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毒理学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杀虫剂
1.农药代谢:指农药在生物体内由酶催化或其他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包括初级代谢过程(涉及氧化、水解、还原等酶促反应) 和次级代谢过程(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 两个过程:氧化代谢:氧化代谢是农药在动物体内酶系参与下最重要的代谢途径。
其中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最重要;水解代谢:酯酶,包括磷酸酯酶、酰胺酶、羧酸酯酶等;有机磷中的很多品种、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的代谢涉及到水解。
还原代谢:硝基还原酶(含硝基的还原成胺类化合物)等;如对硫磷、氟乐灵等。
脱卤化代谢:脱去卤族,如脱氯化氢酶等;主要是含卤族农药,如DDT 。
次级代谢:动物体内的初级代谢产物往往仍没有足够的水溶性,还需要通过次级代谢,生成完全溶于水的轭合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轭合作用是一种生物合成过程。
在昆虫体内的轭合主要有,葡萄糖醛酸轭合、葡萄糖轭合、谷光甘肽轭合及氨基酸轭合等。
2.杀虫剂作用方式是指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和方法。
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虫剂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称为胃毒作用。
要求:不使昆虫拒食,不使其呕吐,也不快速排泄(但大量、剧烈的排泄也可因脱水而死亡),而易被中肠吸收。
胃毒剂必须经口,所以适口性是最为重要的,有时可直接左右其毒力和药效。
触杀作用为杀虫剂经昆虫体壁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
要求:药剂具有一定程度的脂溶性,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这样才能穿透昆虫体壁,而起到活性作用。
熏蒸作用:药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的呼吸作用从气门进入虫体而致害虫死亡。
要求:药剂有一定的蒸气压,且易达到有效剂量。
(气化后成分子状)这里应与烟剂区别,烟剂主要靠高温而使药剂升华,成为烟剂小颗粒,附着于虫体后而靠(主要靠)穿透体壁而起触杀作用杀虫的。
内吸作用: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被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取食进入虫体或接触而起到毒杀作用。
要求:较强的水溶性;一定的脂溶性;一定的稳定性和最终可被分解性;以及较强的毒力。
内吸剂为一类特殊的胃毒剂,施用方式多样 喷洒、拌种、涂茎、施毒土等,内吸是一种特殊的胃毒作用。
特异性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卵、引诱、拒食、驱避、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等。
拒食作用昆虫的取食分为4步:①寄主识别和定位;②开始取食;③持续取食和④终止取食。
凡是影响第②或③过程的物质,就可称为拒食剂。
因此可以认为拒食剂主要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昆虫厌食或宁可饿死而不取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够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
拒食剂( insect antifeedants )在植物源农药中较为常见.忌避作用:施用于保护对象表面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而使害虫避而远之(不愿接近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目的。
驱避剂( insect repellent )几种楝科植物对桔蚜(Aphis citricidis )均有一定的忌避活性。
番茄抽提物对小菜蛾具有明显的忌避、拒食、及抑制产卵作用。
引诱作用: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或其它生物学特性,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
引诱剂( insect attractant )。
各种昆虫性信息素。
不育作用:被害虫取食或接触后,可影响昆虫生育、繁殖。
不育剂(insect sterilant )如烷基化剂、六磷胺、不育特、喜树碱等 生长发育调节作用:通过造成昆虫生长发育中生理过程的破坏而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打乱其正常节律,使昆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完成世代繁殖。
