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

合集下载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介绍
01 的分类
03 病理
目录
02 发病机制 04 临床表现
05 检查
07 预防措施
目录
06 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这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血管 病变有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视膜及皮肤的微血管病变等。
的分类
一、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病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冠心 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据报道,在过去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病人中,有20%发现合并有糖尿病,而在糖 尿病的病人中发现有间歇性跛行、肌肉和皮肤萎缩以及下肢坏疽等症状者也比正常人要高。所以证实有周围血管 疾病的病人应该进一步检查看是否有糖尿病的存在。目前认为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病人的年龄、糖尿病的病程及 糖尿病控制的程度有关。
检查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管病变早期检查 的三种方法
鉴别诊断
一:检查全身血管状况,做这项检查时,就像量血压一样,只要把袖套套到你的手腕和脚腕上就可以了。
目的:这项检查是测量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检查,它通过脉搏波的一个传导速度,来检测动脉僵硬程度如何。 另外它还可以判断下肢动脉是否通畅。
二:检查全身大中型动脉,在做这项检查时,只要把这个夹子夹到手腕上,再把两个像电极一样的东西,一 个放在颈部,另一个放在大腿根部就可以了,您看检查的结果已经通过电脑显现出来。
(七)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颅内和下肢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经颅超声波(TCD)可诊断颅内血管痉挛、 狭窄和闭塞;局部狭窄血流及异常增高的峰值流速(VS),则有力地提示该血管供血区可能有梗死灶。
糖尿病伴高血压应注意与皮质醇增多症及嗜铬细胞瘤等鉴别,相应内分泌激素检查及定位检查有助于诊断。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药物治疗

94.4% 5.6%
血糖达标
血压达标
血脂达标
血糖、血脂、
HbA1c <7% <130/80mmHg (TC<4.5 mmol/L) 血压综合达标
3B研究是一项多中心、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全国6个地区606家医院参加,共纳入25,817例2型糖尿病患者,旨在了解患者血糖、 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及治疗模式。
2018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推荐ABCDE治疗方案用于二级预防,以降低死亡
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应遵从“ABCDE”方案,防止已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原有 冠状动脉病变加重,降低相关死亡率
ACEI 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心绞痛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控制血压
B
A
控制血脂
C
戒烟
2019
D
E
合理饮食 控制糖尿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10(6): 1-130.
2019
心肾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
2/3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 疾病1
86%↑
冠心病 死亡风险2
每10年
糖尿病病程
糖尿病患者 因CKD 或ESRD 住院 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6-12倍3
糖尿病患者中
20%-40%
合并有CKD4
糖尿病合并CKD 10年死亡率增加
> 40%5

1 .L o w W a n g C C e t a l .C i rc u la t i o n.2 0 1 6 ;1 3 3 :2 4 5 9 - 5 0 2 ;
5. Afkarian M et al. J Am Soc Nephrol.2013;24:302-8.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和胰岛功能异常。

近年来,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本文将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对这一复杂临床情况的认识与理解。

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易导致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变异常。

这些异常因素使得血管壁容易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除了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外,还容易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二、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1.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这主要由于血糖异常导致的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

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症状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绞痛等,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也能进一步确诊。

2.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较高。

血糖水平异常引发的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供血,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

出现头痛、眩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尽早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3. 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升高,这主要由于心肌病变和冠心病等因素所致。

患者可能会出现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心功能评估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既需要针对糖尿病本身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策略:1. 控制血糖:通过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减轻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 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3.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糖尿病的防治与治疗

糖尿病的防治与治疗

糖尿病的防治与治疗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高血糖症。

高血糖有害,会对身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糖尿病的防治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糖尿病的防治1. 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因素都是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因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实施。

饮食应该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食用蔬菜和水果。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血糖和改善胰岛素的作用,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需求。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压力和焦虑会大大加重血糖的波动,需要通过放松和调整心情来避免。

2. 患病风险的评估定期检查血糖和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指标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诊断和防治这种疾病。

患病风险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评估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3. 预防药物的应用如胰岛素分泌增多剂、GLP-1类似物等预防药物,可以作为患病风险高者的有效预防措施。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改善胰岛素作用,减少血糖波动。

