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简称“非遗”。盐城历史悠久,董永传说、淮剧、杂技、老虎鞋……沉淀着盐城人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

继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项目之后,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两项深深烙有“盐城”印记的“非遗”项目又升入“国家队”。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王书龙、卜树权、孙贵荣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的还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省级的还有:弶港渔民号子、义丰龙舞、面塑、柳编、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枯枝牡丹传说。

到去年8月,我市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共编辑出版普查资料汇编10册,汇编项目802个,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基本查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市、县两级非遗第一批名录全部建立,建湖县、亭湖区还公布了县(区)级第二批名录。目前,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列入县(市、区)级名录,形成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礼俗、戏曲、曲艺、杂技等多项类别。

我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东台市共有董永遗址50多处,分别立牌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射阳县在后羿的传说、射阳的传说、息心寺的传说等重要资源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盐城特有的地形地貌,还形成了众多以农业劳作为内容的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栽秧号子》、《数小鸭》、《小放牛》、《踏车号子》等。

中国汉族,又名江淮戏。源于,流行于省、上海市和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阜宁、淮安、清江市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后与民间酬神的“”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的影响,在、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化的一种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淮剧,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剧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是淮剧的故乡,据统计,全国共有淮剧团13个,盐城市占6个。该市以淮剧申遗为契

机,不断加大保护和挖掘力度,先后有《太阳花》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唢呐声声》等6部剧目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淮剧已成为该市区域的标志。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和影响

,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因需扎靠、打,故称“靠把戏”。在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伴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使淮剧的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全省。

1912年,淮剧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演唱。1939年,著名演员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之后,名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在,1942年成立了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建立了“淮戏研究组”,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小开口”(见)的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有二胡、、、、等;打击乐器有、苏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具有鲜明的。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

等地方言而化的一种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音乐

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遍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南片充满着都市气息,而北片保留了淮剧的乡土气息!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