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作品:玛丽•艾尔曼(Mary ellmann)《思考的妇女》、凯特•米立特 (Kate Millett)《性别的权术》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基于上述目的,女性主义批评采取了抵制和解构的策略,即在文学 批评中抵制父权主义的思想连同它们的评价结果,破除男性作家制造 的关于女人的神话,解构男性中心话语,使妇女从精神上排除父权制 社会的压制。
美国的凯特•米立特最早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 权主义理论。她在专著《性的政治》的第二章引入这一概 念,由此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理论大量使用此概念的起点。 “父权制”原指以父亲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机制,米立 特为它加入新的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 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从20C60S开始,这个概念被定 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
• 它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 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 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 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的出版,标 志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正式形成
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
背景
现实背景
思想渊源
现实背景:
♣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首先归功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 发展和扩大
女权主义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初期 女权主义的第二个高潮: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诞生是兴起于20世 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产物。
美国:经历着为争取黑人在政治上与白人享有同等权力和平等地位的民 权运动,美国的妇女运动和黑人运动相互呼应;妇女参与到反对美国参与越南 战争的反战运动中
③她提出“双性同体”思想。她认为没有纯粹的男人或女人,”双性 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双性的和谐是文学创作最理想的状态。 这一思想是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性中心的单一 标准的抗议。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 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 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 “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书中提出:“一个人之所以为女 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即,女人不是先天的,是 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女人被降 低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成为第二性。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以开放的 方式吸取多种理论的有益成分,因而批评的观点和流派也 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围绕着批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 或“他者”而展开。
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两支特 色鲜明的流派,即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和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在80年代后,两派有融合的倾向。
3、理论反思阶段
• 批评家们开始对文学批评的目的与功能进行反思,对批评理论的本质 进行再认识,同时也开始了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对文学理论的冷 漠、轻视、怀疑甚至敌对态度的反思。
• 肖沃特对60、70年代的理论给予总结和发展,创立了“妇女批评学” 理论。
• 迈拉•杰伦和安妮特•科劳德尼均将多元化的批评方式视为女性主义批 评的模式。 安妮特•科劳德尼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 自由选择多种文学理论所提供的阅读策略。 迈拉•杰伦提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冲出它的界限,对整个社会性 别问题或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在思考
♣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理论建设
吸收和解构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的精髓, 并极富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截取妇女文学史的横截面, 对诸如女性的身体、欲望、欢愉等进行探索。她们以男性理论 家,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拉康、解构哲学家雅克.德里 达为理论源泉,考察人类下意识、语言以及女性与写作的关系。 她们批判地利用男性理论家的思想,揭示出妇女受压怕的实质。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因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
肖沃特进一步总结出了妇女文学的变迁和进化过程,将妇女文学 划分为“女性特征的,女性主义的和妇女的”三个阶段。她已进入重 写妇女文学阶段。女性特征阶段以女作家模仿占主导地位的男作家为 主要特点;女性主义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反抗男性的文学标准和价值; 妇女阶段,即“自我发现”和寻找自我身份阶段。
吉尔伯特和古芭从新的角度去理解19世纪“妇女独特的文化传统” 及其共性,创立了妇女文学创性的新学说。
①她肯定女性文学传统,认为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 材、语言和风格,但是女性文学传统由于受到父权制权威的压抑而表 现出被迫中断和不具连贯性等特点。这初步显示出了批评家对男性中 心文学史的不满;
②她深入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即经 济不独立。她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抨击了男权社会对妇女创作才能的 压抑;
• 主要作品: 埃伦•莫娥斯(Ellen Moers)的《文学妇女》 伊莱恩•肖沃特(Elaine Showalter)的《她们自己的文学》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Gilbert)和苏珊•古芭合(Susan
Gubar)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莫娥斯将已为世人所知的妇女作家放在了被男性作家长期独占的 中心位置,着重考察了妇女与文学及历史的关系,并认为妇女作家享 有共同的“文学传统”。
法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此消彼长,妇女参与进来,与男人并肩作战。 然而,在她们为他人争取平等的社会权益之时,却深深感受到来自男性 “战友”们的性别歧视。因此,为争取性别平等,她们展开了大规模的“妇女 解放运动”,从改造社会的角度,对西方的文化、社会、文学、历史、政治等 领域重新认识和评价,从理论上寻求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目的与策略
美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在《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如果一个女人要 写作,她首先必须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即创作空间。她认为,女性有 自己的独特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应该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男 性的文风和语言。具体到文学表现上,简单地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的目的在于寻求自己的语言,以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开辟 女性文化的新天地。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t Criticism
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 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 4、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
5、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评价
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
• 女性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 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
2、“妇女中心”批评阶段:20世纪70年代
• 女性主义批评家意识到:几千年来,妇女的作品经由男性标准的褒贬, 绝大多数被排除在经典之外,所以必须夺取重建经典文学书目的权力并 付诸实践。所以这一阶段也成为“重修文学经典”阶段。这一阶段,女 性主义批评在写作、阅读、评论方面重新挖掘大批被遗忘的女性作家, 把她们的作品提升到经典作品的位置,使之与男性作家并驾齐驱。
