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翻译与鉴赏
一、相关评论
1.历代名家评陶渊明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
刘熙载: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艺概》)
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选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
昔大宋相公谓陶《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之鼓吹。
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
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
(〔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
《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
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
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
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
《归去来辞》,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拟已自不宜,况可次其韵乎。
次韵则牵合而不类矣。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四·文辨一)
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
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
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朱文公云:“《归去》一篇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实用赋义,而中亦兼比。
”此千古之确论矣。
又曰:“首云‘归去来兮’,中又云‘归去来兮’,了无端绪,疑为二篇。
”此文公或一时未尽看破也。
李格非所谓“沛然肺腑中流出”,彼何较其端绪首尾者耶?余细观之,亦有端绪:共有五段,每段换韵,自然纯古,人不觉之,所谓拟《洞庭钧天》而不澹,《霓裳羽衣》而不绮者也。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
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
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
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
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
(〔清〕吴梯《巾箱拾羽》卷十三)
《离骚》不必学《三百篇》,《归去来辞》不必学《骚》,而皆有其独至处,固知真古自与摹古异也。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清〕毛庆蕃评选《古文学条》卷二十六)
评解此文只写田园可乐,不露形迹,极有含蓄,真有道之言。
《辑注》云:是篇评解穿凿,一概删去,只就本文读之,甚有异味。
曰“以心为形役”,是多少箴规;曰“委心任去留”,是何等超脱;末云“乐天命”,几入孔、颜门户矣。
先生真是东晋第一流人!按:先生立身大节,与邵康节先生颇似,谥曰靖节,亦几同矣。
书后《易》曰:“知几其神乎?”故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
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
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
厥后东坡在海外,屡和其辞,且集其字为小诗,而于是篇三致意焉,盖亦有今是昨非,往不谏而来犹可追之慨。
则当日倚窗寄傲,涉园成趣,非其乐天之真,知几之哲,而能用晦于显,求屈于伸,以履幽人之贞吉,得契髯苏于旷代也耶?(〔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四·旷达)
陶元亮《归去来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
洵佳作,流宕潆洄,其音和易;然生动之致,独得灵均、长卿之风,修辞者不及也。
(〔清〕方熊评《陶靖节集》卷五)
通篇凡五易韵,耿介中仍和而不迫,得风人之遗旨。
先叙决计欲归意,次叙归来情景。
云鸟如此,胡不归乎?前后呼应,自见章法。
是早春光景,亦见归来之可乐。
末叙归来不复出意,结出大旨意,真本领。
(〔清〕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
《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园,《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
(钱钟书《管锥编》卷四)
(选自《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
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
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
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到冬,我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
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
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
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
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
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
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
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
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
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三、课文鉴赏(吴战垒)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决定弃官隐居。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可以参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文章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
“归去来兮”,即“回家去啊”!来,表趋向的语助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
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
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
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
“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
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
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
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
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
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
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
“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
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
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
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
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
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
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
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
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可谓推赏备至了。
然而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
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
”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我以为这样来体味《归去来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
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
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至于那篇颇受卫道者诟病的《闲情赋》,则更发挥其大胆的想象,不惜化作所爱者身上的衣领、衣带、发泽、眉黛、席子、鞋子,等等,诚如鲁
迅所说,这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