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处治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处治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处治湿陷性黄土在遇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沉降,强度也迅速降低,由于黄土湿陷性引起的公路病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

本文结合静庄高速建设实际,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措施及常见病害处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标签: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病害处治一、前言静庄项目一分部(K0+000-K27+200)所在区特殊性岩土主要为风成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为风成黄土(Q3+4eol),岩性是一套浅棕色,黄褐色黄土状粉土夹薄层青灰色粉质黏土,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沉积产状受古地理制约,呈水平产出,微地貌上的形成黄土陷穴或落水洞一般在阶地陡坎边缘可见。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具孔洞孔隙,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具有较强的湿陷性,因此在黄土路基施工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工程概况项目起点于静宁县八里镇,终点位于威戎镇李家峡口,主线采用全立交、全封闭、控制出入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8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5.5m,分离式路基宽度12.75m。

黄土分布面积较广,地形波状起伏,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干沟万型、支离破碎的梁状山体。

黄土覆盖层一般为20-50米,最大厚度可达60米左右。

三、施工质量控制(一)施工工艺开工前,选择试验段,编制试验段实施方案,形成试验段总结报告。

施工中严格按照试验段总结报告的施工工艺进行质量控制。

对压实机具的选择、碾压的顺序、压实遍数、含水量等严格控制。

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填料的松铺厚度,碾压的组合方式,碾压遍数等。

“三背六部”处采用液压夯进行补强,尽量减少黄土路基的湿陷性,过湿段路基处理采用灰土、砂砾或片石等进行换填。

(二)压实度的控制(1)填料层厚上料区采用网格法配合标高墩,两边挂线施工,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25cm,压实厚度控制在20cm。

同时,摊铺层厚尽可能一致,以便获得均匀的压实效果。

填筑方式:由两边向中心填筑,为保证路堤全断面压实,一般路基边坡每侧超填50cm,完工后刷除边缘50cm。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方案一、前言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体积显著缩小的黄土。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方案,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方案旨在明确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的具体步骤和要点,为实际施工提供指导。

二、现场勘测与设计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了解地基土的湿陷性、含水量、厚度等关键参数。

根据勘测结果,结合工程要求,设计合理的路基结构,包括路基高度、宽度、排水设施等。

设计时应考虑地基处理措施,如注浆加固、换填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三、路基开挖与清理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路基开挖,开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边坡稳定,防止塌方。

开挖后及时清理基底,确保无杂物、无积水,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四、路基改良材料选择根据地基土的湿陷性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改良材料,如石灰、水泥、粉煤灰等。

改良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水硬性,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五、路基改良施工将改良材料与地基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确保混合均匀度满足规范要求。

采用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施工方法,每层填筑厚度不宜过大,确保压实质量。

碾压过程中要控制含水量,保持最佳含水率,以提高压实效果和强度。

六、路面铺设在路基改良完成后,进行路面铺设工作。

铺设前应对路基进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

铺设过程中要控制材料的温度、厚度、平整度等关键参数,确保路面质量。

七、质量控制与监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如含水量、压实度、平整度等。

对不合格工序及时进行处理和整改,确保整体工程质量。

八、安全文明施工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用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实现绿色施工。

九、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环境,如设置围挡、排水沟等。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摘要:由于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子土壤颗粒力度、空隙量、粘结盐类型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时,应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施工现场的湿陷性黄土土质类型,然后合理运用施工技术,才能确保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湿陷性黄土拥有很强的潜在的危害性,为了能够保证路基的结构安全,确保其能够良好的应用,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路基病害的排查和治理工作。

做到定期进行病害状况和变形情况的监测,做好防患措施,从而减少湿陷性黄土对于路基产生的病害。

一、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的原则首先,在路基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雨水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水是影响湿陷性黄土路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设计人员在开展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设计时,必须将防水与排水工作作为其首要的工作,通过构建完整湿陷性黄土路基排水系统的方式,降低水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产生的影响。

