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9I全曼!壅垫堂塑型茎查亘塞竺竺兰苎!塑璺苎!!塑n
HUNDREDSCH00ISIN
AIU‘一
的五色观认为一切万物之色缘于五色调和之出,而今现代色彩学认为红、黄、蓝三色基本代表了可见光谱色的全部,也即三原色可以得到一切色。

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相加(正混合),因而视觉感受充实而鲜明;黑色是全部颜料色的相加(负混合),从光谱色上说是光的全吸收,它使人的视觉感受安静而神秘。

”1可见,西方现代色彩学同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一样,红、黄、蓝、白、黑五色齐备,仅在黑白两色上存在着认知和使用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五行色彩学中,黑(水)和白(垒)不是。

无彩系。

.也是作为原色,即“正色”之一使用的。

遗就是我们民族传统五行色彩学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1
圈1五色、五方、五行图
二、古代五色观的认知基础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色作为一种体系在汉代逐步形成,通过经验性的感知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知觉体验,而它不仅是单纯视觉上的感性认知,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各个时代的人伦思想。

1.自然观下的色彩膜拜
古人定义的五种单色“青,赤,黄,白,黑”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他们把对自然的色彩感受和体验将之模仿在对自然外物的创作与生产中。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学会从自然界的赤铁矿中提取颜料,绘制在骨器,石器品上。

在大量的彩陶上主要集中了红,黑,白三种颜色的装饰。

红色代表了血液。

是作为生命的来源.灵魂的寄生处。

Ⅲ1而自然界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景象,使得人们又从草木之中提取概括了。

青”色,并象征了太阳由此而升的方位——东。

黑色则被看成是天的颜色。

天玄地黄”就足以说明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拜。

白色作为与黑色对应的色彩,代表了朴素,明洁的原始审美观。

2.阴阳五行说
将原始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赋予五色体系更加鲜明的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并且由阴阳五行的影响,五色系在原来的体系上生出了更多的间色内容,五色观在古代思想浸染下更加成熟,完善。

五色的朦胧意识虽萌生于人类原始的荒蛮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确立思想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思想“五行观”。

原始唯物观下的“五行论”是构成中国五色学说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五行论认为世界由火、土、金、术、水这五种原初物质组成。

‘尚书·洪范)中这样记载:。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这一说法被公认为对五行原型的最早记载,也被认为其他的五数之说因此生成。

箕子把洪范九筹得第一条加以阐述,足见五行作为_天地大法的重要性。

【I”同时,人幻又将味、色、声的感受与五种物质一一对应起来.使得原先的哲学思想更加朴素.亲切.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感性。

把五行当作组成世间百物的原初物质元素(因之又为五材说),是古人对世界起源的追问和总结。

…1
表1五行与其他“五”数观
五行未火土金水
五侯春夏季夏秋冬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圭成
角徽宫商羽
五方东南中(地)西北
春秋战国之际,盛传“气生五行”的观念,认为六气之中。

朗阳为重”。

当时的思想家们用阴阳之序来解释自然现象,如西周末伯阳甫将原始阴阳与原始五行将结合,来解释地震现象。

事实上,阴阳与五行合流而成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对于古代五色学说也影响至深。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战国末年稷下学宫阴阳学家邹衍。

邹衍提出了。

五行生胜”的观点。

认为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术、术胜土、土胜水则是。

五行相胜(克)”的转化形式,前一种说明事物之同相统胜一的关系,后一种说明事物之间相对立的关系。

m1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和原始五行说中的五种单色一一对应,从而推断出更为丰富的间色。

如:木生火对应的是青和赤,青赤得紫。

<说文解字)中有云:“紫,帛青赤色。

叭圳火生土对应的是“赤和黄”,赤黄得橙(铱);土生金,对应的是“黄和自”,黄白得浅黄色(缃);金生水对应的是。

白和黑”,白;水生木对应的是。

黑和青”,黑青得深蓝色(綦);这就是五行相生,相邻的单色组合,得到五间色。

而五行相胜(克).也就是以另外一种方法得到另一套间色。

水胜火对应的是。

黑胜赤”,黑胜赤得深红色;火胜金对应的是“赤胜白”,赤胜白的浅红色(红);古人这里的红当为浅红,粉红,金胜木对应的是白胜青,白胜青得淡蓝色(缥);木胜土对应的是“青胜黄”,青胜黄得绿色;土胜水对应的是“黄胜黑”。

黄胜黑得褐黄色。

这些由五行相生相胜而得来的十闻色在汉代基本产生,并被广泛运用。

mo
三、五色观与等级制度
1.历史沿革
<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

周人
尚赤”。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五色有着不同的追崇.但大体上
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
作者:余雯蔚, 周武忠, YU Wen-wei, ZHOU Wu-zhong
作者单位:余雯蔚,YU Wen-wei(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周武忠,ZHOU Wu-zhong(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8)
刊名:
艺术百家
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
年,卷(期):2007,23(5)
被引用次数:3次
1.周跃西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期刊论文]-艺术探索 2003(05)
2.赵国志色彩构成 1989
3.张乾元《画绩》考辨[期刊论文]-美术观察 2003(10)
4.周跃西五色审美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假想[期刊论文]-艺术探索 2003(05)
5.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1995(03)
6.王飚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06(09)
7.张蕾论中国传统五色观的文化特征 2007(01)
8.张缨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9.王宇论五色审美观与中国古代色彩符号的历史嬗变[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04)
10.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11.王文娟五行与五色[期刊论文]-美术观察 2005(03)
12.许慎;[宋]徐铉说文解字 1982
13.肖篷父;李晋全中国哲学史 1982
14.王文娟五行与五色[期刊论文]-美术观察 2005(03)
15.李学勤尚书正义 1999
16.郭沫若中国史稿 1962
17.胡化凯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对色散现象的认识 1994(03)
1.陈振祯中国古代谶兆文化中的"五色"信仰[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2.钟健从五色理论看中国传统的用色现象[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
3.王飚.WANG Biao论"五色观"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5)
4.王谦"五色"说与传统人文现象剖析[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0)
5.李健传统五色理论体系与当代设计[期刊论文]-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3)
6.陆鸿雁五色之变,不可胜观——读《中华五色》[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09(7)
7.周跃西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期刊论文]-中原文物2003(5)
8.姚美琴《璇玑图》旅游文化宣传构想[期刊论文]-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3)
9.试揭开中华五行色彩学体系之谜[期刊论文]-东方艺术2003(6)
10.张燕花"色"符号与中国古代社会[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6(12)
1.傅冬花忠信客家花灯的色彩运用[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12)
2.梅玫.王雪梅.罗言云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理论与园林应用[期刊论文]-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5)
3.黄晴淮阳"泥泥狗"的文化内涵分析[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sbj20070503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