但是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二、糖尿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目前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等在内的多种药物可以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2. 膳食疗法膳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应该富含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尽量减少脂肪和糖分。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规律进餐,尽量避免大量进食,与以前不同,目前的膳食疗法不再强调局限性的限制某种食品,而强调总体上达到合理均衡饮食。

3.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身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能力,减少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变等糖尿病的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增加体力。

然而,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运动治疗之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

糖尿病的危害及预防

糖尿病的危害及预防

糖尿病的危害及预防作者:高玉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7期近年来,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所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

(一)对心脑血管的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是致命性并发症。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其发病年龄较低,病情进展较快。

患者主动脉、脑动脉以及冠状动脉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症状,且小血管内皮、毛细血管基膜逐渐增厚,进而诱发微血管病变。

随着血管扩张与收缩失去平衡,血小板大量堆积在血管壁上,进而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疾病,增加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

(二)对肾脏的危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尿蛋白含量增加,肾功能逐渐减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脂代谢紊乱、遗传基因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其中,血脂、血糖以及血压是该疾病恶化的关键性因素。

一旦患者的蛋白尿排泄率持续增长,其病情会呈现出不可逆性,持续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三)对眼睛的危害在高血糖状态下,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极易损伤,会导致视网膜组织缺氧、血管闭锁等,进而诱发视网膜出血、水肿以及微血管瘤等病变。

病情较轻的患者,其视力会持续降低;病情严重者,则会失明。

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99%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四)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神经病变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根本性诱发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中,缺血性脑卒中就可致残,严重者会死亡。

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先出现感觉异常,会伴有过敏、疼痛,后期运动神经受累,导致肌力减弱甚至肌萎缩或瘫痪。

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病变也较为常见,影响胃肠、心血管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五)对周围血管的危害主要为糖尿病足,包括下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采用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 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SGLT2)抑制剂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采用高血压最佳 治疗试验(HOT)以及其他抗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进行血压控制,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进行血脂控制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年龄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心血管 危险因素者,应口服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对于阿司匹林过敏者或合并有溃疡者,可用氯吡格雷进行糖尿 病大血管病变的预并发症
01 高危人群
03 发病机理
目录
02 病变特点及累及部位 04 预防
基本信息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diabetic macrovascular disease)为糖 尿病长期并发症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约占糖尿病 患者死亡的三分之二。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糖尿病大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它是由一系列代谢危险因素,如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 化应激、基因表达等相互作用所致,其潜在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高血糖导致血糖过度氧化和晚期糖基化 终产物的积累而产生胰岛素抵抗;脂质的过氧化导致动脉壁内形成泡沫细胞;胰岛素抵抗为内皮功能障碍的先兆, 其与炎症蛋白(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和生长因子(对平滑肌增殖和血小板聚集有刺激作用)的释放增加有关, 最终导致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
预防
预防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风险因素。在糖尿病确诊后,应每年进行心脑血 管病变风险因素的筛查,如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腹型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静息心电图等。 临床证据显示,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此,对糖 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并适当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医药咨讯 , 2 0 1 1 , 3 ( 1 6 ) : 4 5 3 .
【 2 ] Hs u T C . C o mp a i r s o n o f o n e - s t a g e r e s e c t i o n a n d na a s t o mo s i s o f a c u t e c o mp l e t e o b s t r u c t i o n o f l 吐a nd i r g h t c o l o n 叨. A m J S u r g , 2 0 0 5 , 1 8 9
■ 嘧回国圈凰
腹腔 , 后肠 内容物用 手向外缓慢推挤 , 由大肠至小肠 , 渐排 至大 容器盆 内, 以使术野远离粪便 。 ③提高近端肠断端 , 取生理盐水
灌洗近端肠腔 , 使 大便冲洗干净 , 最后近端肠管保 留 1 0 0 mL甲
参考文献
【 l 】 聂炜 , 汪生尧. 结肠 癌致 肠梗阻手 术治疗 6 l 例临床分 析叨. 中国中
硝唑 , 预 防肠道感染 。 ④若肠管不具备拉出腹腔的条 件 , 需保护 好周 围, 有效 吸引 , 防止腹腔污染 。 ⑤将肠道及肿瘤切除阗 。 ⑥注
意结肠 吻合时血运 的保 护 , 需无张 力 , 避 免过 多内翻造成 的吻
( 4) : 3 8 4 - 3 8 7 .
合 口狭窄。 ⑦全程严格无 菌操作 , 以减少肿瘤种植 和转移 , 避免 腹腔感染。⑧预防吻合 口 瘘, 在肠吻合 口 上方肠 腔内放置减压
中合理行肠 道灌洗操作 , 严格 应用无 菌技术 , 最大 程度地提 高 肿瘤切除率 , 可获得满意 的I I 缶 床效果 ,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 的危险因素及 防治策略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流程(全文)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流程(全文)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流程(全文)随着对糖尿病与血管疾病关系认识的日渐加深,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CVD)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