其次,充分考虑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地基施工问题。

因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壤非常的松软,所以,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切实门可行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提高公路路基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填筑施工的技术方法1强夯法强夯法是指利用上百吨的大锤在高处做自由落体,对黄土进行压实操作,从而提高其密度,增加承载力。

强夯法是路基施工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加速度产生对土壤庞大的冲击力,多次夯实之后,黄土密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黄土的承载力。

不仅如此,强夯法还可以很好的解决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对于地基稳固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提高路基承载力程度,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

不过,对于不同土体进行这项操作时,所使用重锤的质量大小、高度控制以及次数都是不尽相同的。

建筑工程中,一般常用的重锤为5t左右,对于路基来说,重锤的质量要高出很多倍,通常情况下选用15—45t的重锤,下落高度为15—25cm之间即可。

如何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摘要: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路基施工质量是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为保证路基施工的质量,应该采取多种施工工艺或技术进行试验施工,合理、科学的施工工艺和加固措施、方法才能保证高速公路安全稳定的运行。

本文就如何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1 湿陷性黄土地的形成原因湿陷性黄土地的形成原因与其自身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黄土中碳酸钙和粘胶微粒集成的微小矿物组成了黄土地的诸多空隙和架空结构。

因此该结构造成了骨架颗粒直接接触,且其间隙连接刚度较小,在外力载荷的冲击或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形以及重新排列造成湿陷变形。

此外当黄土骨架排列较好,且其连接刚度也较好时,其表现出的稳定性也会较好,但如果在水的作用下使得颗粒软化、溶解或连接遭到破坏,在黄土中的剪应力作用下使得土体中颗粒间隙变大,在附有载冲击的影响下也会带来湿陷变形。

由此可见湿陷性黄土地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可以按照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进行划分,其中外部原因便是载荷和水,内部原因便是黄土本身的骨架颗粒形态,排列分布以及空隙特征等。

2 湿陷性黄土地的特性湿陷性黄土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结构性、压密性以及湿陷性等三个特征。

其中结构性主要是表达比物理特性中的密度、湿度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性能。

其主要是表达骨架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成份、空隙特征以及排列分布方式等对黄土性质的影响。

其中骨架颗粒的主要成份是由单个粉粒和微小碎屑胶合成的颗粒等。

黄土的空隙特征包括虫洞、根洞以及裂隙等大孔隙,骨架颗粒间构成的中空隙以及存在土体中起骨架作用的微小空隙。

骨架颗粒的主要成份一般为碳酸钙以及胶合物。

此外其单元形态决定了土地变形性质,连接方式确定了土地结构强度,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地稳定性。

而这些诸多因素影响了土地湿陷性。

3 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处理方法3.1 强夯法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方法是用重锤从一定的高度下落以达到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所以也被叫做动力固结法。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指土壤在含水量变化时会发生较大塑性变形的黄土。

在道路填筑中,湿陷性黄土是常见的路基材料,其填筑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对保障路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湿陷性黄土特性分析1.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含水量变化敏感的土壤,其主要特点包括干湿变形大、抗剪强度小、干湿变形差异较大、容易发生流变性变形等。

在填筑过程中,由于湿陷性黄土的这些特点,容易出现塑性沉降、变形大、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施工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路基填筑的安全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的抗剪强度通常较低,塑性沉降较大,干湿状态的变形差异也比较明显。

因此在填筑施工中需要考虑黄土的力学性质,在填筑厚度、均布度、压实度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控制。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填筑质量和稳定性,施工时需要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填筑:(1)路基表层处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表层进行掏挖、修整和加固处理,以确保路基表层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2)填料的选择:选择适宜的填料材料,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选用合适的填料对路基进行填筑。

(3)压实施工:采用适当的压实设备和工艺,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压实施工,确保填筑层的均匀密实。

在填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水分控制:控制填料水分含量,避免填料水分含量过高导致填充层塑性沉降过大。