生长发育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 )保幼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蜕皮激素类及抗保幼激素类等。
神经毒剂,均是阻断神经传导,
而不是直接杀死神经细胞
3.神经毒剂:药剂对轴突传导的抑制主要是通过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从而影响正常膜的电位差,使电冲动的发生与传导失常。
而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主要与离子通道有关。
离子通道:细胞膜上有通道蛋白形成的跨膜充水小孔,称为离子通道(ion channel ),离子通道使钠、钾、钙等离子顺电化学梯度扩散,通过双分子层。
根据通道开关的调控机制(门控机制)的不同,离子通道可分为:(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或称受体控制性通道,离子通道的开关受Ach 受体、GABA 受体等控制;(2)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或称电压依赖性通道,一方面离子通道的开、关由膜电位决定,另一方面与电位变化的时间有关(时间依赖性),如钠通道、钾通道等;(3) 环核苷酸门控(CNG)通道,这类通道在视觉和嗅觉方面的信号传导中相当重要(4) 机械力敏感的离子通道, 当细胞受各种各样的机械力刺激时开启的离子通道
4.滴滴涕的作用机理 DDT 主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该药剂使中毒的鱼尸花蝇出现的症状为:兴奋性提高,身体及运动平衡被破坏,当运动量达到最大后,体躯强烈痉挛、颤栗,最后试虫麻痹,缓慢地死亡。
解剖虫尸发现,昆虫组织非常干燥,几乎完全丧失了血淋巴。
DDT 中毒后,一些昆虫还具有足自断现象,且断裂下的足仍长时间收缩。
几丁虫还能咬掉中毒的跗足,而保护自己免于失死亡。
DDT 的作用是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延迟h 门的关闭,钠不断内流,从而使得负后电位加强,当负后电位超过了钠阈值,就会引起电位的又一次上升,引起动作电位的重复后放。
动作电位重复后放使神经持续兴奋,昆虫就表现出急速爬动等兴奋症状。
在重复后放之后就是不规则的后放,有时产生一连串动作电位,有时停止,这时昆虫进入痉挛及麻痹阶段,到重复后放变弱时就进入完全麻痹,而传导的停止就是死亡的来临。
滴滴涕主要抑制细胞膜外Ca2+-ATP 酶。
5.Ⅰ型拟除虫菊酯:不带CN 基的,处理的昆虫很快就出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麻痹即所谓击倒,但击倒时体内的药量若未达到致死量时,将会苏醒,最后瘫软死亡,如丙烯菊酯和胺菊酯等。
“击倒”,即引起昆虫的快速的、可恢复的麻痹。
Ⅱ型拟除虫菊酯:带有CN 轴突毒剂 DDT 、除虫菊酯类 前突触膜毒剂 环戊二烯类 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 神经毒剂 乙酰胆碱受体毒剂 烟碱类、沙蚕毒素类 GABA 受体毒剂 锐劲特、Avermectin 、环戊二烯类 章鱼胺受体毒剂 杀虫脒类 其它
基的,处理昆虫不出现兴奋症状,而出现运动失调以后的中毒症状,即很快痉挛,立即进入麻痹状态,最后瘫软死亡,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速灭杀丁等。
当拟除虫菊酯与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后,个别的钠离子通道被拟除虫菊酯变构,在去极化期间使钠离子通道开启延长,导致钠电流和钠尾电流(表示有更多的钠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明显延长。
其中带CN基的拟除虫菊酯类甚至能使钠通道长期不关闭,如溴氰菊酯等。
延长的钠电流引起负后电位去极化,振幅和时程增加,在负后电位去极化达到兴奋阈值时,发生重复后放。
引起这样的重复后放可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发生,特别在突触的神经末端和感觉神经元,引起神经肌肉痉挛产生超兴奋,使运动失调,最后麻痹死亡。
Na+,K+-ATP酶也是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靶标之一。
这种观点和钠离子通道靶标学说并不矛盾。
钠离子在神经细胞内外的流动依靠Na+,K+离子泵。
Na+,K+-ATP酶的基本功能是催化ATP末端磷酸水解,并利用该反应产生的自由能来逆电化学梯度进行Na+、K+的主动运输,从而维持细胞膜内外Na+、K+离子浓度的相对恒定及渗透压的平衡,以保证细胞正常的神经传导或物质吸收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Na+,K+-ATP 酶受强烈的抑制时,影响了主动运输,从而离子流受抑制,水被吸收,滞留,引起各种谷氨酸盐及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拟除虫菊酯作用于钠通道的同时可能也抑制了Na+,K+-ATP酶的活性。
6.前突触膜毒剂是一类主要作用于前突触膜,即突触前膜的杀虫剂。
六六六及环戊二烯类,中毒症状大致分为兴奋、痉挛、麻痹、死亡等几个阶段。