两者就好像是硬币的两个面,一方面,糖尿病本身就是冠心病的等危因素。

反之,很多确诊冠心病的患者也患有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状态。

为提高心脏-糖尿病(cardio-diabetes)的诊治水平,糖尿病与冠心病专家应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冠心病与糖尿病的防治工作。

为此,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SAD)以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为基础,联合发表了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指南,制订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诊疗流程(见图1),并提出一系列较为完整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图1 2007年ESC/EASD有关冠状动脉疾病与糖尿病的诊治流程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据估计,200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95亿,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3亿甚至5亿。

多项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II型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由于无症状而多年不被发现。

与此同时,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IGT)人群也将由2007年的3.09亿增至2025年的4.20亿。

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之间有连续性关系,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升高1%,CVD危险会以特定幅度增加。

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男性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增高2~3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则增高3~5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Framingham 研究率先明确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一旦患有糖尿病则失去了性别的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与男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更高的的机制尚不清楚。

一项包括37项研究共447064糖尿病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与糖尿病有关的致死性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5.4 %vs 1.6%,P<0.001)。

与非糖尿病相比,女性与男性糖尿病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3.5(95%CI 2.70-4.53)和2.06(95%CI1.81-2,34)。

最新控制糖尿病预防冠心病之十一

最新控制糖尿病预防冠心病之十一

肾脏
尿液
糖尿病流行趋势
1
全球糖尿病患者约1.32亿
2
2010年全球糖尿病人将达2.4亿
3
2025年可能达2.99亿 新糖尿病患者将约有2/3或3/4在发展中国家
4
患病率-中国人
1979 - 1980年 全国 上海 1994 - 1995年 成人 最近 香港 新加坡华人 毛里求斯华人 预计至2010年中国 估计2010年中国糖尿病病人约有 0.7% 1% 2.5% 3.2% 8% 8% 15% 14% 6300万
80%
高达 80% II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
并有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摘自 Laakso M, Lehto S Diabetes Rev 1997;5:294-315.
防治三方法
饮食
运动
药物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合理控制总热能,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
适应症
运动方式:
最轻运动:包括散步、乘车(站位) 、做饭、搞清洁、上街买菜、购物等 ,可持续30分钟左右 轻微运动:包括步行、洗澡、下楼梯 、做广播操、平地骑自行车等,可持 续20分钟左右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 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 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 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若胰岛素分泌不 足,或体内对胰岛素 产生抵抗时,葡萄糖 就不能被利用,堆积 于血液中。 当血液中的糖份 过高,就会从尿中排 出,形成 糖尿病。

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
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单糖及双糖的食物 限制脂肪摄入量 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增加维生素、矿物质摄入

糖尿病患者6道防线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6道防线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6道防线预防并发症原文作者:小强第一道防线——心脑血管病防在先。

熟悉糖尿病的人都知道,高血糖本身不可怕,真正夺去病人健康甚至生命的,是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来的多种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不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且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并互相影响。

预防:1.吃饭要“四搭配”,即粗粮与细粮搭配吃,荤食、素食搭配吃,主食、副食搭配吃,酸碱性食物搭配吃。

从而争取达到身体内“三平衡”,即营养平衡、热量平衡、酸碱度平衡;常吃一些黑芝麻、黑木耳、紫菜、海带等,少吃糖、盐、味精、肥肉、精白米等。

2.常用防治心脑血管的药物。

3.定期做心电图、血压、眼底等项检查,发现轻微变化就要及时治疗。

4.尽量避免情绪激动。

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等。

5.注意劳逸结合,脑力、体力劳动都不过度。

第二道防线——预防并发肝肾疾病。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肾脏也不例外。

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在肾脏可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症。

