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_王云才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教材目录框架(王云才编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一章生态规划的发展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第三节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第四节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一、摸索与发展阶段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第二章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三、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一、景观生态学理论二、人文生态学理论三、景观的语言第三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与核心一、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流派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六大核心第四节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语言一、生态设计的发展与困惑二、生态设计语言的缺失三、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四、生态设计的语言构成第三章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第一节生态调查一、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二、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三、社会产业调查第二节景观生态分析体系一、景观生态分析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三、景观生态过程分析四、景观生态演化分析第四章景观生态评价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一、景观生态评价目的与原则二、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基础三、景观生态评价的七度体系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一、景观相容度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相容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典型剖面四、北京西部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相容性评价五、基于相容性评价的都市郊区景观生态规划第三节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一、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概念与内涵二、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三、巩乃斯河流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四、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五、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第四节景观敏感性评价一、景观敏感度的概念与内涵二、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与方法三、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及区域特征四、石头城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五、基于敏感度的遗址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节景观连接度评价一、连接度与连通性二、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三、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四、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五、连接度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第五章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第一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概念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内涵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分析方法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第三节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一、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二、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第四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一、城市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二、商业化倾向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三、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四、江南生态园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第七章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第一节生态城市特征与城市生态内涵一、生态城市内涵与特征二、生态城市形态的多元化第二节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一、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二、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创新第三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城市景观演变及特点二、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第四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二、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第五节城市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与规划管理一、研究背景与方法二、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格局三、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机理四、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控制与规划管理第六章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第一节区域景观与区域景观空间构成一、区域景观规划概念与内涵二、区域景观生态空间构成第二节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体系一、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二、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第三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一、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二、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第四节区域景观保护与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一、区域景观保护重点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第五节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与整体保护一、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及存在问题二、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整体性保护机制三、昆山千灯——张浦区域景观传统性特征四、昆山千灯——张浦区域网格格局与整体性保护第八章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第一节乡村景观与景观生态特征一、乡村与乡村景观二、乡村景观生态特征第二节乡村景观生态过程与体系一、乡村景观要素二、乡村景观类型三、乡村景观的区域组合第三节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一、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二、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三、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第四节诸暨市直埠镇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一、区域特征与社会调查二、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其破碎化现象三、乡村文化景观空间破碎化演变过程四、乡村文化景观空间保护规划第九章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自然格局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格局的内涵二、景观格局的规划设计三、自然格局整体性规划设计第二节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一、自然过程的内涵二、景观过程的判定三、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规划设计第三节自然界面的延伸性规划设计一、自然界面的内涵二、大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三、中小尺度自然界面规划设计第十章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物种的多样性规划设计一、物种多样性的定义二、物种多样性的测定三、物种多样性的规划设计第二节生物通道的连续性规划设计一、生物通道的内涵及类型二、生物通道的宽度设计三、生物通道连续性规划设计第三节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一、生境与生境破碎化二、生境识别与原生性特征三、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规划设计第十一章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一、景观扰动与干扰二、干扰的生态效应三、景观干扰的有限性作用机制四、景观干扰的有限性规划设计第二节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一、生态足迹的内涵与模型二、生态足迹度量的指标体系三、生态足迹的平衡性规划设计第三节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一、生态健康性的内涵二、景观生态健康性的特征及评价三、健康生活环境规划设计第十二章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第一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一、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第二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方法一、数据获取二、评价方法第三节鼓浪屿“世界音乐岛”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一、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矛盾二、鼓浪屿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_省略_保护模式_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_王云才