六六六和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刺激前突触膜大量释放乙酰胆碱,造成乙酰胆碱在前后两个神经元的间隙中大量积累,因而阻碍了神经元之间的神经传导。
六六六和环戊二烯类能引起乙酰胆碱大量积累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它们对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所造成的,也不是由于它们占领了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未能与受体结合而造成的乙酰胆碱积累的结果,而是六六六与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刺激前突触膜,加强了乙酰胆碱的释放。
但具体的作用位点尚无定论。
此类杀虫剂还是GABA受体抑制剂。
7.AChE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神经肌肉组织。
昆虫:中枢神经;肌肉、血淋巴;脊椎动物:中枢、周围。
神经组织中的AChE主要是球型。
电鳐肌肉中的AChE几乎全部为A12型。
哺乳动物肌肉AChE呈多型性,主要为A12AChE,也含有其他分子型AchE。
8.有机磷杀虫剂的其他作用机理:
A.抑制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AChE的催化作用能增强神经轴突的生长,因而,在AChE活性被有机磷杀虫剂抑制后,即使未致死亡,机体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也受到阻碍。
毒死蜱可以抑制PC1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轴突的长出,抑制神经细胞DNA的合成,在远低于使AChE活性抑制所需要的浓度时即可引起与脑发育有关的分子----磷酸化的Ca2+ /cAMP介导的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活性增加。
可见,有机磷杀虫剂不仅具有胆碱能毒性,还具有非胆碱能毒性作用。
B. 抑制乙酰胆碱受体:乐果可以增强肌细胞膜上的nAChR的表达。
它可通过结合到非竞争性位点改变该受体的构型或是直接阻断nAChR通道而抑制其功能。
C. 影响神经突触的ACh的释放:毒死蜱可以作用于突触膜上的自主型nAChR,抑制这些自主受体的功能,从而影响ACh的释放。
此外,有机磷杀虫剂还对大脑突触体的钙离子通道功能有抑制作用,例如:甲胺磷(methamidophos)可以使脑突触体钙摄取减少,说明甲胺磷影响了膜上的电压敏感型钙离子通道。
9.氨基甲酸酯类与OP差异:
①K3比乙酰化酶水解慢,但是比磷酰化酶水解快得多。
乙酰化酶的复活半衰期只有0.1ms左右,氨基甲酰化酶为几分钟到数小时,而磷酰化酶为几小时到几十天,甚至永不复活。
②无老化③治疗,阿托品效好,酶复活剂(2-PAM、4-PAM、双复磷)无效
总之:二者均是AChE的不正常底物,为酯动部位抑制剂(有时也称为酸转移抑制剂)。
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与AChE丝氨酸的羟基结合,使AChE磷酰化或氨基甲酰化,即被抑制,去磷酰化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去氨基甲酰化也需要几个小时左右,但是去乙酰化只要几分之一毫秒。
这样导致突触部位积累大量的乙酰胆碱,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不断地被激活,突触后神经纤维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中毒试虫就表现出兴奋状态。
但是过量的乙酰胆碱又可造成去极化阻断,从而抑制了神经传导,使昆虫在中毒后期逐渐地失去活动能力,昏迷死亡。
另外,神经传导的阻断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生理生化过程的失调与破坏。
各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抑制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于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的化学特性,如磷原子的亲电子性等;还决定于酶的特性,AChE具有多种不同的结合部位,各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对他们的结合能力不同,也就影响其催化作用;与AChE的异构部位的变化也有关,某些化合物的作用可整个改变酶的反应性。
所以,各种有机磷酸酯及氨基甲酸酯的抑制能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与哪些部位起作用。
10.乙酰胆碱受体毒剂:以昆虫神经系统的受体为作用靶标的一类药剂称为受体毒剂。
昆虫体内作为杀虫靶标的有乙酰胆碱受体、GABA 受体、章鱼胺受体这三类主要的神经受体,另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谷氨酸受体等。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其本质为蛋白质。
每一种受体均有其相应的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
