益
(1)股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B
(2)债券:资产负债表日计息
借: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B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在借方]
4.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或在借方]
投资收益C1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做相反分录]
贷:投资收益C2
[说明]为了保证“投资收益”的数字正确,反应该项投资中企业实现的全部收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要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5.相关损益、收益计算
(1)出售当年投资收益:C1+C2=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
(2)出售当年损益:C1
(3)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到出售会影响到投资收益时点:①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A;②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B;③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C1+C2。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1.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
(1)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面值]A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差额,或在贷方]B
应收利息[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面值]A
一利息调整[差额,或在贷方]B
一应计利息[包含的已计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说明]取得成本=A+B;交易费用在B中
2.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确认利息收益
(1)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差额,或在借方]
(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差额,或在借方]
[说明]摊余成本计算表,类似应付债券
[说明]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经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已经发生的减值。

3.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如提减值,应同时结转]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差额,可借可贷]
(三)贷款
1.发放贷款
借:贷款一本金[本金]
贷: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款一利息调整[差额]
2.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按贷款的合同本金*合同利率]
贷款一利息调整[差额]
贷:利息收入[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若同日收到利息:
借:存放同业
贷:应收利息
3.收回贷款
借: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按客户归还金额]
贷:应收利息[按收回的应收利息金额]
贷款一本金[按归还的贷款本金]
利息收入[贷方差额]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如果为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2)如果为债券投资
①如果为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成本[债券面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利息调整[按差额,或贷记]
应收利息[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②如果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成本[债券面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利息调整[按差额,或贷记]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应计利息[包含已计提利息]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2.确认股利或利息收益
(1)权益工具宣告发放股利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2)债务工具资产负债表日利息收入
①如果为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利息调整[按其差额,或借记]
②如果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利息调整[按其差额,或借记]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2)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借:银行存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余额,或借记] 投资收益[差额]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转出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
贷:投资收益[或做相反分]
(五)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
1.出售部分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利息调整
持有至到期投资一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差额,可借可贷]
2.剩余部分重分类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
其他综合收益[差额,可借可贷]
[说明]其他综合收益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为当期损益。

(六)金融资产减值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应收款项减值
(1)计提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减值前账面-预计未来现金流现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坏账准备
(2)减值转回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减值前账面-预计未来现金流现值]
[说明]转回以确认损失为限;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1)公允暂时性变动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2)计提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其他综合收益[原公允暂时性变动,或借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减值准备[账面-公允]
[说明]减值损失最终确认金额=初始入账金额-减值时点公允。

(3)减值转回
○1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转回(计入损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②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转回(不计入损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减值准备
贷:其他综合收益
(4)公允价值上升金额超过原确认的减值损失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说明]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虽然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其正常的公允价值变动并不影响利润总额,当其发生减值时(非正常公允价值变动),应计提减值准备,反映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中。

(七)金融资产转移
情形
确认结果 已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
的风险和报酬
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确认新资产/负债) 既没有转移也没
有保留金融资产
所有权上几乎所
有的风险和报酬 放弃了对金融
资产的控制 未放弃对金融资产的控制 按照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及任
何保留权益
保留了金融资产
所有权上几乎所
有的风险和报酬 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并将收到的对价确认金融负债
1.不附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
坏账准备[若计提了坏账准备,则同时转出]
营业外支出[差额,贷方为收入]
其他应收款[预计发生的销售退回金额]
贷:应收账款[按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
2.附追索权的应收债权出售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
短期借款一利息调整[差额]
贷:短期借款一成本[按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3.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按企业贴现获得的现金净额]
财务费用[贴现息]
贷:应收票据[按应收票据的到期值]
4.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按企业贴现获得的现金净额]
短期借款一利息调整[差额]
贷:短期借款一成本[按应收票据的到期值]
[说明]记入“短期借款一利息调整”的金额为贴现息,应在票据贴现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利息费用。

5不附追索权的贷款出售
借: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实际收到的款项]
贷款损失准备[按其余额]
其他业务成本[或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贷:贷款[按其账面余额]
6通过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金融资产转移
借:存放同业/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继续涉入资产[转移资产的账面和财务担保金额较低者]
其他业务成本[或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贷:贷款
继续涉入负债[财务担保金额+担保合同公允价值担保费]
[说明]财务担保合同初始确认金额(公允价值)应在该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时间比例摊销,确认各期收入;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7金融资产部分移的继续涉入
企业仅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一部分的,应将该部分金融资产视作一个整体,终止确认与未终止确认部分比例进行分摊并计算终止确认损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