肾小球硬化后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影响糖尿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预防:1.定期化验肝肾功能,检验尿微量蛋白,即使有轻微变化,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2.少用或不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

3.常吃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

第三道防线——慎防并发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反应,并非少见,不可忽视,因其发病急,严重者可危及心、脑、肝、肾或突发急症死亡。

其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无力、出汗多、心慌、神志恍惚、双手发抖、饥饿、躁动不安、偏瘫、昏迷、抽搐、呼吸慢、血压低、心率快等。

血糖可低在~毫摩尔/升。

预防:1.用降糖药要从小剂量开始,不要突然应用大剂量降糖药。

2.不要过度控制饮食,应适可而止。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是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而长期有效的治疗是控制血糖,避免或减缓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五架马车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健康教育中应用并不广泛。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病情控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护理的方法,用以控制病情,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

标签: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理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

包括心脏和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

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体征观察与心理护理,及时预防各类危险因素,是稳定患者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本文通过研究心理护理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的影响因素,制定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对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危害的护理措施。

1.现状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较弱,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而身心双重痛苦情况下,患者的情绪较易出现较大波动,焦虑、猜疑、抑郁、恐惧等负性隋绪会增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

常见的的心理情绪有:(1)患者发现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后,对其他疾病不了解,产生的恐慌。

(2)患者对疾病的护理内容的增加而排斥。

(3)合并的病症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导致患者对此产生的负担感。

(4)患者对并发症的发展未知,或认识到并发症的严重性而担心。

(5)因并发症的发生引起家庭或亲属的同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2.原因分析通过对这类患者的沟通交流,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异常心理情绪的常见原因有:(1)患者知识缺乏,只了解糖尿病的护理知识,而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知识缺乏。

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6_个要点

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6_个要点

医诊通慢病姻王营(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它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它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糖尿病性肾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严重程度有关。

发生在冠状动脉,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并向肩部及背部放射,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若持续疼痛不缓解,则是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脑卒中,可出现头痛、头晕、反应迟钝、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偏瘫等症状。

因此,预防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做到以下6个预防要点。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避免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控制好血糖水平,减轻血糖波动对机体器官的损害,减缓并发症的发生,遵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到门诊复诊,调整药物剂量。

糖尿病患者只有将血糖控制达标,才能将心脑血管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也要避免发生低血糖。

日常生活中低血糖的常见诱因,包括药物调整不当、空腹饮酒、未按时进食或减少进食、运动过量等。

低血糖发作时,要掌握“15/15准则”,即发生低血糖时立刻摄入15克糖类食品(以葡萄糖液为佳),15分钟后复测血糖1次。

若低血糖仍未纠正,重复上述“15/15准则”,直至低血糖得以纠正。

糖尿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姓名、所患疾病、使用药物、紧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

糖尿病患者应正确监测多点血糖,但因诸多因素很难实现,因此,个体化的检测时间和频率尤为重要。

老年患者、空腹血糖较高或血糖控制较好者监测餐前血糖;空腹血糖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者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胰岛素治疗,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监测睡前血糖。

科学饮食,维持健康体重和理想血糖根据年龄、体重指数、劳动强度等合理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三餐可按1/5、2/5、2/5或1/3、1/3、1/3等模式分配。