神经递质的受体:在神经生化领域内把对神经递质起应答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的受体,它们是存在于突触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其分子链镶嵌在膜内,而与配体(递质)结合的位点露在膜外。
神经递质必须通过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11.烟碱及烟碱类杀虫药剂的作用机理:靶标:nAChR中a亚基。
因此该类杀虫剂与其它杀虫剂一般无交互抗性。
烟碱被公认是一种乙酰胆碱受体毒剂。
作为乙酰胆碱受体的激活剂,烟碱在低浓度时刺激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引起兴奋,而在高浓度时,它占领受体,使神经突触传递受阻,因而中毒的试虫表现持续兴奋、呼吸衰竭,直至死亡的症状。
烟碱类杀虫剂以游离碱形式达到作用点, 其离子化型十分有利于和烟碱型受体的结合,故烟碱及其类似物的毒性并不决定于它们对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能力,而主要决定于它们能否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内。
烟碱只对烟碱样受体和蕈毒酮样受体有作用,而对蕈毒碱样受体没有作用。
症状:致死剂量下:典型神经中毒症状,即行动失控、发抖、麻痹直至死亡;亚致死剂量下:拒食作用,引起蚜虫惊厥、蜜露排放减少,最终饥饿死亡。
对害虫生殖有显著影响。
12.GABA受体:生理意义:突触前膜释放的GABA和后膜GABAAR位点结合,诱导受体的构象改变,使通道开放,Cl-迅速涌入膜内,使膜超级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当GABA受体被激活剂激活后,不论在哪个部位,总是使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进入突触后膜,造成超极化,使另一个兴奋性的冲动到达该突触时达不到阈值电位,亦不会引起兴奋,而拮抗剂的作用则相反。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引致后突触膜的超极化作用,因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GABAR是一个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
类型: GABAAR:分布于突触后膜及树突上,对荷包牡丹碱敏感,抑制性受体,与突触传递有关。
GABABR:分布于突触前膜,对氯苯胺丁酸敏感,GABABR与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有关,它刺激前突触膜上钙的大量进入,由此使更多的小泡释放出GABA。
GABA受体毒剂种类:A类杀虫剂包括多氯环烷烃类化合物、苦毒宁、芳基取代的杂环化合物及某些小取代基的杂环化合物,这些杀虫剂诱发典型的极度兴奋症状,表现为正温度系数,并与狄氏剂有交互抗性,中毒试虫表现出兴奋、痉挛、麻痹、死亡四个阶段的症状。
该类药剂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触部位起作用;
B类杀虫剂为其他小取代基的杂环化合物,表现为负温度系数,中毒症状不固定;
C类杀虫剂为芳基吡唑类;如锐劲特
D类杀虫剂为阿维菌素类,该类杀虫剂引起镇静、多尿中毒症状,与狄氏剂无交互抗性。
使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涌入膜内导致细胞功能丧失,使神经系统的正常动作电位传导受到破坏,其表现是导致中毒节肢动物无兴奋表现,行动迟缓,麻痹,停止取食,继而死亡。
阿维菌素类化合物在脊椎底物和无脊椎底物之间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主要原因:
(1)在脊椎动物中, GABA受体位于CNS,但是调节运动神经的化学介质是胆碱,而在昆虫和其他非脊椎动物体内,运动神经活性是由GABA和/或谷氨酸盐来调节。
(2)非脊椎动物具有一族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而在哺乳动物中没有。
因而,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不能穿透脊椎动物的CNS使其中毒或致死,但可以通过Glu门控氯通道作用于昆虫的GABA 或GluR。
此外,阿维菌素类杀虫剂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其他门控氯通道受体的结合率也比较低,加之这类杀虫剂又难以通过哺乳动物的血脑屏障,所以,这类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相对安全。
13.呼吸毒剂:外呼吸抑制剂:起物理作用,引起昆虫窒息,由于堵塞或覆盖了昆虫气门而不能呼吸,即阻断了昆虫气管内的气体与外界空气的交换。
内呼吸抑制剂:对呼吸酶系的抑制,即内呼吸的抑制,也即抑制了氧化代谢。
多数呼吸毒剂属于后一类,如各种熏蒸毒气、鱼藤酮、氟乙酸及其衍生物等。
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并放出能的作用称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作用。
生物氧化与体外的化学氧化,实质相同,即一种物质丢失电子是氧化,得到电子是还原。
