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背景:
二次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政治力量的斗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从20世纪初开始,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达半个世纪之久,虽然它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过于强调儿童实际经验的获得,致使学校教育中知识质量下降。在此背景下,以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首先上天为契机,促使美国上下要求教改的呼声日高。人们普遍要求提高普通教育质量,追求卓越的智力标准,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以求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这一需要,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其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如何把学校各科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儿童的智力和能力上来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5.Bruner,1915—)担任此次大会主席。他根据大会讨论的结果,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指导,总结成了《教育过程》一书。这无疑是为美国解决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颇为吸引人的新方案。它既不同于传统教学论的盲目强调系统知识学习,又与实验主义教学论偏重经验学习的主张不同,而是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解决现代人类开发智力资源的需要上,因而具有突出的时代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美国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掀起了一场以此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改运动。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共阐述了此次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第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第三,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在这四个基本思想中,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方面的探索是有实际意义的。”
历来对于教材的关注,主要在量的方面。这是旨在适应近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复杂性,教材份量日趋膨胀,力图毫无遗漏地网罗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观点。然而,在知识和信息加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里,沿着网罗主义的方向改进教材的方式正在面临破产。与其“包罗万象”,毋宁予以削减、精选。布鲁纳正是在这一点上,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了“学科结构,,(the structure of a subject)的概念,试图不停留于教材的“量”的改进,而是进一步作出质的改进。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含义是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他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它表现为各种定义、原理和法则。
特别提出“表征”(representation又译再现表象)的概念,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存在着三种表征系统,即动作表征、影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智慧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布鲁纳认为,这三个表征系统实质上是三种信息加工系统,人类正是凭借这三个系
统来认识世界的。这三个系统是按顺序发展的,一般都是从动作表征到影像表征,再到符号表征。在每一阶段的表征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前一个表征系统成为后一个表征系统的基础。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被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誉为“是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是他在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中小学教育改革讨论会上所作的总结报告。他主张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学改革,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知识结构”观点和“发现法”学习,对教学改革工作作了理论概括。
布鲁纳:皮亚杰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对皮亚杰智慧发展理论进行了继承。皮亚杰开创了有关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之先河,而将皮亚杰理论继承、完善并且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伟大心理学家之一是布鲁纳。
人们似乎很注意布鲁纳(J·S,Bruner,1905、)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认为布鲁纳将杜威的教育思想运用于美国的实践,虽然以他的理论为指导在全美进行的教育改革惨遭失败而受到诸多责难,但布鲁纳毕竟是一位划时代的“教育心理学家”。
认识的晕轮效应及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布鲁纳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开拓教育新时代的伟人;每一位“划时代”的教育心理学家,必须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建立富于个性的范式。这个建立的过程同样也是布鲁纳的最重要的工作,他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当时心理学的建树都成为他涉猎的对象。从布鲁纳有关认知发展的理论中,我们几乎都可以找到皮亚杰的思想。
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提出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了,但其理论的光彩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当前我国教育界新课改活动进行得如火知茶之际,重新认识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尽管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这场教改运动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人们便逐渐发现,按照布鲁纳及其学派的观点编写或改编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主要是数、理、化、生各科新教材,其共同特点是片面强调内容的现代化、理论化,轻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混淆学科和科学两者的界限,具有极端的理性主义色彩,脱离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际能力,因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改理想,促使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发生质的积极变化。而是相反,出现了学生学业成绩继续大面积下降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招致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和青年学生的不满和指责。大家一致认为,布鲁纳倡导的教育是“英才教育”,而不是“普通教育”,要培养的是尖子生、英才,而不是广大的一般的学生。所以,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一场强大的群众性的“恢复基础”运动便汹涌而起,矛头直指布鲁纳所倡导的课程改革实验。从而很快就宣告了美国战后第一次教改运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