科学地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

科学地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

因 ;在 男性 ,糖尿 病 合并 冠心 病 、卒 中、 周 围血 管 化应 激 增 强 、慢 性 炎症 和细 胞 因子 增 高 、清 蛋 白尿
疾病 的发 生率 约 为非糖 尿病 人 群的 25 ,而在 女性 等 非传统 危 险 因素 。 .倍 则 高达 35 .倍 。 糖 尿病 心 脑血 管病 变 涉 及 糖 尿 .~45 在 临 床 上 ,一 般 根 据 病 史 和 症 状 体 征 及 辅 助
糖 尿病 患 者 易发血 管 闭 塞性 疾病 。与非 糖 尿病 者 比
压 、血脂 、血 糖全 面达标 。
罗格 列 酮与 二 甲双 胍联 合治 疗 可 以减 轻胰 岛素
较 ,糖 尿 病患 者 发生 外 周血 管病 变 更 常见 ,其 发 病 抵 抗 ,较 好 地控 制 血 糖  ̄Hb 。 平 ,并 对 血 脂 、 N A。 水 年龄 早 、进展 快 、病 情 重 。据报 道 ,糖 尿 病患 者 中 血 压 、尿 蛋 白排 泄 率 及与 动脉 粥 样硬 化 相 关 的炎性
,心 电 图、心 脏彩超 、S E 等有 相应 的心 肌缺 P CT 糖 尿 病 性 心 脏 病 是 指 糖 尿 病 患 者 在 糖 、脂 肪 状) 等 代 谢 紊 乱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冠 状 动 脉 心 脏 病 变 、糖 血或 梗 死 的表 现 ,或 冠 状动 脉 造影 、血 管 内超 声 检
6 %的足 部难 治 性 溃 疡 ̄ 4 %的截 肢 与缺 血 有 关 。 2 D6
指 标 有改 善 作 用 ,但其 对 糖 尿病 心血 管 病变 是 否具
另外 ,P VD引起下 肢和 足部 的血液 供应 不 足 ,使 下 有 积极 作用 有待 长 期 、大 样本 的研 究进 一步 证 实 。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培训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 的刺激。
04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降糖、降压、降脂等药 物,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调整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 衡。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 新陈代谢。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 基本知识
REPORTING
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 升高。
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2型、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 最常见的类型。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但也有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 。
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 、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包括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 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与高血压 、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密 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胸 痛、胸闷、心悸、头痛等,但 也有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
01
02
03
健康教育
开展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 病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 知度。
社区干预
通过社区活动、义诊等形 式,普及健康知识,提高 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 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2023
PART 05
案例分享与讨论
REPORTING
成功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
患者张先生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 增加运动量,成功控制了血糖水 平,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慢性病是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机制和相互影响、防治、多重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

预计到2040年,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约37.5%[1]。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1ardisease,CVD)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一项纳入多国T2DM患者的非干预性横断面研究(CAPTURE研究)发现,在中国亚组研究数据中,T2DM患者的CVD患病率为33.9%,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占比高达94.9%[3]。

我国CV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人群不尽相同,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慢性病是导致我国CVD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4]。

因此,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十分重要。

2023年11月,我国首部《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强调了糖尿病等CVD危险因素的检出和诊疗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5]。

2023年发布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进一步参考[6]o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防治、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防治

1 1 骚 病 率及 患 病率 均 高 :圆外 资 料 恙寅 ,糖 尿病 心 . 腾血 管 病黉 较 非糖 尿 病 者高 3 ; 内资 料表 明 , 尿 倍 圆 糖 病患 者 骚生 心 腾血 管 病 燮 的 比例属 1 —1 % 2 6 12 危 害 巨大 :糖 尿 病 患 者 最 属 重 要 的大 血 管 并 骚 . 症 , 主要 的死 亡 原 因 , 尿 病 的耗 费半 敷用 于 心腾 血 最 糖 管疾 病 。
a e rs mikn ep nie a e rs a gorp ial . n u vm mi c ig sr e t n uym n ga hc l n i y
C s rp r n r ve a e e o a d e iw o h ltrt r t f t e i au e. Ne o u g e urs r Re v.
1 C me a A o r J,Ma r r 7. t u e .S 嘶 c lc r c in a d S E T AH u a o r t n P C e o
c s e o .Ne rs rey,1 9 , 3 2 : 5 a erp r t uou gr 9 8 4 ( ) 3 7— 3 9 5
4 葳 以上 、 0 有
家族 史 、 胖 、 肥 血糖 曾高 或 尿糖 曾 性 、 巨大 兄 分娩 史
以及代 甜 综 合 征 ( 岛 素抵 抗 综 合 征 ) 胰 .
此 陪段 已具 有 很 大 的心 腾血 管 病燮 危 险性 ,虑 棍
属 预 防 的重 黠 。
3 2 胰 岛 素 抵抗 综 合症 .
胰 岛 素 抵 抗 综 合 症
2 2 美 圆心 膦血 管 疾病 死 亡 率下 降 : . 17 年 一19 92 9 4年 冠 心病 死 亡率 下 降 5 . % , 卒 32 腾 中死 亡率 下 降 5 . % . 90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讲座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讲座
患病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预 计将继续上升。因此,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提高公 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也是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的重要途径。
02 风险因素及评估方法
遗传因素对疾病影响
家族遗传史
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 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个体化治疗
联合用药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合并症 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考虑联合用药,增强降压、降糖效果。
药物选择依据
优先选择长效、平稳、副作用小的药 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生活方式干预
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戒烟 限酒等方式,改善患者生活习惯,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 心肺功能。
适量力量训练
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基 础代谢率。
每周运动时间
累计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 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
氧运动。
坚持长期锻炼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健 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重要性阐述
戒烟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心 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
加患病风险。
限酒
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 高、心律失常等问题,
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
该模型根据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水平、糖尿病状态等因素,预测个体未来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 疾病的风险。
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
针对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考虑了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以及年龄、性别、 地区等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患者
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血压升高反应及憋气用力时心血 管的负荷增加,轻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系统疾 病的患者应慎做抗阻运动训练。
注意事项
暂停运动训练 感冒、发热、腹泻、乏力时暂停运动训练,糖尿病患者禁止空腹运动训练 。 运动终止情况 运动中出现症状、血压反应异常、心电图异常、呼吸功能受限时需立即停 止运动,必要时进一步处理。 转诊标准 共病患者在基层医院进行运动康复时,出现阵发性胸痛、胸闷、新发生心 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明显加重、低血压或者血压波动较大、PCI术后需 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及时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03
DAPT方案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 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需 注意出血风险。
卒中预防风险
65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DAPT可降低 卒中复发率,但会增加主要出血风险

