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奇观教案、说课、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泊湖奇观》教案说明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述了镜泊湖的神奇、美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文中介绍了镜泊湖景色的特点及湖的形成,重点描绘了吊水楼瀑布的壮观气势和地下森林奇妙、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点面结合,动静交融,向学生展示镜泊湖的奇观。因此我把了解镜泊湖及著名景观的特点,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理解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和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自主阅读课文,选择感兴趣的景观。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已有所了解,结合镜泊湖由来的神奇传说和形成原因,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体会镜泊湖之“奇”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及理由,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的突破口,把驾驭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与理解,在课前预设学生最感兴趣的景观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把这张撒出去的网及时、有效地收回,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质疑,体会词语的精当。
课文第三节是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通过生动准确的描述来介绍镜泊湖自然景观的静态美的。请学生交流想去镜泊湖的理由,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朴实”与“绮丽多变”这两个词,提出质疑——“自然朴实与绮丽多变是矛盾的”。那作者为什么用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来概括镜泊湖的特点呢?结合媒体上出现“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还有“峰峦叠起,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的景象,清晰的图像,绚丽的色彩,缤纷的画面会吸引每一位学生,“峭拔、耸峙”等词语的意思就理解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力,反复朗读进行品味,体会“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是大自然的本色,没有人工雕琢,这就是“自然朴实”的特点;用画图片帮助理解并建立“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形象,通过词组的不同说法““峰峦叠起——叠起的峰峦”“石岛耸峙——耸峙的石岛”“倒影奇幻——奇幻的倒影”,体会作者的语言富于变化,感悟“绮丽多变”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自然朴实”与“绮丽多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是很重要的,它们概括了镜泊湖自然景观的特点,也正是这种“矛盾”突现了景观的奇特。要让学生在交流、品读与感悟中领会到作者的表达用意:朴实中有绮丽,自然中有变化,相融相衬不可分割,的确是奇观。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重点句。
吊水楼瀑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却又是教学的难点。“瀑布宽43米,高25米。底部岩石由于上万年激流的冲击,被蚀成了几十米的深潭。”渗透列数据的写作方法:通过作比较的引读“瀑布宽——43米,相当于七个教室那么宽”,“高——25米,相当于八层楼那么高。”让学生感受到数据使瀑布的形象更为具体化,而“上万年激流的冲击,蚀成了几十米的深潭”,抓住“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除了让学生明白这说明时代的久远,还要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淌着,一到陡崖,突然下跌,顿时抛散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同幽静的镜泊湖形成鲜明的对照。”抓住:“淌、跌、抛散、溅起”、“千军万马、声闻数里”等词,结合视频播放,因为画面的呈现是对作者的描写以清晰的诠释与补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吊水楼瀑布的恢弘气势和奇特壮观。幽静的镜泊湖和势如千军万马、声闻数里的瀑布形成鲜明的对照。也可谓是吊水楼瀑布的“一奇”,可通过一缓一急的男女生对比朗读和观看课文插图,想象由静到动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结合文本,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第5节“地下森林”,是课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契机。在教学中运用“填一填、说一说、找一找”三步进行教学,由易到难,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填一填”,默读课文帮助老师完成板书的填空,“火山口(黝黑)峭壁(如屏)树木(葱郁)动物(活动)”。引导学生
发现火山口“形奇”和森林繁茂,地下森林的与众不同。“说一说”,学生根据板书上的词组,细读课文之后,运用所给的句式“虽然……但是……”来说说奇特的地下森林,使阅读与表达相结合,达到训练的效果。“找一找”,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每条原因可用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认真品读,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归纳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土壤肥沃;降水较多;阳光充足。那么,请学生完整地介绍奇特的地下森林,就水到渠成了。
《镜泊湖奇观》教学反思
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教师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如何研究教法,而是如何解读文本。如果文本解读到位了,那么教法也就常会不请自到了。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写景的说明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述了镜泊湖的神奇、美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备课前我熟读课文,落实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觉,读懂课文背后的深意,作者的写作意图,参阅了许多有关镜泊湖的资料,领悟到全文围绕“奇”字进行描写,处处以奇制胜。先是以一则令人称奇的神话故事开头,将读者深深地吸引住。同时,也为这一景观的介绍增添了一些神秘感。接着,以自然朴实又绮丽多变的自然景观作铺垫,继而衬托两个著名景点的奇特与壮丽,令人惊叹不已。因此,在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体会镜泊湖之“奇”时,我大胆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及理由,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完全打破了“逐节学习”的教学模式,把驾驭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与理解,在课前预设学生最感兴趣的景观的教学设计,例如:学习第3节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朴实”与“绮丽多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提出质疑,感悟领会到作者的表达用意;学习第4小节,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播放吊水楼瀑布的视频,让学生准确品味词句,感受瀑布的雄浑壮观,背诵生动优美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