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合集下载

作文范文之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篇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大学习大讨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乘课改之东风,办好我市基础教育——对我市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西部大开发政策像一股甘泉滋润着我们西部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我沐浴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春风,亲眼看到农村学校面貌逐步改变,配套设施不断增加,危房面积逐年减少,城市学校新建了一所又一所,孩子们享受着“两免一补”、“三免一补”,全部入学。

教师的待遇逐年改善,不禁感叹我市教育发展的前景会更好。

我市的基础教育有了这个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市的基础教育怎么办?我有几点这样肤浅的思考。

一、加大对农村中心学校的教育投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教育均衡发展。

我从相关资料和自己所在的地区了解到,近几年,虽然农村教育投资逐步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还存在危房,学生学习环境较差,教师办公条件简陋,导致农村学校特别是城郊区学校学生流动性特别大。

西部大开发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条件的几乎全部转到中心学校和城里的学校就读,致使这些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递减,有的学校没有了生源,就办不下去了。

面临这种情况,许多教学能理强、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想方设法的进城,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减弱,更加快生源的减少,致使城里的学校班额增大,负担过重,城郊农村学校出现没有学生可教的局面。

鉴于以上情况我觉得解决的最好办法是集中办好农村中心学校,使农村的中心小学和城里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均衡,才能控制住这个局面,其实,许多家长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学。

二、基础教育的办学思路还需拓展,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如今是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市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我市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改变,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等等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方针,但说实话我市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是呀!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我们只能这样做,不仅是我市,其实全国好多城市都是这样。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其实,西部地区在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新石器,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

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

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捍�以成都为中心,开发“西南�摹钡厍�,设立郡县,“募民屯田”�踩〉媒洗蟪杉ā?BR>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关中地区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有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

西部大开发的作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 China has been a strategic initiative that aims to bridge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旨在弥合中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差距的战略举措。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policies and investments aimed at boosting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and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less developed western provinces. 它包括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西部省份基础设施、产业和生活水平发展的政策和投资。

One of the key objective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o reduce pover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m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减少贫困,改善西部地区数百万人民的生活质量。

By investing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uch as roads, railways, and airports, the government aims to improve connectivity and facilitate the flow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region.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铁路和机场,政府旨在提高连接性,促进货物和服务在该地区的流动。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经济发展与大开发的几点思考杨友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西部开发不是3一5年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大事。

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就要求,西部大开发应依靠市场来推动。

但是,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伟大的战略部署,政府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证明,政府从规模、协调、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

(一)充分发挥市场权制的作用。

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通过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和政策支持就可达到西部开发的目的,相当部分政策效应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政府不但不能再度介入竞争性领域,而且还要在非竞争性领域适度引人竞争机制,一些原本限制或禁止非公有经济投资参与的领域也要逐步放开。

强调东部地区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派”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投资,东部地区企业也不能因为“政治需要”而盲目到西部地区投资。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必须以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只能创造必要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不能因为片面追求速度而以政府代市场,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强化政府为引导和调控。

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包括税收减免、投资倾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潮,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基础。

但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调控:一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商品市场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强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各自比较优势的宣传,使投资者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的发展机会,真正实现“潜在优势”向“可知优势”再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024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范文

2024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范文

2024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范文____年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____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参与西部大开发学习的一年。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区域发展、扶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下面是我对此次学习的总结。

一、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中央政府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大后方,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在推动区域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交流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扶贫攻坚方面,西部大开发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社会就业等,使得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明显下降。

再次,在生态环保方面,西部大开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挑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出问题严重,大量年轻人流向了东部发展,导致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供应不足。

其次,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赖资源性产业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再次,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偏远山区和边境地区存在许多困难。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四、对我个人的影响通过参与西部大开发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所取得的成绩,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

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开发,有许多经验值得思考和总结。

对于当前进行的西部开发,笔者认为应以市场化、生态化、持续化、特色化、科技化为原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优势产业,以产业的城市聚集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标签:西部开发原则产业城市化经济社会发展一、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西部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开发,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特别是解放后进行的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中央政府强调“工业的地区分布应有利于國防和长期发展思想”的指导思想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亿元,建成10条总长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共建设了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

这次开发建设使西部地区第一次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交通体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极大地发展。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北各省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明显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