第30卷 第1期2011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30,N o .1Jan .,2011 收稿日期:2010-04-03;修订日期:2010-08-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878162) 作者简介:王云才(1967-),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景观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和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E -m ail :wyc1967@tongji .edu .cn基于景观破碎度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浙江诸暨市直埠镇为例王云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摘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的破碎度研究是在借鉴自然生态空间破碎度研究的基础上,吸收破碎度研究的经验、理论、观点和方法,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看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方性生境,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时空过程与景观格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连续性和整体性保护的模式。
以浙江省诸暨市直埠镇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2005年和2007年两个时段因村庄合并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景观特征、破碎度和景观动态的对比,揭示出现代工业用地、现代商业用地和现代建筑空间是导致破碎度形成的机理和重点因素,并将影响斑块划分为主动、被动、中性三种变动特征,建立控制、优化和调整的斑块控制体系,以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模式、传统景观空间整合模式和景观组分整合模式,可实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破碎度;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保护;镇域尺度;直埠镇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1-0010-131 研究背景与研究区域1.1 研究背景 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来连续的景观要素经外力作用后逐步变为许多彼此隔离的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破碎度是对这一过程某一时刻景观破碎特征的度量。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摘要:乡村景观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应用景现类型,也是乡村地域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
现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景区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
而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村民生活发展等内容。
除此以外,运用新技术和模型来制定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是目前的新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能够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增长,对眼下我国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乡村景观”的概念“景观”一词表示人们对于所见的事物形成的综合认知,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触及的各个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便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圈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并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然而到现在,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充,不仅是景观自身,还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美学等3个方面,更是自然与人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景观基本类型之一。
在传统的规划里面,“乡村”主要指尚未进行有效经济开发,存在很多发展潜力的原始环境体。
这些地区不仅有村民组成的聚集区,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作为水产养殖、人工耕种的介质,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是当地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空间。
[3]该调查者从世界地理学角度,指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人为规划而形成的景区。
刘黎明等学者经历了一系列研究景观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含义定为: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建而成的集合体,包括农田、果园等生态区。
其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生态体大小和形状表现不同,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载体。
王云才先生还指出乡村景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景,而是由分散的农舍、植被组成的聚落。
01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收稿日期:2005-11-16;修订日期:2006-03-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01JD630012)。
作者简介:王云才(1967-)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Email:wyc1967@sina .com.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王云才1,郭焕成2,杨 丽1(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
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
在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关 键 词:传统村落;价值评价;保护利用;持续模式;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6)06-0735-08 北京市西部山区景观与环境作为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起了不同的历史使命,经历了由能源、建材供应基地向生态保障功能转换的历史过程。
在此转换中,“险艰小”村搬迁的大政策[1]、永定河文化保护与延续[2]以及大都市环城游憩带建设[3]成为影响山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古迹、人文活动、休闲农业成为京西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4]。
“险艰小”村落的整体搬迁,空置出一系列历史悠久,保存完整,形态统一,乡土建筑突出,景观环境优美的具有整体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
其合理利用既是摆在京西山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也是京西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为京西山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选择[5~7]。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王云才;吕东【摘要】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lacks systematic study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In al usion to this phenomena,this paper builds up the general schema neste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by introducing schema theory,. then carries out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based on network schema in four typical reg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Sichuan plain and the mountainous southwest. Puts forward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network scheme, clarifies basic idea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research based on nested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scheme.%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内容缺乏体系化及研究成果应用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图式理论的引入,构建起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嵌套结构,以此为基础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平原及西南山地丘陵四个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区域内的网络空间图式进行嵌套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网络图式的应用予以展望,以此阐明基于网络图式嵌套结构分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基本思路。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
在现 代全球 经 济 、 化一 体化 浪潮 冲击下 , 统古镇 、 市 、 景 在城 市 化进 程 中逐 渐 消 失 , 之 以形 形 文 传 街 场 代
色 色欧 陆风情 的街 区 、 盘 以及雷 同的时 尚现代 建筑 。在传 统 地域 逐 步丧 失 自身 文 化 与景 观特 色 的 同 楼 时, 无差 异 的新 城市 景观 使 人们 失 去 了对 老城 和“ 家 ” 忆 的 连 续 性 和 对 文 化 根 基 的认 同感 和归 属 老 记 感 。为保 持传 统地域 文 化景 观的 自身 特 色 , 使传 统 风格 与个 性 在 时代 发 展 中得 以延 续 , 计 师 和学 者 设 们在 传统 与现 代之 间不 断进行 着 探 索 和实 践 。但 始终 存 在 以文 化 景 观单 体 、 场 地 、 筑 空 间 和遗 址 小 建 地 的保护 取代 对传统 地域 文化 景 观的整 体性保 护 , 以单 个村 落 的保 护取 代 整个 传 统 文化 区域 整 体人 文
系 , 活在 同一地 域 内的不 同个 体 可 以产 生 共 同 的感 受 体 验 。传 统 地 域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活 化 石 , 生 既 记 录 着 人类 创 造 文 明 的痕 迹 , 映射 出创 造 主体 在 实 践 活 动 中 自身 的 建 构 、 成 与 积 淀 。以 无锡 与 又 生
展 的体 系 建 立 , 出 了过 滤 与 分 离 、 度 与协 调 、 护 与 维 护 、 育 与 参 与 的 调控 机 制 。 提 适 保 培
关 键 词 :传 统 地 域 ;文 化 景 观 ;现 代 化 ; 空 间特 征 ;动 态机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U9 6 2 T 8 .