所不同者,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内进行,而且必须在有酶参加和在一定条件(温度和pH等都不偏高、偏低)下进行,放出的能主要以ATP及肌酸磷酸形式储存起来,供需要时使用。
14.Bt内毒素,Bt的杀虫活性主要是其产生的杀虫蛋白晶体在起作用。
昆虫摄食该毒蛋白后,在中肠的高pH环境和蛋白酶的作用下,毒蛋白晶体溶解并被激活,引起试虫中肠膜上皮细胞裂解。
症状:试虫失去运动能力,不停地颤抖,呕吐,停止取食,死亡
δ-内毒素的作用过程要经溶解、酶解活化、与受体结合、插入、孔洞或离子通道形成等五个环节。
毒素被活化以后,毒素首先是通过结构域Ⅱ与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发生专一性结合。
结合分为两步,第一步即初始结合,结合上的毒素可以再次与受体发生解离,故又称可逆性结合;初始结合之后,毒素进一步与膜受体蛋白发生紧密结合或直接插入细胞膜,此时的毒素与受体难以发生解离,故为不可逆性结合。
δ-内毒素与刷状缘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结构域Ⅰ插入膜内,形成孔洞或离子通道,导致膜完整性的破坏,引起离子渗漏,水随之进入细胞,细胞因膨胀而解体、死亡。
15.昆虫生长发育调节剂(简称 IGR)一类特殊的影响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药剂,它通过造成生长发育中生理过程的破坏而使昆虫表现出生长发育异常,并逐渐死亡。
其靶标是昆虫所特有的蜕皮、变态发育过程。
主要包括:保幼激素类似物、抗保幼激素类、蜕皮激素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16.昆虫主要靠嗅觉来觉察信息素。
昆虫的触角表面密布多种形态各异的嗅觉接受器,嗅觉接受器感觉细胞的树状突常伸进特化的感觉毛中,每根感觉毛的表面有很多与毛中液体相通的微孔,树状突浸泡在感觉液中。
有气味的信息素分子必须被浸有树突的液体吸收,并通过扩散移到树状突的接受表面-受体,然后传入神经,经过脑的综合,再作出行为反应。
性信息素昆虫性信息素主要是用于虫情测报、大量诱捕、干扰交配、害虫检疫、虫种鉴定等方面。
将性信息素配合其它杀虫药剂(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使用
利用合成的昆虫信息素防治仓储害虫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7拒食剂:把抑制昆虫取食过程,造成取食量减少及取食行为异常的物质统称为昆虫拒食剂。
把通过外围神经系统改变昆虫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化学感受器)而引起取食过程受阻的物质称为拒食剂,“
拒食剂、忌避剂与驱避剂的区别昆虫的取食过程:①寄主识别和定位;②开始取食;③持续取食和④终止取食。
拒食剂:将抑制昆虫取食过程中②和③的物质称为拒食剂;忌避剂:影响昆虫取食过程第一步骤以及干扰昆虫在寄主上的定着、产
卵和栖息(对寄主的识别和定位)的物质统称为忌避剂;驱避剂:引起昆虫无法选择和定向,甚至远离其适宜的生境和食物的一类挥发性物质。
忌避剂与驱避剂在许多文献中含义基本相同。
昆虫拒食剂的分类:
(1)绝对性拒食剂,昆虫对其表现出持续性拒食,最后因饥饿而死。
(2)相对性拒食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可抑制昆虫的取食,但当受试昆虫饥饿到一定程度则又开始取食。
取食行为既依赖于昆虫的化学感受器的神经信息的输入,又依赖于中枢神经对这些输入信息的综合分析。
因此,取食行为被抑制的原因就可能是感受器信息输入中断,也可能是中枢神经特化的“抑食细胞”受到刺激,亦或兼而有之。
作用机理:印楝素:主要在于对抑食细胞的刺激从而导致了拒食作用。
川楝素:对昆虫下颚瘤状体栓椎感受器有抑制作用,使得昆虫神经系统内取食刺激信息的传递中断,幼虫失去味觉功能而表现出拒食作用。
蓼二醛:对大菜粉蝶幼虫下颚外颚叶上的中央栓锥感器内的抑食细胞有激活作用,将非食物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继而产生拒食行为。
18.杀虫药剂的致毒症状是指试虫对药剂中毒后,其行为、形态等表象发生明显的改变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现象。
症状和机理的关系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症状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 症状描述很模糊,用语不严格2 对症状描述很粗糙,不系统3 对症状与机理的关系阐述不清楚
症状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选用不同目的昆虫2 选用不同虫态的试虫。
卵、幼虫、成虫、蛹。
3 多采用几种处理方法。
点滴法、饲喂法等。
4 观察条件要统一。
温度、光照、湿度等。
5 剂量问题。
6 亚致死效应。
7 借助一定的工具。
8 描述要详细,记录要有连续性。
第二章杀菌剂毒理学
第一节杀菌剂毒理学——作用方式及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杀菌剂进入菌的细胞主要是通透细胞膜的问题。
菌的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和结构与穿透有关。