西部历史上的开发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同时也有许多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第一,西部开发中的政治因素对产业选择、区域安排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规划基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五”“二五”期间有选择的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安排一定数量的工矿企业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但1960年代开始的“大三线”建设和各省内部的“小三线”建设以及“三五”计划过分向西部倾斜的资源配置和不顾当地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而安排的一些资本密集产业显然有悖于发挥比较优势的配置原则。

第二,西部开发中的企业区域布局忽视了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造成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业配套能力较低,交易成本过高,经济效益较差。

这种产业布局尤其体现在国防工业的安排上的“山、散、洞”原则。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就是建立在我国加快西部开发的条件和时机已成熟的基础上的。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我国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尤其是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财力支持西部开发。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里,正确的意识就是西部开发的战略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人们的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与东部有明显的差距。

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从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规划。

只有这样的战略,才能正确指导西部大开发,才能加快开发的速度和取得好的效益。

否则,不但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思考之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整体和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着眼于整体,又要搞好局部。

早在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两个大局”是从我国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这个大局出发,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的。

所以“两个大局”战赂充分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域优势和国家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中等收入社会,更为可喜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一种自我发展的机制,具备了经济快速发展自立的条件。

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1)论文

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1)论文

西北地区开发中若干策略的反思(1)论文开发西部是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坚决贯彻,认真组织实施。

但在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份冷静,这种冷静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系统科学的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西北地区开发的关键性难题干旱化气候的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

这种不利的自然条件不仅长期制约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加剧的干旱化也是目前开发大西北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更多的人口和更大的经济规模,是实现西部开发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西北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各盆地之中,并且盆地也最具开发潜力。

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盆地存在着水量的负均衡和盐份向地表和盆地中心聚集的大趋势。

而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人为活动条件下,会导致局域水循环变化并导致水盐失衡,进而影响土壤的水、盐分布格局,而土壤中的水、盐背景值及其分布又决定着植物种群、集群的自然选择,并成为人为经济─生态建设活动的自然基础。

因此,水、盐时空分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应成为制定西北开发规划的首要工作。

二、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近年来,众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两方面的事实:一是全球沙漠化分布格局的变化;二是西藏高原隆升导致的环境变化。

沙漠是极端干旱气候的产物。

我国西北是全球沙漠化面积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西北干旱化持续发展的证据: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的挤压,近200万年间,我国青藏高原由平均高度1000-20XX米升到4000-5000米,天山上升了近5000米,秦岭上升了近20XX米,造成了我国宏观地形呈现以青藏高原为屋脊,向太平洋方向梯级下降的态势。

受此影响,北半球盛行的西风流由于受西部高原、山地的阻挡而分为两支,北支从西伯利亚-蒙古一线进入我国,南支与印度洋暖湿气流汇合从西南入境,形成了我国西北干旱,东南湿润的宏观气候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与反思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与反思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与反思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也被提上了议程。

这一战略的提出,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逐渐被挖掘出来,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断完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比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加强与中亚、南亚等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设跨国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地区以其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和劳动力成本低等特点,逐渐成为各类产业的聚集地。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和扶持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比如,在推广“裕华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持,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3. 加强环境保护和协作共赢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保护措施,保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实现协作共赢的局面,在保护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的同时,推动共同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反思1. 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从而实现更加全面、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我们也要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西部大开发分析论文

西部大开发分析论文
4.增强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要基地,但由于价格偏低,致使大量价值流失,直接影响到本地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资金积累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西部地区应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价格改革,理顺比价关系,减少能源、原材料的价值流失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资金积累能力,扩大资金投入,缓解西部开发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三、科技动力:西部开发的关键
3.注重特色意识。目前,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金条件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差异明显,如果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急于求成,采取均衡式发展战略,势必会增加机会成本,影响开发的进度。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农林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建国以来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所积累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基础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存量。西部地区必须一方面采取若干投资倾斜和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发展资源开采加工、重化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能源原材料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科技产业;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展农、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食品、建筑材料工业等。同时为解决西部地区“瓶颈”制约,还要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部门。[1]只有这样,西部地区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赢得发展的速度。
4.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从工业结构看,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高附加值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带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按工业总产值计算,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占36.5%,比全国平均值高7.6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10.8个百分点。但客观地分析,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仍具有不少有利条件:现有44个大中型城市,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西安是我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高等院校47所,各类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40万人。重庆、成都、兰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实力也较为雄厚。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科技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腾飞。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