文献标识码 : A
F b.2 1 e 00
乡土景观的国内研究状况
乡土景观 发展 的文献进行 系统分析,探讨 乡土 景观 的含 义,详细 阐述 国内 乡土 景观 方面的研 究内容 ,并总结 乡土
景 观研 究 中的 不足 和 发展趋 势 。
关键 词 : 乡土 景观 ;含 义 ;范 围 ;研 究 内容
乡土 景 观 由 自然 环 境 、 人 文 景 观 及 其 中 的社 会 结 构 所 组 成 ,是 人 与环 境互 动 作 用 产 生 的 生 态 综 合 体 。随 着 经 济
1 乡土 景观的概 念
乡 土 “ r aua ” 一 词 来 源 于 拉 丁语 “e n ” , Ven c lr v r a 意 思 是 在 领 地 的 某 一 房 子 中 出生 的 奴 隶 …。后 来 由于 多 种 学 科 的 需 要 其 意 思 不 断 外延 。 国 内 关 于 “ en c lr 的 翻 V r a ua ” 译 有 两 种 意 见 :一 种 是 直 接 翻 译 成 “ 乡土 、家 乡 、故 土 , 或 是 地 方 、 区 域 ” ,居 主 流 地 位 ; 另 一 种 则 翻 译 成 “ 方 言 ” ,取 其 长 期 自发形 成 之 意 ,这 里 取前 一 种 翻 译 。 不 同
胡 同 、商 业 街 、超 市 、加 油 站等 。
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 乡土景观进行 了界定。
() 风 景 美 学 角度 ,韩 丽 等 认 为 乡土 景 观 是 从 人 类 审 1从 美 意 识 系 统 出发 ,是 作 为 审 美 信 息 源 而 存 在 。 自然 田 园风
2 乡土景 观的 国内研 究进展
光是 乡土景观 中最主要的构成 部分 ,是 乡村旅游景 区建设
的 基础 。
( ) 地 理 学 的 角 度 , 贝 格 尔 等 人 认 为 乡土 景 观 是 指 2从 占 有 一 定 地 区 的 一 组 相 互 联 系 的环 境 形 成 的 自然 综 合 体有一致的 自然地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
为例
王云才;杨丽;郭焕成
【期刊名称】《山地学报》
【年(卷),期】2006(24)4
【摘要】北京西部山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伴随北京市山区发展的新战略,许多村落将进行搬迁,搬迁后的村落和其他传统村落一起成为北京市山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北京门头沟传统村落的类型和特征,探讨京西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的模式和途径.【总页数】7页(P466-472)
【作者】王云才;杨丽;郭焕成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4
【相关文献】
1.北京传统村落民俗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为例 [J], 时少华;黄凤清
2.北京传统村落民俗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为例 [J], 时少
华;黄凤清;
3.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对六个传统村落的调研[J], 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
4.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发展策略——基于对六个传统村落的调研[J], 吴昕泽;李文博;张大玉;
5.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 [J], 王云才;郭焕成;杨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作者:董书妤李禹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随着时代的改变显得格外的重要。
乡村景观是一种给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结合的产物,具有地域特殊性,它转化的过程和它固有的景观特点是时间上的持续还有空间上的具体反馈。
文章中在对乡村景观了解的基础上,查阅整理了多篇文献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景观的构成因素、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为乡村景观的保护、利用、和未来的展望提出见解。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国内外;发展现状;规划设计特点;总结分析乡村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为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下受到文化和产业因素影响慢慢形成的。
那么自然景观是指人文景观中的人造建筑和农田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植被、动物、地理条件以及以上形成的格局都是自然景观[1]。
正如王云才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进行分析,他提出了景观规划强调的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传统景观的保护,景观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资源的载体;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建立协调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2]。
1.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分析1.1.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景观到新型乡村景观的转型之中,伴随着美丽乡村的提出,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乡村景观设计。
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美丽乡村最早试点地。
政府主导,全部人民参与,在充分调研民意的基础上,探寻绿色发展模式,加大植物覆盖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用科学的方式打造“安吉模式”美丽乡村[3]。
它的试点,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伴随着乡村景观发展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一)由于乡村处于高消耗,低生产的一种模式。
经济落后的同时,乡村周围的环境也产生一些问题;农村的一些设施短缺,缺乏科学治理;乡村整体来说相对封闭,各方面都没有很完善,环境也因此相对落后;垃圾没有很好的讲解,水体和土壤会被污染,从而使得乡村环境破坏严重。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王云才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1期摘要: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的高度破碎化、孤岛化、边缘化的特点,成为困扰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保护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正是解决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展生态设计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全面研究总结国内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点,构建起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生态设计;进展与展望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景观的共同遗产。
在当今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呈现出高度破碎化、孤岛化和边缘化的特点。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威胁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就是立足于地方性的人文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空间的特征与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和语言的逻辑性,探索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传承的全新途径。
1.环境景观的人文化与生态化:文化是人类适应、保护和营造环境的工具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和生态已经成为景观建设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特征。
风景园林师作为土地的守望者、资源的守护者和景观环境的营造者,是有效协调人地作用机理与从事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之一。
面对机遇与挑战,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玛格丽特-麦克埃文(Mar—garet McAvin,1990)认为生态与环境破坏是工业化时代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的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是风景园林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性目标与途径。
2.景观空间的破碎化与孤岛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困境伴随着大开发与建设,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开发与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成为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面对的实际问题。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响农作物的光照和生长,又有效抵御风沙的侵害。
我国北方的杨树、南方的水杉等都是此类植物的代表。
另外,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共性生产空间会形成诸如以榕树、皂荚、金合欢等为中心的集会空间,兼顾服务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能。
3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以江南生态园为例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3.1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3.1.1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3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
