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语文教材建设的背景及编制理论, 研究一般语文教材的
路 子 。 20世 纪80年 代 以 来 所 建 构 的 诸 多 新 的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基本类型、 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特点等。 “文革” 以前
样式则认为教师主要起引导、 启发作用, 学生是认知活动
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 改革开放后人们除了对一些新选课
写训练要做到辩证统一,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以后
本次新课程改革, 由于淡化语文知识以及对教与学
历届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继承这一思路, 在重视培养学生
“内容” 表述的缺失, 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终于被有意识地
读 写 听 说 能 力 的 同 时 , 也 注 重 培 育 学 生 的 思 想 情 意 。 21世

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 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功利目的的倾向, 其负面效应引发了人们对语文课程工具

的有力工具”。 1963年教学大纲指出: “语文 是 学 好 各 门 知
性的质疑。 1987年陈钟梁在 《语文学 习》 第8期 发 表 了 《是

识 和 从 事 各 种 工 作 的 基 本 工 具 。 ” 1980 年 教 学 大 纲 指 出 :
教育经纬
○○
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
屠锦红 徐林祥
〔摘要〕 以 “语文” 作为中小学一门课程的名称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 至今语文教育研究已走过了 60年的历程。 本文从语文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 过 程 、 教 学 方 法 、 教 学 评 价 等 方面进行述评, 勾勒出六十年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轨迹, 总结得失。
构成要素进行厘定, 是一条适宜的路径。 因为课程内容是
学段的阶段目标构成, 每个阶段目标则分识字写字、 阅读、
服从、 服务于课程目标的, 要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必须得
写作、 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逐一细述。
有适宜的课程内容作支撑。 开发语文课程内容的路径可以

○○
学术界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探讨争鸣, 基本上是与对语
等同于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指向的是语文学科
语教材研究》 等等。
“应该教什么”, 教材内容指向的是语文学科 “用什么来教
总的来看, 人们研究语文教材的视角大致有三种: 一
21
教育经纬
种是微观的, 着眼于文本, 即研究语文教材中的单篇课文,
的 “六步自读法”, 等等。 〔7〕
研究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疑点、 重点或难点; 一
人文主义, 还是科学主义》, 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
一 月
“语 文 是 从 事 学 习 和 工 作 的 基 础 工 具 。” 1990年 教 学 大 纲 指
育的问题。 之后, 诸多专家学者、 一线教师纷纷发表文章,
号 上
出: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6年 教 学 大 纲 指
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人文性等问题展开争鸣。
文教材研究中, 语文教材的编制问题一直是个核心问题,
不多, 但这并不代表此项研究已 “尽善尽美”。 有几点是值
但人们研究的重点取向多为 “如何编制”, 对 “编制什么”
得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注意的: 首先, 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都是缺失的。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 我们见到最多的是 “教
庆元主编的 《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黄光硕著的 《语文教材
学内容” 或 “教材内容”, 主要包括课文、 能力训练、 基础
论》, 顾黄初、 顾振彪合著的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
知识等项目。 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来看, 上述内容并不能
朱绍禹主编的 《中学语文教材概观》, 洪宗礼等主编的 《母
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有二: 一是建立广义的知识观, 二是
而是 “复合型” 的。 其中有知识的、 技能的、 习惯的, 也
区别 “语言” 和 “言语”; 认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
有道德的、 审美的、 情感的等等。 第三, 从对语文课程目
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 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 研
标的表述上来看, 目标的项目愈来愈完备、 要求愈来愈具
学科知识要素, 二是语文活动内容要素; 建议借鉴国外的
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 各个历史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往往
课程内容的分析框架, 按 “领域” → “项目” → “要素”
打上时代的烙印, 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的课程价值取向。 第
→ “要点” 来开发语文课程要素。 〔3〕 韩雪屏指出有效建构
二, 从构成要素来看, 语文课程目标从来就不是单一的,
四、 关于语文教材
三、 关于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教材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中
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前, 无论是在语文教学大纲的语境
国 知 网 搜 寻 , 仅1979年 至 今 发 表 的 相 关 语 文 教 材 研 究 的 论
下, 还是公众的学术讨论中, “语文课程内容” 这一概念
文 就 近3000篇 。 此 外 , 研 究 论 著 也 是 层 出 不 穷 , 譬 如 : 周
的、 粗略的语文课程内容要素明朗化、 精细化。 另外, 课


们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探讨常常是 “粘连”
程的本体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核心则是课程知识, 因