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

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在1979年从沿海地区开始的。

xx年开始的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则是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xx年到xx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一批内地新涌现的明星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其耀眼的程度不亚于沿海的深圳、厦门;神木等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一跃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逐步加快,从xx年的7.3%,提高到xx年的14.5%,xx年也达到12.4%,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至少可以说基本跟上了全国的平均速度,没有使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少见的。

和大部分先发展国家的,依靠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错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发挥后发优势,依靠政府有效地集中使用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为外资和民间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开展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

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这一模式很快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避免了市场试错的弯路,中国的gdp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大,贫困群体迅速减少;但其负面影响是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政府持续垄断大部分资源,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不公正的收入差距扩大,污染严重,精英以外的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感和分享感较低,社会成本在越来越高。

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必要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西部大开发的感想作文700字

西部大开发的感想作文700字

西部大开发的感想作文700字1. 范文一作为一位西部大开发的受益者,我深有感触。

从小,我就在西部的山村里长大,家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

但是,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快速推进,我看到了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机场、高速公路、电子商务等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带给我们方便和机遇。

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四面八方的资源聚集,我的家乡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环境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推动作用不可估量。

纵观世界每个大国发展的历程,都有一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崛起和形成。

美国西岸科技高度集中,欧洲西部德国法国经济强劲,亚洲东京首尔是文化商业中心。

这些地方的繁荣是由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所带来的。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得更多地区成为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引擎,也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路径。

在这条路径上,我相信我和我的同龄人,也必将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2. 范文二在我眼里,长大的西部地区是贫困、落后和闭塞的代名词。

但是,如今,这些词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深有感触的体验到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我和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我惊叹于政府大规模建设的公共设施。

我记得小时候回家探亲,需要长途跋涉、坐车等,十分疲劳。

如今,西部地区的交通快速方便,很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和高速公路。

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明显改善了当地人的出行和交流。

除了公共设施的建设,教育、医疗设施、信息技术等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丰富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也感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所引领的经济实力的增强。

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西部地区的企业都是以农业为主,一些小工厂的存在也是凤毛麟角。

现在,随着市场和资本的密集入驻,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企业的壮大,带动着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力的增长。

我感到非常自豪,能够见证我的家乡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最后,我觉得西部大开发也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西部论文总结文案范文

西部论文总结文案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西部地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成就1. 经济发展迅速: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2.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西部地区交通条件。

3. 生态环境改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4. 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二、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1. 人才短缺: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2. 产业竞争力不足: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竞争力不足,难以与东部地区形成有效竞争。

3. 资源环境约束: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4. 城乡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

三、西部地区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1. 优化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4.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5. 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之,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思考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回顾与思考作者:邹东涛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2期[摘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这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0年的西部大开发,确实取得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就。

但是,我们要理性看待西部大开发的“亮点”,要具有忧患意识,要深入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新举措,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回顾;思考;理性我是陕南秦岭巴山贫困山区汉阴县人氏。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部人,作为黄土地的儿子、秦巴山区的儿子,故乡情、赤子心使我从感情上十分关注西部经济的发展,工作无论是在汉阴、安康、西安还是北京,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

1993年3月31日,在西北大学工作的我,应邀在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西安理论讲坛”上作了题为《西安,如何重振汉唐雄风》的首场报告,指出:“要重振汉唐雄风,必须重振思想观念”;“要使西安经济‘火’起来,必须使思想观念‘火’起来”;“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体改委工作的我,协助上级领导参与组织了由国务院7部委参加的“中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联合课题组的工作,到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作了调研,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

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打心里十分拥护,可以说是激情澎湃,写下了《西部大开发礼赞》:西部开发号令颁,江山翘首喜开颜。

离乡游子情何在?当为桑梓献华篇。

2000年春,我组织编撰了四大卷约1000万字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1]。

这项工作得到首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培炎同志的积极支持,由他担任该书总顾问,我担任总主编。

随后,我出版了《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邹东涛西部开发文集》[2],收集了我从1970年以来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文稿。

我一直有着到第一线实地调研的嗜好,长期以来,跑遍了西部所有省市自治区,不断地加深着西部发展的思考。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成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自1980年代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西部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