油/水分配系数。
作为异生物质的杀菌剂主要通过被动运转进入。
与孢子相比,药物更容易透入芽管或菌丝的内部。
杀菌剂进入菌体细胞后的移动一般对杀菌毒力没有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药剂只对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有毒性,则会受些影响。
物质在菌体内的移动在菌的孢子和菌丝内有些不同,在后者比较容易些。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杀菌剂的毒理广义地说包括:(1)防病原理,(2)杀菌作用方式3)杀菌作用机制,但一般只包括后两种。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1.抑制毒素的产生真菌分泌的毒素对寄主有选择性和非选择性。
这些毒素中有很多是与病害发生或病状的出现有关,因此抑制毒素的产生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
2.(细)胞外酶产生的调节真菌在侵染植物时菌体分泌的胞外糖酶常起着重要作用(溶解、分解),3.改变菌体内的代谢过程杀菌剂对病菌细胞水平的作用,许多人常把这部分看为是杀菌剂的杀菌机制。
不过,应该指出药剂改变菌体细胞内的代谢可以在多方面影响菌的致病力。
4.杀菌剂对各种子实体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其实质是杀菌剂对菌细胞代谢影响的反映。
(三)杀菌剂作用于寄主作物植物对病菌侵染的反应有两种可能性:抗病或感病,以化学物质为基础。
1.植物保护素的诱导生成和诱导剂植物保护素是在植物体内生成对病菌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通过促进植保素的生成或提高植保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的防病方法可以看为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方法。
2.寄主体内与防病有关的其他变化寄主植物经化学处理后,可降低植物对病菌的毒素的敏感性,或提高植物钝化毒素的能力。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使菌类中毒后的各种表现杀菌剂通常是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各种子实体和侵染结构的形成或导致细胞膨胀、原生质体和线粒体的瓦解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的破坏等。
这些中毒症状都是杀菌剂直接作用于菌体使菌中毒后在生理上和生化上产生变化的结果。
(二)杀菌作用与抑菌作用中毒表现:杀菌作用主要是表现为孢子不能萌发,而抑菌作用则表现为孢子萌发后的芽管或菌丝不能继续生长。
菌中毒后体内代谢过程的变化:杀菌作用多数是影响生物氧化,而抑菌作用多数是影响生物合成。
不过,这两种作用也不能截然分开,许多时候一种药物的作用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药剂的种类、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
一般来说,影响能量生成的传统保护剂是典型起杀菌作用的,而主要是影响生物合成的内吸剂则大部分是抑菌作用的。
因此,化合物的性质是影响毒性作用的主要原因。
但是同一种化合物,由于使用浓度或剂量不同会出现毒性方式的不同,在内吸剂中尤为常见。
同一种化合物,由于使用浓度或剂量不同会出现毒性方式的不同(在内吸剂中尤为常见)。
(三)抑菌作用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类型:使真菌或细菌停止生长;抑制菌类的各种孢子的形成。
称为抗孢子形成剂(anti-sporulants)。
有人把它们称为基因抑制剂(genestatic物质)。
抑制各种繁殖体的形成、孢子的释放、病斑以及孢子侵入植物组织的结构的形成,有的甚至仅抑制孢子的游动。
抑菌作用的实践意义:1. 繁殖体的形成受抑制,以及孢子被抑制,显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妨碍病害的传播;2. 即使只是孢子被抑制,延缓生长速率,也会导致孢子的老化,老化孢子的萌发率会大大降低。
3. 由于抑菌作用可在较低药剂浓度下进行这就减少对寄主产生药害的机会,因而有助于使内吸剂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四)杀菌剂在菌体内的主要作用部位杀菌剂几乎可以作用于菌体的各部位,和细胞内的各种结构,以及重要的细胞器等。
主要是作用于细胞壁、质膜、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破坏这些重要的结构或影响这些结构上或里面的重要代谢物质的功能。
(五)各种杀菌机制的生化基础及不同机制间的相互关系杀菌剂的杀菌体作用机制就是杀菌剂致毒的生物化学。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影响菌体细胞内能的生成和主要代谢物质的合成,具体地说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和合成。
这些物质的代谢过程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