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 发展与繁荣期。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巫术,如算 命(推八字)、看相、风水等术数,在五代时渐 集大成,宋时广为传播。辽、金、元三代的统治 者虽非汉族,但入主中原后,却逐渐被汉族同化, 遵行汉族风俗。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 荣至衰老的时期,古代民俗在这时期基本上已成 定制,尤其是岁时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各 种民间娱乐游戏、民间信仰、宗法组织等等,皆 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清人统治初期,曾强行推行 剃发蓄辨的民俗改革,遭到汉人强烈反抗,结果 除了极少数民俗(如发式)发生了变化之外,清 人也基本继承了汉俗并被同化。

史前时期没有强加在氏族成员头上的国家 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 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 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 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 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 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 与繁荣期。

在近现代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革命,都引 起传统民俗的震荡。戊戌维新运动中,梁启超提 出了“风俗革命”的口号。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 清王朝,而且解放了妇女的缠足,割去了男人的 辫子。中华民国采用公历,推行新式婚礼和丧礼, 改长袍为西装、中山装。“五四”运动提倡平民 文学,反对礼教,宣传自由婚姻,并引进了民俗 科学,对民众的方言、信仰、民间文艺开始关注 和研究。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烧祠堂,打菩萨,推行新婚 姻法,将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如秧歌)推进了 一个新的阶段。
来自百度文库

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初民的精神文化 也不断发展,形成相宜的精神民俗。语言在劳 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初民们开始创作神话 与歌谣。陶器上的绘画、图像、陶塑、骨雕、 木雕、岩画等原始艺术,反映了初民审美意识 的生长。出土的骨哨、木鼓、陶等乐器,以及 陶器和岩画上的舞蹈图像,再现了原始歌舞的 热烈场面。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皆是季节性较强 的劳动,因此史前时期可能已有自然历法,并 有与之相应的节日风俗,原始宗教从逐渐产生 到繁荣,各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 祖先崇拜的观念与仪式在初民崇拜的观念与仪 式在初民社会中盛行。

山顶洞人的尸体上撒有赤铁矿粉,并有简 单的生产工具(石器)陪葬,说明当时已有灵 魂观念。不少墓葬中死者的头向一致,并陪葬 有工具与生活用品,反映了某种回归彼岸世界 的观念。当时巫术活动盛行,后来甚至分化出 专门的巫师与祭司。

史前社会组织习俗可能是从原始群向母系 氏族公社。当人类刚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时, 他们“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 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除了使 用工具与火外,与别的动物群没有多大差别。 经过漫长的时间,原始群开始向母系氏族公 社过渡。母系氏族社会由源于同一女祖先的 血缘亲属组成,他们实行族外婚制,在公社 内妇女享有较高地位,子女由母方抚养,世 系按母系计算,财产由母方继承。民族学材 料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状况提供了活的证据。

史前民俗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产生。最初, 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 与捕猎为生,他们赤身裸体,生食,赤手空拳地 与自然搏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生存。后 来,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 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

农业的出现与陶瓷的发明,奠定了中华民族沿袭 几千年的饮食民俗的基本结构。距今18000年前的北 京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并佩戴兽牙等装 饰品,后来又发展出以野生植物纤维和蚕丝织衣的习 俗。在北方,初民们从山洞穴居逐渐向半穴居以及建 立永久性房屋发展;南方则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到原始社会末期,弓箭、车、船等工具已得到发明和 广泛应用。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以黄河 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农 业区,以东北、内蒙和西北为主的渔猎、游牧区,并 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民俗关系。

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 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繁荣。 此间,发生了长达几百年的民族战争和大规模的 民族流动,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民族杂居的地 方都扩大了,由此导致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民俗融 合。同时,少数民族风俗也传入汉地。唐时,统 治者率先引进少数民族风俗,开元初,“宫人马 上著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从汉代到 唐代,随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他们对民 俗产生了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因果报应、天堂地 狱之说深入民众信仰。街头巷尾风行神怪之谈, 大量的志怪小说与传奇为人喜闻乐道,并被汇积 成集。汉代以后,岁时民俗渐成系统,如春节、 清明、端午、重阳等,此时已初步定型。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 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 期更为扩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 规模也更为扩大;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 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 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三是由于这时期有了 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 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 方礼仪,两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 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史前民俗
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自成体系 的本土文化 •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 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从考 古发现表明:从古猿到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 智人,中国土地上人类进化的序列没有缺环。从 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 承,有一条较完整的文化进化线索。 • •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 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 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汉民族以华夏族团为主 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秦 始皇在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的同时,也 注重民俗的统一。例如,他下令薄葬;并统一服 饰,平民一律裹黑头巾,称为黔首。两汉是中国 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历时约四百年之久,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体系形成的主要时期。

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 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 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夏代 资料不多,其民俗多不可考。商代有大量甲骨 文出土,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俗仍有浓厚的原 始遗风,如事无巨细的占卜,大量殉葬等等。 到了周代,官方仪礼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 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从《周礼》和《礼记》中 可以看出:“礼”与“俗”已成为两个相互独 立而有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系统。有些周代民 俗,如婚礼的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 纳征、请期、亲迎),成为封建社会中一直沿 袭的主要模式。
三、现代民俗
•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这个时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封建社会的政 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发生一系列急剧的变化。在 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民 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等大的历史阶段,从一个“古代” 民族逐步向一个现代化的文明民族迈进。伴随着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 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 如缠足、男人蓄辨、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 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与中 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 社会生活的需要。人民有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 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 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 式的巨大变化,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 为规范,在移风易俗中悄然发生了变化。一 方面是西俗东渐,牛仔服、舞厅、卡拉ok、 圣诞老人纷纷走进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经 济的需要与文化的刺激,弘扬和开发传统民 俗文化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整个中国民 俗的结构体系,正在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引 进、分化、融合、贯穿着民俗发展的全过程, 新的现代化的民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例如,云南永宁地区聚居在沪沽湖畔的 纳西族,至今仍保持母系制的残余。母系氏 族公社大约在距今六七千年时达到极盛,一 二千年以后,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先后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妇女出嫁到丈夫氏族从 夫居,子女血缘可以确认,并成为父亲财产 的当然继承人。妇女渐渐局限于以家务劳动 为主和照料丈夫孩子,甚至成为生孩子的工 具和家庭奴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