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4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
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3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
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
3.1.2依托传统居住模式图式设计地方性景观组合的典型性虽然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都是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关键,但只有将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
传统居住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同一个文化区域的不同环境中又可以形成更加多样性的居住模式,是地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深入反映。
因此,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3.1.3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作者:王云才史欣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摘要: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地方性与国际化妁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作用过程下不同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的形成机理。
本文立足传统地域文化景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立,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景现;现代化;空间特征;动态机理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10)01-0031-08一、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的时代挑战1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时代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高速推进,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矛盾越来越尖锐。
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古镇、街市、场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代之以形形色色欧陆风情的街区、楼盘以及雷同的时尚现代建筑。
在传统地域逐步丧失自身文化与景观特色的同时,无差异的新城市景观使人们失去了对老城和“老家”记忆的连续性和对文化根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自身特色,使传统风格与个性在时代发展中得以延续,设计师和学者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但始终存在以文化景观单体、小场地、建筑空间和遗址地的保护取代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以单个村落的保护取代整个传统文化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保护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①大刀阔斧以新代旧,对传统地域的旧城进行全面改造,忽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形态连续性的内在规律,破坏原有城市格局和空间形态;②各种为所欲为的设计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杂乱无章的景象;③对传统形式过分泥古的生硬抄袭仿制,使设计停留在记录的层次,建成环境显示出拼凑仿制的痕迹,而历史街区、村镇只能作为文物整体保护留存,原住民大量外迁,其形式、功能与所处时代社会脱离,失去了真实的居民社会生活而仅留其物质空间形式的躯壳。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镇景观空间提升研究——以北镇市廖屯镇为例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镇景观空间提升研究——以北镇市廖屯镇为例摘要:乡镇景观空间是人们评价乡镇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镇景观空间是通过主题化和展现地域历史文化重塑乡镇之间的差异。
本文以辽宁省北镇市廖屯镇为研究对象,从廖屯镇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提出乡镇景观空间提升的策略,将地域文化和乡镇景观相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乡镇美好人居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镇景观;廖屯镇;规划研究引言廖屯镇位于北镇市西南部,距离市区约10公里,与市区接壤,南临沟帮子镇,西接常兴店镇,东连青堆子镇。
102国道、742乡道贯穿全境,阜营高速临近,交通便利,形成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络。
本次景观提升设计的102国道位于廖屯镇中部,整条道路贯穿全境。
打开了游人对廖屯的印象之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构成了廖屯镇对人的一个重要吸引力。
1 地域文化与乡镇景观概念阐述1.1地域文化概念概述在历史的演变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必然会形成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轨迹。
本文所指的地域文化是,为追求地方特色与差异,再现镇域内的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复兴传统镇域内宜商宜居的人居环境。
“地域文化导向”的基本特征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域文化重塑;空间景观营造;景观要素建构。
“地域文化重塑”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挖掘乡镇文化资源,对表现文化景观特征的语言符号进行元素提; “空间景观营造”指强调地域的历史文化,创造出有情有景的文化交往空间;“景观要素建构”则是在乡镇景观空间设计时,使用景观要素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案,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1.2乡镇景观空间概念概述乡镇景观空间是指为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把握乡镇自身的发展规律,体现乡镇发展的特点,保留乡土气息,改善乡镇风貌所创造的景观空间。
它区别于自然景观、城市景观、旅游景观,是建立在特定地理环境和发展阶段景观空间。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篇一:乡村旅游开题报告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1选题背景及意义1.1选题背景近年来,兴文县以农家乐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特别是2006年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在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以及景区周边和县城周边,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方式吸引游客的农家乐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有一定接待档次的农家乐近1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床位2000余个,其中星级农家乐18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9家,一星级农家乐1家)。
2009年,全县农家乐实现创收8000余万元。
尽管近年来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兴文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
为了促进兴文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有必要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功能,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1.2选题意义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展示和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多种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拓展城乡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空间,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整合农林牧渔业资源、山川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辽河流域地域景观研究现状综述
辽河流域地域景观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地景观地域是风景园林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对地域景观的概念、辽河流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从而为进一步对区域景观发展问题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辽河流域;地域景观;综述1 地域景观概念地域景观,是指某一区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各要素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形成具有其特征的景观体系,通常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和人文性三个特性。