(3)填土均布:保证填土料的均匀分布,避免填土料的局部集中或偏斜,导致填充层的不均匀密实和变形。

1.填土料的质量控制在填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填土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包括填料的质量检验、水分含量测定、密度检测等,以保证填土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质量检查3.填土层的厚度控制根据路基设计要求和填土料的特性,进行填土层的厚度控制,以保证填土层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在实际工程中,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说明。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湿陷性黄土是中国中西部典型的黄土类型,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得其经常被用于基础填筑,特别是公路工程。

然而,在填筑施工中,湿陷性黄土也是技术难点之一。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进行探讨。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为两点:1.吸水性强,水分含量变化大:湿陷性黄土的吸水性极强,可以吸收其重量的2.5-3倍的水。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变化非常大,不仅影响固结性和荷载传递能力,还会导致路面变形。

2.可塑性强,稳定性较差:湿陷性黄土的可塑性极强,可以塑性变形超过50%。

然而其稳定性较差,易遭受外力的影响,导致路基不稳定,长期运用容易出现裂缝、坍塌等问题。

这些特性意味着高度依赖技术操作和质量控制。

二、路基填筑施工技术1.水分含量控制:选址前,需进行水分含量分析。

施工时,通过加水控制含水量。

对于悬沙含量高、含水性差的黄土,可通过光气化、加入蒸汽、利用能量等方法加热使其减少吸水性。

2.填筑面形状控制: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中,填充面形状控制是关键。

基础平整度是路面最基本的质量指标,需要通过填筑机器进行控制。

平整度良好,更容易在后续工序中控制好路基表面。

3.压实度及干密度控制:压密度只有到一定值时,才能保证所作路基的承载力。

三、质量保证1.质量监测:随着道路模型和设施不断升级,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技术要求日益严格。

必须对每个填筑地点进行详细的大地复合机监测,记录当时路况情况,随着施工进程的推进,对其进行再次监测,确保其变化情况。

2.建设管理: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处理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路基的质量,为此,需要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保障施工质量。

4.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分含量和含水性的变化,尤其是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对压实速度以及具体压实方式要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施工质量。

总之,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必须经过全面而严密的选址、设计、建设、监测和管理。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标记:病害概述病害详细分类病害的危害病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基本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病害概述害是指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湿陷性黄土的危危害危害害,使路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δs=hp-h′p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含水率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一定压力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当δs值小于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δs值大于或等于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系数δzs按下式求出:δzs=hz-h′zh0,式中:hz为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z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

当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当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1)强夯法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

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采用强夯发处理黄土路基时,地下水位应低于处理深度0.5m-1.0m,且湿陷性黄土厚度不大于6.0m。

强夯处治的实际效果严重受地形影响。

地形平坦,强夯能量向下传递,产生路基压实,消除湿陷性的效果;水平方向向四周压缩,产生水平的压密变形,当夯点附近有凌空面时,强夯在凌空面受约束越低,变形增大,对土体不产生压密,而是使土体松散变形。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在道路填筑工程中使用较为常见,但其工程性质和施工工艺与其他土壤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技术1. 压实度控制:湿陷性黄土的压实度对路基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压实机具和压实度。

一般情况下,使用振动式碾压机和平板振动轮胎碾压机进行压实,分别在黄土表层压实度达到95%和98%时,即可停止压实。

2. 布置排水系统: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水分敏感性,对于道路工程来说,要防止雨水过多地渗透进黄土路基带入道路下层,影响道路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安排良好的排水系统,包括导流沟、泵站等,确保雨水及时排泄,避免浸泡黄土路基。

3. 加固施工:湿陷性黄土常常出现黏稠、黏滞等特点,因此在加固施工中要注意控制水分含量,加强黄土胶结力,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加固施工过程中,可选用加固材料,如纤维网格或聚合物材料,增加黄土的加固强度。

质量控制1. 黄土采样:黄土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采样,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样时应根据现场黄土的渗透性、含水量、发现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采样方式和位置,避免人为因素对质量造成影响。