混杂在一起的, 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往往受外在的因素影
此, 课程改革的实质上是为课程知识的除旧纳新。 既有的
响, 或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吁求, 或来自社会对语文教育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 语文教育研究 述评
一、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
的思想内容教育的关系, 探讨的前期背景是 “文化大革
命”。 两次讨论的直接动因都是旨在扭转因政治因素导致语
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对语
文教育质量下滑这一局面, 因此, 讨论的结果都是对语文
文 课 程 性 质 的 阐 述 大 致 经 历 了 这 样 的 发 展 过 程 : 1956年 的
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 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
体 , 量 化 的 意 识 也 愈 来 愈 强 。 本 次 新 课 程 改 革 , 2001年 颁
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 〔4〕
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
事实上,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来对语文课程内容的
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 它由十条总目标和四个
半 月
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
经过三次大讨论, 语文课程的 “人文性” 逐渐被人们
体 。” 2000年 教 学 大 纲 指 出 : “语 文 是 最 重Fra Baidu bibliotek要 的 交 际 工 具 ,
认可, 进而取代了建国初将语文课程定性为 “思想性” 的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21世纪新课程改革 , 语 文 新 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
语文知识系统已被认定为存有诸多弊端, 那么, 语文课程
的批判, 其思考基点很少是从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学科自
到底应该需要哪些语文知识? 这些语文知识又将如何引入
身的规律来探究语文课程目标, 缺少对母语教育研究的真
语文课程?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无法回避, 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正尊重和对语文本体存在的学理探究。
教 育 工 具 性 的 进 一 步 认 定 与 加 强 。 20世 纪80年 代 中 期 , 在
分科教学大纲规定: 汉语 “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文精神式微, 应试教育愈演愈
育的一种重要的、 有力的工具”; 文学 “是帮助年轻一代认
烈, 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工具价值和
在的情况是: 将 “语文课程内容” 和 “语文教学内容” 当
标 , 淡 化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以 及 文 学 教 育 。 1978年 制 定 、 1980
作一个概念, 互为替代, 而对 “语文教学内容” 的认识又
年修订的教学大纲强调在语文教学中, 思想政治教育和读
错误地等同于 “语文教材内容”。 〔2〕
一定的教学过程模式事实上反映着一定的教学观。 凯
种是中观的, 着眼于一册或一套语文教材, 研究它的体例、
洛夫的那套 “五环节” 实际上主张教师讲解教材, 并把分
选文特点以及与此有关的诸种问题; 一种是宏观的, 着眼
析 的 结 论 传 给 学 生 , 走 的 是 “教 师— ——教 材— ——学 生 ” 的
次 讨 论 发 生 在20世 纪50年 代 末 至60年 代 初 , 第 二 次 讨 论 发
生 在20世 纪70年 代 末 至80年 代 初 , 第 三 次 讨 论 则 从80年 代
我国每次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语文课程目标做出
中期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次讨论问题的实质是语文教育与
了 较 为 明 晰 的 规 定 。 以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大 纲 为 例 。 1956年 汉
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探讨的前期背景是 “教育大革命”;
语教学大纲和文学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均由
第二次讨论问题的实质是语言文字教育和语言文字所承载
“教养任务” 和 “教育任务” 构成。 “教养任务” 主要表现
20
教育经纬
为对汉语知识、 技能的掌握以及对文学作品、 文学史和相
学”, 教学内容指向的则是语文学科 “实际教了什么”。 三
现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的旨意。 应该说, 新的语文
材观念、 流派的分析梳理, 有对古今中外语文教材的纵横
教学过程模式体现了 “以人 (学生) 为本” 的现代教学观,
比较。
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
纵观既有的语文教材研究, 存在两个欠缺: 一是在语
本次新课程改革以来, 学术界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研究
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意志和教学导向。 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阐释, 既有官方文件的界说认定,
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定, 虽然官方文件有其明确的界说, 但 民间的争鸣却是相当多元的。
也有学术层面的探讨争鸣。 这集中体现为 “文” 与 “道”、
工具性与思想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三次大讨论。 第一
二、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文教学过程模式, 可以看出它们存有这样的一些共性: 强
文教材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 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也趋于成
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变教学为导学, 变注重知识传授
熟。 研究的内容相当广阔, 有对语文教材作静态的学理解
为注重智能开发, 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实
构, 有对语文教材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 有对各种语文教
的主体, 要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教材、 分析理解教材, 走的
文 作 微 观 研 究 外 , 更 多 地 关 注 中 观 和 宏 观 视 角 的 研 究 。 〔5〕
是 “教师— ——学生— ——教材” 的路子。 〔8〕 综览这些新的语
1986年 , 国 家 对 教 材 开 发 实 行 “编 审 分 开 ” 的 制 度 后 , 语
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具体的课程目标的表述为切入口, 因

文课程性质的探讨争鸣同步, 这反映了课程目标与课程性
为这些具体的课程目标事实上已蕴涵着达成这一目标所需


质之间的紧密关联。 从逻辑上来看, 语文课程性质是上位
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使这些隐含着


的, 它决定着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 但在教育实践中, 人
提了出来。 目前, 学术界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
纪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则是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二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
李山林认为,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有两个, 一是语文
纵观各个时期的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 我们可以得到
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 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承认对方存在 的前提下展开的, 单一主张 “工具性” 或 “人文性” 的说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 国家课程文件对语文课程性 质的判定有着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 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
法较少。 此外, 在讨论中, 也有人提出 “言语性”, 如李维 鼎、 李海林; 还有些人提议将 “工具性” 和 “人文性” 的 问题悬置起来, 暂且不作争论, 如王荣生。 〔1〕 可见, 关于
关文学理论的掌握。 “教育任务” 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
者在语文课程研究中的逻辑顺序是: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
教育方面。 1963年的大纲纠正了1958年来的 “左 ” 的 倾 向 , 教 材 内 容→语 文 教 学 内 容 。 20世 纪 后 半 叶 , 理 论 界 普 遍 存
突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育, 强调基础训练, 突出能力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