地域景观发生于具有相对清晰的地理边界区域内,不仅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自然演变规律,同时也可以体现居民对于地域的熟知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地域景观研究现状地域景观涵盖地理、规划、景观、聚落、水利、农业等要素,在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范畴中,国内学者往往侧重于自然环境、农田水利、聚落体系、区域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视角与其他学科存在着的独特性。
王向荣与林箐在《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地域之上的景观》和《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土景观多样性》(2009)等文章中,阐明区域土地上的自然与文化特征共同构成地域景观特征,它包括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与通过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而形成的大地景观[1]。
朱建宁于《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2011)一文中提出只有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和人文景观特征的反映,才能完整认识地域典型的景观特征,并最终反映出国土的自然景观类型及其典型特征[2]。
郭巍与侯晓蕾在《场所与乡愁——风景园林视野中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探析》(2015)中,通过借鉴荷兰乡土景观的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系统提出乡土景观研究方法:首先将乡土景观理解为自然系统、农业系统、基础设施网络、聚落系统的叠加体系,其次研究多层次系统叠加后形成的乡土景观系统形式,最后在此基础上,以研究中的乡土景观背景为依据并探索其发展的可能性。
王云才与史欣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2010)中指出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过程中,产生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地方性与国际化的矛盾,进一步导致区域传统地域景观空间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立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立,提出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中国乡村建设演变历程及展望
中国乡村建设演变历程及展望王竹韵; 常江【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乡村建设; 乡村规划; 村庄整治; 乡村人居环境; 乡村政策【作者】王竹韵; 常江【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2018年1月2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当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
实现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乡村经济、人文、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国家对乡村的重视点也由单纯的产业发展渐渐转向了对乡村环境建设的关注。
中国乡村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中央在政策方面推陈出新,在乡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地方政府结合各地特色进行乡村实践。
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学术界对乡村建设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如何建设乡村,解决城乡矛盾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1 乡村建设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建设一直是国家整体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每部国家重要政策中都可以看到与乡村相关的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乡村地区的发展因国家体制改革而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1 萌芽阶段1978~1992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土地政策发生巨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合作社与人民公社。
农户自主经营土地,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
同时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农村市场开始启动,乡镇企业获得发展,农村开始打破单纯经营农业的格局。
中央放松对户籍的管制,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
乡村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得到关注,部分村庄开始尝试在规划的引导下进行建设,农村地区掀起了大规模农房建设的风潮。
“建房热”的出现引起了占用耕地、大拆大建等物质环境问题。
中央为规范农户自发的农村建设行为,设立了乡村建设管理局,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农房建设工作。
基于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的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探索
中 国 城 市 林 业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Vo1.14 No.3 Jun.2016
基 于 遗产 廊 道 网络 构 建 的景 观 风 貌 保 护 规 划 探 索
徐 凌 云 王 云才
Hale Waihona Puke 同济大 学建 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her itage shows a trend from single nodes protection through sma ll—scale heritage corridors to large—scale her itage a reas pr otection.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s a re now important means to continue the regional culture an d to protect the la n dscape features. Based on the ana lysis o 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scales and main functions of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s,this paper came to establish all overa ll cognitive system of 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 and came up with t he theoretic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her itage corri— dor network of different Sca les in lines with the pr inciples of authenticity,integrity,continuity an d diversity,with the aims to efectively integrate cultural lan dscape heritage resources a n d to pr 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otective planning o f landscape features. Key words:heritage corridor network,landscape feature,protect ion planning
文化景观的地域性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地域文化景观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其作为一种景观类别成为了当前和未来景观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合当代城市发展背景,对目前地域文化景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一词的滥觞可以追朔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CarlO.Sauer于1925年发表的经典文章《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of Landscape)一文。
在此之前,二十世纪初人地学说中主宰的两个典范:以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drich Ratzel)主张的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和以法国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白兰士(DeLa Blache)倡导的环境或然论(Environmental Possibilism)基本上都抱持着自然环境的一个看法,将文化视作由大地环境塑造影响的。
而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
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景观论强调的是:人类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而也是人类“塑造”的对象。
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谨慎的采用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景观类别纳入《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中。
2002年6月30日,30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被官方认可,对这些文化景观的特性和分布分析形成了委员会报告和区域专题会议的基础性文件。
2004年3月,ICOMOS的《遗产景观的奈斯托什宣言》(The Natchitoches Declarationon Heritage Landscapes)将焦点转向于文化景观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关系上来。