05
04
老年患者策略
对于共病老年患者中的稳定性冠心病 患者,目前的推荐策略是联合应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康复治疗管理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的重要环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
物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需进行综合评 估,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种类和剂
量,以降低出血风险。
上消化道出血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 常见并发症,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
行预防。
氯吡格雷使用建议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共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雪柳PPT模板
目录
01 血脂管理 02 血糖管理 03 血压管理 04 抗血小板治疗 05 康复治疗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
血脂管理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血管病变
肾病(蛋白尿) 肾病(蛋白尿) 视网膜病 (失明) 失明)
大血管病变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脑动脉硬化 (中风) 中风)
神经病变 (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
末梢血管病变
(足坏疽) 足坏疽)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各类严重疾病的患病率比较 25倍 17倍 3倍
心脑血管疾病 失明 尿毒症
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防止心脑血管病 的有效方法,运动不同于每日的劳动,它 不需要胰岛素就能使血糖下降,且能调节 精神,强健心肺功能,因此应高度重视。 其原则是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时间应选择在餐后,尤其是晚 餐后。晨起运动对糖尿病患者并不科学, 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情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称为七 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由 于糖尿病是一种缠绵难愈性疾病,所以大 部分病人易出现烦躁易怒,或悲观厌世, 此种状态极易使血糖升高,同时更易诱发 心脑血管病的突然发作,因此调 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豁 达、开朗的心情至关重要。
忌烟、忌酒、调整不合理饮食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适当限 制脂肪及氯化钠的摄入量,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尽量多吃蔬菜,保 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在并发心梗或心衰时,应 尽量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这样不但有效保持血糖平稳,同时也减轻 心脏负担,预防疾病恶化。应改变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 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这样既能有效控制血糖,也能有效控制血压 及血压波动,减慢心率,对预防心梗、心衰、心律失常及脑血管意外 起着积极作用。 注: ①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②粗细粮巧搭配,蔬菜餐餐有, ③每餐八分饱,下顿不饥饿。主食的品种以全麦粉、大米、小米、玉 米面为主,尽量少食荞麦、莜麦等难以消化食物,以防止对胃肠道的 刺激。米面杂粮都要吃,还要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也要吃鱼类、 瘦肉、鸡蛋(每周4~7个)、牛奶、豆制品、蒜、醋等。少吃动物油、 糖、奶油及咖啡。每天食盐应减少至5克。务必控制体重。提倡每天 清晨喝一杯温开水。每天不少于六杯水。食量可依据身 高体重,劳动强度而定。蛋白质以动物蛋白为主,辅以 植物蛋白,但肾病患者应限制蛋白摄入量,每日每公斤 体重在0.8克以下,脂肪在每日一两植物油左右为宜。
糖尿病人由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其血粘度异常,这样更增加糖尿病人心肌 梗死、脑卒中、冠状动脉暂时缺血的发生 率,通过上述措施,可使血粘度有所改善, 同时可服用肠溶阿斯匹林75—100mg,每晚 一次。用药要除禁忌症外。
如胸闷、憋气、心慌、出汗、胸痛、发作 性头晕、肢体麻木、性格反常、一侧肢体 功能障碍等,以上都是心肌梗塞及脑梗塞 的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应积极进行干预治 疗。
如血糖改变饮食习惯和加强运动可以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 根据最新研究报告,健康的饮食结构和有指导地 进行运动锻炼能够使糖尿病患病率降低58%, 并使至少一半的人推迟患上糖尿病。男性和女性 在防治效果方面没有任何差别。芬兰科学院院士 亚科.图奥米莱赫托指出,不好的生活习惯、身体 肥胖和年龄结构是诱发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因 此,培养包括饮食在内的良好生活习惯和坚持锻 炼对预防糖尿病十分重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及社会 老龄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 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 病、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超过1.2亿,到20 25年预计将近3亿。初步估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 者超过3000万,成年人患病率为2%~3%,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 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是国际糖 尿病领域防治的重点。