代表人物:海伦娜•西索(Helena Cixous,1938—)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露西•依利加芮(Lucy Irigaray,1930—)
1、海伦娜•西索是“女性写作”理论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美杜 莎的笑》即以女性写作的特点阐述女性写作的理论。她认为,女性写 作不应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束缚,妇女作为受压抑的性别,其文字具 有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
思想渊源:
1、继承了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和法国的西蒙•波伏娃(Simon de Beauvoir)是当之无 愧的理论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 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在192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一间 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 )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 重要理论:
• 主要流派:英、法、美 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
批评基础是精神分析学,它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文本分 析,它强调表达。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艺批评
• (—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艾琳•肖沃特在《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批 评》)
•基本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基本特点是对女性话语、女性文学的关注。具体 到文学批评的专业领域中,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批评定位上的政治性、 批评标准的个人性和批评方法的多元性。
♣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文本批评
学术界对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通常采用历史性的描述,即将其发展 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妇女形象”批评
美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
“妇女中心”批评
性
主
义
理论反思
批
评
“身份”批评
1、“妇女形象”批评阶段:20世纪60年代
• 以重新阅读和批评文本为主要方法,以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互关系的研究为 主要特点。
• 凯特•米立特是美国女性文艺批评之母。她分析了欧美著名男性作家对男女性 行为的描写,认为其中明显的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充分表现了两性关系 中的权力分配和权力使用的不均。男子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理念, 通过作家的描写,通过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传递下去。她认为必须 解构男性作家的权威描写和理论观点,以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阅读和 剖析
她分析了法国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她认为这些男作家所 虚构的女性形象是虚假的关于“女人的神话”。她关注男性笔下的女 性形象的做法为后来的女性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思想来源:
女性主义批评在理论思路和方法上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 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广泛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 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 思路和理论。例如:女性主义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注重从女 性的经济地位中对她们的创作长期被压抑和埋没的原因进行分析,又 借助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性别取代阶级,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分析; 心理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形成过程的理论既是女性主义 攻击的靶子,又是她们借用的理论源泉;女性主义批评家冲破了新批 评的形式主义方法,重视作家的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 学的分析;解构主义企图消解所有的二元对立,这为女性主义消解文 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基于上述目的,女性主义批评采取了抵制和解构的策略,即在文学 批评中抵制父权主义的思想连同它们的评价结果,破除男性作家制造 的关于女人的神话,解构男性中心话语,使妇女从精神上排除父权制 社会的压制。
美国的凯特•米立特最早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 权主义理论。她在专著《性的政治》的第二章引入这一概 念,由此成为后来女权主义理论大量使用此概念的起点。 “父权制”原指以父亲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机制,米立 特为它加入新的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 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从20C60S开始,这个概念被定 义为男尊女卑的系统化机制。
• 它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 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 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 1970年,凯特▪米立特长达30万字•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的出版,标 志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正式形成
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
背景
现实背景
思想渊源
现实背景:
♣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首先归功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 发展和扩大
女权主义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初期 女权主义的第二个高潮: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诞生是兴起于20世 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产物。
美国:经历着为争取黑人在政治上与白人享有同等权力和平等地位的民 权运动,美国的妇女运动和黑人运动相互呼应;妇女参与到反对美国参与越南 战争的反战运动中
③她提出“双性同体”思想。她认为没有纯粹的男人或女人,”双性 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双性的和谐是文学创作最理想的状态。 这一思想是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性中心的单一 标准的抗议。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 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 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 “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书中提出:“一个人之所以为女 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即,女人不是先天的,是 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女人被降 低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成为第二性。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
女性主义文艺批评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它以开放的 方式吸取多种理论的有益成分,因而批评的观点和流派也 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围绕着批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 或“他者”而展开。
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两支特 色鲜明的流派,即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和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在80年代后,两派有融合的倾向。
3、理论反思阶段
• 批评家们开始对文学批评的目的与功能进行反思,对批评理论的本质 进行再认识,同时也开始了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对文学理论的冷 漠、轻视、怀疑甚至敌对态度的反思。
• 肖沃特对60、70年代的理论给予总结和发展,创立了“妇女批评学” 理论。
• 迈拉•杰伦和安妮特•科劳德尼均将多元化的批评方式视为女性主义批 评的模式。 安妮特•科劳德尼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 自由选择多种文学理论所提供的阅读策略。 迈拉•杰伦提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冲出它的界限,对整个社会性 别问题或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在思考