2. 压实度测试: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工程质量严重依赖于压实度的控制程度,因此要在施工过程中引入压实度测试工作。

测试过程要求严格、精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为施工质量的检查和后期维护提供重要信息。

3. 强度等级检测: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强度等级检测,以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

检测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测试从不同深度采样的样本强度,并据此确认路基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证道路工程质量及其安全使用。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和较弱的抗剪强度的土壤,在路基工程中填筑施工时容易发生沉降、变形等问题。

为了提高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工程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勘察和试验分析,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等参数,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和填筑层厚度。

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湿陷性黄土,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理试验,例如土壤改良、预应力锚杆加固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填筑土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分层填筑的方法,每层填筑土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填筑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压实措施,确保土层的密实度达到要求。

还需要注意控制填筑土层的含水量,以避免填筑土层过湿或过干导致的沉降、变形等问题。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中的特殊部位,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例如对于桥梁、隧道等重要结构的路基填筑,可以采用加筋填土的方法,通过布设钢筋网或搭设钢板桩等方式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还需要注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沉降量,避免对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和验收。

主要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含水量等指标的测量和检验,以及填筑土层的平整度和稳定性的评估。

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和修补,以确保路基填筑工程的质量。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

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填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黄土的多种不利于路基及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均由水引起,用黄土填筑路基,需要掌握其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用好防排水工程,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七要点如下。

一、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10cm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能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新黄土则是良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

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由小于2%的路拱,以利排水,且新老黄土不得交替填筑。

同一层次上得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二、路基断面路基断面施工的标准是迅速排除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或消除黄土的各种病害,以减轻或避免因路基的变形而引起路基破坏或变形,为此可用以下考虑。

(1)路基横坡应尽可能大(不小于3.0%),以便迅速排除降水。

(2)路肩与路面的接缝处作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

(3)做好填筑界面的结合处理,黄土路堤易在填挖交界面产生裂缝,应采取挖土质台阶、强夯或用土工钉来加强结合、防止在结合处被拉开。

三、路基高度黄土填筑路基后,受降水、温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及行车荷载的影响,土体崩解、湿陷、产生下沉。

黄土高路堤竣工后后期因自重压密固结产生很大的压缩下沉,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

黄土高路堤基底应做加夯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黄土高路堤应尽量安排早施工,早完工,以便铺筑路面时工后沉降基本完成。

四、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使路基及底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把含水量、气温变化对路基引起的破坏性应力减小至小于交通荷载所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能。

多数道路的损坏是由于路基发生变形及缺少抗负载能力所造成的。

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黄土地区正在施工及施工完毕后的路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做到防水、保湿,可防止路基形成软点,也可减少因冰冻引起的路面冻胀作用,减少路面病害。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1.开工前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网系,使危害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地下水顺畅排走,必要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和可塑性的土壤,在路基工程中容易发生湿陷变形,给路基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以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一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工程,总里程为X千米,路基宽度为X 米。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路线段落中存在湿陷性黄土层,约深X米。

为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需要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

二、施工准备2.1选派合适的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工程施工管理和操作。

2.2调集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

2.3采购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石子、砂土等。

2.4安排合理的施工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劳务人员等。

三、施工工艺3.1原地处理工艺将挖掘机在黄土表层进行剥离,剥离范围为X米宽,并倾倒到指定区域。

然后使用装载机将剥离的黄土进行堆放和转运,将黄土弄碎,形成颗粒度较小的黄土材料,为后续处理做准备。

3.2搅拌桩法处理工艺根据勘察结果,选取一定的施工点布设搅拌桩,采用搅拌桩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3.2.1搅拌桩施工前,需先进行桩位的标定和测量,确保桩位的精度。

3.2.2挖掘机开挖桩位,将搅拌桩机安装在挖掘机臂上,通过旋转和下压的方式将水泥和黄土充分混合。

3.2.3搅拌桩机沿着预定桩位进行搅拌,混合深度为X米。

3.2.4搅拌完毕后,使用挖掘机进行桩顶削平,并进行实验室取样分析。

四、施工安全措施4.1在施工现场设置合理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线,提醒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4.2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等。