一、历史进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重点关注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

由于政策的不适当和不公平,以及地理、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程度较高。

1988年,全国人大批准了《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大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成就通过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同样迅速。

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果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期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项目。

从铁路、公路、运输设施的改善到大型水利工程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和水利设施已经大幅提升,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资源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的重要供应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这些资源被逐步挖掘出来,利用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西部地区在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三)巨大经济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加惊人,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该地区的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地区政府引导民众意识环保,倡导“绿色发展”,在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1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西部地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发展西部地区,我国坚持以西部大开发为主线,加大投入,实施了特殊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使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整体就业状况,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职业技能达到减少贫困的目的。

另一方面,通过西部大开发,可以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有效弥补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

目前,我国正加大西部地区发展投入,实施多措齐下促进西部大开发,使其更快发展,使西部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增长极。

2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尽管西部大开发产生了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一系列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征是多元的,这一特点给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由于西部地区的历史发展,包括土地使用权和民族地区特点,以及社会结构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引发一系列政治风险。

通过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政策统一、规则松动、标准精准”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社会敏感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出满足多方期望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整合投入,解决好西部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问题。

以此实现西部地区的统一发展和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资源保护,提高西部地区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此外,应全面强化环境认识,推进节能减排,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落实坚持节约报废权和保护生态环境、林地和湿地保护等政策措施;发展科学先进的技术和经济,推进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达到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效经济发展。

此外,西部大开发应强化对于少数民族和非洲少数民族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程影响,并应用技术和公共卫生措施来提高西部地区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水平,确保中国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开发的论文

西部开发的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政策和路线。

西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作为全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西部地区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是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优势,西部大开发因而有着重大的意义。

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一、以调水和移民为中心的国土整治。

二、农业,生态和环保。

三、提高西部农民的收入。

四、加速农村城镇化。

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大开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及时的进行处理和解决以便顺利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民族问题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开发。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使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们解决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民族问题的解决又为我们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保障。

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上来。

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问题(1) 产业结构失衡,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

关于西部大开发论文西部大开发 论文

关于西部大开发论文西部大开发 论文

32〉〉〉短 信政研前沿栏目主持/黄莎莎 邮箱/suosha@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协办当代贵州 2010年11月上 第21期今年7月,中央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重大部署。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指出:“我们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开端,即将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端,我省面临着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最近,省委召开十届十次全体(扩大)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作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省应突出抢抓西部大开发新机遇,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新机遇,为加快发展夯实基础。

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提出要加快构建西部地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此,我省应力争在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解决工程性缺水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上获得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实现贵州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快推进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抓紧落实近期铁道部与我省签署的总投资达3990亿元的部省纪要,部省纪要确定的29个铁路建设项目实施后,将使贵州成为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节点,并进一步强化我省在西部地区重要出海通道的地位。

加快贵阳机场扩建工程和支线机场的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全省的立体交通网络,从而有效破解我省发展瓶颈。

在水利建设方面,结合国家实施的贵州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系统谋划、科学统筹,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滋黔”一期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推进贵州现代水利体系建设。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战略思路与实施关键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战略思路与实施关键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战略思路与实施关键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战略思路与实施关键引言: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西部大开发涵盖的范围广泛,任务繁重。

本文将在回顾西部大开发战略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其战略思路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旨在为未来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历程回顾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20多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开发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路1. 区域差异化发展思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

因此,西部大开发需要遵循区域差异化发展思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有些地区适合发展旅游业,有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有些地区适合发展矿产资源等。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2. 特色产业培育思路西部地区在发展中要依靠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附加值的提升。

例如,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打造独特的品牌和优势。

3. 融合发展思路西部大开发需要注重促进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联动。

只有实现各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理障碍,降低交易成本。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关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西部大开发需要政府关注和政策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进入西部地区投资。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提升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范文-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中国西部大开发历史回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其实,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其兴盛辉煌的一页,西部地区的发展兴衰历程值得人们回顾和思考。

中国西部地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大溪文化、大墩子—礼州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说明当时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并不大。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夏商周三个王朝的中心横跨黄河流域的今晋、陕、豫、鲁等省,东西差距也不明显。

春秋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在耕战背景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

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今陕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

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之称;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