♣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理论建设
吸收和解构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的精髓, 并极富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截取妇女文学史的横截面, 对诸如女性的身体、欲望、欢愉等进行探索。她们以男性理论 家,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拉康、解构哲学家雅克.德里 达为理论源泉,考察人类下意识、语言以及女性与写作的关系。 她们批判地利用男性理论家的思想,揭示出妇女受压怕的实质。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因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
肖沃特进一步总结出了妇女文学的变迁和进化过程,将妇女文学 划分为“女性特征的,女性主义的和妇女的”三个阶段。她已进入重 写妇女文学阶段。女性特征阶段以女作家模仿占主导地位的男作家为 主要特点;女性主义阶段开始有意识地反抗男性的文学标准和价值; 妇女阶段,即“自我发现”和寻找自我身份阶段。
吉尔伯特和古芭从新的角度去理解19世纪“妇女独特的文化传统” 及其共性,创立了妇女文学创性的新学说。
①她肯定女性文学传统,认为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 材、语言和风格,但是女性文学传统由于受到父权制权威的压抑而表 现出被迫中断和不具连贯性等特点。这初步显示出了批评家对男性中 心文学史的不满;
②她深入剖析了女性文学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现实根源,即经 济不独立。她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抨击了男权社会对妇女创作才能的 压抑;
• 主要作品: 埃伦•莫娥斯(Ellen Moers)的《文学妇女》 伊莱恩•肖沃特(Elaine Showalter)的《她们自己的文学》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Gilbert)和苏珊•古芭合(Susan
Gubar)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莫娥斯将已为世人所知的妇女作家放在了被男性作家长期独占的 中心位置,着重考察了妇女与文学及历史的关系,并认为妇女作家享 有共同的“文学传统”。
法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此消彼长,妇女参与进来,与男人并肩作战。 然而,在她们为他人争取平等的社会权益之时,却深深感受到来自男性 “战友”们的性别歧视。因此,为争取性别平等,她们展开了大规模的“妇女 解放运动”,从改造社会的角度,对西方的文化、社会、文学、历史、政治等 领域重新认识和评价,从理论上寻求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目的与策略
美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在《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如果一个女人要 写作,她首先必须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即创作空间。她认为,女性有 自己的独特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应该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男 性的文风和语言。具体到文学表现上,简单地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的目的在于寻求自己的语言,以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从而开辟 女性文化的新天地。
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t Criticism
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 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背景 3、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概述 4、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
5、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评价
1、女性主义批评概况
• 女性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 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
2、“妇女中心”批评阶段:20世纪70年代
• 女性主义批评家意识到:几千年来,妇女的作品经由男性标准的褒贬, 绝大多数被排除在经典之外,所以必须夺取重建经典文学书目的权力并 付诸实践。所以这一阶段也成为“重修文学经典”阶段。这一阶段,女 性主义批评在写作、阅读、评论方面重新挖掘大批被遗忘的女性作家, 把她们的作品提升到经典作品的位置,使之与男性作家并驾齐驱。
代表人物:海伦娜•西索(Helena Cixous,1938—)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露西•依利加芮(Lucy Irigaray,1930—)
1、海伦娜•西索是“女性写作”理论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美杜 莎的笑》即以女性写作的特点阐述女性写作的理论。她认为,女性写 作不应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束缚,妇女作为受压抑的性别,其文字具 有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
思想渊源:
1、继承了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和法国的西蒙•波伏娃(Simon de Beauvoir)是当之无 愧的理论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 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在192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一间 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 )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 重要理论:
• 主要流派:英、法、美 英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
批评基础是精神分析学,它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是文本分 析,它强调表达。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艺批评
• (—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艾琳•肖沃特在《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批 评》)
•基本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基本特点是对女性话语、女性文学的关注。具体 到文学批评的专业领域中,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批评定位上的政治性、 批评标准的个人性和批评方法的多元性。
♣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重视文本批评
学术界对美国女性主义批评通常采用历史性的描述,即将其发展 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妇女形象”批评
美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
“妇女中心”批评
性
主
义
理论反思
批
评
“身份”批评
1、“妇女形象”批评阶段:20世纪60年代
• 以重新阅读和批评文本为主要方法,以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互关系的研究为 主要特点。
• 凯特•米立特是美国女性文艺批评之母。她分析了欧美著名男性作家对男女性 行为的描写,认为其中明显的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充分表现了两性关系 中的权力分配和权力使用的不均。男子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理念, 通过作家的描写,通过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传递下去。她认为必须 解构男性作家的权威描写和理论观点,以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阅读和 剖析
她分析了法国五位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她认为这些男作家所 虚构的女性形象是虚假的关于“女人的神话”。她关注男性笔下的女 性形象的做法为后来的女性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2、思想来源:
女性主义批评在理论思路和方法上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 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广泛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 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 思路和理论。例如:女性主义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注重从女 性的经济地位中对她们的创作长期被压抑和埋没的原因进行分析,又 借助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性别取代阶级,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分析; 心理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形成过程的理论既是女性主义 攻击的靶子,又是她们借用的理论源泉;女性主义批评家冲破了新批 评的形式主义方法,重视作家的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 学的分析;解构主义企图消解所有的二元对立,这为女性主义消解文 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