4.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4.4操作施工机械设备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4.5定期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道路时非常常见的基础形式,它在造价上要远低于其它基础形式,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却非常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掌握好技术和质量控制。

施工技术1. 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始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路基的沟渠、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对路基经过的地貌和土质情况进行调查。

给出相应的路基填筑方案,并确保从取土场到路基区域的路段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地面、地质条件。

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大量的地面变形。

2. 填筑工艺黄土填筑层的选取。

填筑层的选取应该基于对于地质情况的评估,并且应该对于这些层的孔隙度和压缩性进行测试。

被选出来的黄土应该离线,不应该有明显的分层或者局部固化。

为了避免水分的侵入和流失,打底层后应该让土层充分干燥。

黄土填筑的挖掘。

因为施工面积比较大,所以可以采用机器进行挖掘,但是挖掘机应该被精心地调整以确保填土均匀且不出现裂缝。

填充黄土。

黄土应该在填筑层上进行均匀分布,并且要进行压实以降低它的水分含量,这一步最好采用振动压实机。

为了确保填土的均匀性,应该采用多次填筑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填土完成之后,检查并切割路面。

为车辆行驶和行人行走创造合适的路面。

确保路面比较平坦并且没有明显的升降、裂缝和塌陷。

质量控制1. 对于黄土填筑层进行检测。

进行红外线干燥烘烤试验和膨胀性试验,以确定黄土层的孔隙度和压缩性能。

2. 制定健全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质量持续、规范。

3. 严格把控现场施工环境。

在检测学会,并提前排除隐患。

4. 在填土层进行施工前,对于路基基础进行排查,确定是否存在原有基础或者隐蔽灌注动态水位线等。

5. 严格进行施工契约书的规定。

总结: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时,应该首先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黄土填筑时要采用适当的填土层厚度和挖掘技术,然后再利用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最后要进行检查。

而质量控制方面要严格把控现场施工环境、制定健全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等。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及施工防治措施要点湿陷性黄土的危害黄土湿陷是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变形,也可导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危害较大:会造成构筑物倾斜,房屋墙身破坏,梁柱等承重结构开裂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物地基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以减小湿陷性黄土地基因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减少后期的维保费用。

另外对道路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市政道路大面积的开裂,下沉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和行车安全。

防治措施为防止黄土地基受水浸而湿陷,可采用垫层法,强夯法,冲击压实法,素土桩挤密加固法,换填等措施加固,提高土层承载力,减少下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法分析如下。

1.换填为调整地基土的均匀性及扩散附加应力和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消除粉砂②层的湿陷性,在取土场对棕红色粉砂取样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棕红色粉砂的最大干密度为2.06~2.09g/立方厘米,最佳含水量为6.5%~7.5%。

将地基土保持最佳含水量,经碾压密实后,防渗效果好,强度可大幅度提高。

故采用分层碾压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换填厚度不宜小于1.0 ~1.5m,压实系数不小于0.95,碾压回填之后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可按180KPa 考虑,经过碾压回填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

分层碾压回填施工要求。

(1)采用不小于15t的振动压路机。

(2)换填材料采用本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洁净的棕红色粉砂。

(3)确保控制在最佳含水量上下。

(4)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0.3m。

(5)碾压回填方案为基底下挖至设计处理深度后,对基底洒水直接碾压,然后再按照分层碾压回填的要求进行。

(6)雨季施工时需做好相关施工措施。

2.强夯对于中等~强烈湿陷区域,对于重要建筑物应全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处理深度为自重湿陷性地基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土层压缩性采用强夯法进行。

强夯法施工的优点和效果:施工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和控制,工程造价低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最为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路基填筑材料,由于其含水量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塑性变形和沉降,因此对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较高。

