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治理理论

一、协同论要义分析

协同学(Synergetic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协调合作之学”。

[1](P5)协同学是由西德的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创立的,它的基本假设是:甚至在无生命物质中,新的、井然有序的结构也会从混沌中产生出来,并随着恒定的能量供应而得以维持。[1](P1)基于这种假设,赫尔曼·哈肯在其《高等协同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即“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原、力学元、光子、器官、动物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本书将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我们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

可以说,协同学是一门研究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这就使得协同学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得以广泛应用。协同学研究中面临着对两种现象的解释,即一是有序的集体行为的发生,一是自组织行为的发生。对集体行为和自组织行为发生学的阐释就构成了协同学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支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下面就此两个原理展开说明。

二.协同学的支配原理

协同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支配原理(也叫伺服原理)。在介绍支配原理之前需要先明了协同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序参数。序参数是一种描述宏观系统有序度的一个参数,它代表着宏观系统的序的状态。哈肯将其称之为“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哈肯引入“序参数”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处于无序状态的系统是如何形成有序状态的系统的。可以说,“序参数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志,它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总和,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其旨趣在于描述系统在时间进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有序状态、具有什么样的有序结构和性能、运行于什么样的模式之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和变化等。”

[3](P69-75)换句话说,序参数由各个子系统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序参数又支配各个子系统,使系统形成了新的有序状态。

协同学的支配原理就是以“序参数”为核心的。协同学认为“子系统总是存在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同时又受到其它子系统对它的共同作用——存在着子系统之间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在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因此,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系统呈现无序状态。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关联便逐渐增强,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从均势转变到关联起主导地位的作用,因此在系统中便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出现了宏观的

结构或类型。这段论述说明了以“序参数”为基础的支配原理的作用过程,其中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便是协同学中的所指的序参数。同时协同学也认为系统宏观结构由几个序参数共同决定。由此也就引出了协同的二层含义: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宏观的有序结构,这就是“协同”的第一层含义;序参数之间的协同合作决定着系统的有序结构,这是“协同”的第二层含义。

然而在系统中并非只存在协同,也存在着竞争。如处在临界点的系统中存在着几个序参数,而且每个序参数都蕴含着一组微观组态,每个微观组态都对应着一定的宏观结构,如果每个序参数之间处于均势状态,彼此之间就会自动形成妥协,如果随着控制参量的继续变化,处于合作中的几个序参数的均势状态被打破,序参数之间的竞争也会日益尖锐,最终形成只有一个序参数单独主宰系统的格局。这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来看,已经达到了更高一级的协同,也就是更高一层的有序。这也得出一个结论: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这是相变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