宣言强调收录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名录上的大多是那些人和自然共处的演进的连续的景观,这些景观作为生活的景观,随着周遭文化、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演变,因此它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塑造这些景观和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
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研究
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研究摘要:乡村景观以其自身的原生态和地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
城市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景观的千篇一律,使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质朴的生态乡村景观。
但是为了满足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乡村景观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点,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并以“店子坪村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与运用,让乡村景观设计充满自身的独特性,以达到乡村景观设计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景观、店子坪村景观设计随着乡村景观越发得到重视,带动了乡村景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乡村景观设计趋于同质化、地域文化缺失、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问题的严重性,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景观设计中乡村文化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乡村景观设计出发,深入研究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
乡村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主要包括: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家庭文化、艺术文化1。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地域特点、特殊意义的产业活动和地域居民生活习性的特殊地域景观,它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与原始自然景观相互协调下共同构成区域性景观格局。
因此,乡村景观设计中要以乡村文化为载体,突出乡村景观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实现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传承、创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叶,随着乡村文化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景观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是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渐渐失去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乡村生态景观缺少保护、文化归属感的缺失、历史遗产的消失等问题。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
王云才;薛东前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3
【摘要】讨论了泛化生态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以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为对象,提出了格局-过程-界面、物种-通道-生境、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三个层面以及保持自然框架整体性、自然过程完整性、自然界面延伸性、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通道连接性、景观生境原生性、景观干扰有限性、生态足迹平衡性和规划设计健康性9个特征评价体系,并以鼓浪屿景观规划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综合指标并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生态性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王云才;薛东前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9
【相关文献】
1.地域性的文化生态特征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以南京狮子山-汉西门风貌区小桃园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杨冬辉;王吟彦
2.城市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设计探讨——以开封市为例 [J], 唐乐乐
3.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宝鸡市渭河河道规划设计为例 [J], 郭永久;赵鸣
4.浅析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 [J], 许志浩
5.绿色建筑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探究 [J], 钱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1期2009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 gji U 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 ol .20No .1F eb .2009收稿日期:200809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0878162)作者简介:王云才(1967),男,陕西勉县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石忆邵(1963),男,湖南新邵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陈田(1958),男,安徽南陵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乡发展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建筑文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王云才1,石忆邵2,陈 田3(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2.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上海200092;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
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传统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
本文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内涵和关系剖析入手,论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在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存在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欠发达与边缘化现象、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等主要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景观研究;研究进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1001807一、问题提出与现实的紧迫性 传统文化地域是承载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
几千年来,在不同地理环境空间上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城市地区传统文化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快速城市化对乡村文化景观形成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以及时尚化成为导致地方文化景观缺失和文化景观趋同的根本因素,形成我国不仅“千城一面”,而且“千村一面”的建设格局。
再者,传统文化景观面临毁灭性冲击。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应是指导我国地域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人文精神变革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景观的发展必须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有机性,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的“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成为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特色性景观区域和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文化景观传承创新技术缺失,有效管理对策与建设引导不到位的具体结果。
虽然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单个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塑造、生态村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有不少进展,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真正能够整合并系统运用到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创新发展,指导区域新农村建设,形成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和谐文化,在建设和管理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地域广大,类型多样,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地方需求不同,基础不同,使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相关技术缺乏有效整合,单项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应用也难能适应不同地域文化本底的要求,应用的整体效果难19第1期王云才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以体现。