本文将重点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是由于黄土中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以及其颗粒板结构紧密,容易受水浸泡而产生明显的变形和沉降。

因此在填筑过程中容易出现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现象,给路基填筑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为了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常常采用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添加适量的石灰、水泥、矿渣等材料,使土壤的含水量和塑性指标得到改良,从而提高其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2.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填筑施工中,需要控制填筑工艺,采用分层填筑、夯实和及时排水的方式来减少土壤的沉降和变形。

合理控制填筑层数和夯实次数,确保土壤的均匀压实和密实。

3. 排水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加强排水措施,确保填筑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控制。

采用排水管道、排水井等措施,及时排除路基内的积水,防止土壤软化和沉降。

4. 施工管理和监测施工管理和监测是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填筑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调整。

1. 技术试验和成熟度检验在填筑前,需要对湿陷性黄土进行技术试验和成熟度检验,检测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技术指标,确定土壤改良的方式和方法。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在填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土壤含水量和夯实度,确保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对填筑层进行分层检查和夯实质量检验,及时调整填筑工艺和方法。

3. 监测和验收填筑完成后,需要对路基进行监测和验收,检测路基的平整度、密实度和承载能力等指标,确保填筑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四、结论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特性和填筑条件,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路基填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差的工程性质,对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差主要表现为强度低、可塑性大、渗透性差等。

在施工时,首先需要对黄土进行湿陷性判定,判断土壤的湿陷性程度,然后根据不同的湿陷性程度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

1. 原地加固:对于湿陷性黄土,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原地加固。

通过加入适量的填充料和水泥,形成加固层。

加固层的厚度和含水量应根据黄土的湿陷性程度进行调整。

2. 压实处理:黄土路基填筑后,需要进行压实处理。

压实作业应按照规定的层数、层厚和压实能力进行,力求达到规定的压实密度。

对于湿陷性黄土,压实后要进行湿陷试验,以检测压实的效果。

3. 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渗透性差,容易产生积水。

在填筑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确保黄土路基的排水能力。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设置排水管道、挖设排水沟等。

4. 沟槽处理:湿陷性黄土填筑后,容易出现沟槽病害,如龟裂、沉陷等。

为了防止沟槽病害的发生,可以通过设置沟槽来进行补偿,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的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质量控制:选择合适的填充料和水泥,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要进行原料的试验,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2. 施工工艺控制:按照设计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对于湿陷性黄土,要根据不同的湿陷性程度调整施工工艺。

4. 排水质量控制:排水设施的设置要合理,确保排水能力满足要求。

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质量检测,确保排水质量符合要求。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包括原地加固、压实处理、排水处理和沟槽处理等步骤。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原料质量、施工工艺、压实质量和排水质量等方面的质量,确保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的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一、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粉土含量常占60%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肉眼可见大孔隙。

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易冲刷、各向异性等工程特性,导致黄土地区的路基易产生多种问题及病害。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地基地层湿陷下沉。

其地下排水构造物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换填土、重锤夯实、强夯法、预浸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1.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安全。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3.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再灌以石苁或灰土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性盐相互作用,产生硅胶,把土胶结。

三、湿陷性黄土施工1.湿陷性黄土填筑路堤⑴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黄土。

路堤填料不得含有粒径大于100mm 的块料。

⑵在填筑横跨沟堑的路基土方时,应做好纵横向界面的处理。

⑶黄土路堤边坡应拍实,并应及时予以防护,防止路表水冲刷。

⑷浸水路堤不得用黄土填筑。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含量变化下易产生塑性变形的土壤,其在路基填筑中容易引起变形、开裂和沉降等问题。

为了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质量,下面将就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湿陷性黄土特性分析湿陷性黄土在路基填筑中的主要问题是塑性变形大,吸水膨胀性强。

这种土壤在吸水后容易发生体积变化,导致路基变形、开裂等问题。

在进行填筑施工前,必须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吸水膨胀性和塑性变形特点。

二、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工艺1、路基平整: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前,必须先进行路基的平整处理,确保路基表面平整、无坑洼和凹凸。