由于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心脑血管病是长期高血糖,血糖 控制差将导致心血管死亡率增加,HbA1C每升高1%,心血管 死亡率增加11%。尤其是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和死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最首要的任务是控制好血 糖,但控制血糖并非越低越好,血糖过低更易导致心脑细 胞的损害,加重病情,一般应掌握在空腹血糖7mmol/L以 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即可。控制血糖的药 物选择最好选择胰岛素,但要严防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与患者的高血糖明 显相关 与HbA1c正常者(<6%)相比,血糖愈高并发症发生率愈高 不存在明显的发生并发症的血糖阈值 提示降低血糖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微血管病变与血糖升高的关系更为密切 大血管病变与血糖升高也有关,但还有其他致病因素,血 糖亦起重要作用 卒中及心衰发生率与高血糖有关,但与高血压关系更密切
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病理结果, 血脂异常更易促使动脉硬化,尤其是低密 度脂蛋白升高危害更大,因此,降低LDL-C 是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注:LDL-C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的含 量可以反映LDL的水平,LDL是致动脉粥样 硬化的因子,LDL升高可使冠心病发生的危 险性升高。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诱发因素,控制好血 压,可降低心脏后负荷,减轻动脉硬化,改善脑 供血,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多选用钙离子拮 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压稳定在 130/80mmHg最为理想。 老年人,<140/90mmHg 24小时尿蛋白>1g的患者,<125/75mmHg
1、糖尿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伴发或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较正常人高 达3—5倍,约占糖尿病人的1/3。 2、糖尿病伴发或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般较非糖尿病人提前5年 左右。 3、糖尿病伴发或并发冠心病的死亡率高,在2型糖尿病中,其死亡率约占50%。 4、糖尿病伴发或并发冠心病者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无症状,即使并发急性心机梗 塞亦多为无痛性,或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此极易漏诊 或误诊,更易导致死亡。 5、糖尿病伴发或并发心肌梗塞或脑血管病易反复发作,这就大大提高了其死亡率。 6、糖尿病并发或伴发心脏病者由于症状不典型,病人难以防范,更易猝死。 7、糖尿病并发或伴发脑血管病多为缺血性,约占89%左右,其中多发生腔隙性脑 梗塞,可反复梗塞最终导致脑软化、脑萎缩,而致老年性痴呆,大大降低了生存 质量。 8、由于糖尿病人多伴有高血压,因此出血性脑血管病并非罕见,且死亡率可高达 90%以上。 9、糖尿病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发病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 粘血症等。
糖尿病并发症又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两种: 急性并发症: 主要由于血糖过高或其它代谢紊乱所致, 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等。 慢性并发症: 主要指大血管、微血管、神经并发症及各 种感染。大血管并发症有脑血管意外、冠心病 和下肢血管兵变引起足部坏死。微血管并发症 主要影响肾脏和视网膜血管,造成肾功能不好, 视力不良等。
5-7倍
截肢
因此, 因此,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对糖 尿病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最大威 胁! 而心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最主 要的原因! 要的原因!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由于血糖升高,红细 胞膜和血红蛋白糖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血、 缺氧及损伤,从而引起大量内皮素释放,血管 收缩与扩张不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 壁的沉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 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 率呈指数上升。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于主动 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 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