再者,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忽视”和政策的缺失,也是导致不能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1.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形式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概念由来已久。
Sauer C.O.(1974)在《景观的形态》(The Mo r-pholog y of Landscape)一文中指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
“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的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
文化景观可以位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
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 ry Cultural Landscape)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5]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其显著的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聚落景观、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M arc Antro p(2005)指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
[6]Kelly R(2000)在阐述欧洲地域文化景观时指出“居住在特定地域的人们的邻里、农场、林地、河流、建筑都和地方人民休戚相关,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地方性特点的多样性和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和记忆正是欧洲景观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根本所在”。
2.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otal H uman Eco sy stem,Zev Naveh,1994)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的逐步深入认识,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的人地技术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伦理体系,并随对环境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寻求最适宜于人类存在的方式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佳途径,即人地最协调的共生模式,综合体现出协调的自然生态伦理、持续的生产价值伦理和和谐的生活伦理。
其内涵包括:①在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是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发展的结果。
②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
既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环境主义,而是人地协调的生态价值伦理。
③自然要素、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性和自然性特点,并得到持续利用和延续,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
④人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产业体系控制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强度内。
自给自足成为摆脱超负荷生产行为的根本。
⑤人类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累计和继承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代表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其形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交换自己的认知并逐步固定下来的自然崇拜、文化崇拜、人类崇拜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
地方文化是人类的文化,更是自然的文化。
⑥传统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和古典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社会是发展的,在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新经济形态下,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则更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
面对更加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大规模的社会人口与消费、更加深入的干扰方式,技术与效率成为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发展的核心。
由此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的核心对象,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
20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现状与进展 1.国际研究现状与进展在全球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掀起了广泛的文化景观保护运动。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 ESCO)、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 OS)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
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H annes P., 2005):①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战略依据;②地域文化景观特征与认知(Paul.C,2005),探讨景观规划与维护过程中的景观认知、理解与参与;③地域文化景观结构与功能(Yuji H,2005),探讨文化景观形成、变迁以及在政策、社会因素作用下解决景观问题的途径;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未来(Jacob H,2005),探讨在当今城市化、边缘化和旅游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景观面临的威胁以及景观保护与管理的途径。
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①文化景观与文化地理学。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论研究(J.Fraser,1998)、文化景观与景观规划(G.J. Ashw orth)和文化景观研究(H aber W.,M asao T);②城镇化、工业化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动态研究。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演变(M.Antrop,2004)、整合的景观意象、文化景观的扰动和城乡动态与演变,研究城乡由二分、连续统一体、相互齿合的连续体、共同社会特征、乡村区域和规划分离论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③遗产景观与游憩休闲产业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资源评价(G.Brian,2004)、文化旅游与休闲模式(Richard F.,1998)、自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景观地方性与现代化、景观遗产真实性与市场化(K.H opkins,1998)、聚落风貌塑造与景观规划(E.Dew ailly,2000)等;④景观生态与景观规划研究。
大地景观与地域景观环境(J.Sim onds)、社区景观、生态场地规划等一系列领域。
从研究中心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①以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佛吉尼亚州立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以I.McH arg、J.Simonds、urie、L.Olin、E.Meye r、H.Lew is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规划群体;②以德国、法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③以英国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与风景园林成为现今景观保护、建设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国际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
如何在城镇化发展、城市扩张的同时保护脆弱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特征、景观演变与规划管理、地域文化景观传承是探讨城市化地区传统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研究问题和可持续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规划与管理的一体化方法与途径(Integ rated ap-proach)。
对城市化地区文化景观形成的“破碎化”、“孤岛化”格局提出了“城市区域公园”(City Re-g ional Parks)的概念与标准,旨在通过对城乡土地管理和空间规划建立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覆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