2、加固处理: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土工格栅、地膜等。

3、填筑施工:填筑施工前需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填筑层厚度,然后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层厚度和均匀性。

4、压实处理:填筑完成后,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确保填筑层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1、原材料质量控制:对用于填筑的黄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2、施工工艺控制: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填筑层的均匀性和密实度。

4、加固层质量控制:如果采用加固措施,需对加固层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加固效果和稳定性。

5、监测和检测:填筑完成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路基变形:如果发现路基填筑后出现变形问题,需及时对其进行整治,如加固处理或重新压实等。

2、路基开裂:湿陷性黄土容易产生裂缝,对此需及时修补和加固,同时进行下次施工时加强控制。

3、沉降问题:部分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后会产生沉降,需对其进行整治,恢复路基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只有严格遵守施工工艺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处理问题,才能保证填筑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记:病害概述病害详细分类病害的危害病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基本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病害概述
害是指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湿陷性黄土的危
危害
危害
害,使路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
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δs=hp-h′p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含水率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一定压力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
当δs值小于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δs值大于或等于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系数δzs按下式求出:δzs=hz-h′zh0,式中:hz为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z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

当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当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1)强夯法
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

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采用强夯发处理黄土路基时,地下水位应低于处理深度0.5m-1.0m,且湿陷性黄土厚度不大于6.0m。

强夯处治的实际效果严重受地形影响。

地形平坦,强夯能量向下传递,产生路基压实,消除湿陷性的效果;水平方向向四周压缩,产生水平的压密变形,当夯点附近有凌空面时,强夯在凌空面受约束越低,变形增大,对土体不产生压密,而是使土体松散变形。

具体应用与路基来说,路基中央产生土体压密变形而边坡处产生松散变形。

决定工程加固地基的强制性要求是有效地基处理深度和处理后地基具有的承载能力。

由于湿陷性黄土天然状态的承载力己可满足公路路基设计的需要,地基处理后承载力还会提高,因此,对公路工程来说,决定工程加固地基的强制性要求是有效地基处理深度,特别是有效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深度。

确认强夯法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有效地基处理深度,按公路工程的实际需要,需要满足两个要求:
强夯后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处理深度内地层的湿陷系数6s≤0.015;
影响强夯法加固地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外,主要有:夯击能大小、夯点间距、单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和强夯搭接方式、间歇时间等,其它因素还有锤底形状、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
湿陷性黄土的强夯处理,按西北地区的经验一般采用三遍成夯或两遍成夯施工工艺。

三遍成夯施工工艺首先进行高能级主夯,夯点布置一般呈梅花型或矩形,其目的在于加固深部土层;其次利用中能级强夯进行间夯或复打,夯点在主夯点或在主夯夯点上复打,其目的在于加固上部土层。

最后利用低能级强夯进行满夯,其目的在于夯实表层松土。

两遍成夯施工工艺首先进行高能级主夯,夯点布置一般呈梅花型或矩形,目的在于加固深部土层:其次利用同能级或低能级进行满夯,采用1/2或1/3,其目的在于夯实表层松土。

至于采用何种强夯施工工艺,与预定加固地基土的深度和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有关。

预定加固地基土的深度大,需要采用的夯击能大,表层产生的松动的幅度也大,需要进行二次复打加固上部的松动土层,就需要三遍成夯施工工艺,否则仅采用两遍成夯施工工艺就可满足要求。

(2)夯锤重与夯锤面积
由于受施工设备的限制,夯锤的起吊高度一般有限,所以夯锤锤重实际上决定了强夯夯击能的大小。

根据梅纳修正公式,D=K4WH/IO,处理深度D主要与重量W和起吊落距H有关。

由于起吊落距H受施工设备限制,调整幅度有限,因此需要处理的土层深度越大,要求的强夯夯锤重越大。

夯锤的面积主要考虑夯锤的单位面积静压力,一般夯锤的单位面积静压力为25~60KPa。

要求夯锤的面积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静压力过大时能量剪切土体做功,影响加固深度。