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八荡尤耍恢⑩恕裼谑鞘ⅲ醒难伞薄:捍猿啥嘉行模ⅰ拔髂弦摹钡厍枇⒖は兀澳济裢吞铩保踩〉媒洗蟪杉ā?BR> 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关中地区为中心地区,而陇右一带“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有研究成果表明,唐代西北屯田达584屯,西北地区占全国10%的小农提供了全国90%以上的“和籴残粮”,故史载“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是形成国库“财宝山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益州成都一带仍然是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地区,可与长江下游的扬州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后,西北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和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中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始大大下降。

宋虽然仍刻意在西北营田,但由于党项等民族阻隔,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改道、断流,沙漠化加重,重开的青唐道又多有不便,丝路一度受阻。

同时,由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方海上丝路日益繁荣,逐渐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地位。

在西南地区,四川的经济地位曾十分重要,成为宋王朝的一个重要粮草供给地。

但宋在四川划大流河与大理为界,偏安一隅,政治上在西南的气度已经不如以前。

南宋末年和元代末年的四川战乱,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大,唐宋逐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但元明以来在云南、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并入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之下,有利于云贵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明代的洪武大移民,对西北陕西、甘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期关闭嘉峪关,对今xx一带的控制相对削弱,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多有负面影响。

明清以来,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拉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快。

元明清三朝出于戍边的需要,虽不断在西北地区和西南边疆实行屯田,解决军用,救济饥民,掀起开发,但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快,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清代前期在河西和北疆大规模移民屯田,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开发。

但道光以后外国侵略势力入侵,移民垦殖业受创,屯田荒废,在干旱和风沙的影响下,沙漠化推进明显,适合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地区减少,西北许多地区走向一种生态性贫困。

明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发源地是在西北和西南,不能不说与这种生态性贫困密切相关。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大量移民进入垦殖,也形成一个开发,出现“低山尽村庄,沟壑无余土”的格局,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度有积极的影响。

但随之而来的人口密度大增,山地垦殖风潮乍起,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向一种结构性贫困。

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
但在这10%的近代工业经济中70%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仍十分落后。

由于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国家将工业重点投向西部地区。

特别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大量厂矿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形成的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减少。

改革开放20年来,按照梯度理论,重点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向等方面向东南地区倾斜,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西部发展落后的历史原因近4000多年来,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既有其自然因素,也有其社会因素。

(一)气候影响。

近5000年来,中国的气候总的来看是日趋干旱,这在西北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明清时期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普遍干冷,自然灾害频率增大。

在西北地区,干旱与沙化趋势特别明显,水资源尤为缺乏,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影响都很大,特别对传统农牧业经济影响明显。

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唐代陇右道的兴盛,是与当时气候相对湿润而河流水量充沛有关。

当这些条件日趋恶化时,丝路就衰落了。

(二)区位与地貌的影响。

内陆区位与海洋区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的。

一般而言,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条件下,内陆土质松软的地区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沿海经济便在交通、资源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唐宋以来的西部社会经济衰落和东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正是体现这一种趋势。

西部地区地貌十分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各种地貌都存在,而以山地为主体,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土地资源不足,都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落后。

(三)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的影响。

人口密度和人口质量是西部地区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西部经济的发展中,人口的作用十分明显。

西南地区人类最先生息劳作的地区多是近江的台地平坝地区。

中古时期,一些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始了丘陵梯田运动和部分山地的造田运动,但由于当时人口密度不大,实行一茬轮歇制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并不严重。

明清以来的“湖广填四川”,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致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固定的陡坡旱地垦殖业占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

当人口进一步膨胀后,土地资源与生产结构矛盾突出,技术进步的诱发机制表现不足,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往利用不足,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

西北地区历史上虽然总的人口密度十分低,但由于人口多是居住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台地和极少数沙漠绿洲,所以相对人口密度仍然较大,人口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在传统社会里,人口密度越小,技术创新的诱发机制便越明显,但由于恶劣环境带来的总体经济落后,又制约了技术创新的诱发机制。

由于历史的因素,早在宋代中国文化中心即东移南迁,西部文化落后,而受中原汉民族发展的影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比例尤大。

除了人口密度问题外,人口质量低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

人口质量首先表明在教育水平差,如民国初期,贵州一省的教育经费只等于江苏吴县的教育经费的一半,教育落后可见一斑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回顾及思考(1)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