(3)夯点间距
夯点间距一般由现场试验确定,一般强夯设计中主夯的夯点间距为1.5"~2d (d 为夯锤直径)。

夯间距大小直接影响强夯的有效处理深度,夯间距能主要用于挤密前期夯实过的地层,不能有效发挥强夯功效,使有效处理夯间距过大,夯击能能有效发挥强夯功效,但不能使夯间点的地层得到无法满足处理要求,使有效处理深度也变小。

因此,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夯点间距。

(4)夯点布置
夯点布置应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边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

根据西北地区的研究经验,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夯距相同但夯点布置不同的强夯,其有效加固深度相差不大,并且物理力学性质的增长率及标贯效果也相近。

但是从夯点间指标绝对值来看,土质改善却以梅花点布置优于正方形布置。

(5)单点夯击次数
单点夯击次数应由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nl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实际施工中,应在保证地基处理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单点夯击次数这样可以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效益。

(6)强夯的间歇时间
强夯的间歇时间等于土的超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一般为2~4周。

对于湿陷性黄
土,地下水位距地面很深,在正常含水量下,一般可连续进行施工。

(7)强夯与夯击顺序问题
实践证明,强夯l遍,再搭夯l遍,总共2遍就可以完成湿陷性地基的加固。

强夯施工时,要一次打够指定能级下的最佳夯击数,以夯锤不倾斜夯坑周围场地隆起不多为原则。

如果强夯后,表土松散干燥,则宜用水喷淋,使其湿润后再搭夯,以夯打密实。

为防止夯坑敞口导致地基土变得干燥,并为夯坑免遭雨水浸泡,强夯一部分后,夯坑应立即回填推平并进行搭夯。

(8)搭夯问题
首先,用推土机将强夯后的场地推平,然后在夯击范围内作低能级搭夯。

要求I/4夯印相重叠搭夯1遍,每点3~4击,若土质较差,甚至可采用5击。

由于强夯时落锤激发的剪切波和瑞利波的剪切扰动,冲破了土的自重压力和颗粒间结合力的约束,使夯击后的土,在地面表层剪力破坏严重,土的表层出现松动区。

为了克服这种松动,用低能量搭夯来加固浅层地基土,效果很好,夯后压缩模量平均值可比夯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搭夯的夯击能量不宜过大,以每击强夯能量的30%左右为宜。

(2)灰土挤密法
灰土挤密法是利用打桩机或振动器将钢套管打入地基土层并随之拔出,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填入石灰土夯实而成灰土桩。

它与夯实、碾压等竖向加密方法不同,属横向加密土层。

施工中当套管打入地层时,管周地基土受到了较大的水平向挤压作用,使管周一定范围内地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密实度增加、压缩性降低、湿陷性全部或部分消除。

(3)冲击碾压法
冲击碾压是表层夯实的一种,它适合于处理湿陷性比较浅的地基,在1~3m以内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主要机理也是重复夯打地基,使土的密实度增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改变,以减少或消除地基的变形,主要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4)垫层法
垫层法是将处理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挖出,过筛并按一定体积比与石灰或水泥混合均匀,然后分层铺设,夯实,即形成灰土或水泥土垫层。

因无机胶体料的加入,垫层的力学湿度指标如不透水性均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获得了抗湿化性的优良性质,强度高、隔水性强、不湿化等特点。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300kPa(素土垫层可达20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5)隔水法
隔水法主要是用一层防水土工布覆盖在开挖好的基础上,起到隔水作用,从而阻止水对原状土的影响。

隔水法主要用于路基挖方段、边坡、边沟、排水沟、基坑的隔水,施工时要注意增设纵向和横向排水暗沟,将阻隔的水都通过合理的途径排出,使路基底或结构物基坑不积水,确保隔水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